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劉紹剛:再說“昆侖刻石”

 走肖君 2025-07-20 發(fā)布于河北

要:從陳介祺,到容庚、商承祚先生,他們既是古文字學家、文物收藏家,也是書法家,在其古器物、石刻的鑒定中,書法真?zhèn)问侵匾蔫b定因素。董作賓、李學勤、裘錫圭、林沄、黃天樹等人,在甲骨文研究中也十分重視書法與書體的分類?!袄隹淌钡恼?zhèn)沃q,也不能缺失書法層面的研究。

6月8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仝濤《青海黃河源發(fā)現(xiàn)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石刻:實證古代“昆侖”的地理位置》一文后,“昆侖刻石”在學界乃至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大家從歷史學、考古學、文字學、地質(zhì)學、環(huán)境學及刻字工藝各方面,對這個刻石的文本、文字、歷史記載、地理環(huán)境、刻石性質(zhì)等問題提出了很多意見。我作為一個粗通文字與書法,又在文物研究部門工作多年的從業(yè)者,也寫了一篇《“昆侖刻石”獻疑》,[ 原載文化視界網(wǎng),2025年6月17日。后以《“昆侖石刻”獻疑》為題載《光明日報》2025年7月2日,第8版。]此文所說的行氣、疏密、筆勢等書法術(shù)語,當今研究古文字學的朋友很少使用,更遑論其他領(lǐng)域的朋友。書法是藝術(shù),古文字學是科學,許多書法評論的詞匯,或帶有文學色彩、藝術(shù)描述,因其抽象晦澀,很少有納入科學研究體系者。由此我想起了一些老輩的精研古文字,也兼善書法、鑒定收藏的學者,在他們的研究體系里,書法藝術(shù)的評判一直是一項重要的標準。當代的很多古文字學者,也十分重視書法、書體在古文字研究中的作用。

先說陳介祺先生。在舊金石學和新古文字學之間,陳介祺是一位重要的過渡人物。陳介祺是大收藏家,他收藏的青銅器除了大名鼎鼎的毛公鼎之外,還有商、周古鐘11件,因書齋名為“十鐘山房”。又因集藏三代及秦漢印約7000余方,名其樓曰“萬印樓”。簠齋鑒精藏富,其一生所藏數(shù)萬古器物,幾無一偽品。對收藏的重器毛公鼎,陳介祺五易其稿,對銘文作出完整的釋文,可以說奠定了他作為古文字家的地位。陳介祺也是一位書法家,精于鑒定的他,從書法角度對文物鑒定有很多精到的論述:

古人作字,其方圓平直之法,必先得于心手,合乎規(guī)矩,唯變所適,無非法者。是以或左或右或伸或縮,無不筆筆卓立,各不相亂,字字相錯,各不相妨,行行不排比,而莫不自如,全神相應。

[ (清)陳介祺:《致潘祖蔭書》,《秦前文字之語》卷1,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第39頁。]

《獻疑》一文所說的“筆勢”,其實就是陳介祺所說的“方圓平直之法”。只有筆勢一致,或曲或直,絕不雜亂,亦如簠齋所言“筆筆卓立,各不相亂”。所謂的行氣、疏密的要求,也就是陳介祺所言的“字字相錯,各不相妨,行行不排比,而莫不自如,全神相應”。或以為古之書手(刻手)水平有高低之分,然而其氣絕不至斷。

陳介祺在談到古文字書法時說過:“古文字一篇中之氣,一字中之氣,一畫中之氣,豈今人所能偽哉。古人道理,大有不可以漢魏奇字與說文只訂其偏旁例求之。”[ (清)陳介祺:《致潘祖蔭書》,《秦前文字之語》卷1,第27頁。]陳介祺所說的“氣”,是書法家、文物鑒定家經(jīng)常使用的詞匯,這屬于千萬次的經(jīng)驗所得,難以言表的概念。大概就是“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之謂吧。

對于古器物鑒定中文字書法的重要,陳介祺還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不成字,不成文理,不成筆法,不成章法,何以為古文字。不真好,不真用心,見色澤即疑為字真,見形似而不求甚解。守真器數(shù)十百,見真拓數(shù)百紙,而復大收偽字,葉氏之覆轍也,豈可蹈之。蹈之則仍是玩物之習重,而好古文字之學輕?!湃酥种皇怯辛?,今人只是無力。古人筆筆到,筆筆起結(jié)立得住,貫得足,今人如何能及。不知只是未向此中追求,好古必以文字為主也。

[ (清)陳介祺:《致王懿榮書》,《秦前文字之語》卷2,第69—70頁。]

