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是內(nèi)容創(chuàng)業(yè)10年的富叔。 管理學者艾森·拉塞爾,曾在世界最頂尖的咨詢和金融機構任職:麥肯錫顧問、摩根大通副總裁、雷曼兄弟董事總經(jīng)理。 退休后,他把自己幾十年的職業(yè)經(jīng)歷與思考寫進了圖書《麥肯錫方法》出版。 書中提到一個細節(jié):麥肯錫每年都會招收大約500名年輕實習生,起點幾乎相同,但五年之后,只有不到20人進入管理層,約80人停留在基層,大部分人則悄無聲息地離開。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巨大的分化? 不是學歷差距,不是努力程度不同,更不是天賦懸殊,而是一個往往被忽視的關鍵因素——思維模式。 拉塞爾認為,職場里所有的結果——薪資、職位、前景——都只是表象,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背后隱形的“窮人思維”或“富人思維”,你是持續(xù)增值,還是廉價出租自己的時間。 那些陷在窮人思維里的人,總是只盯著眼前的得失斤斤計較,他們習慣抱怨環(huán)境、推卸責任,卻很少主動思考如何突破,哪怕?lián)Q無數(shù)份工作,他們依舊會在原地踏步。 而那些真正脫穎而出的少數(shù)人,早早戒掉了“窮人思維”,學會用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工作與人生。 ![]() 復印機思維 復印機的運作方式很簡單:輸入什么,輸出什么,永遠沒有變化。 不少職場人恰恰就是這樣,工作像一臺上了發(fā)條的機器,只會重復,不會創(chuàng)新。 當然,很多崗位看似就是機械重復,按部就班也能完成,但完成不等于做好,做完和做好的差距,恰恰是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的分水嶺。 曾在《創(chuàng)業(yè)幫》看到一個故事。 模具工人老胡剛入行時,負責的是吸塑環(huán)節(jié)。那時候,工廠配備的是最新型的全自動吸塑機,本來只需固定塑料片,機器就能自動加熱成型,既省力又安全。 然而工人們依舊按照老方法操作:機器加熱后,還要把軟化的塑料取出,再用人工擠壓塑形,結果不僅效率低、殘品率高,還增加了工傷風險。 老胡很納悶,后來才知道,這些工人以前一直用的是手動機床,他們只會延續(xù)舊經(jīng)驗,完全沒有學習新工藝的意識。 老胡鼓起勇氣,把問題反饋給廠長,廠長重視并采納了他的建議,他因此很快轉正,還漲了工資。此后,老胡又自掏腰包買電腦,下班鉆研數(shù)控技術,不斷更新技能。 幾年后,工廠改革,他憑借過硬的技術被提拔為副廠長。 再過七年,他已經(jīng)擁有了自己的模具廠,徹底實現(xiàn)階層躍遷。 葡萄牙詩人佩索阿曾說過:除去睡眠,人的一生不過一萬多天。很多人不是活了一萬多天,而是把一天重復了一萬多次。 走老路固然輕松,但也會讓未來的路越走越窄。 真正有遠見的人,總是不斷學習、不斷更新。 哪怕再普通的工作,也能因為主動突破而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 過客思維 美國職業(yè)發(fā)展協(xié)會(NCDA)曾做過一項長期研究: 相同起點的畢業(yè)生,十年后的人生高度,與他們最初進入的企業(yè)選擇以及態(tài)度息息相關。 那些進入小公司卻抱著“只是跳板”心態(tài)的人,大多很快陷入停滯。 原因很簡單,他們把自己定位成“過客”,于是責任心不足,投入度不夠,始終想著“下一站”。 這種定位錯位,最終讓他們錯過了在關鍵時期積累經(jīng)驗、提升能力的機會。 喬布斯曾在惠普工廠實習,任務非常簡單:安裝電子元件。 他卻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力求把每一個細節(jié)做到最好。 相比之下,他的一個工友則吊兒郎當,對這份工作毫無興趣。 喬布斯曾好奇地問他:“你最喜歡做什么?” 工友聳聳肩:“反正不是這個。” 多年后,喬布斯成為全球知名的蘋果公司CEO,而那位工友依舊在某家工廠里混日子。 其實,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刻,都是在為個人價值打工。 