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亞球孢歧蓋傘白化個體的發(fā)現(xiàn)及其揮發(fā)性成分譜

 東營菌物科學 2025-08-12 發(fā)布于山東

鄧倫莎 1于文杰 1李海蛟 2曾念開 1 圖片范宇光 1 圖片

1. 海南醫(yī)科大學藥學院,???70100; 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yè)衛(wèi)生與中毒控制所,北京100050 )

摘 要 亞球孢歧蓋傘Inosperma subsphaerosporum是2020年發(fā)現(xiàn)于中國熱帶地區(qū)的1個絲蓋傘科新物種,該種最核心的識別特征為擔孢子近球形至球形,這與歧蓋傘屬內其他物種存在明顯區(qū)別。2021年5月,在海南省萬寧市發(fā)現(xiàn)了該物種的1個新記錄分布地點,同時發(fā)現(xiàn)子實體純白色的待鑒定歧蓋傘標本。多基因分子系統(tǒng)學分析結果顯示,純白色子實體的標本與亞球孢歧蓋傘的多份標本聚為1個高支持率的末端分支。形態(tài)學研究發(fā)現(xiàn)除顏色差異外,白色子實體標本與黃色子實體的標本在形態(tài)上高度吻合。因此認為白色子實體的樣本為亞球孢歧蓋傘的1個白色突變種群?;谛虏杉臉吮緦υ撐锓N進行了補充描述。為探究該物種不同顏色標本之間代謝成分的差異,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氣質聯(lián)用技術(HS-SPME-GC-MS)對2份標本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檢測,共鑒定出106種揮發(fā)性成分,其中48種為共有成分,黃色子實體和白色子實體獨有成分分別為32種和26種。
關鍵詞 白化現(xiàn)象絲蓋傘科;熱帶地區(qū)
白化現(xiàn)象在不同生物類群中廣泛存在,菌物也不例外。如擔子菌中的鵝膏屬Amanita、乳菇屬Lactarius、滑銹傘屬Hebeloma、假臍菇屬Tubaria,子囊菌中的蟲草屬Cordyceps等類群均有白化子實體的報道。絲蓋傘科是一類廣泛分布的外生菌根真菌,因種類繁多、子實體小,顏色以黃色、褐色為主,通常被西方學者稱為“Little brown mushrooms”(LBMs,小黃蘑或小棕蘑)。然而,近期有國外學者報道了星孢絲蓋傘Inocybe asterospora Quél.1個純白色子實體的樣本,該白色標本發(fā)現(xiàn)于英國巴克斯和牛津郡邊界地區(qū),形態(tài)學和DNA序列鑒定證實純白色的子實體標本為星孢絲蓋傘,該純白色子實體每年在固定地點出現(xiàn),有時附近會伴隨有典型的褐色標本,且白色子實體的星孢絲蓋傘菌肉氣味與典型的褐色標本的腥味明顯不同。
在蘑菇野外調查和標本采集過程中,子實體及菌肉的氣味是重要的分類特征,但蘑菇呈現(xiàn)不同氣味的物質基礎卻并不明確。近年來,隨著感官評估小組(Sensory panel)、電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HS-SPME-GC-MS)等技術的成熟,在蘑菇中檢測到越來越多的揮發(fā)性成分。其中,HS-SPME-GC-MS技術已被廣泛使用,其快速、高效和高靈敏度的優(yōu)勢可用于表征包括蘑菇在內的不同樣品中的揮發(fā)性化合物。已有運用該技術區(qū)分不同蜜環(huán)菌物種的揮發(fā)性成分差異的報道。
亞球孢歧蓋傘Inosperma subsphaerosporum Y.G. Fan, L.S. Deng, W.J. Yu & L.Y. Liu是2021年描述于中國海南省的1個較為特殊的物種,其擔孢子近球形至球形,與屬內其他物種區(qū)別明顯。該種2020年發(fā)現(xiàn)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qū),生于以殼斗科為主的熱帶山地雨林林緣,常呈簇生長,菌蓋為草黃色,菌柄污白色、象牙白色至淡灰白色,菌褶色淡、成熟后黃褐色,菌肉為典型草汁味或味道不明顯。2021年,在海南省萬寧市進行野外調查時發(fā)現(xiàn)該物種的1個新分布點,獲得了約2 kg新鮮子實體。此外,在新分布點附近采集到純白色子實體的歧蓋傘標本,經(jīng)多基因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學分析和形態(tài)學研究發(fā)現(xiàn)該標本為亞球孢歧蓋傘。本文對純白色子實體標本進行了詳細的形態(tài)學描述,與典型的草黃色子實體的標本進行了比較,基于新采集的黃色子實體標本補充了該種的特征和分布。為探究不同顏色子實體標本之間的揮發(fā)性代謝物差異,采用HS-SPME-GC-MS對2份標本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檢測。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材料

