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皓 ![]() 在如東這片人文薈萃的土地上,文學的星河熠熠生輝,而陳有清老師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星辰之一。他雖已化作天際的一抹微光,卻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持續(xù)照亮著如東乃至更廣闊領域的文學之路,潤澤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學愛好者與研究者。 2018年3月31日,一個陽光滿溢的下午,我與賓城點燈人讀書會的同仁們,懷揣著崇敬與期待,踏入陳老師的家門。陳老師夫婦熱情相迎,那親切和藹的笑容,瞬間驅散了我們心中的拘謹。陳老師緩緩講述著自己的閱讀與寫作經歷,那聲音如春日里的潺潺溪流,流淌進我們這些渴望文學滋養(yǎng)的心田,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他對文學那份深入骨髓的熱愛與矢志不渝的執(zhí)著。交流結束后,陳老師慷慨贈送我們他的著作《早春二月的雷鳴》與《方志美學散論》,并為每一本書簽名留念。接過帶著陳老師體溫與墨香的書籍,我們深切體會到陳老師對文學傳承的殷切期望。 陳有清老師的一生,是在文學與歷史研究領域不斷深耕的一生。1940年,他出生于江蘇如東,1966 年從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科畢業(yè)后,便開啟了豐富多元的職業(yè)生涯。從基層小學教師,到如東縣文化館副館長;從江蘇文聯(lián)民研會的記者、編輯,到如東史志工作委員會的副主編,每一段經歷都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積累了深厚的底蘊。在創(chuàng)作之路上,他以鷗云、江汀、吳楚男等筆名縱橫馳騁,在如東文學領域,創(chuàng)作出多個 “第一”。 陳老師是如東第一部長篇小說《映天紅》的主筆,憑借其深厚的文學功底與豐富的想象力,為如東文學在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領域開疆拓土。作為第一部報告文學集《東風滿帆》的主編,陳老師充分發(fā)揮其組織與引領才能,帶領創(chuàng)作團隊深入生活,捕捉時代脈搏,展現(xiàn)了特定時期如東人民的奮斗風貌與精神力量。而在第一部詩歌散文集《延水奔流》的創(chuàng)作中,陳老師作為主創(chuàng),以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在詩歌與散文間自由切換,或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山水的熱愛,或記錄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讓文學愛好者們領略到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的魅力與高度。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在清末民初實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的研究領域造詣頗深,是如東張謇研究會會長,肩負起挖掘、傳承與弘揚張謇精神的重任。他積極組織與張謇相關的研討活動,帶領研究會成員深入挖掘張謇在如東留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脈絡,探尋張謇在如東興辦實業(yè)、教育以及投身慈善事業(yè)的足跡。2021 年,當張謇先生的嫡孫女張柔武女士來到如東大?瞻仰張謇銅像時,陳老師邀我一同前往。在現(xiàn)場,張柔武奶奶一眼便認出陳老師,激動地說道:“你就是寫人物傳記《張謇》,還有那 5 集連續(xù)劇《子規(guī)啼血》的編劇小陳?。?/span>” 此言一出,大家都不禁會心一笑。這一笑,飽含著對103歲張奶奶驚人記憶力的欽佩,更流露出對陳老師在張謇研究領域深遠影響力的驚嘆。盡管時光流轉,陳老師憑借其作品在張謇研究領域樹立的豐碑,始終屹立不倒,被相關人士銘記于心。 陳老師所著的歷史人物傳記《張謇》,以詳實的資料和生動的筆觸,為讀者呈現(xiàn)出張謇這位近代傳奇人物波瀾壯闊的一生。在影視創(chuàng)作方面,他編劇的 5 集連續(xù)劇《子規(guī)啼血》(合作),以獨特視角展現(xiàn)了張謇所處時代的風云變幻以及他為實現(xiàn)理想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這些作品在學術領域得到廣泛認可,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位近代先賢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卓越貢獻。 在我投身家譜研究的過程中,時常遭遇斷句、書法識別,以及古字釋文的難題,我總是向陳老師求助。他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不厭其煩地給予我耐心指導。他逐字逐句地講解斷句的依據(jù),從語法結構到語義邏輯,深入淺出;對于古字,他更是引經據(jù)典,追溯其起源與演變,讓我豁然開朗。他的指導,不僅幫助我解決了眼前的難題,更讓我在研究方法與知識儲備上有了質的提升。 陳老師在文學品鑒方面有獨到且嚴謹?shù)囊娊?。他曾語重心長地跟我說,寫書評時務必實事求是,切不可一味說好話。對于新人,固然以鼓勵為主,但也要精準指出其中的不足,如此才是對作者負責,才真正有利于作者寫作水平的提高。這種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貫穿于他對文學事業(yè)的每一份付出之中。 2023 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素秋漫筆》出版,滿心期待能得到陳老師的指導意見。彼時陳老師身體欠安,可他仍鄭重表示,等精神好些,定會認真閱讀后說出自己的看法。