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題目的亮點與瑕疵,探尋作文教學的方向 ——2025年高考作文題綜評 余黨緒 高考具有顯而易見的選拔性與導向性,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高考作文命題的理解與評價,也須以此為前提。寫作從來不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問題,甚至也不是狹義上的教學問題。高考作文題的評價必須立足學科,兼顧寫作的社會屬性,綜合考量其學科效應與社會影響。 2025年的高考作文題,總體評,亮點很亮;挑剔看,個別瑕疵還有點刺目;回頭看,十年思辨性作文探索,成果豐碩;朝前看,作文教學需要反思的,還有太多太多。 2025年高考作文題總體上呈現(xiàn)四個特點。需要說明的是,具體題目各有長短,這里的特點,說的是總體,看的是主流。 1. 鮮明的價值導向 作文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知識結(jié)構(gòu)的綜合表現(xiàn),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全民關注高考作文,事出有因,理所當然。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將這件涉及民族的苦難記憶與復興訴求的大事,納入高考寫作,并不出人意料。在動蕩不安的當代世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該怎樣立足,又該怎樣發(fā)展?歷史是一面鏡子,回顧中國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中走過的艱難歷程,可以更清醒地認識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的意義;回看一個民族在苦難中的抗爭與崛起,可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全國Ⅰ卷聚焦這個重大題材,本身就像一個儀式、一個典禮,通過高考寫作這樣的方式,將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深深地鐫刻在一代人的心中。 與此異曲同工的是天津卷。如果說全國Ⅰ卷直面宏大敘事,那么天津卷則在小小的車輪運轉(zhuǎn)中,寄寓了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隱喻性命題,它自然擁有更多的立意選項;但毫無疑問,以滾滾向前的車輪象征一個民族的復興,寓示一個國家的崛起,是再恰當不過的事情。以小喻大,言近旨遠,本是漢語表達的重要特點。在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yè)中,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浴血奮戰(zhàn),與這車輪運轉(zhuǎn)的原理,如出一轍。 全國Ⅱ卷以“夢”為寫作對象,題目列舉了關于故鄉(xiāng)的夢(昨夜閑潭夢落花)、人生的夢(我欲因之夢吳越)、家國的夢(鐵馬冰河入夢來)……這些古典的夢想,在當代語境下,自然會鏈接到當代中國的強國夢、復興夢。題目不僅羅列了“夢”的多種內(nèi)涵,還特別設計了一個“贈夢”的任務,意在提醒考生,每個人,不僅要追求個人的夢想,而且要參與到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偉大事業(yè)中來。 既要心懷高遠,又要腳踏實地。關注時代,關注生活,這是命題的另一個價值導向。北京卷的“當數(shù)字閃耀時”、上海卷對“傳世文章”的呼喚,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在數(shù)字時代,在網(wǎng)絡時代,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如何看待媒介與傳播?如何看待技術(shù)與工具?如何看待流行與經(jīng)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應該留下一代人的足跡。在中華民族的復興路上,我們這代人將留下什么?我們這代人能留下什么?我想,這是題目留給每個考生的思考。 2. 切身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體現(xiàn)在題目設計的匠心中,也體現(xiàn)在寫作內(nèi)容的考量上。 宏大敘事容易架空寫作者的情感體驗,陷入抽象與空洞;瑣碎話題則容易干擾寫作者的理性思考,導致膚淺與無聊。這都是作文命題的大忌。好的題目能讓寫作者絲滑“代入”,激發(fā)情感反應;也能自然“代出”,給理性的思考留下空間。