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腎臟病證型分類與名家秘方探索中醫(yī)對腎臟病的認識與治療智慧 在中醫(yī)理論中,"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主骨生髓。腎臟病的辨證需結(jié)合臟腑辨證、八綱辨證等方法,歷代醫(yī)家留下了許多有效方劑。以下內(nèi)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請遵醫(yī)囑。 腎臟病常見中醫(yī)診斷| 中醫(yī)病名 | 主要臨床表現(xiàn) | 對應(yīng)西醫(yī)病名參考 | 鑒別要點 |
|---|
| 水腫 | 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 | 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心力衰竭等 | 需區(qū)分陽水與陰水,辨病位在肺、脾、腎何臟為主 | | 淋證 | 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 | 泌尿系感染、結(jié)石、前列腺炎等 | 分六淋:熱淋、石淋、氣淋、血淋、膏淋、勞淋 | | 癃閉 | 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 | 尿潴留、腎功能衰竭、神經(jīng)性膀胱等 | 辨虛實,實證多濕熱、濁瘀、氣滯,虛證多脾腎虧虛 | | 關(guān)格 | 小便不通與嘔吐并見,伴疲乏、納差、水腫等 | 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 | 脾腎衰敗,濁毒內(nèi)蘊,為本虛標(biāo)實之危重證候 | | 尿血 |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塊 | 腎炎、泌尿系感染、結(jié)石、腫瘤等 | 辨臟腑病位,分虛實,實多熱擾血分,虛多脾腎不固 | | 腰痛 | 腰部一側(cè)或兩側(cè)疼痛,或痛連脊柱、下肢 | 腎臟疾病、腰肌勞損、腰椎病變等 | 分外感內(nèi)傷,辨寒熱虛實,腎虛腰痛多酸軟喜按 | | 虛勞 | 神疲體倦、心悸氣短、面容憔悴、腰膝酸軟 | 慢性消耗性疾病、貧血、慢性腎功能不全等 | 以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為主要病機,病程較長 | | 遺精 | 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遺泄,分夢遺與滑精 | 神經(jīng)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 辨有夢無夢,有夢多責(zé)之心火,無夢多責(zé)之腎虛 | | 耳鳴耳聾 | 自覺耳內(nèi)鳴響,或聽力減退甚至消失 | 神經(jīng)性耳鳴、聽力減退、老年性耳聾等 | 腎開竅于耳,多與腎精虧虛相關(guān),亦有肝膽火旺者 | | 陽痿 | 陰莖痿軟不舉,或舉而不堅,不能完成房事 | 性功能障礙、慢性前列腺疾病等 | 多與腎虛相關(guān),亦有因肝郁、濕熱、血瘀所致者 |
腎臟病常見病機病因分類| 病機類型 | 主要病因 | 病理特點 | 常見證候 |
|---|
| 腎精不足 | 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久病耗傷,房勞過度 | 生長發(fā)育遲緩,生殖機能減退,早衰 | 小兒五遲五軟,成人早衰,不育不孕,腰膝酸軟 | | 腎氣虛 | 年老體衰,勞倦過度,久病耗氣 | 固攝無權(quán),氣化無力 | 尿頻、遺尿、遺精、滑胎、氣喘動則加重 | | 腎陽虛 | 素體陽虛,年老腎虧,久病傷陽,房勞過度 | 溫煦失職,氣化無權(quán),陰寒內(nèi)盛 | 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長,水腫以下肢為甚 | | 腎陰虛 | 久病傷陰,稟賦不足,房事不節(jié),過服溫燥 | 陰不制陽,虛熱內(nèi)生,濡養(yǎng)不足 | 腰膝酸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 | 腎不納氣 | 久病咳喘,勞傷腎氣,年老體衰 | 腎虛攝納無權(quán),氣不歸元 |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動則喘甚 | | 腎虛水泛 | 素體虛弱,久病及腎,水濕浸漬 | 腎陽虛衰,氣化無權(quán),水濕泛濫 | 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小便短少,心悸氣促 | | 濕熱蘊結(jié) | 感受濕熱之邪,嗜食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常 | 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 | 尿頻尿急,小便黃赤,尿道灼痛,口苦粘膩 | | 瘀血阻絡(luò) | 久病入絡(luò),氣虛血瘀,外傷,手術(shù) | 脈絡(luò)不通,氣血運行不暢 | 腰痛固定如刺,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質(zhì)紫暗 | | 濁毒內(nèi)蘊 | 臟腑虛衰,濕濁內(nèi)生,郁久化毒 | 正氣衰敗,毒邪壅盛,三焦壅滯 | 惡心嘔吐,口中尿味,小便不通,神昏譫語 |
腎臟病辨證要點| 辨證方法 | 辨證要點 | 腎臟病常見證型 | 鑒別要點 |
|---|
| 八綱辨證 | 辨陰陽: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 腎陽虛證,腎陰虛證 | 陽虛畏寒肢冷,陰虛五心煩熱 | | 辨表里:病位深淺 | 多為里證,可兼表證 | 風(fēng)水相搏證為表里同病 | | 辨寒熱:疾病性質(zhì) | 腎陽虛寒,濕熱蘊結(jié)熱 | 寒證小便清長,熱證小便黃赤 | | 辨虛實:邪正盛衰 | 本虛標(biāo)實多見 | 腎虛為本,水濕、濕熱、瘀血為標(biāo) | | 臟腑辨證 | 病位在腎,兼及他臟 | 脾腎陽虛,肺腎氣虛,肝腎陰虛 | 兼脾虛有納差便溏,兼肺虛有咳喘氣短 | | 辨腎之功能失常 | 藏精、主水、納氣、主骨生髓功能異常 | 遺精為藏精失常,水腫為主水失常 | | 辨臟腑相互關(guān)系 | 腎與膀胱相表里,與多臟相關(guān) | 膀胱濕熱多見尿頻急痛,與肝同病多見眩暈 | | 氣血津液辨證 | 辨氣:氣虛、氣滯、氣逆 | 腎氣虛,腎不納氣 | 氣虛神疲乏力,氣滯脹滿疼痛,氣逆咳喘 | | 辨血:血虛、血瘀、出血 | 腎虛血瘀,血熱妄行 | 血虛面白舌淡,血瘀刺痛舌暗,出血血色鮮紅或淡紅 | | 病因辨證 | 辨外感內(nèi)傷,辨病理產(chǎn)物 | 外感風(fēng)水,內(nèi)傷虛損,水濕、濕熱、瘀血、濁毒 | 外感多有表證,內(nèi)傷病程較長,病理產(chǎn)物各有特征 |
歷代名家腎臟病秘方精選漢代張仲景方劑| 方名 | 組成 | 適應(yīng)癥 | 注意事項 |
|---|
| 腎氣丸 | 干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 腎陽虛所致腰痛腳軟,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飲,水腫等 | 陰虛火旺者忌用;忌食生冷食物 | | 真武湯 | 茯苓、芍藥、生姜、白術(shù)、附子 | 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所致水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 | 附子需先煎;陰虛者慎用 | | 五苓散 | 豬苓、澤瀉、白術(shù)、茯苓、桂枝 |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 | 陰虛津少之小便不利不宜使用;表虛多汗者慎用 | | 豬苓湯 |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 水熱互結(jié)證,小便不利,發(fā)熱,口渴欲飲,心煩不寐 | 內(nèi)熱盛,陰津大虧者慎用 | | 栝樓瞿麥丸 | 栝樓根、茯苓、山藥、附子、瞿麥 | 上燥下寒之小便不利,口渴,腹中冷,下肢浮腫 | 濕熱內(nèi)蘊者不宜使用 | | 桂枝加黃芪湯 | 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黃芪 | 黃汗證,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 蒲灰散 | 蒲黃、滑石 | 濕熱引起的小便不利,尿道疼痛,小腹急痛 | 虛寒證不宜使用 |
