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肉桂+黃連 :名交泰丸,能治心腎不交。 2.吳萸+黃連 :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3.干姜+黃連 :能除胸中寒熱邪結(jié)。 4.半夏+黃連 :能化痰濁濕熱郁結(jié),寬胸止嘔。 5.厚樸+黃芩 :能化脾胃濕熱。 6.桂枝+白芍 :能調(diào)和營衛(wèi)。 7.當(dāng)歸+白芍 :能養(yǎng)血。 8.當(dāng)歸+川芎 :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9.蒲黃+五靈脂 :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10.桃仁+紅花 :能行血通經(jīng)。 11.柴胡+黃芩 :能清肝膽熱。 12.柴胡+白芍 :能疏肝和肝。 13.桑葉+菊花 :能清頭目風(fēng)熱。 14.高良姜+香附 :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15.延胡索+金鈴子 :名金鈴子散,能治腹痛。 16.附子+肉桂 :能溫下元。 17.黃柏+知母 :能清下焦?jié)駸帷?/span> 18.蒼術(shù)+黃柏 :能治濕熱成痿。 19.杏仁+貝母 :能化痰止咳。 20.半夏+陳皮 :能化濕痰。 21.神曲+山楂 :能消肉食積滯。 22.豆蔻+砂仁 :能健脾胃。 23.常山+草果 :能止瘧疾。 24.龍骨+牡蠣 :能澀精氣。 25.杜仲+續(xù)斷 :能治腰膝酸疼。 26.天冬+麥冬 :能清養(yǎng)肺腎。 27.半夏+硫黃 :名半硫丸,治虛冷便閉。 28.女貞子+旱蓮草 :名二至丸,能補(bǔ)腎陰。 29.桑葉+黑芝麻 :名桑麻丸,能治肝陽頭暈。 30.山藥+扁豆 :能補(bǔ)脾止瀉。 31.升麻+柴胡 :能升提中氣下陷。 32.鱉甲+青蒿 :能滋陰退蒸。 33.烏梅+甘草 :能生津止渴。 34.蒼術(shù)+厚樸 :能逐濕濁。 35.豆豉+蔥白 :名蔥豉湯,能通陽發(fā)汗。 36.皂角+白礬 :名稀涎散,能吐風(fēng)痰。 37.木香+檳榔 :能疏腸止痛。 38.三棱+蓬莪術(shù) :能消堅(jiān)化痞。 39.枳實(shí)+竹茹 :能和胃止嘔。 40.丹皮+山梔 :能清血熱。 41.旋覆花+代赭石 :能平噫氣。 42.丁香+柿蒂 :能止呃逆。 43.補(bǔ)骨脂+肉果 :名二神丸,能止脾腎泄瀉。 44.桑皮+地骨皮 :能瀉肺火。 45.知母+貝母 :名二母散,能清肺熱。 46.木香+黃連 :名香連丸,能止赤白痢。 47.白礬+郁金 :名白金丸,能治癲狂。 48.枳實(shí)+白術(shù) :名枳術(shù)丸,能健脾消痞。 49.赤石脂+禹余糧 :名赤石脂禹余糧湯,能澀大腸。 50.金櫻子+芡實(shí) :名水陸二仙丹,能止遺精。 51.枸杞子+菊花 :能明目。 52.生姜+紅棗 :能和氣血。 徐氏十劑藥對如下: 中草藥藥名的秘密 茯苓,石膏,知母,赤芍,白芍,桃仁,厚樸,芩連的藥性區(qū)別 茯苓不寒不熱而清爽,所以下行的不是火也不是淤血,而是將水濕這樣清稀的東西帶下去。有說茯苓利水,有說茯苓安神,有說茯苓治眩治心悸,其實(shí)都是這個下行之力。 本文為讀書筆記摘抄,內(nèi)容僅供養(yǎng)生參考,有病請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醫(yī)。文章內(nèi)容只為普及醫(yī)學(xué)知識,不構(gòu)成任何醫(yī)療建議。 |
|
|
來自: 昵稱5220943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