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分享的這張方子,名字很有意思,叫腎著湯 。 它能干嘛,大家記住了,四個字,治寒治濕。 先來看一則醫(yī)案。 有這么一個男子,說自己得了一種怪病,什么怪病呢?不能坐,一坐下半個身子就像泡在冷水里一樣,同時他還感覺腰部發(fā)沉發(fā)痛,就是又冷又痛,而且很有規(guī)律,早上加重,經(jīng)過一上午的活動感覺好一些,到了下午就又不行了,從腰到腿都跟著難受。 其實,這男子說的這種情況并不罕見,早在東漢時期,東漢大醫(y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里就已經(jīng)提及了。張仲景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腎著病。 《金匱要略》原文載:“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為什么會這樣?說白了就是寒濕在作怪。 寒比較好理解,濕是什么?可以理解為身體里多出來的濁水、廢水。這些濁水運不出去,往下走,沉在了腰間,導致腰部又冷又痛,所以腰痛不一定要用補法,因為它不一定是虛證,也可能是實證。 張仲景就說了,遇到這種情況,要用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也叫腎著湯。 至于說它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大家看,腎剛好是在腰部兩側(cè)的位置,中醫(yī)認為,腰為腎之府。水濕沉在腰間,等于說腎的房子被水淹了,腎被水濕困著了,所以叫腎著湯。 腎著湯:茯苓12克、白術(shù)6克、干姜12克、炙甘草6克,水煎后服用。 第一味藥,茯苓。茯苓最大的作用就是祛濕。茯苓一看,不好了,腎的房子被水淹了,趕緊挖溝渠,讓水濕順著溝渠往外排。人體也有自己的排水溝,比如膀胱。茯苓味道很淡,用它煮出來的湯藥沒什么藥味,就像喝水一樣,但是它喝下去以后可以把身體里的濕濁淡化,然后引導到膀胱,通過小便排出去。這也是茯苓祛濕的道理所在。 第二味藥,白術(shù)。 白術(shù)填土,用土把水濕吸附住。像以前一下過雨,那鄉(xiāng)間小路就變得泥濘不堪,來往的路人深一腳淺一腳的踩在上面,那路難走的很,這個時候最簡單的辦法是什么,就是扔幾鏟干燥的泥土上去,深深淺淺的腳印被填平了,水濕也沒有了。人走在上面,相當堅固。 第三味藥,干姜。 白術(shù)和茯苓聯(lián)手還不能把水濕解決掉,又找來了干姜。不同于茯苓的甘淡,干姜是辛熱的,等于是把太陽請出來,把水濕蒸發(fā)掉。 第四味藥,甘草。 這三位都是能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誰都不服誰,湊到一塊難免會有摩擦,這工作還怎么進行下去?有了甘草就不怕了,甘草號稱和事佬,能調(diào)和各方的矛盾,讓大家齊心協(xié)力,眾志成城。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四味藥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歸在脾經(jīng),茯苓和白術(shù)可以健脾,干姜暖脾,甘草補中,中就是中焦脾胃,而且它炙過以后,補益的作用要更好,所以名字雖然叫腎著湯,但用的藥材都是治脾的,這也不難理解,脾在中醫(yī)五行中屬土,土本來就是可以治水的,往小了說,它能把泥濘的鄉(xiāng)間小路填平,往大了說,還能加固堤壩,讓雨水不泛濫,脾主運化的功能一旦恢復了,就能從根上把濕氣祛除。 腎著湯不光能治腰痛,它的作用大著哩。 1、手上長透明的小水泡,今天擠掉了,明天又長出來。腎著湯加桂枝、桑枝各6克,這兩味藥走上肢,負責把藥性引過去。 2、有朋友說了,我這個腿呀,像灌了鉛一樣沉重,走起路來拖泥帶水,腳跟都抬不起來,這是寒濕沉到腿腳了,腎著湯用上,把水濕排出去就好了。 3、喝了冷飲,吃了涼果,肚子又冷又脹,也是腎著湯?;蛘哂冒仔g(shù)加干姜,就是一半兒的腎著湯,它都管用。 4、下肢浮腫,腫就是有水濕停留在那兒了,腎著湯能讓身體變得干燥干爽。 5、耳朵里面流清水,西醫(yī)辨證為中耳炎的,腎著湯加石菖蒲6克,石菖蒲擅長開竅,可以把耳竅通開,把“治水”的隊伍帶過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