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堿度大于硬度(以 mol/L 計)當水中的 HCO?? 濃度高于鈣、鎂離子總濃度的一半時(即 HCO?? > ?(Ca2? + Mg2?)),表明堿度顯著超過硬度。此時,鈣、鎂離子會優(yōu)先與碳酸氫根結(jié)合,生成碳酸氫鈣(Ca(HCO?)?)和碳酸氫鎂(Mg(HCO?)?)。剩余的 HCO?? 則會與鈉(Na?)、鉀(K?)等單價陽離子結(jié)合,形成碳酸氫鈉(NaHCO?)和碳酸氫鉀(KHCO?)。 這種情況下,水中的硬度完全由碳酸氫鹽構成,不存在非碳酸鹽硬度(如硫酸鹽或氯化物形式的鈣、鎂鹽)。此外,堿度與硬度的差值對應鈉、鉀的碳酸氫鹽濃度,這部分多余的堿度被稱為“負硬度”或“過剩堿度”,代表水中存在未被鈣、鎂消耗的額外碳酸氫鹽。 2. 堿度等于硬度(以 mol/L 計)當 HCO?? 濃度恰好等于鈣、鎂離子總濃度的一半(即 HCO?? = ?(Ca2? + Mg2?))時,鈣、鎂離子會全部與碳酸氫根結(jié)合,生成碳酸氫鈣和碳酸氫鎂。此時,鈉、鉀離子無法形成碳酸氫鹽,而是與硫酸根(SO?2?)或氯離子(Cl?)結(jié)合,生成硫酸鈉(Na?SO?)、硫酸鉀(K?SO?)、氯化鈉(NaCl)或氯化鉀(KCl)等中性鹽類。 在此情況下,水中既無過剩的堿度(負硬度),也無非碳酸鹽硬度。硬度和堿度完全匹配,說明鈣、鎂的濃度恰好被碳酸氫根中和,其他陰離子僅與鈉、鉀結(jié)合。 3. 堿度小于硬度(以 mol/L 計)當 HCO?? 濃度低于鈣、鎂離子總濃度的一半(即 HCO?? < ?(Ca2? + Mg2?))時,水中的鈣、鎂離子無法全部被碳酸氫根中和,剩余部分會與其他陰離子(如硫酸根或氯離子)結(jié)合,形成非碳酸鹽硬度。根據(jù)鈣、鎂的比例差異,此情況可進一步分為兩種類型: (1)鈣硬水(Ca2?占比高)若鈣離子濃度較高(?Ca2? > HCO??),則碳酸氫根優(yōu)先與鈣結(jié)合生成碳酸氫鈣,而剩余的鈣離子會與硫酸根結(jié)合形成硫酸鈣(CaSO?)。同時,鎂離子由于未被完全中和,會以硫酸鎂(MgSO?)形式存在。此時,水中有明顯的非碳酸鹽硬度(如硫酸鈣和硫酸鎂),但鎂的碳酸氫鹽(Mg(HCO?)?)完全不存在。 (2)鎂硬水(Mg2?占比高)若鎂離子濃度較高(?Ca2? < HCO??),則碳酸氫根首先與鈣結(jié)合生成碳酸氫鈣,剩余部分再與鎂結(jié)合生成碳酸氫鎂(Mg(HCO?)?)。未被中和的鎂離子則會形成硫酸鎂(MgSO?)。這種情況下,水中既存在鎂的碳酸鹽硬度(Mg(HCO?)?),也存在鎂的非碳酸鹽硬度(MgSO?),但鈣的非碳酸鹽硬度(如硫酸鈣)完全消失。 無論哪種情況,只要堿度小于硬度,水中必然存在非碳酸鹽硬度,而鈉、鉀的碳酸氫鹽(如 NaHCO?)則完全消失。 總結(jié)分析:通過對比硬度和堿度的關系,可以明確水中的鹽類組成及其來源: 堿度>硬度:水中的鈣、鎂均以碳酸氫鹽形式存在,并伴有鈉、鉀的碳酸氫鹽(負硬度)。 堿度=硬度:鈣、鎂的碳酸氫鹽完全中和,其他鹽類由鈉、鉀與硫酸根或氯離子結(jié)合形成。 堿度<硬度:必然存在非碳酸鹽硬度,具體組成取決于鈣、鎂的濃度比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