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啊,就該以靜氣,來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以節(jié)儉來涵養(yǎng)自己的德行。 沒有淡泊的品質(zhì),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沒有寧靜的心境,就無法行穩(wěn)致遠。 現(xiàn)代人最缺乏的,并不是物質(zhì),而是安靜的心態(tài)。 每天都躁動不安,只會加劇一個人的煩惱、內(nèi)耗、憂愁,不利于高質(zhì)量的生活。 一個人,可以在這些方面“靜”下來,說明他真的很厲害。
一、越是心生焦慮,越要靜下來。 身處于內(nèi)卷、競爭的環(huán)境當中,人們都容易精神內(nèi)耗,以及胡思亂想。 回想起過往,覺得自己哪里做錯了,哪里走錯了,各種悔恨和抱怨。 思考起當下,總是覺得自己哪里不夠好,哪里做得差,各種自我懷疑。 想到了未來,過分悲觀,認為未來沒有希望,以至于心生焦慮,煩惱叢生。 越是抱怨、懷疑、焦慮,越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保持一定的理性。 靜心,跟理性,這倆是綁一起的。沒有靜下來的心,就不會有一定的理性。沒有一定的理性,內(nèi)心就不可能靜下來。 緩解內(nèi)耗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暴飲暴食,而是修心養(yǎng)性,讓心性鎮(zhèn)靜下來。
二、越是遭遇危急,越要靜下來。 清代帝師翁同龢有言,每逢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每遇到危急、緊張的事兒,就該保持一定的靜氣,今人未必不如古人。 為什么要在困難面前,保持一定的鎮(zhèn)定? 很簡單,困難如何,都是暫時的。而心性如何,則是影響我們一輩子的。 遇到危急之事兒,如果過分慌張、急躁,就容易選擇失誤,走了錯路,導致更危急的情況出現(xiàn)。 只要心態(tài)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心態(tài)不滑坡的前提,就是保持鎮(zhèn)定。真正成大事的人,哪怕一開始慌張,后續(xù)也能及時調(diào)整過來,不急不躁。
三、越是脾氣沖動,越要靜下來。 你是否會在某些時間點,感覺到特別生氣,甚至想要跟別人動手動腳? 人在江湖,遇到不喜歡的人與事兒,必然就會有如此感覺,這是很正常的。 問題是,動手動腳,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許還會加劇問題本身的矛盾。 與其過分沖動,不如靜下心來,深呼吸,保持理性在線。 你要想想,倘若跟別人動手動腳就能解決問題,那要警察、法院來干什么呢? 特別是在今時今日,人與人之間,早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了。誰動手,誰就需要賠錢,誰就是最后的輸家。 沒必要動手,也沒必要生氣,沒必要將不喜歡的人與事兒放在心上。當看不到,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四、越是面臨人生選擇,越要靜下來。 人這一生,由每一個選擇構(gòu)成,基本都是“一步錯,步步錯,滿盤皆輸”。 這一步走錯了,下一步,就有可能繼續(xù)錯下去,從而讓人生偏離了正軌。 一般來說,只要根據(jù)實際的情況去選擇,錯誤率就會大大降低,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失誤,導致事后后悔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人們的內(nèi)心都過分緊張,無法靜下來。 比如說高考,你覺得高考很重要,就過分在乎,過分緊張。一緊張,發(fā)揮失常,前邊的努力就白費了。 高考如此,其他的問題也是如此。緊張,只會拖累自己,影響自己的正常發(fā)揮。 要知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不需要緊張,只需要平心靜氣,自然可以收獲滿滿。 文/舒山有鹿 |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