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學經典是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的概念,其經典作品的確立是一個動態(tài)衍變的歷程,然而透視經典生成和變化的歷史痕跡,不難發(fā)現(xiàn)總有一些潛在的內核在這種變化中化為一種準則與范式,這就是文學經典之“道”,猶如自然之道,萬物之母。正因為有了文學經典之“道”的潛移默化、導向與規(guī)范,所以至今很多經典能夠穿越時空依舊存在。中國文學經典之“道”,實際就是內化于中國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傳統(tǒng)的儒家之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學思想,使中國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與抱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理念使中國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愛國題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譽為經典,如屈原的《離騷》、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等。又如講述英雄造反起義的《水滸傳》,其內核也都是塑造、歌頌忠君愛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報效朝廷的思想最終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旨歸。 傳統(tǒng)道家主張的“無為而無不為”、崇尚自然的哲學思想,使中國文人遠離廟堂而退隱山林,回歸自然,這為中國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園。入仕之不得,壯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處,獲得精神的寄托與愉悅。這就導致中國文人注重對自然山水風光的描寫,從而出現(xiàn)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王安石的《石鐘山記》等等,然而這些對自然的優(yōu)美描寫之中卻也隱含了歸隱之郁郁不得志的無奈與苦悶。 無論是儒家源于好學、行仁和人群的和諧,還是道家重個體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遙自在、無拘無礙、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都對歷來的文人在建構審美人格境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對審美人格理想與境界的追求,逐漸成為文學經典審美理想與境界的追求,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文學經典這種審美意識成為沉淀在個人心靈之中的無意識,甚至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傳統(tǒng)的無意識。這些審美意識的積淀,對中國文學作品的立意、構思、用語、用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文學經典作品的創(chuàng)作、接受與評判,意義非凡。這種審美意識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結,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完美的人格,表現(xiàn)積極樂觀的精神與自強不息的人生態(tài)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對情感的審美與追求,包含了對人倫之情與對自然之情的理解與追求。這種尺度就是歷史文化的水平線,它自動履行起評定經典裁判的職責。這種尺度動態(tài)地平衡于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之中。在中國文學史上,只有那些在這種尺度之下建構起來的、所描繪的世界、所表現(xiàn)的情感,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得到讀者的認同并產生心理與情感共鳴的作品,最終才可能成為文學經典作品。 (摘編自《中國文學經典之“道”觀》)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項謀生的技能,而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卻升華為精妙的藝術表演。庖丁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技者,技術與技巧也;道者,內在規(guī)律也。人只有領悟內在規(guī)律、順勢而為,才能在行動中表現(xiàn)得天機自運、出神入化。文藝創(chuàng)作境界之高下,往往與創(chuàng)作者重“技”還是重“道”密切相關。 詩有詩法,畫有技法,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掌握“技”并不太難,只要勤學苦練,便能駕輕就熟。而“道”的境界,則絕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極精微的感受、極透徹的洞察、極忘我的投入,即所謂“不瘋魔,不成活”。就文藝作品而言,“技”表現(xiàn)為形式、工巧,“道”表現(xiàn)為內涵、神妙。同樣寫夏景,“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是“技”,“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則入“道”;同樣是畫“深山藏古寺”,在重巒疊嶂中露古剎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則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層面,抵達“道”的化境?