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上海最重要的展覽,不得不提《締造現(xiàn)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shù)瑰寶》畫展,這場橫跨1848至1914年的藝術(shù)長卷,以逾百件真跡佳作全景式展現(xiàn)學院派、現(xiàn)實主義、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等重要藝術(shù)流派,更有近1/4奧賽「鎮(zhèn)館之寶」首次來華。 每次看展之前,我都會先了解一下當時畫作的一些風格、歷史、還有一些故事,以便做好看展準備,不然很容易,在畫展上和朋友只能說好好好,這幅畫不錯的尷尬境地。同時,這次畫展,我最好的搭檔是加入了豆包,讓 AI 陪我一起看展,我在耳機里輕松和 AI 一起溝通、探討畫作,好不愜意。這一系列文章,是我對本次展覽中相關(guān)流派知識的整理,有些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 首先大家會在展廳里遇到這樣一類畫:畫面像高清照片一樣細膩,人物穿著華麗的古裝,要么在講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要么在還原一段歷史場景——這很可能就是“學院派”繪畫。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用最輕松的方式聊聊:學院派到底是什么?它為什么能在19世紀的藝術(shù)圈“稱霸”?又為什么值得我們專門花時間了解? “學院派”:美術(shù)界的“正統(tǒng)學霸”,規(guī)矩比高考還嚴 “學院派”這個名字,直接來自它的“誕生地”——歐洲的美術(shù)學院。17世紀,法國成立了“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后來演變成巴黎高等美術(shù)學院),這里就像藝術(shù)圈的“黃埔軍?!保ㄏ铝艘惶桩嫯嫷摹皹藴蚀鸢浮?。 描摹萬物最卓越的樣貌、刻畫思想的最高境界。 題材:必須畫“高大上”的故事,不能隨便畫日常 學院派有個“題材鄙視鏈”:歷史畫>神話畫>宗教畫>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最頂端的“歷史畫”,得畫古希臘羅馬神話、圣經(jīng)故事或重大歷史事件(比如戰(zhàn)爭、英雄人物)。為啥?學院認為,這些題材“能教化人心”,比畫小貓小狗“有格調(diào)”。 比如這次奧賽畫展里看到的亞歷山大?卡巴內(nèi)爾的《維納斯的誕生》。1863年卡巴內(nèi)爾以細膩柔美的學院派作品《維納斯的誕生》艷驚四座,斬獲頭籌。不僅如此,拿破侖三世以2萬法郎藏購這幅畫。同年,卡巴內(nèi)爾接連獲榮譽軍團高等騎士勛位,當選美術(shù)院院士,并成為美術(shù)學院教授,走上人生巔峰。 英國畫家、批評家漢彌爾頓評價到:“她躺在清澈透明的海水上,身下的波浪閃著光芒,碧藍、溫柔如同綠寶石。她的長發(fā)浸在水中,金色的漣漪翻起又消失在一片深碧中。這種體態(tài)性感撩人,極富形式感和音樂感。她溫柔的睡眼將將睜開,流露出隱藏的熱情。張開的手臂,顯出又孩子氣又嫵媚的任性?!?/span> 技法:要像“人肉相機”,畫得越逼真越厲害 學院派最看重“寫實功底”,要求畫家把人物的肌肉、皮膚紋理、衣服褶皺畫得跟真的一樣。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學生得先畫好幾年石膏像(比如大衛(wèi)雕像的手、維納斯的臉),再畫人體模特,最后才能畫完整的創(chuàng)作——這套流程,比現(xiàn)在美術(shù)生藝考還嚴格。 可以觀察畫展里的學院派作品:人物的皮膚像會反光的瓷器,衣服的絲綢質(zhì)感能看出“垂墜感”,連背景里的柱子、地毯花紋都清晰到能數(shù)出紋路。這種“超寫實”能力,在沒有相機的年代,簡直是“視覺黑科技”。 下面這幅圖是讓-萊昂·熱羅姆,學院派炙手可熱的大佬,印象派的敵人,徐悲鴻的祖師爺。22歲畫的《玩斗雞的希臘年輕人》,對斗雞的刻畫太細致傳神了。眼睛血紅,爪子張開,伸頭攻擊對手。 ![]() 評判:想出名?先過“沙龍”這關(guān) 學院派的“權(quán)力”還體現(xiàn)在展覽上。19世紀的法國,每年會舉辦“巴黎沙龍”(相當于全國美術(shù)大展),能不能參展、能不能獲獎,全由學院派評委說了算。如果你的畫不符合學院規(guī)矩(比如題材太“俗”、技法太“野”),根本沒機會被公眾看到。 