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西晉文學家。少仕蜀漢,后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因祖母年邁,上《陳情表》辭官,辭情懇切,感人至深,成為千古名篇。祖母終老后出仕,官至漢中太守,后因賦詩獲罪免官,卒于家。其文真摯悌孝,堪為后世典范。
陳情表 李密 第一段:陳述孤苦身世,奠定情感基調(diào)
臣密言:臣以險釁(xìn),夙(sù)遭閔(mǐn)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xíng)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mǐn)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
翻譯: 臣李密上言:我命運坎坷,幼年便遭不幸。出生六個月,父親去世;四歲時,舅舅逼迫母親改嫁。祖母劉氏憐憫我孤苦弱小,親自撫養(yǎng)我。
語言藝術(shù)解析: 1. 開篇悲情渲染:以'險釁''閔兇'奠定全文哀傷基調(diào),使讀者心生同情。 2. 時間遞進:'生孩六月''行年四歲'層層推進,突出幼年不幸。 3. 對比手法:父親早逝('見背')與母親被迫改嫁('奪母志')形成雙重打擊,強化孤苦形象。
第二段:極言孤弱之狀,凸顯祖孫相依 臣少(shào)多疾病,九歲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xiǎn)兄弟,門衰祚(zuò)薄,晚有兒息。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
翻譯: 我幼年多病,九歲還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既無叔伯,也無兄弟,家門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子嗣。在外無親近族人,在內(nèi)無照應僮仆。孤身一人,唯有形影相伴。
語言藝術(shù)解析: 1. 細節(jié)刻畫:'九歲不行'以具體事例強化病弱形象。 2. 對仗工整:'外無…內(nèi)無…'句式形成內(nèi)外交困的絕望感。 3. 比喻精妙:'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用影子反襯孤獨,畫面感極強。
第三段:鋪陳朝廷恩遇,明示辭官緣由
詔書切峻,責臣逋(bū)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dǔ);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翻譯: 詔書嚴厲,斥我怠慢;官府催逼,急如星火。我想奉詔赴任,但祖母病重;想照顧祖母,卻申訴無門。我進退兩難,狼狽不堪。
語言藝術(shù)解析: 1. 矛盾制造:'欲奉詔…欲順私…'展現(xiàn)忠孝兩難,引發(fā)共情。 2. 比喻夸張:'急于星火'形容催逼之緊迫,反襯祖母'日篤'的危急。 3. 謙卑姿態(tài):用'狼狽'自貶,既示弱又暗示非己之過。
第四段:以孝治天下為盾,化解政/治風險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īn)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huàn)達,不矜名節(jié)。
翻譯: 圣朝以孝治國,凡老者皆受憐恤,何況我孤苦特甚?況且我曾在蜀漢為官,本就求仕途顯達,非重名節(jié)之人。
語言藝術(shù)解析: 1. 政/治智慧:緊扣晉武帝'以孝治國'口號,將個人訴求與國家政策綁定。 2. 自我剖白:直言'不矜名節(jié)',消除晉武帝對前朝舊臣的猜忌。 3. 對比強調(diào):'凡在故老…況臣…'遞進句式,突出自身特殊性。
第五段:烏鳥私情動人心,生死誓言表忠心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shēng)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翻譯: 我活著必當效死盡忠,死后也要結(jié)草報恩。懷著犬馬般的惶恐,恭敬上表。
語言藝術(shù)解析: 1. 典故運用:'結(jié)草'用春秋魏顆故事,暗示必報恩德。 2. 動物意象:'烏鳥私情''犬馬怖懼'以卑微生物自比,極盡謙卑。 3. 收束有力:誓言與懇求并存,既表忠心又留余地。
總評李密語言藝術(shù) 1. 情感邏輯層層遞進:從身世孤苦→祖孫相依→忠孝兩難→孝道合理→誓死效忠,環(huán)環(huán)相扣。 2. 政 治 敏 感度極高:始終強調(diào)'圣朝以孝治天下',將個人訴求轉(zhuǎn)化為政策范例。 3. 修辭手法豐富:對仗、比喻、用典、夸張交織,既有文學美感又具說服力。 4. 身份定位精準:以'亡國賤俘'自貶,用'犬馬''烏鳥'示弱,完美規(guī)避政治風險。
此表千年傳誦,正在于其'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古文觀止》評語),堪稱情理交融的千古絕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