標本于2021年5月10日采自海南省萬寧市長豐鎮(zhèn)山架村。在野外對新鮮子實體拍攝生態(tài)照片,記錄其生境信息和易消失的宏觀特征,詳細記錄每份標本的宏觀特征,硅膠干燥法留存DNA提取材料,置于45 ℃烘干器中干燥過夜。研究標本保存于長白山科學研究院菌物標本館(FCAS)。

1.2 研究方法

1.2.1 形態(tài)學研究
依據(jù)生態(tài)照片和野外采集記錄描述子實體宏觀特征,子實體顏色編碼參照Kornerup等方法。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臨時裝片,以體積分數(shù)5% KOH溶液作為浮載劑,取小塊菌蓋、菌褶和菌柄組織進行觀察。顯微數(shù)據(jù)測量方法參照Ge等16,擔孢子的測量不包括孢子小尖,擔子的測量不包括擔子小梗。每個成熟個體隨機測量20個成熟孢子,孢子的測量結果用[a/b/c]表示,字母分別表示從c份標本中取b個個體共計測量a個孢子。孢子測量值的長×寬分別以(d e~f~g (h) × (i j~k~l (m)形式給出,其中dh指長度測量值中的極小值和極大值,e~g表示5%~95%區(qū)間內的長度測量值,f指長度測量值的總平均值,寬度測量值中的字母分別代表其極小值(i)、極大值(m)、5%~95%區(qū)間內的寬度測量值(j,k)和平均值(k)。Q指孢子的長/寬比值,其平均值用Qm表示,Q± SD表示其平均值加減標準差。其他顯微結構的測量隨機選擇20個成熟個體測量記錄數(shù)值。
1.2.2 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
(1)DNA提取、序列擴增與測序。DNA提取采用試劑盒(康為世紀新型植物基因組)提取,按照說明書逐步操作。擴增反應采用25 μL體系,包含9.5 μL dd H2O,12.5 μL 2 × Taq Plus MasterMix (Dye),正向和反向引物各1 μL,模板DNA 1 μL。內轉錄間隔區(qū)(ITS)片段擴增和測序所用引物為ITS1F/ITS4,核糖體大亞基(LSU)片段擴增和測序采用引物LR0R/LR7;RNA聚合酶Ⅱ第二亞基(RPB2)片段擴增和測序采用引物bRPB2?6F/bRPB2?7.1R,翻譯延伸因子(TEF1?α)片段擴增和測序采用引物EF1?983F/EF1?1567R。PCR擴增程序為:94 ℃預變性1 min,35個循環(huán):94 ℃變性30 s,52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循環(huán)結束后72 ℃保溫10 min,最后4 ℃保持。NS1/NS4擴增核糖體小亞基(nrSSU)片段的PCR擴增程序參照Samarakoon等22方法,具體為:95 ℃預熱5 min,35個循環(huán):94 ℃變性30 s,54 ℃退火50 s,72 ℃延伸1 min,循環(huán)結束后72 ℃保溫10 min,最后4 ℃保持。測序工作委托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2)序列聯(lián)配和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通過文獻檢索獲得歧蓋傘屬古熱帶分支2所有物種序列的GenBank登錄號23-24,下載并與自測序列整合為不同基因片段數(shù)據(jù)矩陣。采用MAFFT online service對不同片段的數(shù)據(jù)矩陣進行聯(lián)配,用BioEdit v.7.0.9.0.將聯(lián)配結果進行調整并切除兩端模糊的序列,采用Modltest Gui 1.0軟件選擇不同基因片段的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利用Mega v.5.02對5個片段的序列矩陣進行手動拼接。將拼接好的多基因序列矩陣用于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貝葉斯推導采用Bayes v.3.2.7a軟件28,最大似然法采用IQTREE?web Server。外類群為Inosperma afromelliolens Eyssart. & Buyck及Ibulbomarginatum A?gnon, Yorou & Ryberg。后驗概率≥0.95、自舉支持率≥70%時,認為對應的分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3 揮發(fā)性成分檢測
選取適量品質良好的亞球孢歧蓋傘干燥標本(黃色子實體FYG6177和白色子實體FYG6178),采用高速萬能粉碎機(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F(xiàn)W?80)將蘑菇干標本研磨成均勻粉末,使用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AL104)稱取約0.1 g均勻蘑菇干粉至潔凈20 mL頂空瓶(PTFE/硅橡膠隔墊和磁性瓶蓋,美國安捷倫)提取揮發(fā)性成分。采用65 μm的PDMS/DVB固相萃取頭(美國色譜科公司)在80 ℃下加熱30 min以達到頂空中揮發(fā)性物質的平衡,氣相色譜進樣口于250 ℃解析3 min,后用于氣質聯(lián)用儀(GC/MS?QP2010 plus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日本島津公司)分析檢測。頂空固相微萃取技術及質譜參數(shù)的設置參照楊莉等方法。在GC-MS的相同條件下注入C8~C40的普通烷烴(美國2si,編號CDGG?115320?05?1),并記錄其保留時間。
通過Xcalibur v.2.2質譜軟件處理收集到的色譜圖,并在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譜庫中檢索和比對,僅保留匹配度> 80%的化合物,其余濾過處理,于相同GC-MS條件下進樣C8~C40正構烷烴,以此作為標準,根據(jù)其保留時間計算檢索結果的保留指數(shù)R(i)(Retention index)。Ri)計算公式:Ri) = 100 n + 100 (tx-tn)/(tn+1-tn),其中,txtntn+1為待測組分及碳原子數(shù)處于nn+1之間的正構烷烴(tn < tx < tn+1)流出峰的保留時間。在線性加熱模式下,用該公式計算揮發(fā)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數(shù)Ri)。
查閱相關文獻,最終對各個化合物準確定性。應用ChiPlot(https://www.chiplot.online/)繪制熱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從新采集的10份標本(黃色子實體5份,白色子實體5份)中共獲得自測序列36條,其中ITS片段9條、LSU片段10條、RPB2片段5條、TEF1片段8條及SSU片段4條,并將序列上傳至GenBank數(shù)據(jù)庫。用于多基因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的數(shù)據(jù)矩陣包括42個樣本(表1,表中加粗字體為本研究采集標本),聯(lián)合數(shù)據(jù)包含4 269 bp,對齊剪切后ITS 723 bp,LSU 1 363 bp,RPB2 621 bp,TEF1 516 bp及SSU 1 046 bp。依據(jù)5個基因片段的最佳進化模型結果,貝葉斯推導和最大似然法分析獲得的結果拓撲結構一致、僅存少量統(tǒng)計學差異,因此,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結果僅顯示最大似然樹(分支上的數(shù)字代表后驗概率≥0.95,自舉支持率≥70%)。