重視美育是一條切實的路徑。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宗旨,使人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養(yǎng),具有欣賞、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審美旨歸總體上都是“和諧”。儒家側重人與人關系的和諧,道家側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佛家側重人與自我內心關系的和諧。雅正、飄逸、寧靜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實質,皆為“和諧”。仁愛、寬恕、謙恭、誠信的道德追求,對立統(tǒng)一、周而復始的圓形思維方式,剛柔并濟、陰陽相生的強身健體之道,一同滋養(yǎng)華夏民族的身心與情感,化育“文質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學做人,后學為文,有堅實的“美育”作為基礎,“美術”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藝術創(chuàng)作之“道”,當如何體察、如何感悟?“道”蘊藏于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入體察民生民情,努力開闊視野胸襟,作品才會有深刻的內涵與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藝,無論形式,還是內涵,都會隨時代的發(fā)展而更新、嬗變,只有投身于時代洪流,感受時代的風云變幻,才能產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血有肉的動人篇章。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在闊步走向民族復興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就要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道”蘊藏于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要多讀多學,從中汲取豐厚的營養(yǎng)。一切文學藝術都離不開孕育它的文化傳統(tǒng)。歌德曾說:“每逢看到一位藝術大師,你總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華,正是這種精華培育出他的偉大。”一個人的品格、修養(yǎng)、才思,離不開前人作品的潛移默化。只有善于從前人的精神財富中汲取營養(yǎng),才能強大自己的心靈、高尚自己的品格、豐沛自己的才情、敏銳自己的藝術感受力與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出與偉大時代相匹配的“大藝術”。 文藝創(chuàng)作,離不開“技術”的訓練,但更得益于“道”的體悟。 (摘編自趙海菱《文藝的“技”與“道”》)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文學經典生成和變化的過程中,總有一些潛在的內核會化為準則與范式。 B.郁郁不得志的中國文人會借助對自然山水風光的描寫抒發(fā)心中的無奈與苦悶。 C.領悟了“道”并依“道”而行,就能夠達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入化的境界。 D.文藝作品的形式與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在時代發(fā)展中出現(xiàn)變化。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追求建功立業(yè),而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則會歸隱山林。 B.對審美人格理想與境界的追求在文學經典的創(chuàng)作、接受與評判過程中有著深遠影響。 C.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佛三家雖然內涵各不相同,但其審美旨歸總體一致。 D.無論是文學藝術作品,還是文學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都離不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滋養(yǎng)。 3.下列選項中與材料一第二段中涉及的儒家思想無關的一項是( ) A.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B.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D.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4.材料二第二段說,“同樣是畫'深山藏古寺’,在重巒疊嶂中露古剎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則為'道’”,結合材料二分析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5.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如何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請結合材料加以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換茬 劉正權 春酒還沒吃完,春分就開始刨園子了。 園子里其實沒啥可刨的,除了不包心的白菜就是菠菜,小青菜也有,不過都像鈕扣似的扣在地上,春寒剛過,還沒來得及舒展葉片。 春分是對那畦老韭菜動上了心思,二貴跟在春分身后,不情不愿的。二貴說:“春捂秋凍,園子的菜剛緩過勁兒,還得在土里再捂捂才好!”春分白一眼二貴:“是你自己想捂酒杯子才對吧?”春捂秋凍是說氣候和穿著上的事呢,跟園田無關。 春分把鍬遞給二貴,說:“你把韭菜給全挖出來,我把根分一分,去掉老根老系,選那壯實的,芽旺的,重新排!” “排”就是“栽”的意思,韭菜根小,得一叢一叢排一起,擠著長,那長相才歡實。 