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 | 守正 | 啟智 | 育魂 所謂“陰火”,其實翻譯成我們更熟悉的詞匯表達,就是“虛火”。這個“火”因脾虛而起,上竄到了本不屬于自己的位置,導致了相應位置臟器的功能假性亢奮,那么我們治療時肯定不能著眼于這個假性亢奮,我們要“治病必求于本”。 讀《內(nèi)外傷辨惑論》札記·步入內(nèi)傷之門03:陰火到底是個啥?03 陰火到底是個啥? 陰火到底是啥???從李東垣首次提出“陰火”開始到現(xiàn)在,歷代醫(yī)家直到今天都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李東垣的著作我至今也讀過很多次了,“陰火”如同一個幽靈一般,零零散散出現(xiàn)在各個章節(jié)里,前后表述甚至都有出入,我其實懷疑李東垣他本人也有點弄不明白,他只是把這個在臨床上觀察到的這種病理現(xiàn)象命個名,并試著去闡釋而已。 李東垣觀察到了一個詭異的現(xiàn)象。
什么現(xiàn)象?
他發(fā)現(xiàn)他的患者里,同樣是勞役過度+飲食不節(jié),脾胃功能受損,有一部分人表現(xiàn)的就是虛象:食欲不振、少氣乏力、大便稀溏等等脾虛表現(xiàn)。但又有一大部分人,表現(xiàn)得卻是一派大熱之征:
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 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余之證相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
《飲食勞倦論》也提到: 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wèi),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高熱、惡熱燥熱煩熱、口大渴、脈洪大,與陽明氣分白虎湯四大癥極其相似,但你要是真給患者喝了白虎湯,入咽則斃。
兩者這么鑒別?李東垣給出了一個答案: 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足,口鼻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zhuǎn)以后,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 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大作譫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 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當待一二日求醫(y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李東垣給出了一個鑒別點:日晡熱勢是否加重。 白虎湯證,是無形熱邪彌漫陽明氣分,正氣并沒有虛,與邪氣劇烈抗爭,所以才能高熱。日晡之時,下午3-5點,正是足陽明胃當令之時,這時人體的胃氣正氣得天獨厚,是一整天里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此時跟邪氣抗爭必然更加劇烈,熱勢會更重。 相反,如果是脾胃大虛的人出現(xiàn)這些熱證,這是虛火,火再燎原也是假的,你的根子是在虛得不成樣子的脾胃,那么日晡之時,胃氣得天獨厚,剛好自然界幫了你一把,讓你胃氣暫時的相比而言充實一些,氣足了,虛火也就是陰火自然就少了。
也就是李東垣常說的“火與元氣不兩立,一正則一負”。 上卷里李東垣只提出了一點鑒別點,并附上說:你要是實在鑒別不好,可以等病上一兩天再去治,等到了進展期就好辨證多了。瞧瞧,都無奈成啥樣了。 其實我覺得還有兩點也可以作為補充幫助大家來鑒別: 1.雖然氣高而喘,但這個人的氣息是不是氣短、氣弱聲怯、難以接續(xù)的? 2.這個人的脈雖然洪大,但是脈中內(nèi)容物充不充盛?重按下去是否有力? 這點在《卷中》當歸補血湯一條就有體現(xiàn),只是太不顯眼,很容易被漏掉: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nèi)經(jīng)》曰:脈虛血虛。又云:血虛發(fā)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于饑困勞役。 黃芪(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個人補充的這兩點供大家參考。
接下來李東垣開始講“陰火”了。我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把書中幾處大塊闡述陰火機理的段落盡可能地羅列在一起,方便大家對比參照: 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鹋c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既脾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陽氣皆絕于外······是五臟六腑真氣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榮衛(wèi)失守,諸病生焉。其中變化,皆由中氣不足,乃能生發(fā)耳。
脾胃之氣不足,而反下行,極則沖脈之火逆而上,是無形質(zhì)之元氣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氣。故《難經(jīng)》解云:心肺之氣已絕于外,以其心主榮,肺主衛(wèi)······故內(nèi)傷飲食,則亦惡風寒,是榮衛(wèi)失守,皮膚間無陽以滋養(yǎng),不能任風寒也。皮毛之絕,則心肺之本亦絕矣。蓋胃氣不升,元氣不生,無滋養(yǎng)心肺,乃不足之證也。 總結(jié)一下,李東垣認為這是一個“三步走”:1.脾胃氣虛,升提無力,精微和濕濁順勢下流到下焦肝腎。 2.下焦肝腎長時間被濕濁氣的蒙蔽,肝腎相火久郁難散,開始沿著沖脈上逆。 3.火上逆到中焦胃土,就出現(xiàn)了虛假的陽明氣分熱證;上逆到上焦心肺,就出現(xiàn)了相應臟器的虛假熱證。 所謂“陰火”,其實翻譯成我們更熟悉的詞匯表達,就是“虛火”。這個“火”上竄到本不屬于自己的位置,導致了相應位置臟器的功能假性亢奮,那么我們治療時肯定不能著眼于這個假性亢奮,我們要“治病必求于本”。1.首先解決根源問題,源于脾胃虛,我先用黃芪、人參、炙甘草大補脾胃元氣,或加當歸同補氣血,甚至直接丟出更全面的補中益氣湯,在上面做加減。《內(nèi)外傷辨惑論·卷中·暑傷胃氣論》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內(nèi)經(jīng)》曰:脈虛血虛。又云:血虛發(fā)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于饑困勞役。 黃芪(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又比如:
《內(nèi)外傷辨惑論·卷中·四時用藥加減法》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fā)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有兩種辦法:我可以用“風藥”,借助其上行、輕浮、宣散之性,把這股內(nèi)里的郁火揚散出去,如羌活、防風、藁本、升麻、柴胡。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fā)困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于肌膚,捫之烙手。夫四肢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也。 又有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白芍藥 人參(以上各五錢) 甘草(炙) 柴胡(以上各三錢) 防風(二錢五分) 甘草(生,二錢)
上件?咀,如麻豆大,每服稱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無時,忌寒涼之物。 3.我還可以用苦寒直折的辦法,根據(jù)火竄到的具體位置,相應的選用不同的藥,如黃連、黃芩、黃柏。這幾法在普濟消毒飲治大頭瘟當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 至此,我把“陰火理論”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鑒別診斷、治療方法,盡自己所能給大家解釋清楚了,到接下來的具體篇章的札記,乃至今后各位自己讀李東垣著作時,相信大家會有一個更為清晰的體驗。 我們的理論筑基很快就到尾聲了,接下來一篇我給大家講一講《內(nèi)外傷辨惑論》的讀法,再次感謝諸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