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曾說過“一言一行,可辨人品。” 心理學上有一分支叫“行為心理學”,與此話不謀而合,你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能暴露你的性格特點。就像一個人出門的習慣,看似很平常的舉動,不同性格的人,行為是不一樣,從中就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人品等;據(jù)此,我們就會對自己、他人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下面就來看看,這幾個常見的習慣,都反映了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其中有沒有你呢?在《拜托了冰箱第2季》中王嘉爾稱不洗澡的話,從起床到出門只要3分鐘;而曾舜晞卻要3個小時,因為他不僅要洗澡,還要做瘦臉操、護膚、再搭配衣服等等。生活中,有的人出門就是要精致打扮,從頭到腳、從里到外都要一絲不茍,而有的人則很隨性,保證干凈整潔就出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到,前者往往有著強烈的社交展示欲望,想要樹立自信、完美的形象,或者是為了博取他人目光,享受別人的稱贊。后者更注重自身的感受,不愿被外在形式束縛,這類人通常自我認同感較強,不依賴他人評價定義自己,將精力更多放在自我需求上。有的人出門一定要約人,好友、家人都行,沒人陪就不愿意出去,而有的人就喜歡待在家里,享受一個人獨處。正如馬斯洛所說:“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對友情、愛情、隸屬關系的需求,若得不到滿足,會使人產(chǎn)生孤獨感和被遺棄感?!?/span> 愛組局的人,一種是缺乏安全感,內(nèi)心極度渴望情感,通過高頻次的聚會,才能夠從中獲取歸屬感;另一種是過度渴望被關注,享受被接納的快樂,通過與人的互動,能夠獲取存在感。宅在家的人,并非完全恐懼社交,只是他們更注重內(nèi)心世界的滿足,并且,他們也更傾向于向內(nèi)探索。在獨處時光里,他們能靜心思考、發(fā)展興趣,挖掘自身潛力,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成長與升華;別人覺得他們無趣,殊不知,不少成功人士就是這類人。一些人出門前一定會做計劃,每個時間段要做什么、路線、乘坐的交通工具,甚至有人做幾個備選的方案;另一些人主打就是隨遇而安,不僅沒計劃,還可能連目的地都沒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這兩類人的性格,并不難猜到,前者通常思維嚴謹,注重細節(jié),能夠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他們邏輯思維也更強,同時也有著很強的控制欲,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再來看后者,他們性格可能更加開放,不喜歡被束縛,很享受未知帶來的驚喜和刺激;他們有著較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并且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更豐富,大部分人是感性思維,很平常的景色,也會有一些感悟。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就曾說:“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又源于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模式?!?/span> 出門制定計劃的人,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形成了對秩序和掌控的追求,這種模式塑造了他們嚴謹、負責的性格。而隨遇而安的人,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里更傾向于順應和探索,這種模式讓他們的性格更開放。相信你們都遇到過這兩類人,有的人出門前就算好時間,再定好鬧鐘,洗漱、換衣服、走在路上都要一遍遍看時間,生怕自己會遲到;另一種人就相反,他們總會說“不著急”、“慢慢來”、“遲到又怎樣呢?”他們很不準時,通常都會遲到好久,讓人很是惱火。那些嚴守時間的人,內(nèi)心有著強烈的時間觀念,將準時視為對他人和自己的尊重,他們追求效率與秩序,生活節(jié)奏緊湊。而常遲到的人,時間觀念相對淡薄,更注重當下的感受和體驗,不太在意時間帶來的約束,行事較為隨性,但也是比較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通過對這些表現(xiàn)的簡單分析,我們就看出如此多的性格特點;所以,日后你交友、談戀愛,都可以根據(jù)行為來判斷此人的人品,是否值得深交。當然,我們也可以拿來剖析自己,不斷修正性格上的缺點,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