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祖大人,二月十九日方 昨法效,熱咳減,但形瘠餐廢,關(guān)右如雞舉足,倉必累虛矣,當培卑監(jiān),仍有益于清虛,并灸膏肓可挽。 潞安黨六錢 高麗參三錢 白百合二錢 炒谷芽三錢 枸杞根皮二錢 款冬花二錢 加飴糖一調(diào)羹沖服。 程曦曰:此復診之方案也。諒昨法奏效者,必系養(yǎng)陰清肺之藥,故服之而熱咳并減矣(這種說法,體現(xiàn)思維過于線性了。單純從這句話的文字看,有其準確性。但必須明確,前方之所以“奏效”,是因為,患者乃火炎陰虛所致之咳。也就是說,案中“熱咳”二字,指的是因熱致咳;其“熱”,乃上炎之君火。之所以要辨析“熱咳”二字,是為了排除“熱”(發(fā)熱)+“咳”(咳嗽)的情形。后者,可以是因為中焦?jié)褡?,導致相火上炎之證(相火上炎則癥見發(fā)熱,相火刑金則癥見咳嗽)。而將“熱咳”辨為火炎陰虛之咳,從案中用藥也可推出。因為壯火食氣,所以安黨、高麗并用以補氣,而關(guān)鍵是枸杞根皮(地骨皮)這一標志性藥材。該藥,《中國藥典》言其功能“涼血除蒸,清肺降火”,歷來是臨床對治陰虛內(nèi)熱的典型用藥之一。而百合,《中國藥典》言其功能“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也是陰虛證治的主要用藥。因此,言其“咳”乃因于“陰虛”)。今但形瘠餐廢(意即“人消瘦而食不下”。脾化胃納之功能俱差),必因脾胃累虛,蓋脾虛不主肌肉,胃虛不司消納也?!秲?nèi)經(jīng)》云:“脾脈來盈實而如雞舉足曰脾病。”(所謂“如雞舉足”,即脈來輕緩而勢弱。典型的脾陽升達不足之象)又云:“脾胃者,倉之官,五味出焉?!苯裼谊P(guān)脾胃之脈如雞舉足,其為倉廩累虛,不待言矣。經(jīng)又云:“土有余曰敦阜,不足曰卑監(jiān)?!苯癞斉啾氨O(jiān),欲使不及之土轉(zhuǎn)為有余(“轉(zhuǎn)為有余”之說,體現(xiàn)基本功不扎實啊。用藥的目的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過猶不及”,哪里可以使其“轉(zhuǎn)為有余”呢?);俾其土旺生金,故謂有益于清虛。清虛者,肺臟也。肺為金臟,必賴脾土以資生耳。 考膏肓穴,在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是也。既服其藥而兼艾灸,其疾可挽回者必矣(此說也是不負責任的盲目崇拜。此證之所以可用灸法,是因為兩個前提。第一,陰虛在肺(從用藥的歸經(jīng)可見)不在脾腎;第二,有一定的滋補脾胃之藥,即飴糖(滋脾土首選生地,次則黃精。案中不用此二者,可見非脾臟陰虛)。若陰虛在肝(血),此時用灸,必有《傷寒論》116條說的“焦骨傷筋”之禍。(該條原文:“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nèi)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若陰虛在脾,此時用灸,必致脾焦土裂。又灸法(灸膏肓)之所以需用,是因為灸膏肓,大有補脾陽之功。該穴雖屬膀胱經(jīng),但傳統(tǒng)認為其“調(diào)理肺部功能……負責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傳遞”(百度健康醫(yī)典),可以治療“慢性虛損性疾病”(百度百科)??偟恼f,即《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載“脾氣散精,上歸于肺”之意。實際上,灸法可用,也有需用的理由;但是,并非必用)。方中首用潞安黨、高麗參,扶其脾土而生肺金,谷芽、飴糖,調(diào)其中州而醒胃口。案中謂熱咳減,減則未除,必有些微灼手之熱,亦必有數(shù)聲之咳,故加枸杞根皮清其余熱,百合、款冬花理其余咳,況二味為濟生百花膏,主治咳嗽不已之要方(所謂“濟生百花膏”云云,出口成方,可見思維固化,非正道)。先生用藥,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誠仙醫(yī)也,豈虛語哉。 江倬曰:或謂晉侯病入膏肓,延醫(yī)緩治之。醫(yī)曰病在膏之下,肓之上,攻之不可,達之不及,后侯果卒。今案中謂兼灸膏育可挽,此豈非其技較醫(yī)緩為勝乎?曰:緩治侯病,病已入于膏肓,今先生灸膏肓之穴者,殆預防二豎居其穴也(大不然,不足信),然則,仍可治耳。 (附注:此案用藥,程曦先生嘆為“仙醫(yī)”,依筆者之見,此案恐難收尾。原因有三。第一,患者被稱為“工祖大人”?!白妗彪m未必耄耋,“大人”則應年紀非輕。第二,患者之“形瘠餐廢”。“餐廢”可由病所致;“形瘠”則不無素有之因。也就是說,一個年紀不小而身體消瘦之人,其“陰”之“虛”,絕非僅在肺臟,且無論調(diào)理還是治病,均大宜避灸之火。這兩個原因,已足埋下后續(xù)的手尾功夫。第三,該證發(fā)于“二月十九日”。其時,一般是一年當中五運六氣的“二之氣”,即少陰君火為主氣之時(“初之氣”則為厥陰風木主氣,總為風火之季)。少陰主氣,可以出現(xiàn)君火不降,君火刑金而導致肺虛咳嗽之證。從這個角度講,上文筆者所稱“火炎陰虛所致之咳”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問題是,同樣的天地之氣,為什么影響甲不影響乙、影響他不影響你?竊以為,除了患者情志、飲食等因素觸發(fā)的可能性之外,更大的可能,應該就是本段前文所稱,乃患者素體陰虛的緣故。所謂“素體陰虛”,一般來講是以腎陰虛為根本的。腎陰虛則陰不涵陽,水不藏火,因此患者一貫來就存在著君火難以斂降的內(nèi)患。此一內(nèi)患,當天地之間君火下臨、君火過旺的時候,“外呼里應”,所以一觸即發(fā)了。 附注這里講這么多,目的是想提醒,臨證之時,除了看到患者刻診的外癥之外,還得關(guān)注患者素有的內(nèi)患。進一步講,還得關(guān)注天地之間,五運六氣的影響。只有注重“用藥'三針對’”,即針對“五運六氣、脈舌癥狀、病因病機”(參拙著“四圣八書”),才能更好地做到用藥“絲絲入扣”。) |
|
|
來自: 四圣醫(yī)苑 > 《析惑集 一家之言(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