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資治通鑒全本全注全譯》第一冊(p300)

 公司總裁 2025-07-21 發(fā)布于河南

  《資治通鑒》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學家司馬光領(lǐng)銜修撰的一部歷史名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以及知往鑒今的借鑒價值,浙人社出版三民《資治通鑒全本全注全譯》的簡體中文版,由著名的學者張大可、韓兆琦先生主持詮譯,值得一讀。





資治通鑒序  御制






題解



    此序為治平四年(公元一〇六七年)十月九日,宋神宗趙頊為《資治通鑒》所御制。在此序中,神宗取義于《詩經(jīng)》“商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特賜書名為《資治通鑒》。

原文抄寫



卷第一  周記一






題解



    本卷記述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O三年)起至周烈王七年(公元 前三六九年)共三十五年戰(zhàn)國初期的各國大事。寫了司馬光對周威烈王冊封趙、魏、韓三家大夫為諸侯一事發(fā)表了長長的感慨,對這三十多年中的杰出人物魏文侯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對智伯勢力極強而被三家所滅的歷史教訓給予了強調(diào),對吳起的生平始末、子思與衛(wèi)侯相互對答的幾則小故事都記載得相當生動。

原文抄寫
研析

    本卷記述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〇三年)起至周烈王七年(公元前一三九年)共三十五年的戰(zhàn)國初期的各國大事。司馬光在這三十五年中主要寫了以下幾件事情:

    其一,周威烈王冊封趙、魏、韓三家大夫為諸侯。在今天看來這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晉國的諸侯早已成為傀儡,名存實亡;三家大夫早已稱孤道寡,儼然是強大的一國之君,有周天子的冊封固然更好,沒有周天子的加封也絲毫無礙于戰(zhàn)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司馬光在這長長的一段議論中指責周威烈王“非三晉之壞禮, 乃天子自壞之也”,簡直是企圖擋車的螳螂。在這段長長的言論中,司馬光為封建等級制度唱贊歌,說什么“'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跃贾?,猶天地之不可易也”,說什么“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jié)伏死而已矣”,簡直是一副封建衛(wèi)道者的聲腔。這是必須揚棄的封建糟粕。不僅如此,在后面他還敘述了齊威王朝見周天子的事情,并且說“是時周室微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天下以此益賢威王”。這件事情《史記》的《六國 年表》《周本紀》《田敬仲完世家》都不載,只見于《魯仲連鄒陽列傳》的駁斥辛垣衍勸趙尊秦為帝的說辭中。這類說客的言辭原不足信,而司馬光一定要將其鄭重地書之于史,無非是因為這則故事正好與他前面所鼓吹的等級制教條相合拍。

    其二,司馬光對智伯勢力極強而被三家所滅的歷史教訓給予了強調(diào),他結(jié)合智伯之父不辨賢愚地立智伯為后,與趙襄子之父能排除嫡庶之分的成見而斷然立襄子為后做了對比性描述。在議論中強調(diào)了德與才的區(qū)別,并將其推導至極致,說“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說理很充分,是很好的歷史經(jīng)驗。但其中仿佛也帶有某些含沙射影攻擊王安石的成分。

    其三,本卷寫魏文侯的為君之道與其對發(fā)展壯大魏國的歷史貢獻相當精彩,其中寫道“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云云,這些話都來自《史記·魏世家》。卜子夏、田子方都是儒家人物,是否真對魏國的強大起過作用不得其詳,但司馬遷對統(tǒng)治者的禮賢下士的確是異常歌頌。但我覺得司馬遷的歌頌禮賢下士與司馬光的尊儒傾向似乎還有相當?shù)膮^(qū)別。司馬光對魏文侯的任用樂羊、吳起頗為贊賞,而對吳起后來在武侯時代被排擠離魏言外無限惋惜。本卷還接著敘述了吳起后來在楚國變法以及最后被楚國貴族叛變分子所殺的事實,全部引用了《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文字。

    其四,本卷敘述子思與衛(wèi)侯相互對答的幾個小故事,生動活潑,富有思辨性;其中敘述豫讓刺趙襄子與聶政刺俠累的故事,都取材于《史記》。但司馬遷寫《刺客列傳》是為了贊揚聶政的“士為知己者死”和豫讓的義不為“二心”,這是可以理解的。司馬光也照樣予以轉(zhuǎn)錄,似乎無大必要。




卷第二  周記二






題  解



    本卷寫了周顯王元年(公元前三六八年)至周顯王四十八年前后共四十八年間的各國大事。其一,寫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 并給魏國以沉重打擊。其二,寫了齊威王發(fā)展壯大齊國,在桂陵、馬陵兩次重創(chuàng)魏軍,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由戰(zhàn)國初期的最強國一下子降成了二等小國。其三,寫了蘇秦在東方進行的合縱活動,較具體地記載了蘇秦依次游說六國的情形。這段敘事是誤采了《史記》舊說,完全不合事實。其四,寫了張儀在秦國的政治活動,主要是對魏國又打又拉、軟硬兼施,使魏國的處境更加艱難。此外還提到了韓昭侯利用申不害改革政治,使韓國的政治一度頗顯清明等。

原文抄寫
研  析

    本卷比較清晰地敘述了商鞅變法的過程與其實際功效,材料主要來自《史記》的《秦本紀》與《商君列傳》。但司馬光與司馬遷的感情略有不同,盡管司馬遷在紛紜復雜的戰(zhàn)國時期之秦國的資料中把“臭名昭著”的商鞅提出來,寫為列傳,明確地記載了商鞅變法的功效,使后人能夠清晰無誤、順順當當?shù)乜隙ㄉ眺?,表現(xiàn)了司馬遷勇敢的求實精神。但比較遺憾的是,他在《商君列傳》的“太史公曰”中仍是發(fā)表了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shù),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恩矣”云云一大套,表明了他對商鞅在情感態(tài)度上的厭惡。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照理說他也應對商鞅持厭惡態(tài)度才對,但事實相反,他不僅沒有斥責商鞅,相反還表揚了秦孝公的“不廢徙木之賞”,而“不廢徙木之賞”分明是商鞅的一種手段。這說明司馬光也不總是“保守”,有時還是很清醒的。

    齊威王與魏惠王的論“寶” 一節(jié)非常生動,由小見大地突出了齊威王的英明干練。作品較詳細地展現(xiàn)了孫臏在桂陵與馬陵兩次大破龐涓,一般人只注意了孫臏用兵之奇,而軍事學家們則更注意到了此次齊國光輝勝利背后的列國形勢的變化。吳如嵩《中國軍事通史-戰(zhàn)國軍事史》曰:“孫臏處于戰(zhàn)國時代,能根據(jù)魏國軍隊和將帥的心態(tài)及地形情況,運籌演謀,掌握主動,調(diào)動敵人,將其全殲,的確不愧為古代杰出的軍事家?!档靡惶岬氖?,在削弱魏國的過程中,齊得其名而秦得其實, 最大的贏家是秦國。齊國利用魏與韓、趙的矛盾,戰(zhàn)勝了強大的魏國,奪取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但獲得實利不多。秦國運用外交手段,轉(zhuǎn)移矛盾的焦點,將魏侯推上王位,挑起、激化魏國與其他大國,尤其是同齊國的矛盾,使自己得以免遭魏禍, 置身于沖突的旋渦之外,冷眼旁觀,伺機而動。等到齊大敗魏軍,魏已成強弩之末, 秦國再動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奪占魏河西之地。爾后,秦又利用魏、楚的矛盾,出兵助魏攻楚,然后乘魏師老兵疲之際,又以大兵伐魏相威懾,得到了魏上郡的大片土地。秦國奪占河西和上郡,不但開拓了疆土,而且為以后的兼并戰(zhàn)爭開創(chuàng)了十分有利的戰(zhàn)略形勢,在大國爭雄的多極斗爭中,秦國的策略的確是棋高一著。”這段提點很深刻。

