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清晨,沈陽帶著涼意的空氣里,年近七旬的張阿姨晨練后散步,在小區(qū)垃圾桶旁發(fā)現(xiàn)了一袋米。袋口敞開,幾粒黑米露在外面,大部分米已霉變發(fā)臭,只剩小部分尚可使用。想到家里的鸚鵡食量漸增,她便提著米袋回了家。 這只鸚鵡是張阿姨兩個月前在公園撿到的傷鳥,當時翅膀折斷、奄奄一息。她悉心照料,鳥兒康復后會飛還會說簡單話語,雖曾想放生,可它總飛回來,成了張阿姨生活中重要的伙伴,也是她晨練后急于回家照看的牽掛。 回家后,張阿姨將米倒在篩子里清理,意外發(fā)現(xiàn)米堆里藏著兩張存單,金額不菲。還沒緩過神,又聽到 “叮當” 聲,竟是個裝著金飾的布包。打開布包,金手鐲、金項鏈、金戒指的金光讓她瞇起眼。面對這價值約三十萬元的財物,張阿姨腦中只有一個念頭:這是別人丟失的,必須歸還。 她深知失主定會焦急,即便自己退休金不高、生活簡樸,也絕不能貪這筆意外之財。隨后,張阿姨果斷報警。民警趕到后,清點出四個金手鐲、三條金項鏈、六個金戒指,還有兩張分別為 15 萬元和 5 萬元的存單。憑借存單信息,警方很快找到失主趙女士。 原來,米袋是趙女士兒子清理時誤扔的,里面藏著趙女士多年積蓄。趙女士見到財物完好,激動得熱淚盈眶,緊握張阿姨的手不停道謝,還想送報酬,卻被張阿姨笑著拒絕,只開玩笑說想要那袋米喂鸚鵡。 面對無人知曉的巨額財富,張阿姨的選擇毫不猶豫。這份拾金不昧的清澈,不是臨時的道德沖動,而是幾十年生活中刻進骨子里的價值觀。那天陽光灑在她提米回家的背影上,她手中的不僅是一袋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良心。真正貴重的,從不是黃金與存單,而是面對誘惑時,那顆不曾動搖的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