表 1   用于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學分析的物種及核苷酸序列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of species and nucleotide sequences us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圖片
圖1可知,所有內類群樣本聚為1個高支持率的分支(1/100),即古熱帶分支2。本研究新采集的亞球孢歧蓋傘的黃色子實體5份標本、純白色子實體的5份歧蓋傘標本和亞球孢歧蓋傘的模式標本聚為1個高支持率分支(灰色標記,1/100)。序列相似性比對結果顯示純白色子實體的標本與亞球孢歧蓋傘模式標本的ITS差異為0.96%~1.29%,相似率達98.71%~99.04%。以上結果顯示本研究新采集的黃色標本、白色標本在遺傳背景與亞球孢歧蓋傘在物種水平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亞球孢歧蓋傘所在的分支與描述于印度的I. carnosibulbosum聚為1支(-/87),這兩個物種形成的分支與描述于印度的I. akirumI. saragum及1份產(chǎn)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材料Inosperma sp. L?GN3a形成姊妹群關系,它們共同形成古熱帶分支2的1個主要亞支。產(chǎn)自中國熱帶的毒蠅歧蓋傘I. muscarum、海南歧蓋傘I. hainanense和環(huán)幕歧蓋傘I. zonativeliferum,產(chǎn)自印度熱帶的I. virosumI. gregarium及產(chǎn)自泰國的若干材料共同形成古熱帶分支的另1個主要亞支。
圖片