唐宋時期方劑| 方名 | 來源 | 組成 | 適應(yīng)癥 |
|---|
| 六味地黃丸 |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 | 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 | 腎瀝湯 | 孫思邈《千金要方》 | 羊腎、生地、芍藥、麥冬、茯苓、石膏、知母、黃芩、梔子、竹葉、遠志 | 腎勞實熱,小腹脹滿,小便黃赤,余瀝不盡 | | 濟生腎氣丸 | 嚴(yán)用和《濟生方》 | 附子、白茯苓、澤瀉、山茱萸、山藥、車前子、牡丹皮、官桂、川牛膝、熟地黃 | 腎虛水腫,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飲喘咳 | | 無比山藥丸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山藥、蓯蓉、五味子、菟絲子、杜仲、牛膝、澤瀉、地黃、山茱萸、茯神、巴戟天、赤石脂 | 脾腎兩虛,食少肌瘦,腰膝酸軟,目暗耳鳴 | | 菟絲子丸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菟絲子、澤瀉、鹿茸、石龍芮、肉桂、附子、石斛、熟地黃、茯苓、牛膝、續(xù)斷、山茱萸、肉蓯蓉、防風(fēng)、杜仲、補骨脂、蓽澄茄、沉香、巴戟天、茴香、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 | 腎氣虛損,元陽不足,腰膝酸軟,小便頻數(shù) | | 沉香鹿茸丸 | 《傳信適用方》 | 沉香、附子、鹿茸、蓯蓉、菟絲子、熟地黃 | 真氣不足,下元冷憊,臍腹絞痛,夜多小便 | | 十補丸 | 《濟生方》 | 附子、五味子、山茱萸、山藥、牡丹皮、鹿茸、熟地黃、肉桂、澤瀉、茯苓 | 腎臟虛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 |
明代方劑| 方名 | 醫(yī)家 | 組成 | 適應(yīng)癥 |
|---|
| 左歸丸 | 張景岳 | 熟地黃、山藥、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 | 真陰不足證,頭暈?zāi)垦?,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自汗盜汗 | | 右歸丸 | 張景岳 | 熟地黃、附子、肉桂、山藥、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枸杞、當(dāng)歸、杜仲 |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神疲氣怯,畏寒肢冷,陽痿遺精 | | 金鎖固精丸 | 《醫(yī)方集解》 | 沙苑蒺藜、芡實、蓮須、龍骨、牡蠣 | 腎虛不固之遺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 | | 大補陰丸 | 朱丹溪 | 熟地黃、知母、黃柏、龜板、豬脊髓 | 陰虛火旺證,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嗽咯血 | | 龜鹿二仙膠 | 王肯堂 | 鹿角、龜板、人參、枸杞子 | 真元虛損,精血不足證,全身瘦削,陽痿遺精,兩目昏花 | | 五子衍宗丸 | 《攝生眾妙方》 | 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 | 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不育、遺精早泄、腰痛 | | 知柏地黃丸 | 《醫(yī)宗金鑒》 | 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 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干咽痛,耳鳴遺精 |