    《蘇秦列傳》與《張儀列傳》都是《史記》中長達萬言的鴻篇巨制,司馬光重視蘇秦,將他先后游說七國諸侯的言辭,刪繁就簡,但都一個不漏地寫了七遍。三 完全是誤用了司馬遷的觀點。楊寬在《戰(zhàn)國縱橫家書?馬王堆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的史料價值》中說:“蘇秦和張儀,是戰(zhàn)國后期縱橫家所推崇的人物,他們的游說辭常被作為為學習模仿的榜樣。特別是到戰(zhàn)國末年,由秦國來完成統(tǒng)一的趨勢已經(jīng)形成,東方六國常常圖謀合縱抵抗秦國,挽救自己的滅亡,因而縱橫家的活動盛極一時, 蘇秦的游說辭就廣泛流行。……正因為蘇秦和張儀是縱橫家學習模仿的榜樣,他們的游說辭是練習游說用的主要的腳本,其中就有許多假托他們編造出來的,不但夸張?zhí)摌?gòu),而且年代錯亂,矛盾百出。……《戰(zhàn)國策》中,既有比較原始的蘇秦資料, 也有出于后人偽造虛構(gòu)的東西,可說真?zhèn)螀耄妒酚洝ぬK秦列傳》所輯錄的, 幾乎全是后人杜撰的長篇游說辭。因為司馬遷誤信這些游說辭為真,誤認為蘇秦是和張儀同時對立的人物,反而把有關(guān)蘇秦的原始資料拋棄了,或者把這些資料中的'蘇秦’改成'蘇代'或'蘇厲’。……事實上,和張儀主要敵對的人物是公孫衍和陳軫。當張儀在秦國當權(quán)的時候,蘇秦只不過是個年輕的游說者。蘇秦的年輩要比張儀晚得多。張儀死在公元前三一〇年,蘇秦要晚死二十五年左右。蘇秦是在齊國 因'陰與燕謀齊’的'反間’罪而被車裂處死的,其時當在公元前二八五年燕將樂毅大舉攻齊的時候?!K秦的主要活動是在齊愍王統(tǒng)治齊國的時期,他和孟嘗君田文、奉陽君李兌、穰侯魏冉、韓珉、周最等人同時參加合縱連橫的活動?!?蘇秦始終是燕昭王的親信,為謀求燕國的強大,出謀劃策,奔走于齊、趙、魏等國目標在于使齊、趙兩國關(guān)系惡化,防止齊國進攻燕國,并發(fā)動合縱攻秦,以便燕昭王成就振興燕國的'大事’?!标P(guān)于張儀的問題留待下卷再一道說。

    司馬光對孟嘗君善于接受意見是肯定的,而對其為人所盛稱的“養(yǎng)士”則給予了尖銳的批評,不點名地說他是“奸人之雄”,這與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四公子” 列傳的用意也大體相同。司馬遷所深情歌頌的是信陵君,平原君見識不高,但在關(guān)鍵時刻能與趙國共存亡。最差的是孟嘗君與春申君,一個是引敵入侵,一個是圖謀篡位。 正如明代王世貞所說:“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張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烏乎同!”(《史記評林》引)




卷第三  周記三






題  解



    本卷寫了上起周慎靚王元年(公元前三二〇年)下至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二九八年)共二十三年的各國大事,其中最重要的是秦惠文王用司馬錯之謀南取巴、蜀,用張儀之謀破楚取漢中,隨后秦武王又靠甘茂之力破韓占據(jù)了三川地區(qū)的重鎮(zhèn)宜陽,從此秦國不僅有了堅強的右翼,而且有了東出的橋頭堡,為日后的大破東方諸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接著秦昭王在穰侯與宣太后的幫助下消滅異黨、奪得政權(quán),隨即對楚、韓、魏猛烈攻擊,致使韓國處于投降狀態(tài),楚、魏也進一步走向衰落,為下一卷的秦軍大規(guī)模破楚、破魏做了準備。此外,本卷還詳細地寫了張儀在秦惠文王時依次游說東方六國,威脅并誘使東方諸國與秦國連橫;寫了燕國的子之之亂與齊宣王乘機破燕,齊國最后被燕國軍民所驅(qū)逐,以及燕昭王的發(fā)憤圖強,振興燕國;寫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破林胡、滅中山,一躍而成為東方抗秦的主要力量。

原文抄寫
研  析

    本卷的主要篇幅是寫秦國在惠文王與武王時代為發(fā)展壯大所做的貢獻。在南取巴、蜀的過程中司馬錯的作用是卓越的,從此秦有了堅強的右翼,占據(jù)了長江的上游,為日后的破楚準備了條件。諸祖耿《戰(zhàn)國策集注匯考》引張琦曰:“秦取巴蜀, 則據(jù)楚之上游,張儀所云’方船積粟,浮江而下,不十日而距桿關(guān)'者也。拔鄢郢, 燒夷陵,必至之勢,楚亡于此矣?!眳侨玑栽唬骸扒販绨褪窬哂兄卮蟮膽?zhàn)備意義,不但開拓了大片疆土,增加了人力資源,加強了經(jīng)濟實力,更重要的是為秦國迂回楚 國的側(cè)翼,對楚實施兩面鉗擊創(chuàng)造了條件?!瘪R非百曰:“秦人自惠王后九年定巴蜀后……至始皇初立,前后才七十年,秦地已由巴、蜀、漢中,越宛有郢。楚威日蹙, 勢日迫,秦又置東郡以壓迫之。于是楚乃不得不由陳而遷于更東之壽春。而秦遂無復南顧之憂,乃得以專心致志于北方各國之各個擊破,蓋皆經(jīng)營巴蜀以制服楚國之明效也。司馬錯云:'得蜀則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e之功亦大矣哉!”(《秦集史》)

    在秦國破楚,奪取楚國漢中的過程中張儀的活動是不可磨滅的。他知己知彼, 瓦解齊楚聯(lián)盟,玩弄楚懷王于股掌之上,幫著秦國很容易地奪得了楚國的漢中郡與黔中地區(qū)。對于奪取漢中的意義,馬非百曰:“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 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公孫衍且勿論,若張儀在惠王一代,對于秦國統(tǒng)一運動所貢獻者,實不止一端?!鯙榍叵辔?,破壞魏、齊同盟,使魏去齊而昵秦。后又相楚,破壞楚、齊同盟,使楚去齊而昵秦。……李斯所謂'散六國之 從,使之西面而事秦’者,此二事殆其最彰明較著者矣?!瓘垉x外交政策之主要核心,厥為弱楚。而弱楚之謀之得以成功,又由于巴、蜀、漢中之兼并。……蓋此南進政策之得以順利進行,實蘇秦之合縱運動有以無意中助成之也。而張儀之善于 利用時勢,亦誠不可及哉!”(《秦集史》)