當時的畫家都擠破頭想進沙龍:一旦獲獎,不僅能得到政府訂單,還能被貴族收藏,直接“名利雙收”。所以學院派的畫風,幾乎成了19世紀藝術(shù)圈的“生存必修課”。 埃內(nèi)斯特?梅索尼埃這幅小畫《繪畫愛好者》似乎生動呈現(xiàn)了當時的場景,這幅畫大概A4大小,但是畫幅雖小,細節(jié)滿滿,人物頭發(fā)絲、衣飾花邊、紐扣都清晰可辨。 ![]() 從奧賽展品看學院派: 3個“名場面”帶你感受“正統(tǒng)美學” 奧賽博物館的前身是巴黎奧爾良火車站,1986年改成博物館后,專門收藏1848-1914年的藝術(shù)品——這段時間,正好是學院派的“黃金時代”。如果你在畫展里看到這幾類作品,基本可以“蓋章”是學院派了: “神仙打架”:神話故事里的“理想化美人” 學院派畫神話,從不隨便畫。他們會翻遍古希臘羅馬文獻,確保人物的衣服、道具符合“歷史設(shè)定”,但又會把人物美化到“不真實”——比如女神的皮膚永遠白皙光滑,肌肉線條像大理石雕像一樣完美。 這里是本次展覽的第一幅畫讓-萊昂·熱羅姆的《玩斗雞的希臘年輕人》。當時法國藝術(shù)家們熱衷以古希臘文化為靈感,結(jié)合浪漫主義視角重構(gòu)古典場景?!锻娑冯u的希臘年輕人》以希臘日常生活(斗雞)為主題,既符合學院派對歷史題材的偏好,又融入了對異域風情的浪漫想象。寧靜蔚藍的地中海邊,美麗的女孩和健美的男孩坐在希臘大理石墓碑石座前,觀看一場激烈的斗雞表演,女孩矜持地靠在欄桿上,男孩伸手放在一只斗雞身上,不知是推著斗雞向前進攻還是拉回斗雞。畫面中背景的寧靜和斗雞的激烈形成對比,暗含了19世紀藝術(shù)家對 “原始生命力” 與 “古典秩序” 的雙重追求。 “歷史現(xiàn)場”:像紀錄片一樣還原過去 學院派的歷史畫,相當于19世紀的“紀錄片”。畫家會查閱史料、走訪古跡,甚至研究古代服飾的一針一線,力求“還原真實”。但他們又不滿足于“純記錄”,還會加入戲劇沖突和情感表達,讓歷史故事“活”起來。 這里分享一下梅索尼埃的代表作《1814年法國戰(zhàn)役》,前面提到過他的另外一幅畫,他是有名的“細節(jié)控”,小畫里藏著大乾坤,巴掌大的畫布,包容人生百態(tài),也裝得下帝國興衰。梅索尼埃自己在筆記中是這么描述這幅畫的:“1814。陰沉的天空,一片荒蕪的景致。不是從俄羅斯撤退,而是法蘭西之役。(眾將)低著頭,臉上寫滿了失望,嘗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拿破侖的)戰(zhàn)馬走得很慢,像是被他沉重的思緒壓垮?;实酃常币暻胺降难凵褚琅f深邃而有洞察力。一切都還在,一切都將再回來,如果這些追隨者仍然保持對他的信仰?!?/span> ![]() “細節(jié)控”:連地毯花紋都要“考古級還原” 學院派畫家對細節(jié)的執(zhí)著,簡直像“強迫癥”。畫中人物的首飾是什么材質(zhì)?衣服上的刺繡是什么圖案?背景里的建筑屬于什么風格?他們都會考證清楚。 比如畫一幅古羅馬題材的畫,畫家可能會去博物館看古羅馬的陶器、雕塑,甚至研究當時的顏料成分,確保畫出來的顏色和古羅馬壁畫一致。這種“學術(shù)級嚴謹”,讓學院派作品成了研究19世紀社會文化的“活化石”——從畫里的家具、服飾,甚至人物的表情,都能看出當時的審美和價值觀。 這是一副讓 - 保羅?勞倫斯1875年畫的《羅貝爾二世被逐出教會》,勞倫斯(1838—1921 年)偏愛宏大的尺幅,擅長通過空間布局與留白處理,以及突如其來的加速感,來營造戲劇性的效果。畫作描繪了幾位主教未能成功勸說 “虔誠者” 羅貝爾二世(996—1031 年在位)放棄與勃艮第的貝爾特(與國王擁有共同的曾祖父母)的婚姻后,憤然離去的情景。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巨型蠟燭倒落在地,余煙裊裊,燭頭指向受到貶斥的君主,象征著來自教宗的譴責。與之類似,代表王權(quán)的權(quán)杖也被棄于羅貝爾的腳邊。他那色若死灰的面龐,展露出這對被逐出教會的夫婦的沮喪與痛楚。 ![]() 學院派不是“老古板”: 它為什么影響了整個現(xiàn)代藝術(shù)?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想:學院派這么“守規(guī)矩”,是不是有點“老古板”?其實恰恰相反,它對現(xiàn)代藝術(shù)的影響,比你想象的深。 這里分享一個在展廳中央擺放的雕塑作品,讓 - 巴蒂斯特?卡爾波的《瑪?shù)贍柕鹿鳌?/span>。