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為師,悉心交流!敬請關(guān)注收藏“大成國學堂”!
我族子孫,于書法一道,前輩不吝高論,譯解之作原當共享,不該藏私,或者為求蠅利畫地為牢。我不掛原創(chuàng),只愿欲分發(fā)者私信一告即可,頓感高義!
附文章提及存世古跡超精復制品之商品鏈接于后,內(nèi)有全圖,以助理解原文。如有購置,君獲書者秘愛,吾得家人稻梁之需,在此誠謝!
大成即日

四、篆別
小篆既具根抵,始可漫及他體。漢碑篆額,或方整,或瘦勁,多宕逸可喜,惜一額為字無多,而勢各殊,可擇其筆意相近者臨摹之。(中華書局印行之漢碑額,收集雖未完備,可觀大略)開毋廟碑其字休方,用筆圓渾不易學。魏氣字石經(jīng)小篆可多臨幕,以其近于郎邪諸石刻。吳天璽紀功碑,氣勢雄奇磅礴.魄力之大,莫可比擬,用筆方削,學之不成,易蹈偏鋒,禪國山碑體態(tài)雍容.可三致意.漢祀三公山碑,猶存隸意,字體長短任意伸縮,只堪玩味。袁安袁敞兩碑,別字既多,氣韻復薄,殆晉時所追刻。
石鼓為秦刻石,跡近鐘鼎,熟于篆始能著筆。金文以周器字為最多,大盂鼎行筆方整,氣度雄偉,猶存殷商遺矩。毛公鼎渾元,有如楷書中之魯公。散氏盤文多錯范,筆畫糾繚,非精于字學,未嘗不寫誤。列國金文,如宋齊梁陳秦楚等,整齊柔和幾近小篆,而茂美嘆觀止矣。秦公碑者,大篆之孫,小篆之祖,雖臨千萬遍,有利而無弊者也。木刻及石刻鐘鼎書籍,決不可據(jù),尤以薛氏鐘鼎款識法帖.訛誤最多。甲骨為契刻,筆畫如百煉鋼,今以毛錐寫之,實大不易。
鐵線篆筆畫如一布白務極停勻,重在形體,有轉(zhuǎn)而無折,僅以功力稱,不能以韻勝。浮薄而欠沉實。李陽冰城隍廟等是也。

譯解:
在學習篆書時,首先要在小篆上具有了一定學習根底,才可以旁涉其他的篆體。漢代的碑額篆書,有的方正整齊,有的瘦勁有力,大多數(shù)跌宕飄逸,令人心生喜愛。可惜每個碑額字數(shù)不多,而體勢各有不同 ,可以選擇筆意相近的碑額合并學習臨摹。(中華書局出版的《漢碑額》雖收集不全,但仍可窺見大概)。
(商承祚先生傳承既正,觀點也偶有刻板之處。但此大段,縱論三千年之篆體,由商至唐,無不麋集,非大儒為師、自身勤苦、與古緣厚者難以道哉!其中部分古拓,先生囿于時代,所見未必皆為存世精拓,大成于此一一說明,以作增補。想商先生亦當欣喜。
中華書局《漢碑額》未再印,商老當時印冊至今已成舊物,價高而收錄不多。反不如多收漢碑,集合幾種,日日研習。學書之路,篆后必隸,無可爭辯,不足與妄言學書以楷始之輩道也。學篆即收錄各漢碑,亦可拾回散碎時間提早揣摩,有大利益!另則,碑額為篆,碑字為隸,兩漢通行之規(guī)范。雖兩者書法往往分屬兩人,但時代審美所向,碑額與正隸字自有其玄妙契合之處,差堪玩味,不必強分。有此在心,觀一得二,書可大進!大成按)

開母廟刻石的字形方正,用筆圓潤渾厚,學起來較難。
《魏三體石經(jīng)》的小篆可以多臨摹,因為它接近瑯琊刻石等石刻。
《吳天璽紀功碑》氣勢雄奇,魄力宏大,無與倫比,用筆方削鋒利,如果學得不好,容易墮入偏鋒。
《禪國山碑》體態(tài)雍容,值得反復揣摩。
《漢祀三公山碑》仍保留隸書的意味,字體長短伸縮自在,只適合欣賞玩味。
《袁安碑》和《袁敞碑》,異體字多,氣韻又薄,應該是晉代追刻的。
(袁安袁敞,已開唐篆先河。商先生于金石古篆樂研一生,于較為細瘦勻整有若美術(shù)體之篆書當感不適。袁敞碑漫漶彌甚,幾不可識,棄置亦屬無奈。袁安碑雖名為漢篆經(jīng)典,實則近于李斯卻稍刻板,失其古質(zhì),不學也罷。大成按)
石鼓是秦代的刻石,風格接近鐘鼎,熟悉篆書后才能下筆。
(吳昌碩先生小篆功底甚不好恭維,石鼓文卻古雅蒼厚,開一代先河,無他,指力強悍、氣魄雄大之天姿過人耳。故商老此言,稍為過激。緣故何在?商老所持學書先學篆之論,要點在于學習次序溯流尋源,能得終極之消息,方有古質(zhì)之可能。以此論,則學石鼓當由早于秦小篆之書體如金文甲骨入手方為得宜,何故又須晚于石鼓之秦篆根底耶?學人偏見,只緣身在此山中。竊笑之!大成按)