    關(guān)于蘇秦與張儀的合縱、連橫活動,司馬光主要是依據(jù)了司馬遷《史記》之《蘇秦列傳》《張儀列傳》的舊說,很多材料是不可信的,詳見韓兆琦《史記箋證》的有關(guān)章節(jié)。對于蘇秦、張儀的為人,自古以來的評價都不甚高。司馬光在本文中特別引用孟軻、揚雄的言論對之進行了否定,并說蘇秦、張儀這種人越是本事大,給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其實平心而論,張儀并不是“反復無?!钡娜?,他對秦國忠心耿耿,絲毫沒有三心二意。張儀結(jié)局的悲哀,是由于秦國君主的改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儀自身并無過錯。楊寬曰:“縱橫家的缺點是,他們重視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樣從事改革政治、經(jīng)濟和謀求富國強兵入手,還過分夸大計謀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國家強盛的關(guān)鍵。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達到了對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夠'東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語),這是因為他用'外連衡而斗諸侯’(賈誼《過秦論》)的策略,配合了當時秦國耕戰(zhàn)政策的推行?!保ā稇?zhàn)國史》)蘇秦的一生是為燕國在齊國從事間諜活動,他欺騙別的國家是為了燕國的利益。從其自身的立場來講,本來也是極其堅定、極 其分明的。牛鴻恩說:“縱橫家的名聲不好,這應當作具體分析。張儀多施用欺詐手段,但他的一系列活動對秦國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容否定的貢獻。而且他始終是效忠秦國的連橫派,找不到他對秦國'詐偽反覆’的例證。蘇秦既然是高級間諜,也就必 然傾危譎詐。但從燕國的立場說,他是一個忠臣。'蘇秦不信于天下,而為燕尾生’(鄒陽《獄中上梁王書》);'蘇秦以百誕成一誠'(劉安《淮南子·說林》)。有人說蘇、張是'態(tài)(慝)臣',說'用態(tài)臣者亡’(《荀子?臣道》),那是站在齊、楚的立場上說話?!保ā墩搼?zhàn)國策的人物描寫》)

    關(guān)于《史記》與《資治通鑒》所以在蘇秦、張儀的史事上有這么多的錯誤的原因,牛鴻恩說:“李斯《諫逐客書》可能是造作蘇、張縱橫說辭的契機。'惠王用張儀之計,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向事秦,功施到今',李斯是最早把張儀和'散六國之 縱'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他只是說秦用'張儀之計',并沒有說張儀去遍說六國。可是擬作者卻可以由此受到啟發(fā):既然張儀’散六國之縱',則應當先有'合縱六國'者在,于是便拉來合縱五國擯秦,名聲正在上揚的蘇秦,并在擬作說辭很盛行的情況下造作了蘇、張縱橫的游說辭。既然'惠王用張儀',那么蘇秦合縱也就必然在燕文公、趙肅侯時代了。考察這些說辭中說到的事實,如蘇秦說燕'秦趙五戰(zhàn),秦再勝而趙三勝',張儀說齊'今趙之于秦也’'戰(zhàn)于河漳之上’'戰(zhàn)于番吾之下’'邯鄲僅存’云云,可證明它們的擬作時代確實在《諫逐客書》(公元前二三七年)的產(chǎn)生之后?!保ā短K秦事跡之真?zhèn)巍罚?/span>

    關(guān)于秦武王的為人與甘茂取韓宜陽的歷史壯舉,本文主要是依據(jù)了《史記》之《秦本紀》與《樗里子甘茂列傳》,但《史記》原文的描寫較此更為充分、更為生動。 馬非百評秦武王說:“武王在位僅四年,而其在秦國統(tǒng)一運動上所建立之偉績,厥有二端。其一為丞相制度之創(chuàng)立,其二為宜陽之再次攻拔?!岁栆坏?,不僅關(guān)系 韓國之存亡,而且宜陽果一旦入于秦人掌握之中,則山東各國亦將盡受其威脅?!?宜陽之役,魏與秦實有聯(lián)盟關(guān)系。加以秦用馮章之謀,以漢中欺楚,使其嚴守中立。韓失楚援,秦得魏助,宜陽之卒為秦所攻拔,固其所也。……于是韓王不得已,乃使公仲侈赴秦求和,武王竟借與韓言和之便,親至于周,實現(xiàn)其'車通三川,進窺周室’之初愿。使非以有力好戲之故,以致絕臏而死,其前途實未可量也。”(《秦集史》)關(guān)于甘茂取宜陽的這段敘事,繆文遠說:”此章言甘茂預見宜陽難拔,迭用譬喻以說秦王,與秦王盟于息壤,卒竟全功。旨在言甘茂不僅習于軍事,亦長于智計也。” 牛鴻恩說:“受命攻宜陽的甘茂,估計到自己在主客觀方面的不利條件,擔心會因反對派的讒毀而失敗。為此,他首先設(shè)法得到武王的保證,與之盟于息壤,從而排除了障礙,終于攻下宜陽。君臣定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現(xiàn)象,這在秦漢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同時也說明,善識人才,任人專一,是事情成功的必要條件。甘茂引用'曾參殺人’的故事說明他的處境,貼切自然,形象生動?!?/span>

    燕王噲與陰謀家子之所串演的“禪讓”鬧劇,自古被傳為笑柄,被說成是蠢豬被陰謀家所玩弄的滑稽故事。但是問題的真相究竟如何,限于材料有限,無法進行深入評論。至于近些年有人將之解釋成想在燕國進行“改革”,但我們找不到這樣的跡象,尤其從事件的客觀效果看,似乎更找不出任何進步之處。這件事導致了齊國的軍事入侵,并為日后的燕昭王發(fā)憤與樂毅率五國之軍伐齊,埋下了伏筆。與此相關(guān)的故事在《史記》中相當生動,在《資治通鑒》中也寫得較細,本卷只是開了個 頭,相關(guān)的其他后續(xù)事件見下卷。

    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時期一位光彩照人的歷史人物,他的胡服騎射,他的破林胡、滅中山,他的志吞強秦的英雄氣概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遺憾的是在處理接班人問題上出現(xiàn)錯誤,以致自己被活活餓死,與春秋時代的齊桓公大致相同。這些也要到下一卷里去說了。




卷第四  周記四






題  解



    本卷寫了上自周赧王十八年(公元前二九七年)下至周赧王四十二年共二十五年間的各國大事。這段時間的總形勢是秦國在穰侯為相、白起為將的緊密配合下,對韓、魏、楚大舉進攻,致使三國日益衰落,甚至楚國都城都被秦軍攻克,只好東遷到了河南的陳縣。但作者敘事的重點,其一是趙武靈王滅中山、開拓河套地區(qū)的壯舉,于晚年在安排兩個兒子的事情上出問題,從而使自己陷入悲劇結(jié)局;其二是燕昭王禮賢下士、發(fā)憤圖強,終至聯(lián)合秦、趙、韓、魏共同伐齊,幾將齊國徹底顛覆,以及田單巧用奇計大破燕軍于即墨,并進而重建齊國的過程;其三是趙國名臣廉頗、藺相如的一些感人故事;其四是作者比較詳細地移錄了春申君黃歇的勸秦王聯(lián)楚伐韓書,文章是不錯的,但史實經(jīng)不起推敲,作者也斷非春申君其人。