圖1   基于SSU?TEF1?α?RPB2?ITS?LSU序列采用貝葉斯和最大似然法構建的歧蓋傘屬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 1   Phylogenetic tree generated by Bayesian (BI) and Maximum likelihood (ML) analysis of SSU?TEF1?α?RPB2?ITS?LSU sequences

2.2 形態(tài)學研究結果

對黃色子實體和白色子實體標本進行詳細的形態(tài)學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除顏色區(qū)別外,2種顏色的標本在總體形態(tài)上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新采集的黃色標本子實體數(shù)量較多,對其宏觀結構的尺寸和描述、孢子測量數(shù)據(jù)及褶緣囊狀體特征進行了補充和更新。為更好地記載和區(qū)分不同顏色的標本,分別給出了黃色和白色標本的詳細描述結果。
2.2.1 亞球孢歧蓋傘(白色子實體)
Inosperma subsphaerosporum Y.G. Fan, L.S. Deng, W.J. Yu & L.Y. Liu (white form)。
子實體中等大?。?/span>圖2)。菌蓋直徑23~85 mm,幼時錐狀,逐漸變?yōu)槠秸圭姞钪帘馄綘?,菌蓋中央具不明顯凸起,邊緣幼時內卷,成熟后向下彎曲;表面干燥,光滑,近中央處附著輻射狀鱗片,老后表面纖維絲裂至細縫裂狀,邊緣成熟后多裂縫至深度開裂,白色(7A1)至污白色(7B1),中部具淡粉色(8A6)或不明顯。菌褶極密,貼生,小褶片不等長、交替分布,幼時奶白色(3A1)至污白色(3B1),老后逐漸變?yōu)榈咙S色(4D8)或不明顯黃色(4B5),寬2~5 mm,邊緣呈稍鋸齒狀至淺波浪狀。菌柄30~120 × 3~7 mm,中生,肉實質,頂部和基部稍膨大,膨大處寬約5~12 mm,頂部具稍反卷小鱗片或外延反卷狀小纖維,整個菌柄呈縱條紋纖維狀,有時呈螺旋狀生長,表面呈象牙白色(4A1)至淡土黃白色(5A2)或具亮肉粉色(5A3)。菌蓋菌肉肉質,易脆,白色(4A1)至灰白色(4B1),成熟后逐漸變?yōu)樯晕郯咨?B2),菌蓋中央處菌肉厚2~3 mm,菌蓋半徑處菌肉厚0.5~2.5 mm;菌柄菌肉纖維質,呈縱纖維狀,白色(4A1)。具淡草汁味或氣味不明顯。
圖片

a-c.子實體Basidiomata; d,e. 菌蓋Pileus; f,g. 菌褶Lamellae; h,i. 菌柄Stipe

圖2   白化亞球孢歧蓋傘宏觀特征(FYG6178)Fig. 2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albinotic I. subsphaerosporum (FYG6178)
孢子[100/5/4] 6.0~6.7~7.0 (8.0) × (5.5) 5.7~6.1~6.5 (8.0) μm,Q = 1.00~1.18 (1.21),Q± SD = 1.10 ± 0.083,多數(shù)亞球形至球形,偶爾近寬橢圓形,光滑,無色,具不明顯小尖,常具1個無色至淡黃色、亞球形至球形油滴狀內含物。擔子22~29 × 6~13 μm,棒狀至寬棒狀,頂部常鈍圓,向基部稍漸細,具4個小梗,小梗長2~5 μm,無色,具1個至多個油滴狀內含物。無側生囊狀體。菌褶邊緣敗育。褶緣囊狀體43~67 × 8~15 μm,豐富,大多棒狀,偶爾稍寬棒狀,頂部常鈍圓,有時縊縮呈頭狀至亞頭狀,分隔且分隔處常收縮,大多薄壁,偶爾壁稍厚,無色,有時具黃色至金黃色油狀內含物。子實層菌髓菌絲厚73~150 μm,規(guī)則至近規(guī)則排列,無色,由圓柱形至膨大菌絲構成,寬18~40 μm。菌蓋表皮菌絲平伏型,金黃色至淡黃色,由薄壁、圓柱形的被殼菌絲構成,寬5~9 μm。菌柄表皮菌絲規(guī)則至亞規(guī)則排列,黃色至淡黃色,有時菌柄頂部具纏繞狀外延菌絲,寬5~10 μm。未見柄生囊狀體。油狀菌絲寬4~11 μm,常存在于菌蓋和菌柄菌髓,淡黃色至金黃色,有時無色,光滑,常彎曲,具凸起,極少分支。鎖狀聯(lián)合存在于所有組織(圖3)。
圖片

a,b. 孢子Basidiospores; c. 擔子Basidia; d. 菌褶邊緣Lamella edge; e-i. 囊狀體Cheilocystidia; j. 菌蓋表皮菌絲及菌蓋菌髓菌絲Pileipellis and pileal trama; k. 菌褶菌髓菌絲Hymenophoral trama; l. 油狀菌絲Oleiferous hyphae; m. 菌柄表皮菌絲Stipitipellis

