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約3500字,閱讀約需7分鐘。 漢字尋蹤(391) “為”(爲)字的字義演變源流(下) 朱英貴 (承接上文) 上一篇和這一篇共同討論“為”(爲)字的字義演變源流,從“為”字的數(shù)十項意義中擇選出48項主要功能,來證解“為”字的各種動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的相關意義和用法。由于內(nèi)容頗多,故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重點關注“為”字的各種動詞意義(包括及物動詞用法和不及物動詞用法),此為下篇,重點關注“為”字的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的相關意義和用法。 第三,“為”字用作副詞的意思有3項。 (28)在比較句中含有“最”、“更”的意思。例如:“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保ā墩撜Z·學而》)再如:“所與游者,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為密?!保ㄌ啤だ钌屉[《李賀小傳》) (29)將要。例如:“克告于君,君為來見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w岐注:“君將欲來。”再如:“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蓟试唬?為聽將軍計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30)豈能。例如:“長以太散為和羹,弟為不見之邪?”(《宋書·王微傳》)句中的“為不見之”即豈能不見他? 第四,“為”字用作介詞時有兩種讀音9項意思。 (31)被(表被動)。例如:“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保ā墩撜Z·子罕》)再如:“戰(zhàn)而不克,為諸侯笑。”(《左傳·襄公十年》)又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保ā妒酚洝でZ生列傳》)又如:“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保ā稘h書·霍光傳》) “為”字還可以直接加在動詞之前表被動,有人認為這樣一來“為”字的詞性就變了,成為助詞或者助動詞了,其實,這只是介詞“為”在語言應用中省略它的賓語的語法現(xiàn)象。例如:“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左傳·襄公七年》)再如:“越王勾踐恃大朋之龜與吳戰(zhàn)而不勝,身臣人宦于吳。反國,棄龜,名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為擒?!保ā俄n非子·飾邪篇》) (32)相。例如:“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為交以報秦?!保ā稇?zhàn)國策·秦策五》)再如:“犀首與張壽為怨,陳需新入,不善犀首,因使人微殺張壽?!保ā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下》) (33)于,在。例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保ā蛾套哟呵铩るs下十》)張純一校注引王引之曰:“為其來,于其來也。古者或謂于曰為,于猶為也?!痹偃纾骸斑m當世明主之意,則有直任布衣之士,立為卿相之處?!保ā俄n非子·奸劫弒臣》) “為”字用作介詞時以上三項用法讀作wéi,以下六項用法讀作wèi。 (34)給,替(表對象)。例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保ā肚f子·養(yǎng)生主》)再如:“為天下興利除害?!保ā妒酚?/span>·陸賈列傳》)又如:“郴江幸自繞彬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宋·秦觀《踏莎行》詞) (35)對,向(表對象)。例如:“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保ā妒酚?/span>·大宛列傳》)再如:“太子怒,入為王泣。”(《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又如:“犀首以梁為齊戰(zhàn)于承匡而不勝。”(《戰(zhàn)國策·齊策》)又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晉陶潛《桃花源記》) (36)因為,由于。(表原因)例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保ā镀堊?/span>·天論》)再如:“季孫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與子貢吊焉。閽人為君在,弗內(nèi)也?!保ā抖Y記·檀弓下》)這句話的意思是:季孫的母親逝世,魯哀公去吊喪,曾參和子貢也去吊喪。守門人因為哀公在那里,不讓他們進去。又如:“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孟子·梁惠王下》)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王如果認為好,那因為什么不干呢?又如:“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 (37)因而,因此。(表結果)例如:“每至于族……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保ā肚f子·養(yǎng)生主》)再如:“然孔子脩道魯衛(wèi)之間,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為變,當世不為治,魯國之削滋甚?!