原文抄寫
研  析

    讀《資治通鑒》戰(zhàn)國時期的敘事,不管作者在本卷突出的重點故事為何,必須有秦國日益強大、東方諸國日益衰敗,最后依次被秦國所滅這樣一條總的線索。其他國家間的紛爭只是這道大洪流中的漩渦與水花。比如,卷二里所寫的商鞅變法, 這是秦國富強的開始。卷三里所寫的張儀提倡連橫,這時的秦國已經(jīng)滅掉巴蜀,從上游進攻楚國,奪取了楚國的漢中與黔中,并奪取了魏國黃河以西之地,進軍到了現(xiàn)在的山西境內(nèi)與河南西部的三門峽。接著秦將甘茂又為秦國奪取了韓國的宜陽, 實現(xiàn)了秦武王游歷三川、以窺周室的計劃。卷四是寫?zhàn)钆c白起相互配合為秦昭王大舉進攻楚、魏、韓三國,魏、韓積貧積弱,楚國則丟掉了國都與西部大片地區(qū),東遷于陳,為下卷的大舉破趙做了準備。這是總體形勢,我們不要忘記。

    本卷接著上卷所寫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振興趙國,又寫了他的滅中山,并大力經(jīng)營胡人所占的今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趙武靈王的計劃是將來要從河套地區(qū)南下,直襲秦國的咸陽。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時代的一位閃射著奇光異彩的英雄人物,司馬遷 寫《史記》、司馬光寫《資治通鑒》都對這個人物賦予了極大熱情,這絕不是偶然的。盡管趙武靈王在處理兩個兒子的問題上做得不好,致使自己陷入悲劇結(jié)局,這的確令人惋惜,但他的英雄氣概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沈長云等《趙國史稿》說:“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名聲顯赫的君王。他統(tǒng)治趙國時期,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出兵滅掉中山,向北方擴地千里,趙國歷史進入最輝煌時期。在其功烈余蔭下,趙惠文王東伐強齊,西敗強秦,趙國成為東方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吳如嵩等《中國軍事通史》曰:“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及其攻滅中山、西略胡地的軍事行動,使趙國崛起于戰(zhàn)國中期,成為列強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w武靈王將趙國的發(fā)展 戰(zhàn)略方向從南面的中原轉(zhuǎn)到北面的中山、胡地,是基于對趙國積弱的實際情況和趙國周圍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的深入分析與清醒認識而作出的正確決策?!@是一個目標明確、步驟分明、謀略高超的戰(zhàn)略迂回計劃,反映出趙武靈王作為一個戰(zhàn)略家的高瞻 遠矚和雄才偉略,這在當時的諸侯國君主中是罕見的。這一戰(zhàn)略與秦國司馬錯提出的南并巴、蜀,以巴、蜀迂回楚國,以楚國迂回中原的戰(zhàn)略有異曲同工之妙?!?'胡服騎射’從表面上看,是軍隊裝備與作戰(zhàn)方式的改變,實際它是封建改革的進一 步深化,它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尤其是對傳統(tǒng)觀念、習俗的大挑戰(zhàn)與革新?!w武靈王以其恢宏的氣度和魄力,能夠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從趙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以利國利民為準則,毅然實行'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服飾裝束 和軍事技術(shù)以為己用,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即使對今天也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從更廣闊范圍來看,'胡服騎射’是中原農(nóng)業(yè)文化與少數(shù)部族游牧文化的一次有益的交流和融合,它打破了中原文化內(nèi)部循環(huán)的封閉狀態(tài),為中原文化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進了中原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保ā吨袊娛峦ㄊ?戰(zhàn)國軍事史》)

    本卷所寫的樂毅率五國之師伐齊,與田單巧用奇計大破燕軍于即墨,并迅速收復失地,重建齊國,基本是使用《史記》中的《樂毅列傳》與《田單列傳》的文字, 只是在寫田單時又加用了《戰(zhàn)國策》中貂勃故事與田單破狄兩小節(jié)。但比較奇怪的 是司馬光在本卷里大大美化了樂毅,說樂毅破齊后,“修整燕軍,禁止侵掠。求齊之逸民,顯而禮之。寬其賦斂,除其暴令,修其舊政”,又有“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賢者之閭,封王躅之墓。齊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有爵位于薊者百有余人”,等等。這與樂毅本人在《報燕惠王書》所寫的“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于燕,齊器高于寧臺,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薊丘之植植于汶篁”云云,完全矛盾。這是由于過分喜愛樂毅從而使用了《春秋后語》的不實之詞。樂毅是一向受人敬慕的,但他的受人敬慕不是率軍滅齊,而是那篇感人的《報燕惠王書》,在他對待燕惠王的態(tài)度上。這方面評論前人不少,如李景星《四史評議》就說“樂毅在戰(zhàn)國中另是一流人物,絕不染當時習氣”。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說:“六國將相有儒生氣象者,唯望諸君一人。其答燕王書理義明正,當世第一文字。諸葛孔明以管樂自比,而其《出師表》實得力于此文尤多。樂書曰:'恐抵斧質(zhì)之罪,以傷先帝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諸葛則云:'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樂書曰:'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諸葛則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由是感激,許先帝以驅(qū)馳'。樂書曰:'兔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諸葛則云:'庶竭駑鈍,攘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舜藢?,必知其風貌氣骨有相通者?!比~玉麟引 姚鼐曰:“凡十四引'先王',與諸葛武侯《前出師表》十三引'先帝'相同,皆欲因上以感動嗣主耳?!?/span>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本卷摘述了其 “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三段故事的梗概,有贊賞之情。澠池會確有其事,今河南澠池城西尚有盟臺遺址。但說到“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的具體情節(jié),則頗具民間故事的性質(zhì),不合情理與相互抵悟的地方甚多。明代王世貞早就寫《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說過:“藺相如之完璧,人人皆稱之,余未敢以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城出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齋而受璧……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像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苯袢隋X鐘書《管錐編》也說:“此亦《史記》中迥出之篇,有聲有色,或多本于馬遷之增飾渲染,未必信實有征。寫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是何意態(tài)雄且杰!后世小說刻畫精能處無以過之。……趙王與秦王會于澠池一節(jié),歷世流傳,以為美談,至譜入傳奇。使情節(jié)果若所寫,則樽俎折沖真同兒戲,抑豈人事原如逢場串劇耶?武億《授堂文鈔》卷四《藺相如淹池之會》深為趙王危之,有曰:'殆哉,此以其君為試也!'又曰:'乃匹夫無懼者之所為,適以成之,而后遂嘖然嘆為奇也?!湔撌吕砩醍?,然竊恐為馬遷所弄而枉替古人擔憂耳?!?/span>

    黃歇勸秦昭王聯(lián)楚伐韓的長篇書辭見《戰(zhàn)國策》,但《戰(zhàn)國策》并未說持此論者為何人,也沒有說被說的是哪一代秦王,只有到《史記》的《春申君列傳》,司馬遷才明確地說是春申君黃歇說秦昭王。但其中所說的事實都相當晚,故而不可能是 黃歇說秦昭王。今人牛鴻恩說:“這是一篇為楚說秦王的說辭。無說者姓名。時間約在秦王政十二年(前二三五年)?!闹蟹Q文王、莊王(秦王政的祖父、父親)為'先王',又歷述秦王政五年、九年的戰(zhàn)事,顯系說秦王政之辭。秦王政十二年,秦 '發(fā)四郡兵助魏擊楚’,見《史記·六國年表》,本文所說'今王之攻楚'當是指此而言。而春申君已于秦王政九年(前二三八年)死去。”文章的確寫得很好,但兩位大歷史家顛倒事實地張冠李戴,的確也誤人不淺。




