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下張阿姨最近總跟我念叨:“脖子上像扛了塊大石頭,早晨起床轉(zhuǎn)個頭都咔咔響;李大爺爬樓梯更遭罪,膝蓋'咯噔’一下疼得直抽氣;王奶奶更夸張,渾身像被小錘子敲著,這兒酸那兒脹……”咱們上了年紀(jì)的朋友,是不是都有類似的困擾? 疼起來真要命!有人咬咬牙硬扛,有人趕緊吃止痛藥——可那藥片剛咽下去,胃里就像揣了個小火鍋,燒得慌、翻得亂,有的甚至越吃越疼。這到底是咋回事? 咱們的身體為啥總“鬧疼”?中醫(yī)說透了:氣堵了,血瘀了!中醫(yī)看疼痛,就倆字兒:“不通”。啥叫不通?您想想家里的水管——要是水管子彎折了、堵了,水就流不暢,還會“滋滋”冒壓力。咱們身體里的“氣”和“血”就像這水管里的水,得順著經(jīng)絡(luò)這條“管道”嘩啦啦流通才行。 可現(xiàn)在的人啊,要么總生悶氣(肝主疏泄,生氣最傷肝,氣堵在那兒下不去);要么胡吃海塞(脾胃運化不過來,痰濕垃圾堆在身體里);要么天冷穿太少、夏天吹空調(diào)(風(fēng)寒濕邪偷偷鉆進(jìn)身體里)。時間一長,氣堵了、血也瘀了,就像水管子結(jié)了痂,越堵越厲害——這時候,疼痛就跟“報警器”似的,哪兒堵得厲害哪兒就疼得兇! 您看舌苔就知道了:舌頭上像鋪了層厚厚的“苔地毯”,舌邊舌尖還有暗紫色的小斑點(這是瘀血在“打標(biāo)記”),舌底下的血管粗得像“青蟲”——這就是典型的“氣滯血瘀”,疼就是這么來的!
兩味“老祖宗傳下的止痛寶”,比止痛藥更“聰明”!疼起來別慌!老祖宗早給我們留了好辦法——元胡配白芷,兩味藥搭一起,像倆配合默契的“疏通小能手”,從根上揉開身體的淤堵。 第一員大將:元胡(延胡索)——“氣血淤堵的疏通工”元胡這味藥,在中醫(yī)圈兒里可是出了名的“止痛高手”。它就像一把“軟毛刷子”,能輕輕刷開堵在經(jīng)絡(luò)里的氣和血。不管是頭疼得像戴了緊箍咒,還是腰腿疼得直不起身,甚至是女性來例假時的肚子疼,元胡都能“唰唰”把淤堵的氣血理順,讓疼痛慢慢“松綁”。
第二員大將:白芷——“風(fēng)寒濕邪的驅(qū)散機(jī)”白芷更像個“小暖爐”。咱們身體里的疼痛,很多是風(fēng)寒濕邪在搗亂——比如吹空調(diào)受涼后的肩膀疼,淋雨后的關(guān)節(jié)酸,白芷能把身體里的“寒氣”“濕氣”趕出去,還能像“消腫小專家”一樣,把淤積的腫痛慢慢消下去。 更妙的是,這兩味藥搭配在一起,元胡管“行氣”(讓堵著的氣流動起來),白芷管“活血”(讓瘀住的血流起來),一個疏通“氣”的管道,一個清理“血”的淤堵,雙管齊下,疼痛自然就“偃旗息鼓”了! 而且啊,這倆藥性子溫和得很——不像止痛藥傷胃,元胡和白芷煮水喝、打粉吃,脾胃根本不遭罪,還能邊止痛邊調(diào)養(yǎng)身體,真正是“治標(biāo)又治本”! 這么好的方子,咋用才不浪費? 咱普通老百姓用,記住這倆簡單法子:
不過得記好:孕婦別用(活血作用可能影響胎兒);平時總覺得口干舌燥、容易上火的朋友(陰虛火旺體質(zhì)),先找中醫(yī)摸摸脈,再決定能不能用。 最后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咱們上了年紀(jì),身體有點小疼小癢太正常了,但別總靠止痛藥硬扛。元胡配白芷這倆“老伙計”,就像給身體裝了個“淤堵清理器”,從根上把疼痛揉開,比啥都強(qiáng)! 下次再疼得難受,不妨試試這個老方子——畢竟,身體舒服了,日子才能過得更自在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