二貴還是不想動鍬,二貴就扯由頭說:“小剛來電話了!”二貴知道春分最惦記小剛,年前一聽說他打工不回來過年,連臘貨都少備了一半。 春分這回卻沒把寶貝兒子的電話當寶,只淡淡“嗯”了一聲,接著說:“哪天他不來一回電話?”二貴只好快快下了鍬,氣不順使勁就大,一鍬翻起一大叢韭菜根來,春分彎下腰,拎起那叢韭菜,用鏟子敲散土,把韭菜一根一根理開,剪去根須,往一邊放,準備待會排,二貴撇下嘴說:“好端端的長土里,非得挖出來再排進去,當是移栽油菜,能增產??!”春分不吭氣,她知道二貴有情緒,男人的德性得順了毛摸,惹急了免不了雞飛狗跳的。二貴又嘟噥說:“小剛說,去年形勢就不怎么好,那個廠今年怕呆不下去了!” 春分說:“是嗎?換個廠也好,地不換茬不長,人不挪窩不旺,兒子想換新環(huán)境跟這韭菜地換茬不也一樣嗎?”一茬一茬剪得齊齊整整的韭菜根帶著芽就在兩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閑話中重新排進了土。 小剛的電話又來了,這次是打給春分的,小剛說:“娘,我聯(lián)系了個新廠!新廠離市區(qū)遠,我不想在廠里住,條件差!” 春分冷了口氣說:“那你回來住吧,家里條件不差,有爹有娘侍候著!”小剛沒了聲音,掛了電話,小剛聽出娘是話里有話。二貴說:“你咋這樣跟孩子說話呢?”春分說:“出門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會長!” 二貴還要說話,春分說:“你忘了去年那畦蘿卜?。?/span>”二貴就想起來了,去年入秋時,二貴把一車雞糞全肥進那畦蘿卜地里,結果臘月里,那蘿卜全燒得空了心。 “莫非你也想兒子出去幾年成個空心蘿卜回來?”春分又白了一眼二貴,二貴就悻悻地閉了嘴。反正是春酒沒得吃了,二貴干脆一甩外套:“做就做個夠,順手把那行蔥也給分了吧!”二貴知道眼下分蔥還早了點,故意拿話擠兌春分。 哪知春分一拍手,說:“我正想說呢,這幾天我聽了天氣預報,說一周內溫度回升,分蔥正是時候呢!” 二貴懊惱地拍了一下自己腦門,咋睜著眼往槍口上撞呢,二貴畢竟不是懶人,一旦干順了手,就覺得眼里的活都該干。當春分還在排蔥時,二貴已抽空回了趟家。春分以為二貴口渴了回去喝茶,沒曾想二貴卻從屋里拎了水桶和瓢來,他是給韭菜澆定根水呢。 二貴三兩瓢就把韭菜地給澆了,跟著又氣喘吁吁拎了桶要澆剛分好的蔥。 春分手一伸:“別添亂,這蔥不能澆的!” 二貴很奇怪,說:“咋啦,韭菜能澆,蔥不能澆?” 春分說:“那韭菜是老根,水分少,老根扎進新土,得定根,讓芽吸收水分往上長,這蔥就不一樣。” “這蔥就不一樣啊?”二貴沒想到,種個菜還那么多學問。 “蔥白里水分多,你就是挖起來放一邊剪掉葉,過三五天它也會從里面長出新葉的!”春分說。二貴一想也是的,放久了的蒜啊蔥啊還真是這么回事,能從里面長出新葉。 “還有一宗你不曉得,”春分停了一下又說,“這剛分的蔥得等上面的葉給太陽曬破葉管,新葉才能鉆出來,有時候,環(huán)境惡劣點也未必是壞事!” “萬物有萬物的活法呢!”二貴感嘆說。 “所以?。?/span>”春分意味深長看一眼二貴,“我先前才會那樣口氣給小剛說話。” 二貴放下水桶,憨憨地笑,說:“我咋就沒想到剛才對小剛是話里有話呢!” “你啊,是吃春酒吃昏了頭!” 春分說完扛起鍬,大步跨過那畦菜地。 一陣風吹過,新排的韭菜和蔥苗舒伸開來,一片新綠呢!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二貴與春分對“春捂秋凍”不同的理解,說明了兩人思想觀念分歧較大,日常關系并不和睦。 B.春分一聽說兒子小剛不回家過年,“連臘貨都少備了一半”,側面表現(xiàn)了春分對兒子濃濃的愛。 C.小說最后寫春分“扛起鍬,大步跨過那畦菜地”的行為,充分表現(xiàn)了她的得意及對二貴的鄙夷。 D.小說對小剛著墨不多,主要通過電話中與母親的激烈沖突刻畫了其既想進取又不肯吃苦的形象。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二貴甩外套、提出分蔥的情節(jié)可謂行文的妙筆,既引出了下文春分借蔥說理的內容,也豐富了二貴形象。 B.小說綜合運用語言、動作及神態(tài)等多種描寫手法,將一對勞動夫婦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生活氣息濃郁。 C.小說以景作結,意味深長。一片舒伸開來的、新綠的韭菜和蔥既象征了小剛的成長,也暗示了二貴的成熟。 D.小說構思精巧,匠心獨運,將樸素的生活道理、實用的成長哲學寄寓在普通的家庭、日常的勞作之中。 8.小說中二貴的心理發(fā)生了多次轉變,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 9.對于春分的智慧形象,有人認為過于美化,在現(xiàn)實中很少存在,使得小說失真。也有人認為,小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春分的形象既真實又美好,更符合小說創(chuàng)作需求。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孔子曰:“《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从凶痈欢改肛氄咭?。” 衛(wèi)靈公問于孔子曰:“有語寡人曰:'有國家者,計之于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則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huán)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謂也。” 孔子見宋君,君問孔子曰:“吾欲使長有國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無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圣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孔子對曰:“千乘之君,問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問問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盡可得也。