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靈魂不會偶然相遇 認知即三觀,眼界定乾坤。 這兩年,“認知”這個詞很火。很多人,開口閉口總喜歡談認知。 有人說,“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是認知的不同”;也有人說,“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認知”;還有人說,“人永遠賺不到自己認知以外的錢?!?/span> 對于認知,不同的學者和專家也給出了不同的理解、定義和看法, 01/ 認知到底是什么? 心理學上,“認知”一詞有這樣兩種含義:一是認知心理學中的“認知”;二是認知圖式中的“認知”。 心理學定義: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 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 而認知圖式”中的“認知”又是什么呢?
這是吳越老師在一次采訪中引用一位老師的話述,這句話和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圖式是一個概念。 認知圖式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講起認知的時候:人對這個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認識世界的方式。 02/ 人,是很難改變自己的認知的。 首先,認知是由知識+思維+認知圖示構成的。 但在適應理論當中,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強調,認知的本質是適應。 他認為人類發(fā)展的本質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并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來適應環(huán)境,同化是將新的信息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順應則是改變或調整已有的認知結構以適應新的信息。 但對于成人來說,認知圖式已經基本穩(wěn)定,更多時候會表現(xiàn)為“同化”而不是“順應”。 這就是為什么,絕大部分人的認知其實很難改變。因為絕大部分人接受新信息、新事物的時候,都會傾向于用自己的原有認知去解釋,而不是調整自己的認知。 只是,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認知,我們就需要有意識地注意到,是不是自己過度同化了,是不是自己的原有認知確實存在問題,從而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 不要過于想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嘗試去找出,什么是對的。 再來講講知識和思維,這是認知很難改變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 因為人的知識缺失,以及思維能力不足,從而造成認知難以提升。 而且,超乎你意料的是,即便不少人看似認真讀了很多書,學習了很多知識,認知也難以改變。 一部分原因是人會用自己的認知圖式來同化外部的信息,而且,知識多和運用知識,是兩個概念。很多人學了很多知識,但并不去運用。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學上,將人的記憶大致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其中,短時記憶并不能形成知識,只有長時記憶才會形成知識。 對于很多人來說,學習只是短時記憶,并沒有轉化為長時記憶。他們往往只在學習的那一刻以及不久之后記得,但過了一段時間,基本就忘了。自然,知識沒有增加,也就無法應用,也無法改善和提升認知。 這也就是對于提升思維能力而言,也確實并非知識越多越好。因為知識如果沒有應用于思維,那對于提升思維能力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03/ 如何改善和提升認知? 雖然認知很難改變,但是并不是不能改變。 保持開放接納,更新和優(yōu)化自己的認知; 張一鳴在2016年創(chuàng)業(yè)中國第三期企業(yè)家訪談中有說到:“你對事情的認知是最關鍵的,你對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這件事情上的競爭力。你要認出這個趨勢,這個世界上會出現(xiàn)什么,什么時候東西是會有變化的。” 從下面的這一條微博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在有條件的篩選和接收信息的。 ![]() 雷軍在2023年年度演講當中有說到:“任何微小的一點點的成功,都來之不易,背后都需要認知的改變和認知的突破。只有認知的突破,才會有真正的成長?!?/span> 你越能保持對不同觀點和意見的開放態(tài)度,甚至,有時候你改變自己的觀點,那才叫真正的認知升級;否則,很可能只是認知重復而已。 學習知識,并且能將知識應用于思維。 這是提升認知的另一種重要方式,是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思維,如果能跨領域學習更多行業(yè)的知識,那對于提升認知就更有幫助了。 多行走,多看看世間人生百態(tài),多在不同的文化中間進行比較。 寫在最后: 認知,是一個人看世界的眼睛,更是丈量人生的尺子。 ![]() 正如那句'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終都會變成你的格局', 認知的高度決定了人生的寬度——它能讓你在迷茫時看清方向,在困境中找到轉機,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光芒。 認知高的人,往往活得通透:他們懂得換位思考的智慧,擁有破局創(chuàng)新的膽識,更具備把危機轉化為機遇的敏銳。 愿你始終帶著升級認知的勇氣前行,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知,如匠人般打磨思維。 記住:世界從不辜負清醒的頭腦,歲月終將獎勵不斷成長的你。 當你站在認知的高處回望,那些曾以為過不去的坎,早已成為腳下的風景。 從「不系帆」到「The Untethered」, 我們討論如何既做追風的舟,也做掌舵的人。 ![]() 無論你遠走何方 都讓愛和錢流向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