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氏研究 董槐第十子董烈后裔分布查詢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宋季三朝政要》記載,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陷落時(shí),六部官員中“十之六七”選擇隨駕南遷。董槐聯(lián)姻對象多為官宦,《宋史》載其與吳潛家族通婚,董烈正室為吳氏,偏房納當(dāng)?shù)厥考澟?/span>。(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六》:“上,池州,池陽郡,軍事(治貴池縣)”;(元)托克托《宋史·巻八十八·志第四十一》:“池州,上,池陽郡,軍事,建炎四年,分江東、西置安撫使,領(lǐng)建康、太平、宣、微、饒、廣德。后以建康路安撫使兼知池州。”。《至大金陵新志·卷九》:“董烈(宋相文清公槐之后,累官朝奉大夫、知池州)”,另《江寧府志》、《六合縣志》、(元)張鉉《至大金陵新志·卷十三上之上》有載。 景定元年汪立信知池州(別名貴池、秋浦,今屬安徽省轄市),《池州府志》缺載董烈,咸淳十年“阮思聰、王起宗為知州,王起宗(元兵渡江棄城而遁,見《宋史》);判官,趙卯發(fā)(《志》作昴,《史》作卯,字漢卿,本通判池州軍事,因知府王起宗遁,即攝州事城陷,夫婦同自縊殉難,衈謚文節(jié))。宋末,董氏知池州惟有董烈,字子勳,依據(jù)廣東新會譜可確定董烈號南軒。臺山《董氏宗譜》在光緒年間重修時(shí),將“知池州”改為“池陽太守”,系清代追尊,應(yīng)以乾隆原譜為準(zhǔn)。從福建譜“宋池州守”、“池陽守”與廣東臺山“池陽守印”相互驗(yàn)證,且臺山、新會譜明確“董南軒……系出六合董丞相槐之后”、“始祖山公,諱崧。父諱烈,宋知池州,原籍應(yīng)天六合……”明確福建“莆田涵江”與廣東新會、臺山皆為董烈之后。 董烈,字子勳,號南軒。娶林氏,生子董巖,遷居福建莆田涵江,后裔與陸秀夫、陳文龍家族有聯(lián)姻。后裔有遷徙廣東揭陽;董烈,娶吳氏(推斷),生子二:長子董山諱崧,遷徙新寧(今臺山端芬鎮(zhèn)汀江圩),次子留居新會(凌沖),后裔遷徙廣東三水、云浮、羅定等地;董烈娶梁氏,遷徙德慶州【另作專文論述】。 1.福建《莆田董氏宗譜》(明萬歷刻本):“元初有諱巖者,自浙東避兵至莆,稱其父為宋池州守(董巖母為“林氏,閩人”)”,載:“巖公隨陳丞相至閩,丞相浮海去,公隱于莆田涵江,以'池陽守'諱稱”。該譜《遷徙考》載:“巖本貫江寧府六合,父曾與陸秀夫同朝”(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冊《福建族譜叢刊·莆田卷》)。莆田涵江區(qū)有“董巖墓”、弘治《興化府志》卷48:“宋末有董公者,自浙攜家至莆,言曾事陸丞相”、 莆田東嶠鎮(zhèn)現(xiàn)存元至正七年(1347年)《董氏祖塋碑》,提到“宋末徙自錢塘”。莆田“宋遺民二十八家”(見《莆陽比事》),董氏與陸秀夫、陳文龍家族有聯(lián)姻。廣東揭陽《董氏族譜》(清康熙本)提及:“祖上曾托庇于陳丞相舊部”; 2.新會凌沖《董氏族譜》(民國抄本):“始遷祖董南軒,宋末自臨安出,先遷香山,再徙新會,系出六合董丞相槐之后”(見:廣東旅游出版社2012年版《江門僑鄉(xiāng)族譜匯編》)。祠堂匾額題“宋尚書第”(董槐曾任兵部尚書)、康熙《新會縣志》卷12:“凌沖董氏祠堂藏宋遺物,有'池陽守印’一方”。 3.廣東臺山《董氏族譜》(第十五世孫,清乾隆五十二年廩生董廷標(biāo)撰修)【廣東臺山市檔案館(檔案編號:JZ譜牒017)】載“始祖諱山,宋末自南雄珠璣巷遷來,原籍應(yīng)天府六合縣,祖上曾官池州……山公父輩隨陳丞相(宜中)至崖山,后隱于新會”、“我族肇自江南,始祖山公,父諱烈,宋末以朝奉大夫知池州,因元兵南侵,攜家避地至新會,再遷新寧(臺山)……烈公乃宋右丞相槐公之嗣,世居應(yīng)天六合,譜牒昭然……”;廣東臺山凌沖村現(xiàn)存“宋董公祠”(傳為董烈子所建)、臺山端芬鎮(zhèn)《董氏祖屋記》(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立。現(xiàn)存廣東臺山市端芬鎮(zhèn)汀江圩董氏宗祠,2018年列為臺山市文物保護(hù)單位)。 碑記:“始祖山公,諱崧。父諱烈,宋知池州,原籍應(yīng)天六合,宋末徙居新寧(今臺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