丘聞之,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不殺無辜,無釋罪人,則民不惑;士益之祿,則皆竭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崇道貴德,則圣人自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豈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難,唯欲行之云耳。” (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賢君》) 材料二: 圣人見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濕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謂義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非其義也,餓不茍食,死不茍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節(jié)選自《商君書·畫策》)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義者能F愛于人G而不能使H人愛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急,緊急的事,與《琵琶行》中“卻坐促弦弦轉急”中的“急”意思不同。 B.廟堂,朝廷,與《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中的“廟堂”意思相同。 C.不佞,不才,其中“佞”與詞語“親賢遠佞”中的“佞”意思不同。 D.茍,如果,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茍能充之”的“茍”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面對魯哀公的問詢,孔子的建議是讓民眾富裕且長壽。但魯哀公卻因為國家貧窮而認為自己做不到,孔子順勢指出,百姓富裕了,國家也會富裕。 B.孔子對衛(wèi)靈公的問題,先給予肯定,然后又進一步委婉說出了自己的諫言,表明單純在朝堂上謀劃是不足以治理好國家的,還要愛人和推己及人。 C.作為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宋國君主對治國的事問得比其他君主都詳細。針對宋國國君的謙虛,孔子鼓勵他說,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D.材料二以利用地勢的高低控制水流和用物品的干濕來控制火來設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是明白政治的準則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2)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四章) 14.兩則材料都涉及為政問題,其核心觀點有何不同?請簡要回答。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山居冬夜喜魏扶見訪因贈【注】 許渾 霜風露葉下,遠思獨徘徊。 夜久草堂靜,月明山客來。 遣貧相勸酒,憶字共書灰。 何事清平世,干名待有媒。 【注】此詩作于許渾暫居洞庭湖西山,他和魏扶正在讀書等待應舉之時。魏扶是初唐名臣魏征的后代。 1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篇“霜風露葉”四字,既寫出冬季時令景色,又渲染出一種凄清、冷寂的氛圍。 B.把酒共醉,為各自的困頓和失意而相互寬慰;可以看出兩人關系密切,情同手足。 C.冬夜寒冷,兩人只好焚書取暖,靠回憶溫暖彼此;從側面寫出山居的孤寂和無聊。 D.尾聯(lián)直抒被人舉薦而入仕的愿望,這既是詩人對未來的信心,也是與朋友的共勉。 16.“喜”是這首詩的詩眼,請結合整首詩歌分析詩人“喜”的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剛向老師抱怨自己做好事卻沒人看到。老師對小剛說,做好事要懷一顆平常心,不為顯名而做好事,不為得利而幫助他人。正如《〈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在顏淵問仁時所說:“ , ?” (2)《詩經·無衣》中的“ ”描寫戰(zhàn)士修整甲胄和兵器,然后又以“ ”一句表明戰(zhàn)士們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氣概。 (3)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 , ”兩句用白描手法簡約生動地勾勒出詞人四處奔波、生活艱難、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五、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孔乙己”究竟該不該脫下“長衫”?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在對人格尊嚴一視同仁的前提下,讓每一個人都盡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yè),成就最好的自己,自食其力、服務他人、貢獻國家,這是一個國家對每一個公民應該做出的承諾。但有沒有讀了大學卻貪圖享受,不愿勞動,好逸惡勞的人?當然有。有沒有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與能力, A 的人?當然有。但這樣的人絕不占主流。我們不能因為有這少數(shù)的人便將千千萬萬有理想、有熱血、有學識、有能力卻無機會 B 的年輕人斥為“好喝懶做”的“孔乙己”。是大樹便頂天立地,是小草就茁壯成長。明明是小草卻自命為大樹而不甘做小草,這是一個人的不幸;如果讓千千萬萬的棟梁之才失去了展示偉岸的遼闊空間而只能做小草,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把孔乙己逼向死亡的冷漠社會的確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現(xiàn)在的絕大多數(shù)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絕不是當年的孔乙己,他們雖然和孔乙己一樣受過教育,他們內心深處也有著讀書人的尊嚴感,但絕沒有“好喝懶做”“偶然做些偷竊的事”的惡習,他們不是不愿意通過勤勞的雙手 C ,相反他們非??