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十萬東北軍精銳為何毫無抵抗能力便被日本擊潰? 起東北軍,人們會不由的聯(lián)想到九一八,幾十萬東北軍居然很短的時間里一潰千里,以致東三省全部陷于敵手,讓人感到震驚和困惑。最近在網(wǎng)絡上有不少關于東北軍的文章,大多是關于東北軍的強悍裝備實力。的確,從技術裝備上來看,東北軍的陸??杖姸枷喈斁?。那么東北軍又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 ![]() ▲張學良等東北軍將領與蔣介石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東北軍的基本實力。在陸軍方面,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軍共有四十余萬,共計29個步兵旅,8個騎兵旅,3個炮兵旅。雖然張學良將十八萬東北軍精銳帶入關內(nèi),關外仍有二十余萬部隊。 ![]() ▲東北軍進口的雷諾和惠比特犬坦克 ![]() ▲東北軍炮兵部隊,其火炮種類之全數(shù)量之多,堪稱全國之冠 ![]() ▲沈陽兵工廠中嶄新的火炮可惜都留給了鬼子 ![]() ▲東北軍從法國進口的折疊沖鋒舟,日本直到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都沒有這種好東西 張氏父子在沈陽建有大型兵工廠,軍火產(chǎn)量居全國首位,每月生產(chǎn)步槍、沖鋒槍、機槍,還可生產(chǎn)各式輕重火炮,甚至還試制過十連發(fā)自動步槍和卡車。沈陽兵工廠聘請外國技師,生產(chǎn)的武器除供給東北軍使用,還出口給外省軍閥。 ![]() ▲沈陽兵工廠大門 ![]() ▲兵工廠生產(chǎn)炮彈的機床 海軍不是東北軍的發(fā)展重點,但到1931年,東北海軍也擁有各式戰(zhàn)艦27艘,總噸位達到三萬三千噸,當時全國海軍總噸位也只有五萬噸。 ![]() ▲東北海軍海圻號巡洋艦 ![]() ▲東北海軍鎮(zhèn)海號水上飛機母艦 東北軍擁有當時中國最為強大的空軍力量,早在1922年,張作霖就成立了東三省航空學校,張學良還選派優(yōu)秀學員赴法國留學,從英、法、德等國購買戰(zhàn)機,到1931年,東北空軍已擁有各式戰(zhàn)機260架,甚至蔣介石“剿共”還向張學良借調(diào)了20架飛機。 ![]() ▲東北軍空軍戰(zhàn)機 ![]() ▲東北軍空軍大型轟炸機 從技術裝備上看,東北軍確實冠絕全國,但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卻在很短時間里潰不成軍。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東北軍雖然已于1928年“易幟”,擁護南京國民政府,但蔣介石并沒有對東北軍政大權進行全面有效的接管,為了拉攏東北軍,使張學良在東北軍政上仍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 張學良治下的東三省本質(zhì)上仍是一個軍閥政府,往往是軍隊將領兼職地方長官,政府官員依附于軍隊將領,一旦軍隊失勢,政府部門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對于軍閥來說,軍隊就是他們的本錢,一旦拼光也就沒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這種體制下,往往導致軍隊將領戰(zhàn)斗意志不堅決,患得患失,普通士兵也只是想“當兵吃糧”。 ![]() ▲當全世界還在使用打一槍拉下栓的手動步槍時,東北軍已率先批量使用了捷克式ZH-29半自動步槍 其次,東北軍雖然裝備精良,但管理方式陳舊,內(nèi)部派系林立,各部之間往往相互傾軋,各懷鬼胎,難以形成合力。張作霖時期,東北軍內(nèi)部分為元老派,陸大派,士官派。元老派多為張作霖時期的重臣,如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 ![]() 陸大派多為陸軍大學畢業(yè)的將領,以郭松齡,李景林為首,士官派以楊宇霆,姜登選為核心。張作霖將張學良作為接班人培養(yǎng),郭松齡則是張學良的老師和重要助手,郭在張的支持下以陸大學生為主體整頓東北軍,引起士官派不滿。 ![]() 后郭松齡反奉失敗,間接導致陸大派的沒落。張作霖死后,張學良不得不重新提拔年輕將領(王以哲、何柱國),這引起元老派的嫉妒,再加之張學良殺楊宇霆,導致士官派對張學良的仇視。總之,東北軍內(nèi)部并不是以張學良為中心的整體,元老派和士官派都在尋找出路,借機倒戈。 ![]() ▲東北軍元老張作相和湯玉麟 ![]() ▲陸大派首領郭松齡和士官派首領楊宇霆 第三,東北軍各部對于日軍的入侵意圖缺乏戒心,導致大量日本間諜混入。