其中所說“筆法”“章法”等書法術(shù)語,對于鑒定有文字類文物來說是不能不考量的基本因素?!肮P筆起結(jié)立得住,貫得足”,就是說每一筆起筆、收筆都到位,氣息通貫。陳介祺所說的“氣”和“力”,是精通古文字和書法者才能心領(lǐng)神會的。

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被尊為甲骨文研究的“四堂”,四人在書法上的造詣也各有專長。羅振玉、董作賓的甲骨文工具書及其集聯(lián),對甲骨文書法迅速成為書壇一種“新興”的書體起到了很大作用。董作賓的《甲骨文研究斷代研究例》,將字形與書體都列入甲骨斷代的十項標準之中。他把殷墟甲骨分為五大類。其書體風格概括為:第一類雄偉,第二類謹飭,第三類頹靡,第四類勁峭,第五類嚴整。[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國立中央研究院編:《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北平:中央研究院,1933年,第421—423頁。]

董彥堂在甲骨文研究中對字體的重視,也為之后的甲骨文學者所接受并發(fā)展。李學勤說:“卜辭的分類與斷代是兩個不同的步驟,我們應先根據(jù)字體、字形等特征分卜辭為若干類,然后分別判定各類所屬時代?!盵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第3期。]裘錫圭《論“歷組卜辭”的時代》也從文例、字體、用字習慣、坑位、考古學地層五個方面詳加論證。[ 裘錫圭:《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63—321頁。]林沄認為:“無論是有卜人名的卜辭還是無卜人名的卜辭,科學分類的唯一標準是字體。”[ 林沄:《無名組卜辭中父丁稱謂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0— 31頁。]黃天樹補充說:“林沄所說的字體,應該包括書體風格、字形結(jié)構(gòu)和用字習慣三個方面?!盵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斷代研究概況——從混沌之中走出的甲骨文書法》,《書法研究》2024年第1期。]將書法風格擺在了甲骨文分類的第一位。

黃天樹在前人對字體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在2021年出版的43卷本《甲骨文摹本大系》一書中,在董作賓對甲骨文分為五大類的基礎(chǔ)上,又將甲骨文的字體分為32類,可以說是將甲骨文的字體分成了更加細致的綱目。黃天樹還特別提到了這種更加細致的分類,有利于書法家“保持一幅作品字體風格的一致性,可以避免把不同書體風格的字體雜湊在一起的弊病”,[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斷代研究概況——從混沌之中走出的甲骨文書法》,《書法研究》2024年第1期。]這是深諳古文字的學者對書法風格一致性的真知灼見。書法創(chuàng)作,應該注意風格的一致,像早期的金文書法中,吳大澂等人的書法,就有商周戰(zhàn)國文字時代、地域不分的問題,隨著古文字研究的深入,像蔣師維崧、徐無聞等學者的書法,才注意到要將一幅作品中盡量不將時代、地域不同的文字混用,以保持一件作品的書法風格一致。而“昆侖刻石”上,雜有秦紀功刻石、詔版及秦簡文字不同風格的字體,也是我們對“昆侖刻石”提出疑問的原因之一。

1923年王國維為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作序,稱“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學者,余所見得四人焉:曰嘉興唐立庵友蘭,曰東莞容希白庚,曰膠州柯純卿昌濟,曰番禺商錫永承祚”。后來也稱這四位為“后四堂”。其中的容庚先生自幼從鄧爾雅學習書法篆刻,此后走上了古文字研究的道路,是精通古文字和書法的學者。其所著《金文編》,是很多古文字學者都離不開的工具書,也是學習書法篆刻者案頭必備的。《商周彝器通考》(后與學生合作為《殷周青銅器通論》)代表了當時對青銅器研究的最高水平。除了古文字領(lǐng)域之外,容庚還著有《叢帖目》《歷代名畫著錄目》《頌齋所藏所見書畫小記》等著作,涉及碑帖、書畫鑒定的各個領(lǐng)域。在石刻碑帖辨?zhèn)紊?,容庚也是成就卓著?935年,容庚先后發(fā)表了《古石刻零拾》《秦始皇刻石考》等,從刻石之原起,刻石之形狀及存佚,刻辭之校釋,拓本之流傳各方面,對秦《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的文獻及流傳拓本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尤其是對諸種翻刻本、偽刻的考證,更是精到。僅《泰山刻石》就收錄了安國本、廿九字本、絳帖本及十字本,指出目前所見皆非原石原拓,而是出于翻刻。除了文本的考釋之外,容庚提出的理由涉及“力緩筋懈”“石花板滯”一類碑帖鑒定的術(shù)語。如以此碑刻鑒定之法看“昆侖刻石”,其書法、石質(zhì)及刻石環(huán)境等因素均應在考察范疇之中,如只憑拓本(照片)的字形分析,恐難辨其真?zhèn)巍?/span>