释B(yǎng)活自己、報效國家。說他們是“當代孔乙己”,是對胸懷理想卻困于艱難之中的年輕人一種莫大的侮辱!現(xiàn)在當然沒人穿長衫了,但如果把“長衫”比作讀書人的象征,比作知識分子尊嚴的標志,那么“長衫”絕不是孔乙己所獨有的。在這里,①“長衫”成了一種象征,②它并非不是“心頭的枷鎖”,③而是一種源于知識、來自奮斗的尊嚴與自信,④是萬萬不能脫下的。 18.請在文中劃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中有一處表述不當,請標出原句序號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語句與上下文的銜接流暢自然。 20.賞析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每當一個熱點事件發(fā)生,就會有許多的文字趁熱跟進,人們把這稱為“熱點寫作”。對于這種行為,有種最常見的指責是急功近利,博人眼球。 這種指責很容易駁斥。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告訴人們,正義不僅本身值得追求,其結果也往往合乎欲求。一種正當?shù)募妓嚥粌H有其獨特的追求, A 。正如醫(yī)生要追求醫(yī)術高明、救死扶傷,而這種追求同時也會帶來良好的聲譽與可觀的收入,這沒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醫(yī)生只是追名逐利,為了名利可以放棄醫(yī)療職業(yè)本身的追求,那么醫(yī)生也就不再是醫(yī)生,他放棄了醫(yī)術這種特定的技藝。寫作也是一種技藝,它既有技藝本身的追求,也能帶來附隨的名利。 B ,那么寫作也就不再是寫作。人們常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而通常的情況是為了好事去努力,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隨的前程。但如果“只為前程,無所謂好事”,也可能既無好事,又無前程。因此, C ,沒有什么不道德,但名聲只是寫作的附隨結果,而非自然結果,不能為了名聲而去寫作,否則不僅不道德,也使得寫作不再成為一種獨特的技藝。 21.下列選項中,與文中加點處的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漢字“蜀”曾多次出現(xiàn)在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B.人們看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 C.一個組織也送來信和禮物,還稱我是“活菩薩”。 D.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六、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本試卷現(xiàn)代文閱讀Ⅱ提到“地不換茬不長,人不挪窩不旺”,強調改換環(huán)境對生長發(fā)展的影響。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C 2.A 3.B 4.①“技”表現(xiàn)為形式、工巧,“重巒疊嶂中露古剎一角”在形式上符合“深山藏古寺”這一主題,憑借繪畫技巧就可以做到,但畫面呆板,缺乏意蘊。②“道”表現(xiàn)為內涵、神妙,“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構思巧妙,內涵豐富,表達含蓄:“和尚”暗示了“古寺”的存在;見人不見寺,暗示了“深山藏古寺”,“藏”這一主題被表現(xiàn)得出神入化,“和尚舀水”的細節(jié)又使畫面富有生活氣息。 5.①從儒、道、佛等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錘煉個人的品格、修養(yǎng)、才思等。(要多讀多學,從優(yōu)秀文化遺產汲取豐厚的營養(yǎng)。) ②勤學苦練,磨礪技巧而又能超越技巧,洞悉并運用文藝創(chuàng)作規(guī)律。 ③重視美育,陶養(yǎng)感情,提升美的素養(yǎng),培育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④深入生活,體察民情,開闊胸襟,引領時代風氣,弘揚中國精神。 【導語】這兩篇材料主要探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核心理念和傳統(tǒng)美學思想。材料一強調中國文學經典的演變受儒、道哲學的深刻影響,形成“重品”和“重情”的審美標準,體現(xiàn)了對道德與情感的追求。材料二則探討文藝創(chuàng)作的“技”與“道”的概念,指出技術訓練與對內在規(guī)律的領悟俱為重要,“道”更是提高內涵的關鍵。二者共同強調文化傳承和對時代生活的深刻體驗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推動作用。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領悟了'道’并依'道’而行,就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一段中“人只有領悟內在規(guī)律、順勢而為,才能在行動中表現(xiàn)得天機自運、出神入化”,可知“技”“道”結合方能出神入化。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 A.“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則會歸隱山林”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三段“使中國文人遠離廟堂而退隱山林,回歸自然,這為中國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園。入仕之不得,壯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處,獲得精神的寄托與愉悅”,可知道家思想使中國文人在入仕不得,壯志未酬的時候可以歸隱山林,獲得精神的寄托與愉悅。選項說法過于絕對。