他對待此事的慎重,讓我深深動容。然而,命運弄人,老師的身體時好時差,最終未能對我的作品給出評價,成為我心中難以釋懷的遺憾。但他那嚴謹治學、對后輩關懷備至的形象,愈發(fā)深刻地印刻在我心間。 2020 年端午節(jié)前夕,如東縣閱讀者協(xié)會籌備拍攝情景詩誦讀《詩詠端陽》?;顒颖肿灾鲃?chuàng)新、自力更生的精神,從導演到演員,皆由閱讀者協(xié)會的會員擔綱,服裝道具也都是會員們親手準備?;顒赢斕?,二十多位會員齊聚蓬蓬樹下,祈福、包粽子、做香囊、懸艾葉、掛菖蒲,還有人揮毫潑墨、撫琴弄弦、飲酒誦詩,一片熱鬧祥和。陳老師不顧烈日炎炎,不辭辛勞地全程參與,與大家一同前往海邊取景。拍攝過程中,他充分展現(xiàn)出深厚的學識涵養(yǎng),耐心細致地向大家講解端午的起源與文化內涵,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他的敬業(yè)精神與淵博學識,不僅為活動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更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參與者,成為活動成功舉辦的關鍵支撐。 ![]() 隨后,凝聚著眾人心血的《詩詠端陽》在 “書香如東” 微信公眾號推出,憑借新穎的創(chuàng)意和濃郁的文化氛圍,迅速吸引了大量讀者的關注,在當?shù)匾l(fā)熱烈反響。更令人驚喜的是,該作品成功登上 “學習強國” 平臺,實現(xiàn)了更為廣泛的傳播。這一斐然成果的背后,離不開陳老師的積極推動與悉心指導,他為活動注入的文化精髓,成為作品大放異彩的核心要素。 同年,陳老師推出文集《葦燈》,邀我擔任責任編輯。這一信任之舉,讓我既欣喜若狂,又忐忑不安。欣喜的是能有機會參與陳老師作品的編輯工作,忐忑的是害怕自己能力有限,無法完美呈現(xiàn)老師的心血結晶。陳老師敏銳地察覺到我的不安,微笑著給予我鼓勵與信任。在編輯過程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文章貴在一口井,開口要小,挖掘要深。寧挖一口井,不開一條河?!?這句話如同一束強光,照亮了我對寫作認知的盲區(qū)。在編輯《葦燈》時,我深切體會到陳老師是如何將這一理念貫徹到每一篇文章之中的。他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精雕細琢,從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入手,挖掘出潛藏其中的深刻情感與人生哲理,為我上了一堂生動且寶貴的寫作課。 陳老師的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極為廣泛。除了在張謇研究方面成果豐碩外,合作完成的報告文學集《東風滿帆》(他作為主編的首部作品意義非凡,后續(xù)又有此合作成果延續(xù)創(chuàng)作熱情),生動展現(xiàn)了特定時代的風貌與奮斗者的昂揚精神;長篇小說《映天紅》(作為主筆開啟如東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先河,后續(xù)持續(xù)發(fā)揮創(chuàng)作影響力),憑借精彩的情節(jié)和細膩入微的描寫,讓讀者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在影視創(chuàng)作方面,除了與張謇相關的作品外,他編劇的 2 集電視劇《愛的星座》、10 集連續(xù)劇《秦淮粉黛》及多部專題片,在海內外廣泛播映,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內涵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在地方志類學術專著領域,他合撰出版的《縣志編修探微》《實用方志編纂研究》等,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此外,他還參與編纂了《中國解放區(qū)文藝大辭典》《如東縣志》等書籍,并在各類報紙、雜志上發(fā)表了數(shù)百首(篇)詩歌、小說、隨筆、評論。 陳老師對我的關懷與幫助,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我在文學道路上成長。他曾贈送我多本他的著作,每一本書都凝聚著他的智慧與心血。在閱讀這些書籍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時空,與陳老師進行著一場又一場心靈對話。他的思想、情感通過文字傳遞給我,讓我對文學的理解與感悟不斷升華。受陳老師的啟發(fā),我創(chuàng)作了走訪隨筆《尋逐春光 —— 訪著名作家、張謇研究專家陳有清》,記錄下拜訪他時的難忘點滴與內心觸動;撰寫了書評《獻給女同胞的禮物》《尋常言語口頭話,便是詩家絕妙詞》《田野中的那盞葦燈》,以此表達我對他作品的理解與崇高敬意。 命運總是如此無常。2024年,陳有清老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得知噩耗,我的內心被巨大的悲痛所籠罩。為了表達對他的深切緬懷與悼念,我寫下了三首七絕《悼陳有清老師》,在詩中傾訴著對他的思念與敬意,回憶著與他相處的美好過往。 陳有清老師雖已遠去,但他留下的文學作品,如同璀璨的明珠,將永遠鑲嵌在如東乃至中國文學的寶庫中,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他對文學的熱愛、對研究的執(zhí)著、對后輩的悉心關懷,將化作永恒的精神燈塔,激勵著我們在文學與學術的道路上奮勇前行,永不退縮。 在這個充滿懷念的時刻,讓我們銘記陳有清老師的音容笑貌,銘記他為如東文學事業(yè)、為社會文化發(fā)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愿他在天堂安息,他的精神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代代相傳,永不磨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