你若總是得過且過,抱著混一天賺一天的想法,便會永遠困在底層,但若能把每件小事做到極致,我們就能跑贏那些“過客”,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近。 說到底,你把自己當公司的過客,最終就只能成為流水線上的螺絲釘。 而一旦你用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對待工作,它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回報。 ![]() 受害者思維 幾年前,蘇寧電器推出“1200計劃”,從全國挑選優(yōu)秀畢業(yè)生作為后備干部培養(yǎng)。 實習生林南,就是是其中之一。 她畢業(yè)于名牌大學,成績優(yōu)異,入職時被寄予厚望,但現(xiàn)實中,她的表現(xiàn)卻讓人跌破眼鏡。 領導實在看不下去,幾句批評,她立刻淚眼婆娑,開始控訴: 同事不主動幫忙,前輩處處打壓,工作壓力太大…… 她能羅列出十幾條“別人”的問題,卻從未思考過自身的責任。 領導聽完,忍不住問她:“那你有沒有想過主動去學習,努力去適應呢?” 林南嘴巴一撅,再也不說話了。 沒多久,她因為承受不了工作強度,向公司提出了離職。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受害者心態(tài)。 這種人習慣把所有的不幸都歸因于外部環(huán)境: 他們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不斷抱怨,卻從不主動尋找解決辦法。 最終,在日復一日地抱怨中,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慢慢拖垮。 作家塞繆爾說過:抱怨,是對自己最嚴重的迫害。 只有勇敢向內(nèi)求解,正視不足,補齊漏洞,才能不斷突破。 真正的成長,往往從戒掉“受害者思維”開始。 ![]() 算盤思維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書,中記錄過20位同校畢業(yè)生的不同境遇。 他們的家境、成績、能力都旗鼓相當,十年后,有人事業(yè)有成,也有人仍在為生計掙扎。 她發(fā)現(xiàn),陷入困境的六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精打細算,卻吝嗇在自我成長上的投入。 比如,他們?yōu)榱耸″X住在偏遠郊區(qū),每天花大量時間通勤; 這些“節(jié)約”,讓他們看似省了小錢,卻付出了更大的時間和成長成本。 艾倫瑞克在書中寫道:窮人思維的最大誤區(qū),就是舍不得為工作和成長花錢。 在他們看來,工作是賺錢的,不可能再往里面“投錢”。 但真正的規(guī)律是:財富只會流向最能匹配它的人。 富人思維的人懂得投資自己:學習新技能、擴展人脈、開闊眼界。 窮人思維的人卻總想著省錢,結果在競爭中越走越窄。 正如一句話所說:“你省下的每一分錢,都在固化當下的你;你投資的每一分錢,都在塑造未來的你?!?/span> 這個世界,從不虧待愿意持續(xù)成長的人。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技術和行業(yè)隨時可能被顛覆,死守算盤思維,只會讓自己停滯不前。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把錢花在提升認知和能力上。 哲學家尼采說過:不蛻皮的蛇只有死路一條,人類也是如此。 要想脫胎換骨,就必須讓思維不斷更新。 無論身處何種崗位,決定你能走多遠的,從來不是起點,也不是運氣,而是你背后的思維模式。 這些,都是“窮人思維”的陷阱。 而一旦學會跳出它們,養(yǎng)成富人思維,主動學習、全情投入、正視責任、舍得投資,你的人生就會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風景。 點亮“在看”,愿你從今天起戒掉窮人思維,用富人思維打開屬于你更遼闊的人生。 掃碼進讀者群,一個托舉和滋養(yǎng)你的地方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擊 關注富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