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三五句話說不清。 反正我們看到一些老人,跳舞擾民、一天打牌幾場、暴走還橫著走,不好理解。 在應該得到大家尊重的年紀,卻變成了過街老鼠,是社會的問題,更是個人的問題。 跳舞、打牌、暴走,這些都是表現(xiàn),深層次的原因在心理,在思維模式上。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施害者快感”——意思是說,傷害了他人,不會覺得羞恥,反而因為得逞了,對方氣急敗壞,顯得很高興。 有一句俗語:“人不知自己有害,蛇不知自己有毒?!?/p> 一個人身在禍害之中,卻沒有自知之明,就會變本加厲,直到整個人都被廢掉。 一個退休老人,一旦有了“施害者快感”,后患無窮。
01 一些老人的快樂,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相信很多人看過這樣的情況:一群老人,穿著統(tǒng)一的服裝,走在大街上,還喊著口號。 忽然來了一輛車,但是看到一群人,也不得不停下來讓路。 這時候,老人們不會覺得自己占用車道是錯的,而是看到車被逼著停下來,是很驕傲的。 還有這樣的情況:一群大媽在小區(qū)公園跳舞,打鼓,聲音震耳欲聾。 有幾個小伙子來勸說,請大媽們停下來,起碼應該降低分貝。 大媽是不會聽的,反而看著小伙子,氣急敗壞的力量。大媽們感覺,自己“勝了一局”。 還有這樣的情況:大爺大媽都在打麻將,嘩啦啦的聲音,一直到夜里。 有人輸錢幾百,有人贏錢幾百。贏錢的人,很是開心。贏錢的人,看到輸錢的人,很難受,沒有一點同情,開心還增加了幾倍。 有贏錢的人在想:“你也有今天,被我贏了吧?!?/p>
反觀那些受害的人,有一部分是符合“煤氣燈效應”的——討好型的人,被傷害之后,只是反復請求對方,不要繼續(xù)傷害了,并沒有用行動做出反擊。 受害的人,也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勸說老人們,別繼續(xù)了。老人不聽,就算了。 受害者的“煤氣燈效應”,也助長了一些老人的施害者快樂。 比方說,公交車上,老人非要某個年輕人讓座。年輕人很害怕,就讓了。 老人一旦得逞了,下次就會理直氣壯地要讓座,否則就揮舞拳頭了。 至于老人占用公共資源,破壞不起眼的設施,那就更沒有外人管了。于是乎,老人覺得很快樂。 人在上班的時候,還有單位管一管,還不能給單位抹黑。常常會學習,提高警惕,自我反思。而退休之后,那就自由了,沒有人管。也因為年紀大了,別人不敢招惹。老人的施害者快樂,就慢慢累積起來。
02 人性有一個弱點,叫“吃軟不吃硬”。 要避免施害者快感,有兩種方法。 第一,遇到比自己強勢很多的人,讓你不得不低頭,再也不會放肆。 第二,讓自己的道德感強起來,再也不敢有出格的行為。 第一種方法,會讓人很吃虧。尤其是兩個人都沖動之下,身體是會受傷的。甚至卷入官司。 因而,我建議老人們,常用第二種方法——吾一日三省吾身。 首先,記住一句話——“施害者設想自己假如是一個受欺凌的人,會怎么樣,以此減少他作為施害者的快感?!?/span> 任何害處,都是兩方面的。我們要從兩方面看。把自己當成對方,事情就想明白了。 比方說,一大早就擠占公交車,想一想孩子們背著書包,擔心遲到,是多難受的。萬一遲到了,被批評,就更難受了。 想到孩子讀書的苦,也看看孫子讀書的累,老人就不會擠公交了。而是錯峰出行。 比方說,在小區(qū)跳舞,想一想對面的鄰居家,有人才剛剛下班,累得趴下了。 也看某個親戚,就是上夜班的人,就是倒班的人。這賺錢的苦,還需要家里都理解支持。 然后,接受社會的負面評價。 當某一個人說你不對,可能是偏見。如果很多人說你不對,就是子女都埋怨你的時候,就真的不對了。 不要因為自己曾經(jīng)在單位貢獻很大,也退休金很高,就聽不得負面的評價。 人無完人。人老了,不等于完美了,而還是在變完美的過程中。 從負面的評價看自己,會發(fā)現(xiàn)缺點,也找到可以改變的地方。老人慢慢就變成“虛心”的人,更受歡迎。 老人,如果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就會常常暴躁,持續(xù)和人對抗。這就是倚老賣老了,不可取。 社會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則,并且規(guī)則在改變。老人也要學習,實踐,才能夠跟上趨勢。
03 老年人受尊重,是社會的美德,前提是——老人值得尊重。 退休了,不等于人生結(jié)束了,也不等于再也不會受約束了。 退休,是從職場,退回到生活場,到社會上。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就要守護社會的規(guī)矩。 聰明的老人,都在努力讓社會受益。比方說,撿起垃圾,幫助孩子過馬路,去幫助更老的人,去參加地方的聽證會等。 持續(xù)給社會好處的老人,也會得到社會的關愛,晚年更加幸福美滿。 社會允許老人跳舞、打牌、暴走,只是不允許老人因此害人,還沾沾自喜。 也建議子女們,幫助老人辨別是非,管老人,就像老父母當年管你一樣。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