保h桓寬《鹽鐵論·論儒》) (38)為了。(表目的)例如:“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保ā睹献?/span>·告子上》)意思是:過去寧肯死去而不接受,今天卻為著華麗的住宅去干它。再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保ā妒酚?/span>·貨殖列傳》)又如:“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唐杜甫《示從孫濟》詩)又如:“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保ā栋资祥L慶集·與元九書》) (39)以。(表遞進)例如:“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保ā蹲髠鳌べ夜四辍罚┰偃纾骸靶挠惺茄?,匿之以私;志有善焉,措之為惡?!保ㄈ龂猴怠夺屗秸摗罚?/span> 第五,“為”字用作連詞的意思有4項。 (40)如果。(表假設)例如:“為此行也,荊敗我,諸侯必叛之?!保ā秶Z·晉語八》)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二:“為,猶如也。言如此行也,而荊敗我,則諸侯必叛之也。”再如:“孫叔敖戒其子曰:為我死,王則封女,女必無受利地?!保ā读凶?/span>·說符篇》)這段話的意思是,孫叔敖告戒他兒子說:“如果我去死,王就會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好地方?!庇秩纾骸笆浅c三國謀出秦兵矣。秦為知之,必不就也?!保ā稇?zhàn)國策·秦策四》)又如:“齊桓公問于寧戚曰:'管子今年老矣。為棄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職,百姓疾怨,國多盜賊。’”(漢劉向《說苑·君道》) (41)與,和。(表并列)例如:“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孟子·公孫丑下》)這一段話中“得之為有財”的“為”字,據(jù)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二解釋為:“為,猶與也……言得之與有財也?!闭卧挼囊馑际牵旱貌坏缴系裙啄?,不可以稱心如意;沒有錢財買不到它,也不可以稱心如意。得到好棺木和有錢買它,古人皆這樣做,我為什么獨獨不如此呢?再如:“長為南山固,永與朝日明?!保铣R王融《永明樂》詩之一)詩的上下句中“為”字跟“與”字對文見意,故“為”跟“與”的字義用法相同。 (42)則,就。(表順承)例如:“州吁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覲為可。’”(《左傳·隱公四年》)再如:“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于己為是之,異于己為非之?!保ā肚f子·寓言》)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二:“為,亦則也?!?/span> (43)還是,或者。(表選擇)例如:“人嘗有言部亭長受其米肉遺者,茂辟左右問之曰:'亭長為從汝求乎?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后漢書·卓茂傳》)再如:“汝學坐禪,為學坐佛?”(《景德傳燈錄·南岳懷讓禪師》) 第六,“為”字用作助詞的意思有5項。 (44)表疑問或反詰。例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再如:“親逐而君,爾父為厲。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左傳·襄公十七年》)又如:“君為郡敗吾章,已得如意,欲復亡為?”(《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 (45)表感嘆。例如:“叔孫、武孫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論語·子張》)再如:“子路入,及門,公孫敢闔門,曰:'毋入為也!’”(《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 (46)與“之”相配合表賓語前置。例如:“惟弈秋之為聽?!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偃纾骸案饕允聽浚豢珊喜?,其于人人,非足下之為見,而日與之處,足下知吾心樂否也!”(唐韓愈《與孟東野書》) (47)加強語氣。例如:“王剛中見其詩,甚為稱賞?!保ㄋ巍ち_燁《醉翁談錄·憲召王剛中花判》)再如:“最為痛快,近人無以難之?!保ㄇ濉ち赫骡牎稓w田瑣記·閩蠻互稱》) (48)加強程度。例如:“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百喻經(jīng)·五百歡喜丸喻》)句中的“真為奇特”即“真奇特”,“為”字用來加強“真奇特”的程度。再如:“失者片時,得者千古,真不大為得計乎?”(《西湖佳話·西泠韻跡》)句中的“真不大為得計”即“真不大得計”,“為”字用來加強“真不大得計”的程度。 “為”字除了上述各種意義用法之外,還有一些通假的意義及用法,因為那畢竟不是它本身的意思,就不在此贅述了。 ![]() 根據(jù)上面對“為”(爲)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為”(爲)字用作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的字義發(fā)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 ![]() ![]() (就此打住,余論后續(xù)) 【下一篇預告】 含有“為”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微信:求知本末,探尋本源—漢字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