圖3   白化亞球孢歧蓋傘顯微特征(FYG6178)Fig. 3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albinotic I. subsphaerosporum (FYG6178)
生境:群生于殼斗科為主的熱帶山地雨林中。
地理分布:中國(海南省)。
研究標本:海南省萬寧市長豐鎮(zhèn)山架村,海拔206 m,生于櫟樹Quercus L.為主的林下,2021年5月10日,范宇光、于文杰和鄧倫莎,F(xiàn)YG6178(FCAS3747);FYG6178b(FCAS3748);FYG6178c(FCAS3749);FYG6178d(FCAS3750);FYG6178e(FCAS3751)。
2.2.2 亞球孢歧蓋傘(黃色子實體) Inosperma subsphaerosporum Y.G. Fan, L.S. Deng, W.J. Yu & L.Y. Liu (yellow form)。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圖4)。菌蓋直徑22~160 mm,幼時錐狀,逐漸變?yōu)殓姞钪疗秸範?,中央具扁平狀稍凸起,有時不明顯,邊緣幼時內卷至向下彎曲,成熟后逐漸平展至稍向下彎曲。表面干燥,光滑,中央具白色(3A1)至污白色(3B2)不明顯菌幕殘留,向四周呈輻射狀鱗片,有時鱗片表面附著菌幕殘留,四周呈纖維絲裂至細縫裂狀,邊緣幼時不開裂或極少開裂,老后開裂至強烈開裂,中央呈深黃褐色(4B7)至黃褐色(4B8)、淡黃色(4A6)至稻黃色(5A5),向邊緣逐漸色淡,呈黃白色(3A2)至米白色(3A3),完全成熟后整個菌蓋呈黃褐色(4A4)至金黃色(4A7)。菌褶密至極密,貼生,具不等長小褶片交替分布,菌褶寬5 mm,幼時白色至灰白色(2B2),逐漸變?yōu)榈稚?B7)至黃褐色(4B8),老后變?yōu)楹稚?C8),褶緣色淡,非平滑至稍鋸齒狀。菌柄55~160 × 4~15 (5~20) mm,圓柱形,頂部稍膨大,具內卷小鱗片,向下漸寬,基部稍膨大至明顯膨大,象牙白色(3A1),整個菌柄呈縱條紋纖維狀,有時呈螺旋纖維狀,表面具明顯稀疏突出細小纖維,基部具白色(3A1)至污白色(3B2)絨毛狀菌絲,表皮底部幼時呈象牙白色(3A1)至灰白色(3B1),成熟后逐漸變?yōu)榈S褐色(6A6)至淡棕褐色(6C6),有時淡粉色(6B6)。菌肉實質,菌蓋菌肉肉質,象牙白色(3A1)至淡黃白色(2A2),蓋中部菌肉厚4~8 (14) mm,菌蓋半徑中部菌肉厚2~3 mm,菌柄菌肉呈條紋纖維狀,黃白色(3A2)至淡棕色(4A3)或淡粉色(6A2)。氣味呈淡草汁味或不明顯。
圖片