容庚在《秦始皇刻石考》中,首次指出《安國本》中有錯訛的字形:“(安國本)其靡字作劉紹剛:再說“昆侖刻石”

,絳帖本作劉紹剛:再說“昆侖刻石”

,以絳帖本為勝……石花板滯,始皇頌與二世詔清晰相若,使為原拓本,宋庠、江休復二人不當不見,其從《秦篆譜》出而非原石拓本則無可疑。或者其王壽本乎?今所見泰山刻石以此本為最佳?!盵 容庚:《秦始皇刻石考》,《容庚學術(shù)著作全集》第22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557頁。]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指出了《安國本》“平”字與《說文》篆形相合,但與秦漢文字不合?!肚貪h時代的字體》一文中,又指出安國本的“臨”字不如絳帖本。[ 裘錫圭:《秦漢時代的字體》,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7):秦漢刻石一》,北京:榮寶齋,1993年,第36頁。]二十多年前,筆者曾經(jīng)在容庚和裘錫圭研究的基礎(chǔ)上,作《泰山刻石傳本二種考》[ 劉紹剛:《泰山刻石傳本二種考》,張榮生主編:《第二屆全國書法教學論文集》,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3年。修訂稿又載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西安碑林博物館編《第八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和《早期石刻拓本中的幾個問題》[ 劉紹剛:《早期石刻拓本中的幾個問題》,《書法叢刊》2005年第1期。],對傳世的秦泰山刻石拓本結(jié)合秦詔版、印章、封泥等資料進行了詳細的考證,指出《安國本》《絳帖本》各有優(yōu)劣。即使是絳帖本所存《泰山秦篆譜》,也有在拓制時的加工,二本皆非原拓。今擇其二本對照的字形,可以更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劉紹剛:再說“昆侖刻石”

龔自珍曾題錢泳弟子雙鉤徐鉉摹本云:“前年于王侍郎(紹蘭)齋中,獲見北宋拓碣石秦刻文,與《史記》絕異??梢娢膶氈唤獬妒酚洝罚墙庠烨乜?,作偽亦須學問耳?!盵 (清)龔自珍:《秦泰山刻石殘字跋尾》,《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95—296頁。]容庚駁曰:“錢跋明言'墨跡雙鉤’,何來北宋拓本?使不見此拓本,未有不為龔氏所欺。以錢氏之才力,可以欺翁方綱、王紹蘭、龔自珍諸人于一時,然終發(fā)其覆于后世。作偽固須學問,然心勞日拙之誚,豈不信然?!盵 容庚:《秦始皇刻石考》,《容庚學術(shù)著作全集》第22冊,第562頁。]可見石刻辨?zhèn)危毥?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非一時所能定論。偽刻即使能得逞于一時,也終將會被顛覆。

金其楨《秦始皇刻石探疑》一文發(fā)現(xiàn)《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東海上朐界刻石》,過去為研究秦刻石的學者所忽視。該文結(jié)合《史記·秦始皇本紀》“立石東海上朐界中”的記載,指出秦始皇在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時還曾立石于東海上朐界。金其楨還引用了馬衡先生在《凡將齋金石叢稿·中國金石學概要》中的一段論述:“秦刻石中惟碣石一刻曰刻碣石門,不云立石,疑即摩崖?!卑l(fā)現(xiàn)《史記》在記述秦始皇諸刻石時,確有稱“立”和“刻”的不同。據(jù)此推論道:

被稱為“刻”的并非僅有《碣石門刻石》一塊,而還有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的《之罘刻石》,如果馬衡先生所說的“刻”者可能是摩崖石刻的話,那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被稱為“刻”的《之罘刻石》也應與《碣石門刻石》一樣,可能是摩崖石刻?!ā稁F山刻石》)雖然在《史記》中被稱為“立石”,但從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有關(guān)記載來看,它并非是一塊人工豎立的“立石”,而是一塊摩崖石刻?!端?jīng)注·泗水》云:“漷水又逕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春秋左傳》所謂嶧山也?!厥蓟视^禮于魯,登于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大篆勒銘山嶺……”

