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離世后,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如何維系?這是一道難題,需要認真對待,找到“感情配方”,方能維系和睦。 現實社會中有許多家庭,在父母離去后,兄弟姐妹便漸行漸遠、甚至斷絕往來。許多人認為,只要管好自己,日子就能過得幸福,親人間也不再有煩惱。但《顏氏家訓》早已警醒我們:“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群從疏薄,則僮仆為仇敵矣?!比绻值芙忝弥g不能和睦相處,侄輩之間也難以親近;一家之內的親情淡漠,整個家族便會逐漸離散。在家族一盤散沙的情況下,外族就會虎視眈眈,外部矛盾便容易趁虛而入,帶來諸多困擾。作為單個的人、家庭,是沒有辦法抵擋一大群外人的,往往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關系;唯有借助家族的力量,才能維系長久的安寧。因此,父母雖已離去,并不代表大家庭就此消散——它實則是開枝散葉,逐漸擴展成更大的家族網絡,而維系這份團結,至關重要。 在此建議大家,父母過世后,兄弟姐妹之間相處須講究“感情配方”,守護彼此之間的和睦,以下幾點可供借鑒: 1、家產分配的原則是照顧弱者,留幾分糊涂 許多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源于家產分配。父母生前或許曾有偏愛,其本質也常與財產有關。我們往往不自覺陷入一種心理:總覺得自己最孝順,卻又最不被偏愛,于是在遺產分配時期望獲得更多。但實際上,普通家庭的遺產通常有限——幾間老屋、一片承包地(自留地),或許有些存款。對這些,在外奮斗的人或許價值不大,但對困守家鄉(xiāng)的兄弟姐妹,卻可能是生存的依托。若你經濟尚可,不妨主動將遺產讓給更需要的那位。所謂“吃虧是?!?,在遺產這件事上尤其如此。家產永遠難以絕對公平地分配——譬如一件農具,如何分給三人?留幾分糊涂、不計較細賬,許多小矛盾自然就能被掩蓋。 2、聚會隨禮:講究包容,不必斤斤計較 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場合,兄弟姐妹自會相聚,彼此隨禮。禮金數額很難統(tǒng)一,也無人明確規(guī)定。譬如十年前大侄女結婚,你隨五百已算重禮;十年后小侄女結婚,若仍送五百,或許就顯得薄了,可能需增至一千。若你家境較好,給富裕弟弟的禮物簡單些,而給經濟較差的則多備一份,再加個紅包以示幫扶——這本是人之常情。但現實往往是,你生日他隨一百,他生日你回兩百,卻可能被人指責“不懂做事”“瞧不起人”。其實隨禮的真正意義在于“禮”而非“數”,它是一種心意與情誼。在某些場合,即便有人翻舊賬、指責你或你的家庭,也需盡量包容,一笑置之。 3、妯娌矛盾,不可調和,要常做和事佬 不少大家庭失和,起因于非血親關系的“枕邊風”。《顏氏家訓》中提到:“娣姒者,多爭之地也?!辨ㄦ?、連襟之間本無血緣,因婚姻而成為親戚,摩擦在所難免。而從小家庭視角看,夫妻關系常優(yōu)先于兄弟姐妹,日?;右哺芮小H翩ㄦ膊缓?,極易波及兄弟感情;連襟若有矛盾,姐妹也難以親近。幾種關系混搭,就容易亂成一鍋粥。處理這類問題時,需厘清大家與小家、公與私的界限,盡量保持客觀。比如妹妹和妹夫因借錢給弟弟未還而爭吵,作為大哥的你應居中調和,不就親疏偏袒任何一方。做好“局外人”,才能當好和事佬。很多事情不必較真,差不多就讓它過去。至于配偶說的話,聽聽就好,不必事事都去向兄弟姐妹求證。 4、處理感情要講究新方法、剛柔并濟 父母對子女是無私付出,子女對父母是孝道必須。而兄弟姐妹之間,則是平等關系,每個人都容易覺得自己有理。因此我們需調試心態(tài),有時要心胸寬廣,有時則需細致體貼,溫度冷暖,因事而異。 在此也提供幾個小方法: 其一,是“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父母離去后,嫡長子可承擔起家長之責,主動組織聚會、協(xié)調關系。 其二是“親密有間,聚散有度”。不必走得太近,保持恰當距離,困難時及時伸出援手,幸福時則各自安好。 治家與做事相反,講究的是贏在“不較勁”三個字上。 父母雖已不在,但血脈仍相連,務必倍加珍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