|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每天擠最早的地鐵、加最晚的班,工資一分沒敢亂花,可月底一看銀行卡余額,還是沒怎么漲?甚至遇到一點意外,比如家人生病、孩子交學費,就慌得手足無措。 ![]() 《富爸爸窮爸爸》里有句話戳中了很多人:“不是你不夠努力,是你腦子里的'窮人思維’,把你的努力都變成了'無效付出’。” 書里的窮爸爸,就是典型的 “努力卻窮”—— 他是名校畢業(yè)的老師,工作勤懇、為人正直,可一輩子都在為房貸、賬單發(fā)愁;而富爸爸沒讀過多少書,卻靠著不一樣的思維,早早實現了財富自由。 今天我們就扒一扒書里提到的 4 種 “窮人思維”,還有能幫你跳出困境的具體方法。 第一種思維:把 “負債” 當 “資產”,越努力越虧 窮爸爸這輩子最大的驕傲,是買了一套 “體面” 的大房子。他總說 “這是我的資產,以后能留給孩子”,可實際上,每個月的房貸要占掉他工資的一半,還要交物業(yè)費、維修費,家里的家具舊了要換,屋頂漏了要修 —— 錢像流水一樣從口袋里出去。 ![]() 富爸爸在書里狠狠戳破了這個誤區(qū):“資產和負債的區(qū)別,就看錢是進你的口袋,還是出你的口袋。” 你以為的 “資產”,如果每天都在讓你花錢,那它根本不是資產,是負債。就像有人買了車,每天要加油、保養(yǎng)、交停車費,只能自己開,這是負債;但如果有人買輛車用來跑網約車,每個月能賺回比開銷多的錢,那車才是資產。 突破方法:先學 “資產思維”,再動手賺錢 別著急買 “看起來值錢” 的東西,先花 10 分鐘問自己:“這件東西能幫我把錢賺回來嗎?” 如果答案是 “不能”,再便宜也別亂買。剛開始沒能力買大房子、好車子沒關系,從最小的 “資產” 開始:比如每個月拿工資的 10% 買基金,每年能有分紅;或者買一本能幫你提升技能的書,學會了能漲工資 —— 這些才是能 “生錢” 的資產。 第二種思維:怕風險怕到不敢動,越 “安全” 越窮 窮爸爸最常說的話是 “找個穩(wěn)定工作,別瞎折騰”。他在學校里待了一輩子,哪怕工資不高,也不敢辭職,更不敢碰股票、房產這些 “有風險” 的東西。他總覺得 “不虧錢就是賺”,可到頭來,通貨膨脹把他的工資越縮越薄,手里的錢越來越不值錢。 ![]() 富爸爸卻告訴作者:“風險從來不是用來逃避的,是用來學習的。” 他第一次投資房產時,也虧過錢,但他沒放棄,而是研究為什么虧 —— 是地段沒選好,還是租金算錯了?后來越學越精,最后靠房產賺的錢,比上班多幾十倍。 突破方法:別躲風險,學 “管理風險” 不是讓你拿著全部積蓄去賭,而是從小風險開始 “練手”。比如想投資,先拿 500 塊買一只穩(wěn)定的基金,看看它怎么漲怎么跌,慢慢摸清規(guī)律;想創(chuàng)業(yè),先從副業(yè)開始,比如下班后幫人寫文案,不用辭掉工作,就算沒做成,也沒什么損失 —— 這樣既沒風險,又能學到真本事,等能力夠了,再慢慢加大投入。 第三種思維:只靠工資賺錢,越 “努力” 越累 窮爸爸一輩子都在 “為錢工作”:老板讓加班就加班,為了多賺點獎金,犧牲了陪家人的時間。可他從來沒想過,萬一自己生病了,不能上班了,錢從哪來?富爸爸卻不一樣,他早早打造了 “被動收入”—— 比如他有幾套房出租,每個月不用上班,租金也能按時到賬;他寫了本書,每年都有版稅拿。 ![]() 書里有句經典的話:“如果你只能靠工資賺錢,那你永遠是錢的奴隸;只有讓錢為你工作,你才能成為錢的主人。” 靠工資賺錢,就像用桶挑水,你不挑,水就沒了;被動收入就像挖井,井挖好了,就算你不挑,水也會自己流出來。 突破方法:打造 “第二收入”,讓錢替你干活 不用一下子辭職創(chuàng)業(yè),從身邊的資源開始找。比如你會做飯,周末可以在家做便當賣給上班族;你會拍照,能幫人拍寫真;就算什么技能都沒有,也能把家里不用的東西掛在網上賣 —— 這些看似小錢,慢慢積累起來,就能變成你的 “被動收入”。等被動收入能覆蓋你的生活費,你就不用再為了工資委屈自己了。 第四種思維:總抱怨 “沒錢”,越抱怨越窮 窮爸爸一遇到問題就抱怨:“錢不夠花,都是老板太摳門”“物價漲得太快,怎么活啊”。他每天都在說 “沒錢”,卻從來沒想過,怎么才能 “有錢”—— 他沒學過理財,沒問過別人怎么賺錢,甚至連記賬都懶得記。 ![]() 富爸爸說:“錢是一種'思想’,你腦子里總想著'沒錢’,錢就不會來找你。” 他遇到困難時,從不說 “我買不起”,而是說 “我怎樣才能買得起”。比如他想買房,不會抱怨 “房價太貴”,而是算 “我每個月要存多少錢,才能湊夠首付”“我要學什么本事,才能賺更多錢”—— 想著 “怎么解決”,問題才會真的被解決。 突破方法:把 “抱怨” 換成 “行動”,從小事開始改 下次再想說 “我沒錢” 時,先閉嘴,換成 “我該怎么賺這筆錢”。比如想買一個 1000 塊的包,別抱怨 “太貴了”,而是算 “我要寫多少篇文案才能賺 1000 塊”“我能不能省掉沒必要的開銷,比如每天的奶茶,攢夠這筆錢”。慢慢的,你會發(fā)現,你不再是 “被錢困住”,而是 “能主動找錢”—— 這才是真正的改變。 其實很多人不是不夠努力,是努力錯了方向。就像富爸爸說的:“思維的改變,比努力更重要?!?你不用一下子變成 “富人”,先從今天開始,把 “我買不起” 換成 “我怎樣才能買得起”,把 “怕風險” 換成 “學管理風險”,把 “只靠工資” 換成 “多找份收入”。 改變思維的那一刻,你就已經走在擺脫 “窮” 的路上了。畢竟,真正的財富,從來不是賺來的,是 “想” 來的 —— 想對了,錢自然會跟著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