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血瘀的調理需以滋陰養(yǎng)血與活血化瘀相結合,常用中成藥包括六味地黃丸、復方丹參滴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需根據(jù)癥狀側重選擇,并注意聯(lián)合用藥或遵醫(yī)囑調整。
一、分型辨癥與用藥建議
- 陰虛為主,兼見血瘀1.
- 癥狀:手足心熱、口干咽燥、潮熱盜汗,伴局部刺痛或月經(jīng)色暗有塊。
- 用藥:
- 六味地黃丸(滋陰)+ 復方丹參片(化瘀)。
- 若虛火明顯(如失眠煩躁),可選知柏地黃丸。
- 血瘀為主,兼見陰虛2.
- 癥狀:面色晦暗、舌下靜脈迂曲、痛如針刺且固定,伴皮膚干燥或頭暈目眩。
- 用藥:
- 血府逐瘀口服液(化瘀)+ 杞菊地黃丸(滋陰)。
- 若血瘀嚴重(如胸痹),可聯(lián)用復方丹參滴丸(需遵醫(yī)囑)。
二、注意事項
- 用藥禁忌: 1.
- 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如復方丹參制劑)。
- 脾胃虛寒者慎用滋陰藥(如六味地黃丸),可能引起腹瀉。
- 生活方式: 2.
- 避免辛辣燥熱食物(如辣椒、酒類),可適當食用銀耳、百合、黑芝麻滋陰。
- 適度運動(如八段錦)以促進氣血運行,避免熬夜耗傷陰液。
- 就醫(yī)指導: 3.
- 若癥狀復雜(如持續(xù)胸痛、月經(jīng)紊亂),或需長期用藥,建議中醫(yī)師辨證后調整處方。
- 處方藥(如復方丹參滴丸)需嚴格按劑量使用,避免自行增減。
提示:中成藥需堅持服用1-2個月觀察效果,若無效或加重,及時復診調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