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涉及的儒家思想有入仕、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與抱負,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代表的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等哲學思想。 B.指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與材料一第二段中涉及的儒家思想無關。 6.B 7.C 8.①跟隨春分重排韭菜的不情愿;②對春分與兒子說話語氣的不滿;(或“對春分行為的不理解”)③明白春分用意的佩服。 9.示例一:真實/符合生活實際 ①勞動經驗的真實性:春分熟知勞作規(guī)律,通曉勞動哲理,均源于勞作的真實體驗。②哲理性表達:春分將勞作體驗遷移到對子女的教育和期待。 示例二:失真/過于美化 ①春分語言過于哲理化,文化氣息過濃,與春分的身份和生活環(huán)境不符;②在家庭教育引導方面深諳教育之道,不符合日常家庭對話交流場景。 【導語】小說《換茬》通過春分與二貴關于園子勞作的互動,巧妙地反映了人生哲學和成長的道理。春分在農事中展現(xiàn)出的對自然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被巧妙地轉化為對子女教育的思考,體現(xiàn)了她樸實而智慧的形象。二貴的從不情愿轉為主動勞動,影射出在生活瑣事中感悟的成長。同時,小說結尾的景物描寫將自然的活力與人們的精神成長巧妙結合,寓意深刻。整體上作品生活氣息濃厚,極具啟發(fā)性。 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日常關系并不和睦”錯誤。二貴以“春捂秋凍”作為自己不情愿刨園子的借口,而春分則以“春捂秋凍是說氣候和穿著上的事呢,跟園田無關”奚落二貴,使他無言以對,只得跟著春分去干活,這只是正常的日常交涉,表現(xiàn)二人日常關系和睦。 C.“對二貴的鄙夷”錯誤。二貴明白了春分的想法,“扛起鍬,大步跨過那畦菜地”通過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春分的做法得到二貴的理解和認可后心情的舒暢和愉悅。 D.“激烈沖突”錯誤。兩人通話內容僅涉及在哪住的問題,小剛聽出母親話里有話就關了電話,沒有與母親發(fā)生激烈沖突。 故選B。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C.“也暗示了二貴的成熟”錯誤。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二貴和春分在對小剛在哪住的問題上有分歧,分蔥澆水后,二貴明白了春分的想法,所以結尾景物描寫暗示二貴成熟屬于曲解文意。 10.CEG 11.D 12.A 13.(1)圣明的帝王不重視道義而重視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嚴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貫徹執(zhí)行,那就可以了。 (2)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長久。 14.材料一強調國君要做到仁愛,既要愛百姓,也要與鄰國和睦相處等;材料二則強調以法律治理國家。 【導語】兩篇文章都圍繞著治理國家的主題展開。材料一記錄了孔子與魯哀公、衛(wèi)靈公、宋君的對話,強調通過道德教化與仁政使民富國強??鬃拥乃枷胪怀龆Y教、忠恕及實際施行。材料二則來自《商君書》,更偏向法家的思想,注重制度法令的明確與強制執(zhí)行,認為仁義難以有效治理,需以法為綱。這反映了儒法兩家在政治治理上的不同理念: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講求仁慈的人能夠對別人仁慈,卻不能使別人仁慈;講求道義的人能夠愛別人,卻不能使別人相愛。 “仁者能仁于人”和“義者能愛于人”結構相同,句式對稱,分別獨立斷開,故在CE處斷開。 “而不能使人仁”與“而不能使人愛”結構相同,句式對稱,各自獨立成句,故在EG處斷開。 故選CEG。 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緊急的事/緊急。句意:治理國家最急迫的事。/回身坐下再轉緊琴弦撥出急聲。 B.正確。均為“朝廷”。句意:在朝堂上策劃好國家大事。/在朝廷里做高官。 C.正確。有才能/巧言諂媚的人。句意:寡人沒有才能。/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D.錯誤。意思不同。茍且/如果。句意:就是餓死也不能茍且吃飯。/如果能夠擴充它們。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魯哀公卻因為國家貧窮而不想做”錯,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話去做,又擔心國家會貧窮,而不是因為國家貧窮而不想做。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貴”,重視;“明”,嚴明;“行”,貫徹執(zhí)行;“已”,同“以”,可以。 (2)“自見”,自我顯露;“自是”,自以為是;“自伐”“自矜”,均為“自我夸耀”。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據材料一“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不殺無辜,無釋罪人,則民不惑;士益之祿,則皆竭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崇道貴德,則圣人自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相親”就是和鄰國和睦相處,“君惠臣忠”國君仁愛,臣子盡忠,強調國君要做到仁愛,既要愛百姓,也要與鄰國和睦相處等。 根據材料二“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可知,材料二則強調以法律治理國家。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治理國家的事,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最急迫的事,沒有比讓民眾富裕和長壽更重要的了?!