[ 金其楨:《秦始皇刻石探疑》,《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金其楨對秦代可能有摩崖石刻的推測,有利于“昆侖刻石”這種摩崖類石刻有可能也是秦刻石的說法??上壳罢J為“昆侖刻石”為秦刻的討論者都沒有注意到。竊以為即使秦紀功刻石有摩崖石刻,也都屬于始皇帝紀功刻石之類。而“昆侖刻石”,明顯不屬于此類,卻使用紀功刻石這種正規(guī)的小篆書寫。嚴可均嘗言:“自唐宋以來號為能篆者,如王文秉、郭忠恕、夢英等皆祖陽冰,惟徐鉉及元之劉惟一能師秦篆?!盵 (清)嚴可均:《鐵橋金石跋》卷1《會稽刻石》,劉世珩校刻:《聚學軒叢書》第3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2年,第4頁。]而今日各種碑刻拓本、簡牘帛書藉印刷術(shù)之發(fā)達,傳播日廣,能書秦篆者難以計數(shù),觀各類書法展即可知一二。以秦篆書寫,對當代略通書法者而言,并不是什么難事。但“昆侖刻石”的書者將所見各類秦文字資料匯于一起,卻難免有章法雜亂、字勢不統(tǒng)一之嫌。有學者以為“昆侖刻石”屬于到此一游的性質(zhì),屬于沒有根據(jù)的一種推測,況其并沒有發(fā)現(xiàn)秦漢時期有后世“到此一游”性質(zhì)的石刻。這也是“昆侖刻石”刻石性質(zhì)與書體不合的一個矛盾。

張蔭麟在容庚《古石刻零拾》序中,對學者作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劃分,他把“治史者”分為“以窮理之態(tài)度治史者”和“以審美之態(tài)度治史者”。他說:“今世學者多能言古物學于史之重要,而實罕以審美態(tài)度治史之人。此古物學之所以未得其用也。唯以審美態(tài)度治史者為真能欣賞古遺物,愛好古遺物而窮索其歷史之因緣,則亦庶幾乎以審美態(tài)度治史矣。”[ 張蔭麟:《古石刻零拾序》,《容庚學術(shù)著作全集》第1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23頁。]現(xiàn)在的學術(shù)界也還是存在這兩種治學的差別,只是感覺“以審美之態(tài)度治史者”越來越少了。這可能與當代學者再不能像老一輩學者精于鑒定收藏,也無暇寫書法有一定關(guān)系。

說到“以審美之態(tài)度治史者”,不能不提到“容、商”并稱的商承祚。容、商二位先生都是古文字研究的大家,也都擅書法和收藏鑒定文物,自然也精于辨?zhèn)?。商承祚曾有《古代彝器偽字研究》,是繼陳介祺之后,少數(shù)對不同地區(qū)青銅器作偽者都有記錄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商承祚說到:“凡是見到一張拓本,如看出可疑的地方須平心靜氣的來審查,寧愿苛求,不可原諒,否則易為偽者所欺。辨假的難處不是在看壞刻工,是在看好刻工,是在看幾可亂真的刻工。'股肱三折’,才知道這話的不錯?!盵 商承祚:《古代彝器偽字研究》,《商承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82頁。]我們對“昆侖刻石”的認識,是不是也能有寧愿苛求的態(tài)度呢?

看商承祚的文集,其中有對容庚所編《寶蘊樓彝器圖錄》的評論文章《評寶蘊樓彝器圖錄》,其中說到:“文字能摹其形而不能得古樸之韻,平淡無神,筆氣疏泄者偽也?!币彩侵赋隹垂盼淖?,不能僅看字形是否正確,而應察其是否有“古樸之韻”,而不是“平淡無神,筆氣疏泄”。這篇文章之后,并附《容庚答商承祚先生〈評寶蘊樓彝器圖錄〉》的商討文章,再附商承祚讀后的意見。容庚記載了二位學者對幾件青銅器辨?zhèn)蔚恼J識不同時的情景:“余兩人辯難時,余大聲疾呼,面紅耳赤,吃吃不能自達。而商君則柔色和聲,常有以讓余者?!盵 容庚:《容庚答商承祚先生〈評寶蘊樓彝器圖錄〉》,《商承祚文集》,第40頁。]容、商二老在學術(shù)問題上辯難時絲毫不讓,在生活中卻能保持良好的朋友關(guān)系。當今在“昆侖石刻”真?zhèn)螁栴}上各持一說的朋友,希望也能有容、商二老的風度。

作者簡介:劉少剛(1958— ),又署紹剛,山東濟南人,原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館員,現(xiàn)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山東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篆刻藝術(shù)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出土簡牘帛書的整理研究與書法藝術(shù)史。

本文擬刊于《中國文化研究》2025年秋之卷,請以正式刊發(fā)版本為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