清代方劑| 方名 | 醫(yī)家 | 組成 | 適應(yīng)癥 |
|---|
| 萆薢分清飲 | 程鐘齡 | 萆薢、石菖蒲、甘草梢、烏藥、益智仁 | 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小便頻數(shù),渾濁不清,白如米泔 | | 血府逐瘀湯 | 王清任 | 桃仁、紅花、當(dāng)歸、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殼、甘草、柴胡 | 瘀血內(nèi)阻之腰痛、水腫,痛有定處,舌暗紅或有瘀斑 | | 溫腎排毒湯 | 葉天士 | 附子、大黃、半夏、黃連、人參、茯苓、生姜、蘇葉 | 腎陽衰微,濁毒內(nèi)蘊之關(guān)格證,惡心嘔吐,小便不通,面色晦暗 | | 青娥丸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代應(yīng)用 | 杜仲、補骨脂、核桃仁、大蒜 | 腎虛腰痛如折,起坐艱難,俯仰不利,轉(zhuǎn)側(cè)不能 | | 無比山藥丸 | 《張氏醫(yī)通》 | 山藥、蓯蓉、五味子、菟絲子、杜仲、牛膝、澤瀉、干地黃、山茱萸、茯神、巴戟天、赤石脂 | 脾腎虛弱,腰膝無力,飲食無味,記憶力減退 | | 斑龍丸 | 《醫(yī)統(tǒng)》 | 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柏子仁、熟地黃、白茯苓、補骨脂 | 腎陽不足,腰膝疼痛,陽痿早泄,滑精 | | 龜齡集 | 清代宮廷方 | 人參、鹿茸、海馬、枸杞子、丁香、穿山甲、雀腦、牛膝、鎖陽、熟地黃、補骨脂、菟絲子、杜仲、石燕、肉蓯蓉、甘草、天冬、淫羊藿、大青鹽、砂仁等 | 腎虧陽弱,記憶減退,夜夢精溢,腰酸腿軟 |
近代方劑| 方名 | 來源/醫(yī)家 | 組成 | 適應(yīng)癥 |
|---|
| 滋腎通關(guān)丸 | 《蘭室秘藏》近代應(yīng)用 | 知母、黃柏、肉桂 | 熱蘊膀胱,癃閉不通,小腹脹痛,尿道澀痛 | | 黃芪鯉魚湯 | 民間驗方 | 黃芪、鯉魚、生姜、蔥白 | 脾腎氣虛之水腫,蛋白尿,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 | 腎炎康復(fù)片 | 現(xiàn)代成藥 | 西洋參、人參、地黃、杜仲、山藥、白花蛇舌草等 | 氣陰兩虛,脾腎不足之慢性腎炎,蛋白尿,血尿,水腫 | | 慢腎寶液 | 現(xiàn)代驗方 | 地骨皮、太子參、澤瀉、全蝎、龜板等 | 氣陰兩虛之慢性腎炎,水腫,蛋白尿,血尿 | | 尿毒清顆粒 | 現(xiàn)代成藥 | 大黃、黃芪、甘草、茯苓、白術(shù)、制何首烏、川芎、菊花、丹參、姜半夏等 | 慢性腎功能衰竭,氮質(zhì)血癥期和尿毒癥早期 | | 黃葵膠囊 | 現(xiàn)代成藥 | 黃蜀葵花 | 慢性腎炎之濕熱證,水腫,腰痛,蛋白尿,血尿 | | 海昆腎喜膠囊 | 現(xiàn)代成藥 | 褐藻多糖硫酸酯 | 慢性腎功能衰竭,濕濁證,惡心嘔吐,納差腹脹 |
重要提示以上方劑需在專業(yè)中醫(yī)師指導(dǎo)下使用,不可自行配藥服用。中醫(yī)強調(diào)辨證論治,不同證型需選用不同方劑,甚至需要對方劑進行加減化裁。腎臟病患者應(yīng)注意飲食調(diào)理,限制鹽分?jǐn)z入,適當(dāng)休息,避免勞累。 腎臟病日常調(diào)理建議飲食原則- 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控制在3克以內(nèi)
- 適量優(yōu)質(zhì)蛋白,如魚、蛋、奶等
- 限制高鉀食物 if 有高鉀血癥
- 限制高磷食物 if 有高磷血癥
- 適量飲水,根據(jù)水腫情況調(diào)整
生活調(diào)攝- 避免勞累,保證充足睡眠
- 適當(dāng)運動,如太極拳、散步等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
- 預(yù)防感冒和感染
- 定期復(fù)查,監(jiān)測腎功能
本內(nèi)容僅供參考學(xué)習(xí),實際用藥請咨詢專業(yè)中醫(yī)師 傳承中醫(yī)文化,守護腎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