奧賽博物館突破了傳統(tǒng)美術(shù)館按媒介劃分的局限,將繪畫、雕塑、攝影乃至電影等不同媒介匯聚在一起,雕塑在其中是展覽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 19 世紀這個崇尚融合,熱衷于在不同領(lǐng)域、不同媒介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時代,卡爾波的雕塑作品也是當時藝術(shù)生態(tài)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 它是“藝術(shù)基礎(chǔ)教育”的“祖師爺” 現(xiàn)在美術(shù)生學的“素描、色彩、人體結(jié)構(gòu)”,最早就是學院派制定的教學體系。雖然后來的印象派、畢加索們“反叛”了學院派,但他們的基本功(比如怎么觀察光影、怎么構(gòu)圖),大多是在學院派的訓練中打下的。 它推動了“藝術(shù)大眾化” 19世紀的巴黎沙龍,是當時最熱鬧的“公共文化事件”。普通人不用懂藝術(shù),也能去看畫展、討論哪幅畫好看——學院派通過沙龍,讓藝術(shù)從貴族的“私人收藏”變成了大眾的“公共話題”,為后來的美術(shù)館、藝術(shù)展覽奠定了基礎(chǔ)。 它的“對手”成就了它的意義 學院派最著名的“對手”,就是印象派(莫奈、雷諾阿那批人)。印象派不畫歷史神話,專畫日常風景;不追求“超寫實”,反而故意留下筆觸,畫光影的“瞬間變化”。當時學院派評委覺得印象派“畫得不像”“沒格調(diào)”,拒絕他們參加沙龍。 但正是這種“對立”,讓我們看到:藝術(shù)從來不是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學院派代表了“傳統(tǒng)的極致”,印象派代表了“創(chuàng)新的勇氣”,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19世紀藝術(shù)的“兩面”——就像一枚硬幣,少了哪一面都不完整。 去看展前,記住3個“小技巧”,輕松看懂學院派 先看“畫的是什么故事” 學院派作品幾乎都在“講故事”,先看畫名(比如《XX與XX的神話》《XX戰(zhàn)役》),再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誰在哭?誰在笑?他們在看哪里?),就能快速get到畫的“劇情”。 這是本次學院派展覽的最后一幅畫亨利?方丹 - 拉圖爾的《迪堡一家》。亨利?方丹 - 拉圖爾(1836—1904 年)是 19 世紀五六十年代現(xiàn)實主義畫派的領(lǐng)軍人物,始終堅持嚴謹?shù)臉?gòu)圖與沉靜的色調(diào)。1870 年之后,肖像畫成為他拓展人脈的關(guān)鍵領(lǐng)域。在 1878 年的官方沙龍展上,方丹 - 拉圖爾被評論家們稱為 “才華近乎天啟,令公眾叫絕”。這幅作品描繪了畫家妻子一家(妻子站在后排)。該肖像畫的氣質(zhì)酷似夏爾丹筆下的那種靜謐與親昵:“這些人物輕聲談?wù)撝钪械男∈屡c感受。” 方丹 - 拉圖爾的創(chuàng)作既不迎合家人,也不討好公眾。正如歐仁?韋龍所言:“恐怕再難找到一位畫家,能夠如此蔑視布景、姿勢和矯飾。” 在畫中各處,還閃現(xiàn)著方丹 - 拉圖爾的朋友馬奈的畫作《陽臺》的影子。 ![]() 湊近看細節(jié),退遠看構(gòu)圖 湊近看:人物的皮膚有沒有“通透感”?衣服的質(zhì)感是不是“摸得著”?退遠看:畫家是不是把主角放在畫面最顯眼的位置(比如中間或黃金分割點)?背景和前景有沒有“層次感”?這些都是學院派的“小心機”。 對比著看:找找“學院派”和“非學院派”的區(qū)別 畫展里有印象派作品,可以對比一下:學院派的筆觸是不是更“隱形”?色彩是不是更“穩(wěn)重”(比如多用棕色、金色)?題材是不是更“宏大”?這種對比,會讓你更直觀感受到學院派的特點。 這里放了一幅非本次展覽的圖片,莫奈的《睡蓮》,大家可以和前面幾幅畫簡單對比查看一下。 ![]() 有人說,學院派的畫“太完美了,反而少了點靈氣”。但換個角度想:在沒有相機、沒有PS的年代,一群畫家靠著手和眼,把神話、歷史畫得像“現(xiàn)場直播”,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浪漫”。 去奧賽畫展看學院派作品時,不妨想象一下:19世紀的巴黎人站在沙龍展廳里,對著這些畫驚嘆“太像了”“太震撼了”——這種跨越百年的“審美共鳴”,或許就是藝術(shù)最迷人的地方。 下次再看到那些“像照片一樣的古典畫”,希望你可以笑著說:“哦,這是學院派!我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 · END · 責任編輯|申澤鵬 感謝閱讀|一起成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