讓情感與思想相激,讓感性與理性共生,在我看來,這就是題目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的理解不能片面?,F(xiàn)在的作文評價,幾乎都會關注到人文關懷的維度,但似乎都偏重情感與感覺的一面,似乎只有詩情畫意才是人文的。這是需要辨析的。文藝復興時期,尊重人的欲望,張揚人的情感,那是人文關懷;在當代中國,當個體的欲望普遍得到滿足的當下,追求精神的超越與健全的理性,也是人文關懷。題目中的人文關懷,本質(zhì)上就是讓考生的情感體驗與理性思辨保持某種平衡。具體說,就是要精心選擇和組織材料,借助專業(yè)的命題技術(shù),阻止考生在蒼白的概念堆砌或無度的情感宣泄中走鋼絲,為他們自主而從容的表達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2025年高考作文題,至少都意識到了這個尺度的存在。全國Ⅰ卷關注的是宏大敘事,為了喚起寫作者的感悟與體驗,命題以三個詩句切入。三個內(nèi)容相關、風格相近的詩句,在很大程度上軟化了宏大敘事的嚴肅。能說會道的鼓書藝人方寶慶,“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騰,開不了口”,一個細節(jié),折射出了民族的苦難與悲憤;“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一個意象,寫出了一個民族的吶喊與抗爭;“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一個動作,展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戰(zhàn)斗與決絕。這是情感的喚醒,也是思考的觸發(fā)。 北京卷闡釋了人文關懷的另一種內(nèi)涵,那就是直面當代人(包括考生)的生活狀態(tài)。當代社會,“內(nèi)卷”日趨激烈。疲憊的身軀,沉重的步伐,茫然的眼神,詮釋著當代人的內(nèi)心焦慮。在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下,“慢慢走,欣賞啊”的聲音,幽怨的歌聲,心靈雞湯,似乎才是人文情懷的體現(xiàn)。但是,每個人的處境是不一樣的,人文關懷的內(nèi)涵自然也會不同。你讓一個辛苦勞作的外賣小哥停下他的腳步,就是人文關懷嗎?這幾乎是一種傲慢。游客不遠千里,去貧困山區(qū)看油菜花,這是浪漫;而生活在油菜花中的山里人,卻正羨慕著游客的富足與悠閑。那么,什么才是人文關懷呢?顯然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我們敢于承認快節(jié)奏、高效率、重壓力也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部分,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那么,把握好人生的“第二次呼吸”,獲得重新上路的力量與機會,不也是一種人文關懷? 3. 高揚的思辨取向 思辨,這是近十年來作文命題一直高揚的旗幟,2025年的作文命題也走在思辨的道路上。 宏大敘事,能否思辨?有人說思辨就是否定,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按照這個理解,政治話題與國家話語還真是難有思辨的空間,畢竟它們是剛性的,原則性很強,容不得搖擺和徘徊。還是讓我們回到思辨的本意吧!思辨,本質(zhì)上就是思維的完善與改進,為了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如此,則可以說,剛性話題更需要思辨的介入,因為原則性的話題更需要嚴謹。在全國Ⅰ卷中,只有精確地把握了三個詩句的內(nèi)涵,準確地界定了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并將它們置于時代背景的準確理解中,考生才能把握命題的內(nèi)涵,避免陷入大而空的抽象議論。 在思辨性命題的探索中,上海卷可謂持之以恒,韌性十足。二十年來始終保持對思辨的熱忱,顯示出難得的執(zhí)著與堅守。從早期寬泛的話題議論,到盛行近十年的辯證分析,再到近幾年一直探索的“具體思辨”,上海卷為中國的思辨性寫作教學提供了一部近乎完善的編年史。2025年的上海卷,在總體思路上沿用了近幾年居于主導地位的“斷言類”命題,引導學生展開具體分析,以避免“斷言”的片面化、簡單化與絕對化。 題目所指稱的專業(yè)文章,往往晦澀難懂,有專門術(shù)語,有自身結(jié)構(gòu),甚至在表達風格上也有特定要求,就像西方哲學的那一套話語,總給人一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感與疏離感。這樣的文章,外人自然視為畏途,不敢問津。那么,“轉(zhuǎn)”能否讓它成為傳世文章呢?顯然,答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魯迅對“硬譯”的看法,可借來理解“轉(zhuǎn)”的問題。