卷第五  周記五






題  解



    本卷寫了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二七二年)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共十七年的各國大事。其中最重要、最動人心魄的是秦對趙國的長平之戰(zhàn),消滅趙軍四十五萬人,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接著寫了秦軍的進圍趙都邯鄲,與楚、魏兩國救趙,東方重新形成聯(lián)盟,使秦軍遭受挫敗的過程。圍繞這個重大歷史事件,許多歷史人物的精彩表演給后代留下了敘述不盡的動人傳說。諸如白起、趙括、平原君、毛遂、魯仲連、魏公子、侯嬴、虞卿等等,形象都栩栩如生。除這些主要線索外,還寫了長平之戰(zhàn)前的趙奢大破秦軍于闋與;寫了魏人范雎入秦傾倒穰 侯,奪得丞相之位,長平之戰(zhàn)后又挑動秦王殺害名將白起;寫了春申君不顧個人生死,智救楚太子回國;寫了呂不韋大施手段,佐助公孫異人取得太子位,為下卷的秦王政出世與呂不韋的掌握秦朝大權(quán)埋下伏線。

原文抄寫
研  析

    本卷的主要篇幅是寫秦與趙國的斗爭,在本卷以前,趙國可以說是還沒有受過秦國的慘重打擊。不僅如此,本卷一開始還寫了趙國名將大破秦軍于閼與的動人故事。后人曾給予趙國的這次勝利很高的評價。武國卿、慕中岳《中國戰(zhàn)爭史》說: “趙奢在閼與之戰(zhàn)中,制造了種種假象,嚴密地隱蔽了奔襲閼與的企圖,迷惑了秦軍,偃旗息鼓,晝夜急馳,突然逼近敵人,一舉解了閼與之圍,其中巧妙地示敵以'佯’, 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馬非百《秦集史》曰:“閼與戰(zhàn)爭后,國際間所生影響實甚巨大。信陵君說魏王曰:'夫越山逾河,絕韓之上黨,而攻強趙,則是復閼與之事也,秦必不為也?!斎涨卦陂懪c戰(zhàn)爭所受創(chuàng)傷之深,蓋可想見。又《秦策》言:'天下之士合從相聚于趙,而欲攻秦。'然則自閼與戰(zhàn)爭后,趙之邯鄲且一躍為合從謀秦之國際政治中心矣。李斯有云:'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nèi),威行諸侯,獨閼與戰(zhàn)爭為趙所敗。沈長云等《趙國史稿》曰:“閼與之戰(zhàn)后,秦軍又發(fā)兵進攻幾(今河北大名東南),廉頗率領(lǐng)趙軍再次大敗秦軍。秦軍進攻東方六國的鋒芒又一次受挫?!w惠文王時期,趙國依靠其強大的國力與廉頗、馬服君等著名戰(zhàn)將,兩次大敗秦軍,削弱了秦國進攻東方的銳氣?!w有廉頗、馬服,強秦不敢窺兵井陘’(《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戰(zhàn)國策·趙策三》說趙國強大,'四十余年秦不能得其所欲。”但這都是趙惠文王時代的事情,當時趙國有廉頗、藺相如等,可謂人才濟濟。

    秦軍斷絕太行路,分明是要攻取韓國的上黨地區(qū)。韓國不堪一擊,畏秦如虎,居然放棄上黨地區(qū),任其投降秦國。韓將馮亭與上黨軍民不愿降秦,而寧可降趙。馮亭則希望降趙后而引起韓、趙的聯(lián)合,用心未嘗不苦。遺憾的是趙孝成王昏庸無能 ,不用虞卿的建議,不與其他國家聯(lián)合,又中秦人的反間計罷去廉頗,改用趙括,于是一場悲劇發(fā)生了。武國卿、慕中岳《中國戰(zhàn)爭史》對此評論說:“春秋戰(zhàn)國以來, 規(guī)模最大的大決戰(zhàn)——秦、趙長平之戰(zhàn),以秦軍大獲全勝并坑殺趙軍四十五萬而告終。秦軍所以能夠獲勝,除了它在戰(zhàn)國七雄中占有政治上、經(jīng)濟上的優(yōu)勢地位這些最基本的因素之外,誘使趙國換將成為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知敵之眾,莫如知敵將之性'……’掌握敵將之性,在于制服敵將之用’……當然,趙王在秦軍重兵壓境 之時,不聽虞卿以重寶賂魏、楚,趙、魏、楚合縱的建議,也是趙失敗的重要因。如若當時三國合縱成功,外有魏、楚軍之援,內(nèi)有廉頗之趙軍,三面夾擊秦軍, 那么長平大戰(zhàn)的結(jié)局恐又當別論了。”對比趙國統(tǒng)治階層的昏庸無為,秦國這時內(nèi)部 統(tǒng)一,計劃周密,范雎施反間計于前,白起大展奇才于后,秦王“自之河內(nèi),賜民爵各一級,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絕趙救及糧食”。于是趙國大難臨頭。

    長平之戰(zhàn)后,首先秦國內(nèi)部發(fā)生了尖銳矛盾,范雎破壞白起迅即進攻邯鄲的計劃。秦王聽信范雎,致使白起憤然稱病離開軍隊。等到過了一年秦王又想進攻邯鄲時,東方的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妒酚洝穼@方面的敘述、描寫是極其充分、極其精彩的。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寫平原君帶著毛遂等人到楚國求救的情景,作品不僅生動地描寫了毛遂,還生動地展現(xiàn)了趙國的下層人物李同。后來的梁啟超評論毛遂說:“毛遂,一小藺相如也,其智勇略似之,其德量不逮(及),要亦人杰也 矣?!泵鞔睦钯椩u論李同說:“邯鄲之故主灰飛,咸陽之宮闕煙滅久矣,而李同至今猶在世也。……讀史至李同戰(zhàn)死,遂為三嘆?!保ā恫貢罚┦风碓唬骸袄钔瑧?zhàn)死,為功甚大,非此力戰(zhàn)恐亦不及待楚、魏之救?!薄段汗恿袀鳌吩敿毜貙懥宋汗釉诤钯?、朱亥等人的幫助下,竊符救趙,與春申君聯(lián)合大破秦兵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偏偏是只見于《史記》,而不見于《戰(zhàn)國策》與先秦其他古書。司馬光寫這段歷史可以說是刪繁就簡地引用了《史記》的文字,讀者要想深知原委,應該參看《史記》原文。

    魯仲連在駁斥投降派、鼓舞趙國軍民,在促進東方抗秦統(tǒng)一陣線的形成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這段故事的來源是《戰(zhàn)國策·趙策三》里的“魯仲連義不帝秦”,司馬遷據(jù)此寫成了《魯仲連列傳》,從此魯仲連成為歷代知識分子既具俠肝義膽,又功 成不受賞、清高絕倫的楷模形象。但這些文字是有頗多可疑之處的。錢穆曰:“此文出自后人追記文飾,語已多誤,絕非魯連當日之言,更非魯連親筆所記?!彼€認為今《戰(zhàn)國策?趙策》之文乃后人抄《史記》以入之,而《史記》此文則采自后人依托之《魯連子》??娢倪h也說:“此章載魯仲連義不帝秦事,后代發(fā)為詩歌,演為戲劇,影響深遠。然細究之,年代錯亂,史事乖違,實辯士之擬作也?!庇衷唬骸爱斠蚯貒悾汗訜o忌之救而得解一事橫生枝節(jié),擬作而插入者?!?/span>

