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門診有個病人找我看病,在聊天的過程中,她告訴我,今年春天下肢水腫嚴重,去醫(yī)院檢查也查不出原因,后來聽說一位好朋友那里有一張專門治療下肢水腫的“秘方”,遂決定一試,就照著方子抓了14付。 為啥是14付呢,說起來比較搞笑,因為她說她的朋友吃了7付后水腫全消,她覺得自己的病情比朋友的重,就吃雙倍的。 結果是,14劑藥吃完后,下肢水腫基本消失。 她特地把“秘方”從手機里調(diào)出來給我看。我一看之下,有點驚喜。 為啥驚喜呢? 因為這是一張“經(jīng)方”。 原方我抄錄如下: 白術15g,白芍30g,甘草10g, 茯苓20g,車前子15g。 什么方子呢?——劉渡舟老師稱為“苓芍術甘湯”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其實,“窗戶紙”捅破了,“秘方”也就不神秘了。關鍵就在于知道如何運用。 下面是劉渡舟老的論述,供大家參考 某日,余在分析第28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時,發(fā)現(xiàn)其藥物順序是:“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白術、茯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逼浞胶笞⒂小氨驹乒鹬?,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之語。余諦視良久,乃豁然有悟,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朝思暮想的苓芍術甘湯不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嗎? 余認為第28條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乃仲景為治療“水郁陽抑”而設。其外證可見“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內(nèi)證則見“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此病乃水氣郁結,陽氣抑郁不暢所致,其病理根源在于“小便不利”,故以利小便,解陽郁為治。至于發(fā)汗、瀉下之法則均非本病所宜。由此可見,其與第71條的脈浮、發(fā)熱、小便不利的五苓散證,似同而實異。 聲明:本文中的方劑涉及專業(yè)中醫(yī)知識,需在中醫(yī)師指導下使用,如果自行服用,出現(xiàn)任何后果,概不負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