所謂“硬譯”,就是“按板規(guī)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譯”,即嚴格保持原文詞匯順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的直譯方式。魯迅也知道“硬譯”會導致“晦澀”“難解”,但他更知道,“硬譯”可以保留“異國情調(diào)”,防止文化在輸入中變形,這樣才能保持思想傳播的準確性。相反,想當然地“意譯”,自以為是地“意譯”,就會損壞原文的“精悍的語氣”。魯迅也期待“既不曲也不硬”的好譯本,但若兩者無法得兼,那就“寧信而不順”。他反對的是對原作的“曲”,并不是迷戀“硬”。 “轉(zhuǎn)”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弄不好,就會導致思想文化的走樣與變形。這與魯迅的“拿來主義”主張也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來文化,一種做法是以自己的立場與利益為本位,打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旗號,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丟棄對自己不利的。近代的“中體西用”思潮就屬此類,本質(zhì)上還是文化保守主義。另一種做法就是“拿來主義”,直面原汁原味的外來文化。魯迅反復強調(diào),“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就是要摒棄個人的利益與主觀的好惡,與外來文化展開平等的對話。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當然,這就需要我們“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兩種做法,前者很討巧,后者很愚笨。魯迅選擇了后者。他說:“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span> 魯迅闡述的這個“轉(zhuǎn)”不等于題目中的“轉(zhuǎn)”,但他闡釋的思路是可以借鑒的。那么,從專業(yè)文章到傳世文章是不是一定要經(jīng)過“轉(zhuǎn)”,到底該怎樣“轉(zhuǎn)”,最終又能否滿足人們的期待,“轉(zhuǎn)”成“傳世之作”?這真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思辨,就要拒絕簡單化、片面化與絕對化。孫紹振先生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來概括,可謂精準。 北京卷的題目,以體育上的“第二次呼吸”,隱喻社會與人生中的相似現(xiàn)象。可貴的是,命題者大概意識到了隱喻的風險,在任務安排上特意強調(diào)了“由'第二次呼吸’說開去”?!罢f開去”三個字很關鍵,其實就是提醒考生要避免簡單化。不同的領域,有著相似的規(guī)律;但不同的領域,規(guī)律又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暗诙魏粑痹隗w育上行得通,并不意味著其他領域就可照搬這個做法。 事實上,在“內(nèi)卷”非常激烈的當下,不恰當?shù)毓拇怠暗诙魏粑?,是有現(xiàn)實風險的。你認為的“極點”,可能就是別人的“終點”;不顧實際地制造“第二次呼吸”,可能會徹底摧毀別人的信念。北京卷作文題看起來簡單樸素,實際上卻隱含著思辨的大乾坤。 4. 寬廣的表達空間 高考有一個公正與公平的問題,這就涉及寫作的限定性與選擇性的矛盾。北京卷提供了兩個選項,一為議論文,一為記敘文。可以選擇,是不是就公平呢?似乎未必。不同的文體,命題難度與評價標準是不同的,考生的選擇也并非完全由實力決定,恐怕也有“賭”的心理在起作用。那么,限定一個題目,是不是就公平呢?也未必。擅長議論的,未必擅長敘事;會講故事的,未必會講道理。沒有選擇,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也只能硬著頭皮寫。這其實也是不公平的。 如何保證命題的公正與公平呢?這是個兩難的選擇。眼下,盡量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話說,都能關聯(lián)自己的生活與學習,給考生以寬廣的表達空間,也許是最低限度的要求。高考寫作是人文性寫作,討論的不外乎社會、人生與文化等公共話題,在題目設置上,完全沒必要搞得生澀或復雜。借用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的話說,“寫作門檻不高,難度梯度合理”,這應該是個基本要求。 在這個問題上,天津卷與上海卷都有可商榷之處。天津卷中出現(xiàn)了“輻條”“輳集”“輪轂”“輻集而輪運”等專業(yè)術(shù)語,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考生的理解。