a-c.子實體Basidiomata; d,e. 菌蓋Pileus; f. 菌褶Lamellae; g,h. 菌柄Stipe

圖4   亞球孢歧蓋傘宏觀特征(FYG6177)Fig. 4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yellow I. subsphaerosporum (FYG6177)
孢子[235/8/6] (5.0) 6.0~6.7~8.0 (11.0) × (5) 5.6~6.4~7.5 (8.5) μm,Q = 1.00 (1.06) ~1.35 (1.59),Qm ± SD = 1.21±0.089,亞球形寬橢圓形,有時球形,偶爾橢圓形,光滑,黃褐色,具不明顯小尖,常具1個黃褐色油滴狀內含物。擔子25~36 × 7~10 μm,棒狀,頂部常鈍圓,向基部漸細,大多無色,無內含物,有時呈淡黃色,具1個或多個圓形至不規(guī)則圓形油狀內含物。無側生囊狀體。菌褶邊緣敗育。褶緣囊狀體27~84 × 8~18 μm,豐富,棒狀,細長棒狀至稍寬棒狀,頂部鈍圓,呈頭狀或亞頭狀,分隔,分隔處??O縮,有時厚壁,厚至0.5~5.0 μm,或薄壁,透明至淡黃色,有時具淡黃褐色內含物,極個別頂部具樹脂層。子實層菌髓菌絲厚107~192 μm,規(guī)則至近規(guī)則排列,透明至淡黃色,由圓柱形和膨大菌絲構成,寬15~32 μm。菌蓋表皮菌絲平伏型,規(guī)則至近規(guī)則排列,金黃色至黃褐色,菌絲薄壁,黃色,圓柱形,具被殼物質,寬3~13 μm。菌蓋菌髓菌絲規(guī)則至近規(guī)則排列,菌絲膨大,光滑,薄壁,透明至淡黃色,圓柱形,寬13~31 μm。菌柄表皮菌絲平伏型,規(guī)則排列,黃褐色,菌絲光滑,細長,淡黃色至黃褐色,寬4~8 μm,菌柄頂部末端菌絲常膨大呈類囊狀體狀,39.0~62.0 × 9.5~21.0 μm,棒狀,大多細長棒狀,透明至淡黃色。菌柄菌髓菌絲規(guī)則排列,光滑,稍膨大,透明至淡黃色,寬13~30 μm。油狀菌絲寬3~13 μm,在菌蓋菌髓和子實層菌髓中常呈金黃色至黃褐色,在菌柄菌髓中呈淡黃色,常彎曲,具小凸起。鎖狀聯(lián)合存在于所有組織中(圖5)。
圖片

a,b. 孢子Basidiospores; c,d. 擔子Basidia; e,h. 囊狀體Cheilocystidia; i,j. 菌蓋表皮菌絲Pileipellis; k. 子實層菌髓菌絲Hymenophoral trama; l. 油狀菌絲Oleiferous hyphae; m. 菌柄表皮菌絲末端菌絲Extended terminal inflated hyphae in upper stipe surface; n. 菌柄表皮菌絲Stipitipellis

圖5   亞球孢歧蓋傘顯微特征(FYG6177)Fig. 5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yellow I. subsphaerosporum (FYG6177)
生境:群生于殼斗科為主的熱帶山地雨林中。
地理分布:中國(海南?。?。
研究標本: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坐標18°53?27.21′′N, 109°19?36.87′′E,海拔400 m,2020年7月13日,殼斗科植物下,劉禮躍和曾念開,F(xiàn)YG5848(FHMU3153,holotype);范宇光和鄧倫莎,F(xiàn)YG5846(FMHU3155);范宇光和鄧倫莎,F(xiàn)YG5847(FMHU3154)。海南省萬寧市市長豐鎮(zhèn)山架村,海拔206 m,2021年5月10日,范宇光、于文杰和鄧倫莎,F(xiàn)YG6177(FCAS3752);FYG6177b(FCAS3753);FYG6177c(FCAS3754);FYG6177d(FCAS3755);FYG6177e(FCAS3756)。

2.3 揮發(fā)性成分檢測與分析

采用HS-SPME/GC-MS法在亞球孢歧蓋傘黃色子實體(FYG6177)和白色子實體(FYG6178)中共檢出106種揮發(fā)性成分,可分為8種主要類型的化合物,包括烷烴類31種(29.25%),醇類26種(24.53%),酮類25種(23.58%),酯類19種(17.92%),雜環(huán)類14種(13.21%),醛類13種(12.26%),烯烴類化合物7種(6.60%),酸類6種(5.66%),芳香族化合物4種(3.77%)及其他類型揮發(fā)性化合物(8.49%)。種類最豐富的揮發(fā)性成分是烷烴類,其次為醇類和酮類,酸類和芳香族化合物類相對最少(圖6)。
圖片

