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始干支名稱來源 據(jù)《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記載:天皇氏始繼盤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十天干曰:閼逢(萬物鋒芒欲出,擁遏未通) 旃蒙(萬物遏蒙甲而出) 柔兆(萬物皆生枝布葉) 強圉(萬物剛盛) 著雍(位在中央,萬物繁養(yǎng)四方。) 屠維(萬物各成其性。屠,別;維,離。) 上章(陰氣上升,萬物畢生) 重光(萬物就熟,成其煌煌) 玄黓(物終而幽翳。歲終包任萬物) 昭陽(陽氣始萌,萬物合生) ![]() 困敦(陽氣混沌,萬物牙蘗nie4[嫩芽]。困:混;敦:沌) 赤奮若(陽奮物而起之,無不順其性也。赤,陽;奮,起;若,順) 攝提格(格起,萬物承陽而起) 單閼(陽氣推萬物而起,陰氣盡止。單:盡,閼:止) 執(zhí)徐(伏蟄之物皆散舒而出。執(zhí):蟄。徐:舒) 大荒落(萬物熾盛而大出,霍然落落大布散。) 敦牂(萬物盛壯。 敦,盛。牂,壯) 協(xié)洽(陰欲化,萬物和合。協(xié),和;洽,合) 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之貌也。) 作噩(萬物皆落) 閹茂(萬物皆蔽冒。閹,蔽;茂,冒。) 大淵獻(xiàn)(萬物落於亥,大小深藏,潛伏以迎陽。淵,藏;獻(xiàn),迎) ![]() 發(fā)明數(shù)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 《三皇本紀(jì)》:“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p> 古籍真?zhèn)螘呵也徽?,初始干支名是真的,用于歲星紀(jì)年也是真的,在周朝時就使用也是真的,由于誤差較大,在公元54年東漢初,光武帝劉秀時停止使用。 現(xiàn)行干支名稱來源 據(jù)史書《月令章句》記載:“大橈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辰,謂之枝(支)。枝干相配,以成六旬。” 《五行大義》:“大撓(橈)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 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世本》:“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 《尚書正義》:“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jì)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 ![]() ![]() 干支(甲子)紀(jì)年初用時間 干支(甲子)紀(jì)日,始于黃帝,及夏商周。 干支(甲子)紀(jì)年,萌芽于西漢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及以后。干支(甲子)紀(jì)年之前,是(干支)歲星紀(jì)年。歲星紀(jì)年用的是初始干支名,起于閼逢攝提格。由于歲星紀(jì)年存在“超辰”, 東漢初期,公元54年光武帝劉秀建武三十年(自西漢漢武帝始建年號)以后,不在使用歲星紀(jì)年,規(guī)定使用干支(甲子)紀(jì)年。 延至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甲子)紀(jì)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頒行于全國。此后通用各朝代。以建寅為歲首(即以一月為正月)。(夏建寅,即以1月為正月。商建丑,以12月為正月。周建子,以11月為正月。秦及漢初建亥以10月為正月。公元前104年從漢武帝頒布《太初歷》開始,和夏朝一樣,以一月初一為一年開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