從我的感受來看,意思我是明白的,但不敢往深里說,因為確實缺乏這方面的知識。那么,考生呢?恐怕也不乏我這樣的無知者吧? 鮮明的價值導向,切身的人文關懷,高揚的思辨取向,寬廣的表達空間,這是命題的追求,或許也昭示了未來命題的方向。 2025年高考作文題,總體看,瑕不掩瑜;個別分析,有些缺陷還是很刺目的,網(wǎng)上的各種議論也可見出某些端倪。比如上海卷。如前所述,2025年上海秋考作文題保持了思辨的鋒芒,為考生的多元思辨留下了豐富的空間,但在語言表述與任務設計上,還有可改進之處。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視而不見,不能諱疾忌醫(yī)。有專家說,有缺陷的題目,考生才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這是對命題的嚴肅性與學術(shù)性的否定。按照這個邏輯,漏洞百出的題目才是好題目。疏漏就是疏漏,哪怕某些考生因疏漏而有了更好的發(fā)揮,也還是不能將疏漏混同于設計。這應該是討論試卷瑕疵的前提共識。 題目圍繞專、轉(zhuǎn)、傳三個詞玩“諧音?!保斎豢梢栽黾颖磉_的趣味性,但也可能因此而加大了考生的閱讀難度。筆者讀了好幾遍,才理出了頭緒,估計考生的感受也差不多。在我看來,命題應該盡量避免這種猜字謎式的文字,以清淺、簡樸、流暢的表達為宜。 從內(nèi)容看,題目設置的概念偏多,且不在同一個維度上,讓概念的關聯(lián)變得非常復雜?!皩!?,專業(yè)文章,是從研究領域或?qū)哟蔚木S度界定的,相對的是泛泛,是通俗,是大眾,是流行;“轉(zhuǎn)”是從傳播維度界定的,相對而言的,是不予理睬,是束之高閣,是無人問津;而“傳”,意味著不僅得到了廣泛的、不斷的傳播,而且最終經(jīng)受了時空的淘洗,終成經(jīng)典之作。與此相對的,就是普通文章或垃圾文章。 不僅如此,在行文過程中,“轉(zhuǎn)”與“傳”還悄悄地發(fā)生了詞性偏移,由名詞變?yōu)閯釉~,給理解帶來了干擾。 我感覺,題目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專業(yè)文章如何才能讓大眾理解并認可,最終實現(xiàn)其價值。其實道理并不復雜。首先,專業(yè)文章要足夠?qū)I(yè),打鐵還需自身硬,否則談不上被理解與接受。當下的很多專業(yè)文章很“水”,本身無價值,轉(zhuǎn)發(fā)也好,轉(zhuǎn)化也罷,都改變不了它水貨的成色。其次,專業(yè)文章的傳播也很重要,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當然你也可以說,好文章就是要藏諸名山,靜靜地等待,等待著上演一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好戲。這種詩意的寫法也能獲得青睞,勉強算是一種犟牛式的“思辨”吧。我看了一些學生的習作,坦率地說,說來寫去,立意多是此類。 上海卷的題目向來以文字簡潔、立意清晰、便于把握著稱,這些優(yōu)點應該保持。 全國Ⅰ卷的題目其實也有值得反思之處。必須說,三個詩句并不晦澀,據(jù)說也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出現(xiàn)過,考生大體上也能把握它們的內(nèi)涵,客觀上不會造成寫作上的障礙。但從學理上講,它們隱含了一個不當假設,那就是,即使我不怎么了解艾青、穆旦,即使我并沒讀過完整原詩,單憑掐頭去尾的幾個詩句,我就可以大膽想象,自由發(fā)揮。這是不是示范了一種不太嚴謹?shù)淖x寫習慣呢?咬文嚼字、膠柱鼓瑟固然不好,但粗枝大葉、大而化之也不該鼓勵。 瑕疵歸瑕疵,但并不影響試題的主體,沒必要上綱上線,網(wǎng)上有些聲音是不理智的。我認為,題目的爭議還是限定在學術(shù)討論的范疇為好。關鍵是,命題一直在進步,只要走在規(guī)律的大道上,繞點彎路也算正常。 這里有必要回頭梳理思辨性作文的探索歷程。2015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力推任務驅(qū)動型作文,以具體任務驅(qū)動學生的具體分析。在我看來,這是抓住了思辨的精神實質(zhì)。為此,筆者曾撰文將2015年稱為思辨性作文的“元年”。十年辛苦不尋常,回頭看,我們的高考作文與作文教學,都因這一舉措,發(fā)生了靜悄悄的“革命”。 根據(jù)寫作中的思維活動,筆者將近四十年的作文命題歸納為“時政響應”“道德闡釋”“哲理辯證”等類別。這些題目各有優(yōu)點,但對思維的要求都不高。像“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1977年高考作文題),就是典型的“時政響應”,只要看看政策,讀讀社論,背背材料,也就可以應對了。另外一個大類是道德闡釋類,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982年高考作文題)。面對這樣的道德格言或道德范疇,考生無力思考,也無須思考,于是“名人開會,名言薈萃”式的作文一時風行。