金文中,周代器物銘文最多,如《大盂鼎》的行筆方正、氣度雄偉,仍存有殷商范式。
《毛公鼎》渾厚古樸,有如楷書中的顏真卿。
散氏盤的銘文多有鑄范出錯的地方,筆畫糾結(jié),如果不是精通文字學,很容易寫錯。
列國的金文,如齊、梁、陳、秦、楚等國的,整齊柔和,近乎小篆而茂密美觀,令人贊嘆。
秦代李斯各碑,是大篆的繼承者,小篆的開創(chuàng)者,即使臨摹千萬遍,也是有益無害的。
(此語為不易之確論!李斯篆之佳處,在承續(xù)大篆古質(zhì)通達之血脈,卻陡開雅正勻直之美感,于古文字之實用性與勻整秀美之后世美學落足通匯。世難有只有益而無害之事,于初學者,李斯嶧山、泰山、會稽三者,確屬百利而無一害之典范。三者中,《會稽刻石》存世最早為明拓,應為宋元復刻之本,《泰山刻石》故宮所藏亦屬明拓,應非原刻,前人考據(jù)詳實,不在此贅述,唯《嶧山碑》為原刻宋拓孤本,世稱陜本,依稀能見李斯風貌,且字多篇大,故價亦昂,學人自斟酌之。大成按)
后人所做木刻和石刻的鐘鼎書籍,絕對不能作為依據(jù),尤其是薛氏的《鐘鼎款識法帖》,錯誤最多。
甲骨文是契刻的,筆畫如百煉鋼,用毛筆來寫,實在不易。
鐵線篆的筆畫粗細一致,布白追求極度均勻,注重形體,有轉(zhuǎn)筆無折筆,僅憑功力取勝,無法以韻味勝出,顯得輕薄而缺乏沉實。李陽冰的《城隍廟碑》等作品就是如此。

五、篆筆
古筆短穎無長鋒,長鋒不可用,西北出土之漢居延筆可以參證。羊毫太軟,紫毫過剛。羊八狼二則剛?cè)岬煤踔小dh不宜全開,全開則力難達,最多以八成為度。蓋腕運干指,指達于管.管迫于鋒,留其二使管與鋒有所聯(lián)系,旋轉(zhuǎn)自如.而免失其控制。初寫篆.起筆易露芒角.回鋒則圓滿,前人剪尖,萬不可從.筆意存乎鋒,而味,鋒之主.端賴是也。
墨不宜宿,宿則滯筆,墨汁傷筆裹鋒,有百弊而無一利。
初習篆,紙不可過滑,宣紙有生熟之分,平時兩用,熟其性質(zhì),以免日后有所偏向。
研池宜大,雖不必端歙,應擇質(zhì)堅細用之。世人好以有文字漢磚作研,鑿體傷膚,殘賊古物,予所不取.且陶質(zhì)租劣,發(fā)果不細,注水易干,膠粘裹鋒,難十回旋。

譯解:
關(guān)于篆書用筆,古人用的短鋒無長鋒,現(xiàn)在的長鋒筆不適用,西北地區(qū)出土的漢代居延筆就可以佐證。羊毫過于柔軟,紫毫則過于堅硬。羊八狼二的比例則能取得剛?cè)徇m中的效果。新筆初發(fā)不宜全開,全開則力量難以到達筆尖,最多以八成的開度為宜。因為書寫時,手腕驅(qū)動手指,手指控制筆管,筆管又影響筆尖,留下兩成不開的部分使得筆管與筆尖保持聯(lián)系,可以自由旋轉(zhuǎn),避免失去控制。
初學篆書時,起筆容易露出筆尖的痕跡,回鋒則能使字形圓滿。前人有剪掉筆尖的做法,這絕不可取的。筆意存在于筆尖,而筆的味道主要依賴于此。
墨最好不要用隔夜的,隔夜的墨會讓筆運行不暢,墨汁還會損傷筆尖和筆毛,有百害而無一利。
對于篆書初學者,使用的紙張不宜過于光滑。宣紙有生宣和熟宣之分,平時應兩者都使用,熟悉它們的性質(zhì),以免日后產(chǎn)生偏向。
研墨的硯臺宜于大,雖不比講究一定要端硯或者歙硯,也應選擇質(zhì)地堅實細膩的?,F(xiàn)在有人喜歡用有文字的古漢磚做硯臺,但這樣會損傷漢磚,殘害古物。且陶質(zhì)粗劣,研出的墨汁不細膩,加水又容易干,則墨里的膠質(zhì)會粘裹筆鋒,使得筆難以轉(zhuǎn)動。








我們將《李斯嶧山刻石宋刻孤本陜本》精確復制,作為極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饗書友!請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無限接近原件超精復制品,不是網(wǎng)上通行的嚴重調(diào)色的低精度圖片印刷形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