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一些經典音樂(附鏈接) 嗩吶,古稱“喇叭”,原是波斯商旅駝鈴下的銅管,一路沿絲綢之路滾進中原,落地即生根。 漢時入軍樂,唐時進鼓吹,明清闖進村口社火,成了紅白喜事、麥浪起伏的鄉(xiāng)土號令。 它用一口氣吹開黃土高坡的晨曦,也吹皺江南春水的晚照;一聲高亢,能把千軍萬馬拉到耳廓里奔騰,一聲低回,又能讓離人淚在月下成河。 60、70后的少年時代,沒有藍牙音響,只有村口老槐樹下那支黑漆嗩吶——它一吹,就跟著《百鳥朝鳳》學鳥叫,跟著《打棗》扭秧歌,跟著《迎親》去搶喜糖。 ![]() 嗩吶屆“天花板”,百鳥合鳴的炫技神曲,誰聽誰上頭。 3. 《打棗》 河北民間戲改出來的“嗩吶蹦迪”,節(jié)奏帶感,一秒回村口。 4. 《黃土情》 一嗓子黃土高坡的蒼涼,聽得人想抽旱煙。 5. 《一枝花》 民歌改的嗩吶小調,像村口小芳的笑,甜到心里。 豫北味兒,一家老小圍爐吃飯的旋律。 7. 《山村來了售貨員》 70年代供銷社記憶,聽一次懷舊濾鏡加100%。 8. 《豫西二八板》 戲味兒十足的“嗩吶快板”,句句帶梗。 9.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陜北風骨,嗩吶版比原版更“紅”、更艷、更帶勁。 10. 《鳳陽歌絞八板》 老徽調新吹法,聽著就想扭秧歌。 11. 《懷鄉(xiāng)曲》 一把把游子的心吹得稀碎,再堅強的70后也頂不住。 12. 《拉呱》 像村口大爺邊嗑瓜子邊嘮嗑,親切到犯規(guī)。 13. 《迎親》 大紅花轎一顛一顛,喇叭匠走在最前頭,嗩吶把“新娘子出門啦”吹得半個村子都聽見。 14. 《這一拜》 桃園三結義的核心BGM,嗩吶一聲跪地,兄弟情義和熱血一起沖到天靈蓋。 15.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高音一出,直接把“媽,我回來了”吹到淚腺里。 18.《梁?!?/section> 19.《男兒當自強》 20.《正月十五鬧雪燈》 有沒有那么一支曲,讓你跟著輕輕和? 如今高樓把星空切成碎片,耳機里的電子鼓點再也踩不出當年的黃土節(jié)奏,可只要那支銅喇叭再響,記憶便如潮倒灌。 嗩吶不只是一件樂器,它是我們的留聲機,錄下了麥收的汗味、離鄉(xiāng)的淚味、重逢的酒味。請把音量調到最大,讓這一管滾燙的山河歲月,再次吹紅我們的耳廓,也吹亮那條通往故鄉(xiāng)的星光小路。 喜歡記得分享收藏~ |
|
|
來自: waizuigude >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