A. 韋恩圖分析Venn diagram?based analysis; B. 熱圖分析Heatmap analysis; C. 揮發(fā)性成分的類型Type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圖6   黃色子實體(FYG6177)和白色子實體(FYG6178)中揮發(fā)性成分差異Fig. 6   Differences of volatile compounds detected in yellow basidiomata (FYG6177) and white basidiomata (FYG6178)
2個樣本中共有的揮發(fā)性成分為48個,占總檢出揮發(fā)性化合物的45.3%。白色子實體(FYG6178)中存在26種特有成分,主要包括γ?戊內酯(相對含量為2.18%)、正十七烷(1.65%)、3?甲基十三烷(1.52%)、2?氰基乙酸異辛酯(1.39%)、N?(呋喃?2?亞甲基)?3?甲基丁胺(1.21%)等。黃色子實體(FYG6177)中含有32種特有成分,包括2?丁基?2?辛烯醛(3.52%)、己酸戊酯(3.17%)、2,5?二甲基十四烷(3.13%)、(+)?α?長葉蒎烯(2.15%)、柏木腦(1.99%)等。二者子實體中苯乙醇相對含量均為最高,分別占12.68%(FYG6177)和18.28%(FYG6178),而2?甲基吡嗪則為2個樣本中相對含量最低的物質,分別為0.06%(FYG6177)及0.04%(FYG6178)。酮類化合物中,2?十一烷酮的烴類化合物和6?氮雜雙環(huán)[3.2.1]辛烷酮的相對含量較高。同時,烷烴類和酮類的化合物在2個樣品中占據(jù)較高比例。上述百分數(shù)均表示各化合物在各自樣本中相對于所檢測出所有揮發(fā)性化合物的相對含量。

3 討論與結論

3.1 亞球孢歧蓋傘的新認知

基于形態(tài)學及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學鑒定結果,純白色子實體的多份標本為亞球孢歧蓋傘的白化個體。相較于典型的黃色子實體,宏觀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如下:(1)白色子實體的標本菌蓋尺寸相對偏小、菌柄相對纖細;(2)白色子實體標本菌肉質地相對疏松且菌柄和菌蓋連接處易折斷分離;(3)白色子實體菌褶傷后呈不明顯暗色。此外,白色子實體菌蓋中部具不明顯的粉色調,該特征可能來源于其子實體破土生長過程中附著的土壤微粒。顯微特征結果發(fā)現(xiàn),白色子實體的擔孢子、子實層、菌褶菌髓、菌蓋菌肉、菌柄菌肉均為無色,與黃色子實體區(qū)別明顯,但蓋皮菌絲和菌柄表皮菌絲在5% KOH溶液中呈淡黃色。與黃色標本相比,白色子實體的孢子稍?。ㄆ骄?.7 × 6.1 μm,圖7),褶緣囊狀體全部為薄壁。
圖片

a. 白色子實體White basidiomata (FYG6178);b. 黃色子字體Yellow basidiomata (FYG6177); c. 亞球孢歧蓋傘模式子實體Holotype basidiomata of I. subsphaerosporum (FYG5848)。比例尺Bars=10 μm

圖 7   白色子實體、黃色子實體及亞球孢歧蓋傘主模式子實體的孢子對比Fig. 7   Comparison of basidiospores observed from the three specimens of white basidiomata, yellow basidiomata and holotype basidiomata of I. subsphaerosporum
新采集的黃色子實體的菌蓋、菌柄、菌褶和菌肉的尺寸測量值均明顯超過了原始描述的記載。原始描述中菌肉氣味記載為無明顯氣味或稍咸味,但基于新采集的樣本具咸味僅發(fā)現(xiàn)于子實體過成熟的個體,多數(shù)新鮮成熟樣本無明顯氣味或呈淡草汁味。與主、副模式相比,黃色子實體(FYG6177)中孢子的長度和寬度測量值偏大(平均值7.6 × 6.2 μm,Q = 1.23),孢子差異如圖7所示。黃色子實體(FYG6177)年幼和老后的標本中常能觀察到厚2~5 μm的厚壁褶緣囊狀體,但褶緣囊狀體壁加厚的情況(厚度超1 μm)在主模式(FYG5848)及副模式標本(FYG5846、FYG5847)中均極少見。本研究報道了亞球孢歧蓋傘的白化個體,補充了該物種的特征描述,對亞球孢歧蓋傘有了更深入的認知。這也提示了在研究具體的蘑菇物種時,充分的野外研究并獲取足夠的標本,對物種的全面認知至關重要。