     本卷在敘述長平之戰(zhàn)前,先敘述了范雎在魏國受困,經(jīng)種種磨難逃到秦國,在秦國又處心積慮地勸說秦昭王收其母宣太后與其舅穰侯等人之權(quán),從而強化王室,范雎也攫取了秦國丞相之位的過程。正是由于范雎先是扳倒穰侯,后又讒殺秦國名 將白起,故而歷史上多把范雎視為陰謀家。但平心而論:范雎第一次向秦昭王明確提出“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這對秦國此后的依次滅掉六國是有貢獻的;接著又在長平之戰(zhàn)中施展反間計,誤導趙王罷斥廉頗,起用趙括,從而為白起的大獲全盛 開辟了道路。穰侯先佐秦昭王奪得王位,又佐秦昭王大刀闊斧地進攻東方諸國,造成了秦國俯視六國的高屋建瓴之勢,功勛確實卓著,但專橫跋扈,不善處功名之際,他與秦昭王的矛盾是不能調(diào)和的,范雎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本卷還寫了呂不韋援助嬴異人捷足先登地獲取了太子安國君的寵信,為其日后取得王位打好了基礎(chǔ)。但作者寫這段故事主要是為了給秦王政的日后上臺做伏筆,為呂不韋的把持秦國政權(quán)做鋪墊。這段故事的來源是《史記?呂不韋列傳》,但 《史記?呂不韋列傳》的可信度是比較低的。關(guān)于呂不韋送自己的孕妾給嬴異人事,郭嵩燾說:“此與《春申君傳》楚幽王為春申子同一傳疑之辭,當時亦惡秦、楚之王, 知其所幸姬入自呂不韋及為春申所獻,因以譏刺之,不必果有其事也?!惫羧眨?“這個傳說雖然得到了久遠而廣泛的傳播,但其本身實在是可疑的。第一,僅見《史記》而為《國策》所不載,沒有其他的旁證。第二,和春申君與女嬛的故事,如一個刻板印出的文章,情節(jié)大類小說。第三,《史記》的本文即互相矛盾而無法說通?!?/span>




卷第六   秦記一






題  解



    本卷寫了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至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二二八年)共二十八年間的各國大事,其總體形勢是秦國對東方六國發(fā)起了最后的大掃蕩,使韓國被滅,魏國與趙國正瀕臨滅亡,燕國、楚國已成為驚弓之鳥。只有齊國暫時還禍未臨頭,仍沉迷于醉生夢死之中。本卷交代了秦國的昭襄王之死,孝文王、莊襄王的短暫過渡,秦王政的上臺執(zhí)政,秦國丞相范雎被蔡澤所取代,以及呂不韋為秦相國的歷程。本卷寫了趙國良將李牧為趙國支撐殘局,并一度大破匈奴,開拓了北部邊境,但最后被昏庸的趙王遷所毀,從而國破家亡,教 訓觸目驚心。本卷寫了春申君進孕妾于楚王,企圖以此鞏固自己在楚國的地位,結(jié)果被陰謀家李園所殺;寫了呂不韋進孕妾于秦國的子楚,并由此在秦國執(zhí)政,結(jié)果因嫪毐之亂牽連被殺。作者將這兩個人物連在一起寫,其意味是深長的,但事實本身未必可信。

原文抄寫
研   析

    本卷寫了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至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二二八年)共二十八年,也就是秦國在統(tǒng)一六國前夕的一些重要史事,值得注意與值得討論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作者在寫荀況為楚國的蘭陵令時,大篇幅地引入了荀況的《議兵》,表現(xiàn)了司馬光對這套觀點的極大興趣。荀況《議兵》的主要思想與孟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思想基本相同,但比孟軻闡釋得更細 致、更精確。他所講的“六術(shù)”“五權(quán)”“三至”等等都很有辯證法;他所講的“將死鼓,馭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以及“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 格者不赦,奔命者不獲”等等更是歷代軍事書的基本通則。

    二、本卷寫到了魯仲連的《遺燕將書》,大體是依據(jù)《戰(zhàn)國策?齊策六》與《史 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但這件事情的真假自古看法不一。馬非百說:“魯仲連遺書燕將事,《史》《策》所載互有不同?!恫摺酚谶z書前,敘稱'燕攻齊,取七十余城, 唯莒、即墨不下,齊田單以即墨破燕,殺騎劫。初,燕將下聊城,人或讒之,燕將懼誅,守聊城,田單攻之,而聊城不下'云云。似燕將之攻下聊城乃樂毅攻齊時事??紭芬愎R,在秦昭王二十三年;田單攻燕殺騎劫,在昭王二十八年;而書中言及栗腹事,則在昭王五十六年,去騎劫之殺計二十八年。以齊之事勢,田單之兵力,豈有全齊七十余城皆復,而聊城獨能堅守至二十余年而不能下之理?”梁玉繩曰:“《國策》'燕將日:敬聞命矣。因罷兵倒韣而去',吳注云:’史稱燕將得書自殺, 單屠聊城,非事實也。連之大意在于罷兵息民,而其料事之明,勸以歸燕、降齊, 亦度其計之必可者,迫之于窮而置之于死,豈其心哉?夫其勸之,正將以全聊城之民,而忍坐視屠之?《策》得其實,《史》不可信。牛鴻恩《魯仲連<遺聊城燕將 書>史實考》曰:“燕將攻聊城在公元前二五三或前二五二年,田單為齊攻聊城在前二五〇下半年或前二四九上半年,魯連《遺燕將書》在前二四九下半年或前二四八上半年。說《遺燕將書》是'擬托''依托’還缺乏有說服力的理由?!保ā墩Z言文學論叢》第一輯,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按:牛說比較合理,只要不把燕將取齊聊城和樂毅破齊連在一起就容易理解了。

    三、本卷詳細地寫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為趙國開疆辟土、大破匈奴,與其最后被趙王寵臣所讒害的歷史悲劇,故事完全依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四》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現(xiàn)了作者對一代名將無限惋惜之情。但關(guān)于李牧被害的具體情節(jié),還 有不同說法?!稇?zhàn)國策?秦策五》說李牧被罷職歸朝后,趙王“使韓倉數(shù)之曰:'將軍戰(zhàn)勝,王觴將軍,將軍為壽于前而捍匕首,當死?!浒簿ɡ钅粒┰唬骸翱枺ɡ钅磷苑Q其名)病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懼死罪于前,故使工人為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請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振捆,纏之以布。'愿公入明之?!n倉曰:'受命于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 舉劍將自刺,臂短不能及,銜劍征之于柱以自刺。”梁玉繩曰:“牧之死,《策》言其'北面再拜,銜劍自刺’,《史》言其'不受命,捕斬之’,二說迥異?!锻ㄨb》主《史》,《大事紀》主《策》,鮑、吳注并以《史》為誤也?!饭凇囤w世家》及 《馮唐傳》俱言'王遷信郭開,誅李牧',乃此以為'不受命',豈非矛盾?蓋郭開、韓倉比共陷牧,而《列女傳》又謂遷母譖牧,使王誅之也?!标惾叔a曰:“秦、胡數(shù)十萬人殺頗、牧而不足;一郭開,殺頗、牧而有余?!睏顚捲唬骸扒刂疁缵w,蓋以間諜工作配合軍事行動,傳說不一?!?/span>