后來,哲理辯證類的作文風行一時,命題形式大同小異,基本都是兩兩相對的斷言,如“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201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這類命題形式上看起來很辯證,其實只要“換個角度看”,什么樣的題目都迎刃而解。 命題決定了寫作,也引導著教學。有了這樣的題目,就有了凌空蹈虛的道德口號,大而不當?shù)娜松懻?,抽象虛無的哲學玄想,矯揉造作的造勢煽情;有了這樣的命題,論證也就成了借簡單的事實枚舉印證論點,借粗糙的類比論證比附論點,借炫目的修辭技巧夸飾論點,借煽情的情感技巧渲染論點??偠灾瑱C械的思維,空洞的表達,蒼白的語言,絕非個別現(xiàn)象。 這里要聲明,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嘲弄和苛責,而是為了更好地反思,更好地前行。而且,每個題目都有其具體的歷史背景,在當時也有其可圈可點之處。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搞虛無主義。但是,到了今天,網(wǎng)絡時代了,如果還沉湎于這樣的作文教學,滿足于訓練一個個照抄照搬的頭腦,那就辜負了時代,有愧于職業(yè),因為機械的思維和空洞的表達,已經(jīng)不能滿足數(shù)字時代的生活需要了。 2015年,全國Ⅰ卷以“小陳舉報老陳”的事件分析,開啟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寫作探索。十年來,我們對思辨的理解在不斷進化,在討論中達成了更多共識。一開始,很多人將思辨等同于邏輯,后來,又將思辨等同于辯證。如今,更多的人認識到,邏輯只是思維的規(guī)則,關鍵要在具體語境中轉(zhuǎn)化和運用;“辯證”是方法論,強調(diào)的是聯(lián)系、矛盾和發(fā)展的眼光,但這些原則并不能直接解決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思辨,需要邏輯規(guī)則,也需要辯證眼光,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分析與論證上。這才是思辨的核心。 將思辨與思維比較一下,可以說,思辨是思維的高階形態(tài)。它不僅“思”,更要“辨”,意味著對思維的具體審查與全面辨析,追求“合目的性”,也追求“合規(guī)律性”。“思辨”這個詞天然擁有正向的倫理意義與道德價值。當我們使用它的時候,事實上已經(jīng)承認了一個前提,思辨是指向真相、真知與真理的。強詞奪理、無中生有、歪曲真相、不講邏輯等行為,肯定不是思辨。思辨,不僅意味著動腦筋,而且意味著不能“動歪腦筋”,我們管那些叫狡辯、詭辯。所以,思辨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品行、一種美德。 也是在推進思辨教學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得到了廣泛傳播。批判性思維也是思辨,只是其強度更高,烈度更大。在寫作測評中,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表征,就看有無對抗性的問題,有無質(zhì)疑性的追問,有無挑戰(zhàn)性的任務,有無復雜而真實的情境??疾熳罱鼛啄甑母呖甲魑念},可不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早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了? 在這個意義上審視2025年高考作文題,應該說,它們不僅高揚了思辨的旗幟,而且呈現(xiàn)了思辨寫作的多元風貌。比如,北京卷的記敘文題目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思辨似乎只存在于議論文寫作中。實際上,思辨無關文體,只關乎表達的準確與嚴謹。記敘文的立意、選材、謀篇都離不開思辨。題目說:“數(shù)字閃耀之時,可能是激動的時刻,可能是收獲的見證,也可能是幸福的日?!蹦敲矗皵?shù)字閃耀之時”到底意味著什么?什么樣的生活記憶最能顯示那個時刻的意義呢?沒有思辨,那就只能“跟著感覺走”了。 顯然,記敘文寫作,情感與想象必不可少,但思辨的底層作用不可否認和無視。 寫作的考查,上至價值觀念與情感態(tài)度,下及人生經(jīng)驗與知識積累,但直接的考查對象還是思維與表達。思維是內(nèi)在的,表達是外在的,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無論是命題,還是教學,都應當抓住這個“牛鼻子”。再多的形式變化,再好的花樣翻新,都不能疏離寫作的這個“初心”。 盡管高考命題做了諸多引導,但在當下的學生作文中,前述那些空洞的套路、虛假的文風依然大量存在。原因很多,有一些非教育因素也不是我們所能解決的。