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堅持一件事多久?
十天?一百天?還是一年?
我堅持了1700天——每天抄一頁書,寫一篇隨筆。
這樣的堅持,讓我看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
這1700天里,我抄完了錢鐘書的《圍城》,路遙的《人生》,還有蔣勛的《蔣勛說紅樓夢》(八部),如今已抄到第四部第三十三回。同時,我寫下了1700篇隨筆。
很多人問我:堅持抄書,真的有意義嗎?
在1600天時,我的答案是:它讓我靜思而動,收獲更美好的人生。在文字里,我找到了安放靈魂的方式。
而在1700天的今天,我的答案是:
自律讓我穩(wěn)住腳步,清醒讓我少走彎路,遠見讓我走得更遠。
抄書:與文字的修行
有人說,學習有三種途徑:
向書本學,積累前人的智慧;
向他人學,取長補短;
向自己學,復盤成長。
抄書,恰好把這三種途徑匯聚在一起。
當我一筆一劃抄下《圍城》,仿佛在和方鴻漸對話;
抄下《人生》,體會高加林的掙扎與奮起;
走進《紅樓夢》,更像是在一頁頁文字中“照見自己”。
抄書也讓我學會“調息”。
靜下心來,專注于每一個字,就像診脈時先調呼吸,才能聽見心跳。那一刻,筆尖下的故事,成了提醒自己的箴言。
隨筆:與自己的對話
抄完之后,我會寫一篇隨筆。
這不僅是記錄,更是復盤。
《紅樓夢》中的人物,總能折射出人生的不同階段:
年輕時,我們可能像林黛玉般敏感;
也可能像薛寶釵般圓融;
而到了中年,更愿像劉姥姥般通透豁達。
每天的隨筆,就是一次“吾日三省吾身”。
它讓我更清醒,也讓我更篤定。
與未來的對話
1600天到1700天的這100天,我有了新的感悟:
在這個時代,會用新工具的人和不會用的人,注定走向兩條不同的路。
在日常寫隨筆的過程中,我嘗試引入新的學習方式。
它們幫我查典故、整理脈絡、優(yōu)化語言,讓我更快捕捉到關鍵點。漸漸地,我不再只停留在“記錄”,而是學會了“升維思考”。
過去,抄書讓我積累輸入;
而新的學習工具,讓我更高效地產(chǎn)出。
更重要的是,它們讓我進入了 高階學習:
書本是過去的智慧,新的工具是未來的可能。
而我,正好站在這座橋上。
1700天的啟示
1700天的堅持,讓我明白:堅持,不只是數(shù)量的積累,更是認知的迭代。
所以,為什么我能堅持到今天?
因為每天一頁書,是與過去的對話;
每天一篇隨筆,是與自己的對話;
善用新工具,是與未來的對話。
堅持,是打開未來最簡單的鑰匙。
但在這個時代,堅持更需要升級:
與書同行,與時代共振,你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