    四、本卷寫了韓國為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而派水利工程人員入秦為秦國修筑鄭國渠的故事,此事雖用字不多,但事關(guān)重大。本文說:“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關(guān)中由是益富饒。”司馬遷在《河渠書》中更由此推衍說:“于是關(guān)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编崌粌H功在秦國,而且是功在萬世?!吨袊奈锏貓D集·陜西分冊》說:鄭國渠首遺址在今陜西涇陽縣上然村北,渠首位于涇河出山口東南三公里,在這里發(fā)現(xiàn)東西向攔河大壩一座,原壩長二千六百五十米, 除長約四百五十米的河谷部分被沖毀外,其余階地部分基本保存。壩體夯筑,斷面呈梯形,高六至八米,基寬一百五十米,頂寬二十米,在大壩東側(cè)發(fā)現(xiàn)引水口及渠道遺跡。在渠首周圍長約七公里、寬約三公里的范圍內(nèi),還遺存漢白渠,前秦、隋、唐引水渠,宋豐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廣惠渠,清龍澗渠等渠首遺址,發(fā)現(xiàn)歷代渠道二十余公里,水壩、引水口、退水口、閘槽、水尺等遺存十余處,水利碑刻及摩崖題刻二十余通(方)。鄭國渠首遺址被譽為中國水利史的天然博物館。

    五、本卷用筆墨最多的無疑是呂不韋嫁自己的孕妾給秦國的子楚,從而執(zhí)掌秦政,以及日后因嫪毐事敗,受牽連被秦王政所殺,以及春申君送自己的孕妾給楚考烈王,以圖牢固把持楚國政權(quán),結(jié)果被李園所殺事,兩件事情的性質(zhì)相同、結(jié)局相 同,發(fā)生的時間也正好在同一個歷史階段。材料的來源都是《史記》,司馬遷都認為是真的,盡管兩個人物不在一篇,司馬遷還特意地把他們牽合在一起。他在《春申君列傳》中寫到春申君被李園所殺時說:“是歲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亂于秦,覺,夷其三族,而呂不韋廢?!彼抉R遷與司馬光對這兩個人都是厭惡的,尤其是對呂不韋,沒有寫到他的任何一點貢獻。但后人對此的看法卻多有不同。關(guān)于春申君的事情,繆文遠說:“蓋好事者所為,而史公不察,又誤采之也。'黃式三說: “《越絕書》十四篇則云:'烈王娶李園妹,十月產(chǎn)子男’,則《策》《史》之說非矣。 夫春申君果知娠而出諸謹宮,言諸王而入幸之,則事非一月,安必其十月后生子乎? 生而果男乎?行不可知之詭計,春申君何愚?此必后負芻謀弒哀王猶之誣言也?!卞X穆曰:“夫通未終月,烏得懷子已一月?此全寫女環(huán)之愚春申,而欲假借以得幸于楚王,與下言十月產(chǎn)子同一筆法,凡以明幽王之非春申子也……文信、春申之事,一何若符節(jié)之合,而又同出于一時,不奇之尤奇者邪?……今并舉而著之,亦足使讀史者知此故實之不盡可信耳。'楊寬曰:“凡此皆出于'傳奇'之創(chuàng)作,不足信也。” 呂不韋相莊襄王與秦王政初期,正是秦對東方諸國大張撻伐之際,而《史記》中對此不置一詞,恐也太失之片面了。馬非百說:“呂不韋之入秦,關(guān)系于秦之統(tǒng)一者實深且巨,策立之謀姑勿論,僅以人才一項言之,史稱不韋食客三千人,今觀其所著《呂氏春秋》,包括儒家、墨家、法家、農(nóng)家、兵家、陰陽家、道家、名家各派言論,集當代種種專門學者于一門,已無形收得今日所謂'智囊團’者之用。況不韋乃東方大賈,其食客三千之中,自亦必有不少富有之人,知識、金錢兼而有之,故能從事于多方面之建設(shè),秦代統(tǒng)一事業(yè)之得以完成,呂不韋之功,實不在商鞅、張儀、 范雎、李斯諸人之下也。司馬遷云:'結(jié)子楚親,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真扼要之論哉!”(《秦集史》)楊寬曰:“呂不韋集合賓客,共著《呂氏春秋》一書,公布于國都,蓋欲集各家之長,以完成秦之帝業(yè)。即所謂'假人者遂有天下'。以為是時周室既滅,天子已絕,惟有用'義兵'以誅暴君而振苦民,方能重立天子,消除相殘不休之局勢,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此書亦即呂不韋欲使秦王'吞天下,稱帝而治'者。呂不韋先后執(zhí)政十二年,宣稱奉行此書之政綱。先滅亡東周,建三川郡又攻取韓、趙二國地,建立上黨郡與太原郡;更攻取魏之東地,建東郡,使秦之領(lǐng)土向東伸展,與齊接界,切斷趙與韓、魏之聯(lián)系,造成包圍三晉之形勢。秦為尚首功之國,當以斬首數(shù)目作為其戰(zhàn)勝之標志,動輒以萬計,先后所殺三晉及楚之百萬。秦昭王時白起為將,斬首最多。是時(呂不韋執(zhí)政時)戰(zhàn)爭之最大變化,所攻占之城邑甚多,如秦莊襄王三年蒙驁擊趙榆次等三十七城,秦王政三年蒙驁攻取韓十三城,五年蒙驁攻取魏二十五城,皆無斬首之記錄。惟有秦王政二年麃公攻卷,斬首三萬之記錄,而此后麃公未見將軍作戰(zhàn)。蓋三晉已喪失戰(zhàn)斗力,望風而逃,因而殺傷較少,同時亦當與呂氏賓客鼓吹以'義兵''誅暴君'有關(guān)。'(《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




卷第七   秦記二






題   解



    本卷寫了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二二七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〇九年)共十九年的秦國歷史。其中前七年是寫秦始皇逐個消滅東方諸國,最后實現(xiàn)了全國統(tǒng)一;隨后十年是寫秦始皇在全國統(tǒng)一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種種活動,主要是修長城、直道、馳道,伐匈奴、南越,巡游、求仙,以及焚書、坑術(shù)士,修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等等;倒數(shù)第二年是寫秦始皇在東巡的返程中突然身死,趙高、胡亥、李斯篡改詔書,殺扶蘇、蒙恬,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最后是寫胡亥上臺后變本加厲地推行秦始皇的錯誤政策,倒行逆施,迅即引發(fā)全國農(nóng)民大起義的過程。

原文抄寫
研   析

    本卷寫了秦王朝由其消滅東方諸國,建立統(tǒng)一王朝,歷經(jīng)十年即引發(fā)全國農(nóng)民大起義,使王朝陷于崩潰前夜的歷史。本卷所涉及的許多歷史事件是波瀾壯闊的, 諸如秦滅東方諸國,諸如秦之伐匈奴、伐南越,諸如秦之修長城、修直道馳道,諸 如改分封、行郡縣,以及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舉。秦始皇是偉大的。