就語文教學而言,有沒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寫作是精神活動,關涉思想和理念;寫作是認知活動,關涉思維與探究;寫作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關涉?zhèn)€性與智慧。作文問題很多,但主要不是方法與技巧的欠缺,不是模板與套路的貧乏,而是生活的貧乏,思想的貧乏,思維的貧乏。這個關于作文現(xiàn)狀的判斷,應該是合乎事實的。 貧乏是青春期的必然特點,這一點不必焦慮;應該焦慮的,是我們的教育正在加劇這種貧乏,甚至在制造這種貧乏。不能不說,學生寫作狀況的貧弱,語文教學難辭其咎。有一個奇怪而尷尬的現(xiàn)象:新世紀以來,語文學科一直在呼喚學科尊嚴,一直在強調(diào)學科本位,一直在聲稱提高教學效率,但實際上,學科似乎越來越?jīng)]有尊嚴了。閱讀教學如此,作文教學更是如此。 我們究竟失去了什么? 語文是綜合性的,但有人就是瞧不上這個“綜合性”,好像一說綜合性,語文就成了大雜燴。為了所謂的學科尊嚴,他們將語言從社會生活中抽離出來,又將語言形式與內(nèi)容隔離開來,最后將語文的本質(zhì)定位在所謂的“語言形式”上。按照這個理論,語言形式才是語文學科獨有而其他學科所無的東西。有了這個,語文才是語文,語文才有尊嚴。于是,形式、表達、工具性是“語文的”,而內(nèi)容、思想與人文性是“非語文的”。語文課上多講點政治、歷史或道德,就被指責為“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政課”;多講點語言技法多解釋幾個詞語,才合乎“語文課要像語文課”的“要求”。在文學文本的閱讀中,有人刻意回避文本中的政治內(nèi)容,認為審美才是文學的核心;一旦涉及政治,似乎就異化為政治課了,“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的責備就來了。 “語文課要像語文課”這話當然不錯,在特定的情況下還有其積極意義。但是,如果不界定“語文”的內(nèi)涵,這句話歸根到底還是一句空話。如果無視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抓住一點不及其余,那語文就會被割裂開來,理論上將導致片面化,實踐上嚴重束縛教師的手腳。筆者聽過一節(jié)《中國石拱橋》的課,有專家責問授課教師:這節(jié)課講的是石拱橋的歷史、結(jié)構(gòu)、優(yōu)點,難道你講的是橋梁建筑史嗎?請問語文在哪里?學科在哪里?我莫名其妙,我倒想請教這位專家,如果請您來上《中國石拱橋》,從頭到尾都不準提“中國石拱橋”,不能涉及石拱橋的歷史、結(jié)構(gòu)與優(yōu)點,您該怎么上? 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史哲一體的傳統(tǒng),即所謂文史哲不分家。語文當然不同于政治與歷史,有一段時間,我們把語文上成了政治,這個教訓要記取;但它們是彼此交融的,并沒有一個界限分明、不可跨越的鴻溝。教《反對黨八股》,要不要理解此文的政治背景,挖掘此文的政治意義?教《廉頗藺相如列傳》,要不要研究相關的戰(zhàn)國歷史?我感覺,有些人打著維護語文學科專業(yè)性的旗號,刻意制造文史哲的對立,看起來抬高了語文的學科地位,實際上架空了語文學科的內(nèi)容,這是很糟糕的。 這種簡單二元思維,還表現(xiàn)在對語言與思維的割裂上。有專家自豪地說:哪個學科沒有思維訓練?哪個學科不講思辨?唯有語文學科將語言作為教學內(nèi)容。他的意思是,語文沒有必要講思維。這個說法明顯有悖于課程標準,但專家依然問得理直氣壯。我的問題是:為什么一定要將語言與思維分離開來,還要將它們對立呢?說話的時候,要不要考辨語言內(nèi)部的各種關系?交際的時候,要不要考察語言外部的各種關系?這樣的關聯(lián)、比較、權(quán)衡與判斷,不是思辨又是什么?思維與語言本為一體,它本來就在語言活動之中。思維教育,不過是將自在的、隱性的思維活動顯性化,以便我們更直接地、更直觀地認識它的運行規(guī)律。片面的理解必然帶來全面的損傷,最終導致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失落。在作文教學中,無視語文綜合性的特點,將工具性與人文性對立的做法,危害實在太大了。作文本來就是綜合性的素養(yǎng),需要表達與構(gòu)造的能力,需要人文的眼光與底蘊,也需要生活的積淀與反思。單單盯著語言形式,永遠解決不了作文的問題。沒有生活底蘊的語言,一定是蒼白無味的;沒有思想支撐的作文,一定是空洞膚淺的。用思辨喚醒沉睡的語言,而不要用語言掩蓋思維的貧乏。要想寫好作文,就要走進社會,沉淀生活,錘煉思想,鍛造思維。一個豐滿立體的人,一個有思想有見識的人,才可能寫出有精氣神的好文章。 長期關注中小學寫作教學的周正逵先生感慨:“中小學作文教學問題,長期存在,不見良方?!边@話真是讓人痛心。我同意周老師的判斷,還想補充:找到“良方”之前,還是先找找改進的方向。 |
|
|
來自: 東欄雪onm1fg5j >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