尤其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以鐵路運營為幌子,為日本侵華提供了大量情報,1945年日本投降時,滿鐵積累的情報竟達五十萬份。東北軍雇有日本顧問和教官,兵工廠也有日本技師,這些人當中很多都是諜報人員,東北軍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在日軍的掌握之中。 ![]() 反觀張學良,雖然對日本人的野心有所察覺,但卻一直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東北軍的情報部門也沒有給張學良提供足夠的支持。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當天,東北最高軍政長官張學良在北平,邊防軍副司令張作相在錦州,參謀長榮臻忙著給父親慶壽,北大營的步兵七旅旅長王以哲和屬下三個團長都不在軍中,沈陽飛機場的飛行員都在休假,麻痹大意到如此程度,也就難怪日軍如入無人之境了。 ![]() ▲滿鐵總部 第四,東北軍政高層多被日軍滲透,部分政府要員和將領已經(jīng)成為日本人的代理人。如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迅速投敵,熙洽為滿洲貴族后裔,希望借助日軍殺回關內(nèi),實現(xiàn)“復辟大業(yè)”。遼寧省主席臧式毅在被日軍軟禁三個月后也投靠了偽滿洲國政府。部分東北軍將領雖竭力抵抗,但往往由于部下的遲疑和出賣而孤掌難鳴。 ![]() 如日軍進犯黑龍江時,黑龍江代省長馬占山在嫩江鐵橋一帶抵御日軍,并通電遼寧、吉林駐軍配合作戰(zhàn),然而兩省的東北軍遲遲未動,錦州駐軍更是直接退入山海關,導致馬占山孤軍奮戰(zhàn),最終戰(zhàn)敗。又如日軍進犯哈爾濱時,依蘭鎮(zhèn)守使李杜率部抵抗,在戰(zhàn)斗關鍵時刻,顧鄉(xiāng)屯守軍旅長王瑞華臨陣脫逃,自衛(wèi)軍團長白文俊和張景惠的警察總隊臨陣倒戈,導致李杜孤軍無援而戰(zhàn)敗。 ![]() 上圖左起:原吉林省代省長熙洽、原東省特別區(qū)長官張景惠、原遼寧省政府主席臧式毅、黑龍江代省長馬占山。四人皆為張學良的部下,卻在九一八之后陸續(xù)投降日本,并稱偽滿洲國“四巨頭”,張景惠還升為偽滿洲國“國務總理”。 ![]() ▲西安事變前的蔣介石與張學良 東北軍的內(nèi)部傾軋直到西安事變期間還在延續(xù),扣留蔣介石后,東北軍內(nèi)部就戰(zhàn)和問題展開激烈爭論,部分少壯派軍人拒絕與南京政府和談。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后,又有部分軍人(孫銘久、應德田)主張武力營救,實際是想借機取得兵權,引發(fā)“二二事件”,東北軍高層內(nèi)部自相殘殺,元氣大傷。 ![]() ▲東北軍的大刀隊 那么東北男兒就沒有一點血性和勇氣嗎?東北軍的戰(zhàn)斗力都是渣渣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蔣介石以收編為名義對東北軍進行分化瓦解,但開赴戰(zhàn)場的東北軍亦取得不俗戰(zhàn)績,四十九軍、五十七軍、六十七軍先后參加淞滬抗戰(zhàn)、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五十一軍參加徐州會戰(zhàn);五十三軍參加南昌會戰(zhàn)、長山會戰(zhàn),后又加入中國遠征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東北軍將士脫離南京國民政府控制,投奔八路軍,成為敵后抗戰(zhàn)的重要力量,開國上將呂正操,中將萬毅,少將張學思(張學良之弟)都是原東北軍將領。 ![]() ▲上圖左:解放軍上將呂正操,原為東北軍53軍691團團長。右:解放軍中將萬毅,原為東北軍57軍333旅旅長。 歷史證明,要打贏一場現(xiàn)代戰(zhàn)爭,武器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東北軍固然有精良裝備,卻沒有強固的領導核心,也沒有現(xiàn)代而高效的管理體制,更沒有依靠人民建立強大軍隊的意圖。本質(zhì)上仍是一個舊軍閥體制,不同派系之間相互傾軋,高級將領見異思遷,還被日軍滲透的千瘡百孔,在對日作戰(zhàn)中節(jié)節(jié)敗退也就成了某種必然的結果。 ![]() 被國民政府和中共收編的東北軍,雖然裝備大不如前,卻能夠在抗日戰(zhàn)場上發(fā)揮重要作用,充分說明人才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并不是每個東北軍都是慫蛋,再說簡單點,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歷來如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