    但秦始皇缺乏歷史經(jīng)驗,不懂得打天下與守天下應有不同的政策與策略,不懂上層建筑的重要,一味迷信武力強大,迷信嚴刑峻法,加上驕傲自滿、目空一切,勞民傷財,窮奢極欲。有關(guān)秦國、秦朝整個路線上的缺陷,荀況、呂不韋等都有過不同的方略與主張,李斯是荀況的弟子,應該有所認識,但李斯是個患得患失、不敢堅持正確意見的人,這就使秦始皇真的成為“獨夫”,成為自行其是的“孤家寡人” 了。

    秦始皇有錯誤,但是他偉大。如果在接班人上不出問題,扶蘇上臺后能夠有所糾偏,秦王朝也未必不能轉(zhuǎn)危為安。但李斯因自私自利而被拉入陰謀集團,從此遂出賣靈魂、為虎作倀,使秦二世更加倒行逆施,于是秦王朝遂無可救藥了。對此我 們應該對比著讀一下《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正確地看清楚秦始皇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巨大貢獻,以及他的悲劇結(jié)局的形成。賈誼的三篇《過秦論》有些提法錯誤,但總體精神是好的、精彩的。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更有:“《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瘧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這段教訓人不要驕傲自滿的言論尤為絕倫。

    由于秦二世上臺后的變本加厲、倒行逆施,因而幾個月后就爆發(fā)了陳涉、吳廣的農(nóng)民大起義,其來勢之猛烈、發(fā)展之迅速,又為歷代所少有,幾個月內(nèi)就蔓延全國。其中周文所領(lǐng)的一支隊伍,竟在一個月之內(nèi)就行進一千幾百里,打到了秦王朝 首都的郊區(qū),這是農(nóng)民起義勢不可當?shù)囊幻妗5窃缙诘霓r(nóng)民隊伍又有許多致命的弱點,無組織、無紀律、無長遠目標,相互掣肘,自立山頭。陳涉派武臣到河北, 武臣脫離陳涉宣告獨立;武臣派韓廣到燕地,韓廣又脫離武臣宣告獨立。作為趙義 軍的領(lǐng)袖,陳涉也蛻變極快,這些問題都詳見于《史記》之《陳涉世家》《張耳陳馀列傳》《田澹列傳》等?!妒酚?陳涉世家》是我國第一篇記錄農(nóng)民起義全過程的歷史文獻,認識價值極高。




卷第八   秦記三






題   解



    本卷記載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〇八年)至秦二世三年共兩年間秦王朝內(nèi)部的矛盾、崩潰,與各地起義軍蜂起反秦的不可阻擋之勢。在秦王朝內(nèi)部方面,主要寫了趙高與秦二世日益專橫殘暴和李斯為保官保命而出賣靈魂、為虎作倀,但最終仍被趙高所害的可悲可恥結(jié)局,以及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子嬰又將趙高滿門誅滅的情景。在起義軍方面,主要寫了陳涉所部因缺乏經(jīng)驗、內(nèi)部渙散而被秦將章邯所滅,與繼之而起的項羽、劉邦兩支軍隊日益強大,直至項羽大破章邯于巨鹿,章邯投降項羽,以及劉邦從南路西下,破武關(guān)、峣關(guān)逼近秦朝京城的情景。

原文抄寫
研   析

    本卷寫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〇八年)至秦二世三年的秦王朝內(nèi)部崩潰、瓦解的情景與起義軍中的陳涉失敗被殺,而項羽、劉邦兩支軍隊日益強大,以至項羽打敗、收服秦將章邯,劉邦勝利進軍直逼秦都城下的過程。本卷歷史教訓最深、令 人觸目驚心的事實有以下兩點:

    其一是陳涉起義隊伍的慘遭失敗寓有深刻教訓。陳涉領(lǐng)導的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其威力是無比強大的,直使得漢朝建國后的幾十年,還為之震驚不已,以至于許多政治家、思想家都反復地分析它、議論它,各自從不同立場、不同 角度總結(jié)其中的教訓。但由于陳涉等人缺乏歷史經(jīng)驗,本身又有許多不可克服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弱點,諸如各立山頭、互不統(tǒng)一,無遠大目標、無綱領(lǐng)宗旨、無組織、無紀律,這些都是招致失敗的必然因素。但司馬遷與司馬光還指出了兩點:其一是農(nóng)民領(lǐng)袖的腐化蛻敗速度驚人,稱王沒有幾天就開始醉心于物質(zhì)聲色的享樂之中;其二是脫離群眾、偏聽偏信,致使壞人竊弄權(quán)柄、作威作福,直到弄得眾叛親離。陳涉是如此,李自成、洪秀全也是如此。真是如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所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span>

    其二是李斯的可悲可恥結(jié)局給后人留下的思考。李斯是荀況的弟子,什么書都讀過,什么道理都懂得,什么問題都看得清楚,但就是不能挺直腰桿,光明正大、堅持原則地干下去。這種人缺少的不是才干能力,壞事都壞在他的自私自利。在一 帆風順的時候,他也能趁勢做一番事業(yè),例如他能輔佐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創(chuàng)建制度等,功勞很大。但一到關(guān)鍵時刻,涉及他的個人利益時,他就經(jīng)不住考驗。當秦始皇死后,趙高、胡亥拉他上賊船時,他完全可以捉起這兩個敗類,穩(wěn)定秦王朝的大 局;但趙高恰恰看準了他的致命弱點,專門以個人利害威脅他,于是他便因畏禍貪權(quán)而賣身投靠了。于是李斯助桀為虐,為虎作倀,從而導致民變蜂起,四海鼎沸,而自己最后也不免被趙高、胡亥所殺。孔子說過:“鄙夫可與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得患失,無所不至矣。”這可以說是給李斯的一幅絕好畫像。文章描寫李斯患得患失的心理,生動真切,栩栩欲活,千載之下,猶如目睹,簡直像一面鏡子足以為千古讀史者之鑒,尤其可為官場中人的千古明鑒。

    本卷寫項羽在河北破章邯、劉邦在南路破秦入武關(guān)是發(fā)生在同一時段內(nèi)的事, 材料分別取自《史記》的《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但司馬光將項羽戰(zhàn)河北事敘述在前,將劉邦戰(zhàn)河南事敘述在后,這是他繼承《史記》的結(jié)果。倘若沒有《史記》在前,司馬光只是依據(jù)《漢書》,我想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妒酚洝返呐帕许樞蚴恰俄椨鸨炯o》在前,司馬遷濃墨重彩地描寫巨鹿之戰(zhàn),突出巨鹿之戰(zhàn)的意義,將它定位為消滅了秦軍主力,為劉邦西下破秦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又促成了秦王朝內(nèi)部的瓦解崩潰的一場戰(zhàn)役,這就奠定了項羽在破秦問題上的重大意義。項羽所以能被后人稱頌為“拔山蓋世”的英雄,關(guān)鍵就在于《高祖本紀》之前先有這么一篇《項羽本紀》。如果司馬遷當初不是這樣寫,而是像班固的觀點,在《秦始皇本紀》之后接著就是《高祖本紀》,直到幾十篇之后的“列傳”才出現(xiàn)《項羽列傳》,請大家想想, 這樣的歷史還能給后代讀者留下“拔山蓋世”的項羽形象嗎?幸虧有司馬遷的《史記》在前,所以司馬光也就順理成章地把項羽的功勛寫在了劉邦之前,這真是一件幸運的事。

END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