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二年我喜歡一邊工作的時候一邊聽某茄app的有聲小說。其中不乏一些末世題材的科幻文。這類題材的小說架構其實都是主人公重生回來,然后有了空間異能,于是囤貨。并且,他們普遍在囤貨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那就是弄不到槍械。理由是:華夏是全球禁槍最嚴格的國家。 ![]() 很多年輕人因為對歷史的了解不多,認為中國一直都管控槍械。但其實并非這樣。中國在1996年才全面禁槍,距離現(xiàn)在也不過30年的光景。對于第一批80后來說,1996年的時候,他們已經16歲了。 其實中國的禁槍,一般認為,和1993年的一次湖南鄉(xiāng)下火拼有關。當然,關于民間禁槍的之前情況,還得從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說起。 1、民兵制度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過當時國內面對的局勢還是比較嚴峻的。一方面列強對新中國很不友好。另一方面,在很多山區(qū),還存在大量經過武裝的土匪隊伍。比如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就是這一題材產生的作品。 當然為了應對這些局勢,高層推行了民兵制度。當時民兵是經常軍事訓練的,并且配發(fā)槍械。 我在別的作品里提過,我說土匪的優(yōu)勢在于機動靈活。比如官兵來圍剿,土匪就躲到山洞里,茫茫大山,找不到蹤跡。等到官兵撤離了,土匪下山劫掠,而且神出鬼沒。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 ![]() 但是有了民兵就不同了。土匪下山搶劫,民兵會利用掩體和土匪交火甚至拖住土匪,然后等到剿匪的軍隊過來。 之后世界歷史上的冷戰(zhàn)時期,我國為了預備不測,依舊保證了民兵制度的運轉。這導致民間存在大量的槍械武器。而且,當時相關部門還鼓勵。 記得當時還有很多出版物,是指導民兵的:記得我在一本舊書網(我喜歡去這類網站找古董)還看到有本書描述,民兵如何坐在自行車上運動打擊敵人。 當然,民兵制度的存在,也確實在冷戰(zhàn)階段,讓列強忌憚華夏的實力,不敢盲目入侵。 2、兩個村的火拼 轉眼間到了1980年代,華夏開始對外開放。社會流動性也變大了。而當時槍械管理沒跟上。所以1980年代,出現(xiàn)了很多不大好聽的治安事件——當然有機會我打算詳細寫一寫這些內容,到時候還希望諸位讀者捧場。 終于1993年,湖南某地的兩個村,發(fā)生了沖突。 其實在華夏歷史上,鄉(xiāng)下因為土地、水源而發(fā)生的械斗自古以來都有。華夏人重視宗族,也是因為,如果個體的利益受害,沒有宗族幫著爭取土地、水源這些利益,那根本就很難有生存空間。這也是華夏人為什么重視宗族的原因。 ![]() 當然械斗之間,其實不少也是大宗族之間的斗爭——當然,也有村和村之間的械斗。 也因此,華夏傳統(tǒng)非常重視人丁興旺,畢竟,人丁越大,械斗越有資本。 我記得認識一個粵北地區(qū)的93年女子,她家兄弟姐妹一共十個。其實這就是人丁興旺崇拜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1993年9月,湖南南部有兩個村的村民,就因為土地分配問題而發(fā)生沖突。土地是有限的,雙方又都不愿意在爭議問題上讓步,于是矛盾升級了。 最終,事情發(fā)展到了火拼階段。當時兩個村里,很多村民手里都有一些熱兵器——甚至還有土炮。雙方火拼升級以后,這些武器也被用了上去,很快雙方出現(xiàn)了數十人的傷亡。 槍炮聲音大作的情況,也引起了上級單位的重視。于是上級部門出動武力介入,穩(wěn)定了湖南南部這兩個村的情況。 3、結語 而這件事也引起了更高層次管理部門的重視——畢竟,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根源,難保將來會不會再有這類火拼情況。并且中國需要發(fā)展經濟,這就需要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和良好的治安。從這也意味著,需要禁槍。 所以相關部門通過調研,在1996年出臺關于槍械的管理規(guī)定。并且經過數年時間的收繳,槍械基本上在民間絕跡——不過記得前幾年,新聞上還看到青年在自家倉庫發(fā)現(xiàn)槍械,然后上交管理部門并如實說明情況的消息。 也因為禁槍,所以類似湖南那兩個村那樣激烈的火拼沒有繼續(xù)發(fā)生,社會治安也有了空前好轉。 終究,如今的太平歲月,確實是很多人負重前行換來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