濒敯Чf:“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說:“減少勞役,減輕賦稅,民眾就會富裕;敦促禮儀教化,遠離罪惡疾病,民眾就會長壽?!濒敯Чf:“我想按您的話去做,又擔心我的國家會貧窮啊?!笨鬃诱f:“《詩經》上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瘺]有兒女富裕而父母卻貧窮的?!?/span> 衛(wèi)靈公問孔子說:“有人告訴我說:'擁有國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劃好國家大事,國家就會得到治理?!J為怎么樣?”孔子說:“大概可以吧。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厭惡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厭惡他;知道自身的好惡,也就知道別人的好惡。所說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夠了解天下大事,說的就是推己及人?!?/span> 孔子拜見宋國國君,宋國國君問孔子:“我想長期擁有國土,而且很多都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眾不困惑,我想使士人盡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運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來,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該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說:“擁有千輛戰(zhàn)車的君主,問我這個問題的很多,但都沒有像您這樣問得詳細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聽說,和鄰國和睦相處,就能長期擁有國土;國君仁愛,臣子盡忠,眾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殺害無辜的人,不釋放有罪的人,民眾就不會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祿,他們就會盡心竭力;尊奉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會正常運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會自己前來;任用有才能的人,罷免無能之輩,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彼螄鴩f:“說得好??!難道不是這樣嗎?寡人沒有才能,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孔子說:“此事并不難,只要想做就可以達到,如此而已。” (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賢君》) 材料二: 圣人能發(fā)現(xiàn)社會本當如此發(fā)展的政治準則,明白社會一定那樣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他統(tǒng)治民眾,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勢控制水流一樣,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濕來控制火一樣。所以說,講求仁慈的人能夠對別人仁慈,卻不能使別人仁慈;講求道義的人能夠愛別人,卻不能使別人相愛。因此,懂得仁慈、道義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讓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讓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辦法。這里所說的道義,是說作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兒子一定有孝心,長幼之間有禮節(jié),男女之間要有別;如果不合乎道義,就是餓死也不能茍且吃飯,死了也不能茍且偷生。這些不過是有法律國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王不重視道義而重視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嚴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貫徹執(zhí)行,那就可以了。 (節(jié)選自《商君書·畫策》) 15.C 16.①冬夜寒風凜冽,夜深人靜、詩人正感到苦悶、寂寥,忽見山客來訪。 ②有共同的經歷,相似的處境,今夜把酒共歡,共憶往事,彼此互相慰藉、鼓勵。 ③清明盛世,仕途有望,未來可期。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兩人只好焚書取暖”“從側面寫出山居的孤寂和無聊”錯。“憶字共書灰”的意思是:兩個人一起回憶在爐灰上寫字之事,相互寬慰,表現(xiàn)兩人關系密切。書灰:在灰上寫字。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寒風凜冽,枯葉凝珠,詩人獨自徘徊,心中正惆悵著自己的未來。夜深人靜、月光如水,忽見山客來訪,才子欣喜若狂。好友的來臨,打破了長夜的沉寂,也給這四面透風的草堂帶來了一絲暖意。 有共同的經歷,相似的處境,幾杯濁酒下肚,話匣子也逐漸打開,他們回憶著往日歡樂的時光,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憶字共書灰”,既表明冬夜的寒冷,又表達出彼此融洽和諧,無話不談。兩位好友把酒共歡,回憶起往事,并在爐灰上信手涂鴉,又勸慰對方不要因為暫時的貧窮和失意而覺得傷感,彼此互相慰藉、鼓勵。 “何事清平世,干名待有媒”,意思是如此清明盛世,你我只有發(fā)奮讀書,等待舉薦,進入仕途。身逢盛世,仕途有望,未來可期。 17. 