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時代,人人都有一座壓力的大山。 我們總說 “要解壓”,可是查遍小某書的 “解壓指南”,不是建議你花一個下午去做SPA,就是告訴你,說走就走,背個大包去遠行。 方法挺好,就是有點費錢費時間。 有時候為了做到這些,反而給自己增加了另一種壓力。 普通人,到底該如何解壓呢? 我在周婷的《解壓》一書中,看到了讓人眼前一亮的一段話: 我們不必苦苦尋找消滅壓力的辦法,而是要在壓力過大并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時候,做好及時的調(diào)節(jié),并將它控制在一個適度的水平。 ![]() 看到?jīng)]?壓力是不可避免但無需徹底擺脫的存在。 它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我們之所以有壓力,是因為面對未知的恐懼,壓力能幫我們自動進入待戰(zhàn)模式,以便我們更好地應對挑戰(zhàn)。 適當有點壓力,反而能提高我們的警惕性,讓我們更加靈活高效的思考,激發(fā)出干勁和積極性。 所以, 不用逼自己正能量,承認有壓力,本身就是解壓的第一步。 既然壓力無處不在,那么,解壓就有無數(shù)個日常小方法。 別把解壓當成一件需要專門騰出時間去做的事,它可以藏在生活碎片里。 開會前的 3 分鐘,盯著窗外的樹看葉子晃動,不用想任何事,就單純 “發(fā)呆”; 午休時別刷手機,去走走,曬 5 分鐘太陽,用手摸一摸樓下花壇里的葉子,感受陽光落在皮膚上的溫度; 回復工作消息這種事,先回1 解壓不是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叫“不值得定律”。 它說的是人們都有一種普遍心理,如果感覺自己正在從事的是不值得的事情,就不會付出更多努力去做好,哪怕這件事可以成功,人們也很難從中獲得成就感。 理解了這一點,以后再碰到那些你覺得不值得的事,索性就不要做。 選擇放棄或者忽略這些不值得的事情,把精力放在更值得的事上。 書中還提到另一個解壓技巧:學會積極行動模式。 不要總想著那些帶給自己壓力大事情,去看看每天自己碰到了哪些快樂輕松的小事。 跟同事互換了零食,上班路上看到了粉色朝霞,回家遇見的流浪貓蹭了蹭你的手。 這些事瑣碎又平凡,看上去會覺得 “這有什么用”,可正是這些“小輕松”,成了我們壓力外泄的小出口。 我之前總覺得,解壓是要解決所有問題:把工作做完、把賬單付清、把所有事都安排妥當,才能真正輕松。 可現(xiàn)實卻是: 只要活著,就有做不完的事,永遠有散不去的壓力,我們要學的不是等壓力消失,而是帶著壓力也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現(xiàn)在我會跟壓力和平相處。 我有解決不了的難題,攻克不下來的項目,也有懶散的惰性,也有各種頭疼的瑣事。 但我不再覺得這是負擔,我只當它們是日常打怪的清單,能搞定幾個就算幾個,一個都不成功也沒關系。 我,普通人而已,多的是我做不到的事,沒必要壓力山大。 有空就看看書,想喝奶茶就來一杯,該拼搏就拼一次。 一邊扛著壓力,一邊找小快樂,這才是敞亮的人生。
昨天晚上,我沒像往常一樣盯著電腦 “必須把報表做完”,而是煮了碗面,邊吃邊看喜歡的紀錄片。 洗完碗后,給窗臺上的綠蘿澆了水,摸了摸它新長出來的小芽。 躺在床上時,我沒有像以前那樣想 “明天還有什么事沒做”,而是想起 “今天報表比昨天順利了一點,煮的面很好吃,綠蘿又長新芽了”。 那種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但也沒那么焦慮的感覺,比逼自己做完所有事要輕松多了。 最后,告訴大家,我們都不用急著打敗壓力,擺脫壓力。 解壓不是一場戰(zhàn)斗,而是學會和現(xiàn)實自洽的過程。 如果你也有那種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刻,不妨找本小書放在身邊,有空就翻一翻 。 不用求什么立竿見影的效果,就當是和一個懂你的人聊聊天,聽她說沒關系,慢慢來,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 END 周一愉快~感謝你讀到最后。 點個“贊”+“在看”,并“分享”給更多人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