3.2 揮發(fā)性成分譜

蘑菇的氣味與其揮發(fā)性成分密切相關。絲蓋傘科物種因大多數(shù)種類為毒蘑菇,目前關于絲蓋傘科中揮發(fā)性成分鮮有報道。Latha等在毒歧蓋傘I. virosum中檢出多種揮發(fā)性物質,包括棕櫚酸甲酯、苯酚、3,5?二(1,1?二甲基乙基)、植物醇及黃酮等,但這些揮發(fā)性物質在亞球孢歧蓋傘中均未檢出。殷朝敏等在側耳屬真菌中檢出6種不同類型的41種揮發(fā)性成分。包陳力根等在分析不同烘烤溫度對大球蓋菇的影響時,共發(fā)現(xiàn)并鑒定出7種不同類型的87種揮發(fā)性成分。Guo等在4個不同地區(qū)的松茸中檢出11個不同類型的100種揮發(fā)性成分。本研究在歧蓋傘屬亞球孢歧蓋傘經(jīng)典黃色子實體和特殊白色子實體中鑒定出106種不同的揮發(fā)性成分,包含8種主要類型化合物。與其他類群相比,檢出的揮發(fā)性成分數(shù)量較多,種類相對豐富。
八碳揮發(fā)性化合物(C8)在蘑菇中普遍存在,是蘑菇風味的主要特征,其中,1?辛烯?3?醇在蘑菇中含量通常較高。但本文的2份樣本中檢出的1?辛烯?3?醇相對含量極低,僅為0.52%~1.69%,多項研究在不同蘑菇中均檢出此物質且含量較高,如Jung等在香菇中檢出的1?辛烯?3?醇占C8化合物的89.2%。據(jù)TGSC信息系統(tǒng)(http://www.thegoodscentscompany.com/odor/mushroom.html)查詢結果,該物質往往具有新鮮蘑菇味、果味、泥土味、紫羅蘭味、甜瓜味和類似腐殖質的氣味,其在蘑菇中多呈蘑菇味。此外,本文的2份樣本中均未檢出2?辛酮,而多項與蘑菇揮發(fā)性成分相關的文獻中均報道了該物質,且個別蘑菇含量高達20.7%,此物質通常具有草味、薰衣草味、甜味、蘑菇味,以及酮味、奶酪味和發(fā)霉味,帶有淡淡的水果味。相反,2份樣品中相對含量最高的揮發(fā)性成分是苯乙醇,其次為6?氮雜雙環(huán)[3.2.1]辛烷,苯乙醇常被認為具有玫瑰油香味,目前尚未見有關6?氮雜雙環(huán)[3.2.1]辛烷氣味報道。這2種揮發(fā)性物質是黃色子實體FYG6177和白色子實體FYG6178共有且含量最高的2種揮發(fā)性成分,但該2種物質在其他類群的蘑菇中極少或未見報道。因此,需要進一步驗證這些物質是否能作為將亞球孢歧蓋傘區(qū)別于其他類群蘑菇的依據(jù)之一。Rapior等提出,蘑菇的狀態(tài)(新鮮、冷凍或干燥)對其中的揮發(fā)性成分影響較小,特定的揮發(fā)性成分可作為不同蘑菇分類的輔助手段。類似地,Costa等分析了不同香菇標本的揮發(fā)性成分,指出同一樣品的5份標本可因其不同的揮發(fā)性化合物而區(qū)分。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蘑菇中的揮發(fā)性成分與其系統(tǒng)發(fā)育僅存在有限相關性。揮發(fā)性成分受樣本成熟程度、樣本狀態(tài)、質控標準等多因素影響,能否將這些高含量且特有的揮發(fā)性成分作為二者的有效區(qū)分指標有待進一步研究。

致謝

感謝海南醫(yī)科大學科學實驗中心何小穩(wěn)老師在揮發(fā)性成分分析方面的耐心指導,感謝楊莉同學和孫澤彬同學協(xié)助完成揮發(fā)性成分的鑒定。
圖片

引用本文: 鄧倫莎,于文杰,李海蛟,等.亞球孢歧蓋傘白化個體的發(fā)現(xiàn)及其揮發(fā)性成分譜[J].菌物研究,2025,23(4):282-294. 

作者簡介:鄧倫莎,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藥用菌物資源與利用。

通訊作者:曾念開,E-mail: niankaiZ@163.com

通訊作者:范宇光,E-mail: mycena@qq.com

 菌物研究  

  文  字|鄧倫莎  

 初  審|殷偉琦 

復  審|李艷雙

終  審|鞠善宏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