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塵滿面 鬢如霜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己、偕、鬢。 18.A.好高騖遠/不自量力/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B.大展宏圖/大展拳腳/大顯身手 C.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奮發(fā)圖強/自強不息 19.語句②修改為,它并非“心頭的枷鎖”。 20.①比喻,將生活的世界比作森林,人比作各種樹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社會的多樣性和個體的差異。 ②對比,“喬木”與“灌木”對比,“參天白楊”與“婆娑楊柳”的對照,形成了鮮明的層次,展示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以及他們各自的特質,激發(fā)讀者的思考。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熟語)的能力。 A處,語境強調“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與能力”,可用“好高騖遠”或“不自量力”或“眼高手低”或“志大才疏”。好高騖遠:指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多用于形容人不切實際而自命不凡。不自量力:比喻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眼高手低:要求的標準很高(甚至不切實際),但實際上自己也做不到。志大才疏:志向遠大,而才能疏闊不實在。 B處,語境指“有理想、有熱血、有學識、有能力”的年輕人施展才華的狀態(tài),可用“大展宏圖”或“大展拳腳”或“大顯身手”。大展宏圖:比喻宏偉遠大的謀略與計劃,大規(guī)模地實施宏偉遠大的計劃或抱負。大展拳腳:放開手腳大干一場。大顯身手:指充分地顯示出本領和才能。 C處,根據后文“他們非常渴望養(yǎng)活自己、報效國家”,可知此處語境強調年輕人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養(yǎng)活自己、報效祖國。可用“自力更生”或“自食其力”或“自給自足”或“奮發(fā)圖強”或“自強不息”。自力更生: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把事情辦好。自食其力: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自給自足:依靠自己的生產,滿足自身需求。奮發(fā)圖強:振作精神,以求強盛。自強不息:指自己努力上進,永不懈怠;形容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語句②,不合邏輯。“并非不是”是雙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應改為“它并非'心頭的枷鎖’”或者“它并不是'心頭的枷鎖’”。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中“我們生活的世界”是本體,“森林”是喻體,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社會多樣性的特點。“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中“人”是本體,“喬木”“灌木”“白楊”“楊柳”是喻體,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人與人的個體差異。 ②“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中把“喬木”與“灌木”進行對比,“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中把“參天白楊”與“婆娑楊柳”進行對比,喬木挺拔,灌木叢生,白楊參天,楊柳婆娑,兩組不同的意象意在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角色,人們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引人思索。 21.D 22.①也能帶來附隨的好處 ②但如果寫作只是為了名利 ③寫作帶來名聲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標點符號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點處的引號特定稱謂。 A.表示強調。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殊含義,指的是好心腸、熱心腸的人。 D.表示特定稱謂。 故選D。 2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有關聯(lián)詞“不僅”,所填內容應有相匹配的關聯(lián)詞“也”,再結合后文“醫(yī)生要追求醫(yī)術高明、救死扶傷,同時也會帶來良好的聲譽與可觀的收入”可知,這里指的是“正當?shù)募妓?/span>”附隨的好處,故可填:也能帶來附隨的好處。 第二空,后文有關聯(lián)詞“那么”,所填內容應有相匹配的關聯(lián)詞“如果”,再結合前文“為了名利可以放棄醫(yī)療職業(yè)本身的追求,那么醫(yī)生也就不再是醫(yī)生,他放棄了醫(yī)術這種特定的技藝”可知,此空是說寫作和醫(yī)術一樣,不能“為了名利可以放棄醫(yī)療職業(yè)本身的追求”,故可填:但如果寫作只是為了名利。 第三空,依據后文“但名聲只是寫作的附隨結果,而非自然結果,不能為了名聲而去寫作”可知,這里是說“名聲”與“寫作”的關系,結合上文“寫作也是一種技藝,它既有技藝本身的追求,也能帶來附隨的名利”,可知其關系是寫作會帶來名聲,故可填:寫作帶來名聲。 ![]() ![]() ![]() ![]() ![]() ![]() 9份七年級期末全套價格40元 ![]() ![]() 9份九年級期末全套價格40元 ![]() 九份一模匯編50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