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讀媽說:父母的言語是雙刃劍,一句“為你好”可能讓孩子窒息,一句“不要你了”會摧毀安全感。少說比較和貶低,多用鼓勵和尊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藏在你的每一句話里。 作者:香克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語就像一把雙刃劍,既能給予孩子溫暖和力量,也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傷害到孩子。 有些話,父母經(jīng)常掛在嘴邊,看似平常,卻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容易培養(yǎng)出抑郁的娃。 不想讓孩子仇視你,有些話真的要少說。 ![]() “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 很多父母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作比較,“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每次考試都考第一,你再看看你,怎么就這么不爭氣”。 這種比較式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無論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別人。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孩子會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來學習和成長。 當父母總是強調(diào)別人的優(yōu)秀時,孩子會產(chǎn)生自我懷疑和自卑感。長期處于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孩子容易變得抑郁、焦慮。 方法論:父母要學會關注孩子自身的進步和努力,而不是只盯著結果。 當孩子取得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時,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比如,孩子這次數(shù)學考試比上次提高了5分,你可以說:“寶貝,你這次數(shù)學進步很大,這說明你這段時間的努力有了回報,繼續(xù)加油,你會越來越棒的?!?/span> ![]() ![]() “我都是為你好” 這可能是父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了。 當父母想要孩子做某件事情,而孩子不愿意時,就會搬出這句話。 “我讓你學鋼琴,都是為你好,以后你就知道有一門才藝有多重要了”。 這句話看似是出于愛,但實際上是父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被尊重。久而久之,孩子會對父母產(chǎn)生抵觸情緒,內(nèi)心也會變得壓抑。 方法論: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在做決策之前,先聽聽孩子的意見。 如果孩子不愿意學鋼琴,你可以和他一起探討原因,看看有沒有其他他感興趣的事情。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那么就可以支持他去學畫畫。同時,要讓孩子明白,無論他做出什么選擇,父母都會支持他。 ![]() ![]()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這是一句極具威脅性的話。當孩子調(diào)皮搗蛋或者不聽話時,父母可能會脫口而出:“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span> 孩子聽到這句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和不安,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表明,孩子在小時候會與主要照顧者形成一種情感依戀關系。 如果父母經(jīng)常用這種威脅的話語對待孩子,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變得敏感、脆弱。 方法論:當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時,父母要保持冷靜,用溫和的方式引導孩子。可以和孩子講道理,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錯在哪里。 比如,孩子在商場里哭鬧著要買玩具,你可以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 “寶貝,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但是我們之前說好了,這次出來不買玩具。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們可以把它記在愿望清單上,等你表現(xiàn)好的時候,媽媽再買給你。” ![]() ![]() “你怎么這么笨” 當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情時,有些父母會忍不住批評孩子:“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span> 這種貶低性的話語,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是在不斷的嘗試和成功中建立起來的。 如果父母總是否定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很笨,從而失去嘗試的勇氣。 方法論:父母要鼓勵孩子勇于嘗試,不怕失敗。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給予幫助和支持。 比如,孩子在拼圖時總是拼不好,你可以說:“寶貝,拼圖是有點難,不過沒關系,我們一起來試試。你看,我們可以先從邊緣的部分開始拼,一步一步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的。” ![]()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的言語至關重要。我們要學會用積極、鼓勵的話語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和尊重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記住,有些話真的要少說,別讓我們的言語成為傷害孩子的武器。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以上這4句話,你有沒有經(jīng)常說呢?如果有,從現(xiàn)在開始,就盡量改掉吧。讓我們用正確的語言和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謝謝你看完文章,如果你也認同,還請點亮【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