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沒有電,一切就等于停擺。電力不僅用于照明、通信、導航、實驗設備,更關乎生命維持系統(tǒng)、生物監(jiān)測,甚至推動飛行控制系統(tǒng)。 為什么美國早期航天飛船,如阿波羅號,都是用氫氧燃料電池作為能源,而不使用太陽能電池板呢?航天飛船不是衛(wèi)星,而是一座飛在太空中的“空間實驗室”,耗電量驚人——功率高達14千瓦!由于早期太陽能板轉換效率不高,光電轉化率只有10%-15%,要想發(fā)出14千瓦電,需要數十平方米的太陽能板,但航天飛船的空間有限、形狀復雜,根本鋪不開,所以美國早期飛船只能使用燃料電池作為供電能源。 隨著光能技術發(fā)展,當太陽能電池技術進入砷化鎵時代,轉換效率提升到 26.5% 甚至更高,新型太陽能板被應用到了宇宙飛船中,比如蘇聯的聯盟號飛船以及中國的神舟號都是采用太陽能電池,飛船在軌時間從幾天延長至幾十天乃至數月,航天科研任務也可以更自由、更深入了。這一次 一起跟著中科院專家老師 揭秘聚光發(fā)電超能量的秘密 共同探索未來太陽能世界 來一場沉浸式的“光能之旅”吧! 我國首座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實驗示范電站
世界領先的聚光太陽能技術示范基地 
這里有—— 亞洲首座兆瓦級光能熱發(fā)電系統(tǒng) 我國自主設計與建造的第一座兆瓦級規(guī)模的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實驗示范電站。電站的定日鏡場由100面定日鏡組成,總鏡面面積10000㎡,集熱塔高118米,吸熱器開口面積為5×5米。蓄熱系統(tǒng)容量可滿足汽輪機以1MW功率發(fā)電1小時。這里有—— 我國首個太陽能熱發(fā)電檢測中心,目前可進行:反射鏡測試、傳動裝置測試、控制器測試、定日鏡整機測試、截取因子測試、集熱管測試、集熱效率測試、聚光器整機測試、導熱油儲熱、熔融鹽儲熱、固體儲熱等。系統(tǒng)包括三個600米槽式導熱油回路,整個系統(tǒng)聚光器采光總面積為1萬平方米,蒸汽發(fā)生系統(tǒng)由預熱、蒸發(fā)、過熱三部分構成,系統(tǒng)可接入塔式試驗電站的發(fā)電系統(tǒng)進行聯合運行。 “聚光發(fā)電”為何被稱為未來能源的“終極形態(tài)”? 先跟隨科學家老師在科普講座中,了解太陽能熱發(fā)電、光伏發(fā)電的基本原理和知識,通過互動問答,建立對太陽能系統(tǒng)的初步認知,包括太陽能板的歷史、轉化率的發(fā)展、太陽能如何驅動宇宙飛船、塔式與槽式太陽能電站的結構和功能差異等等。 實地走進定日鏡場、吸熱塔、集熱島,參觀亞洲首座塔式太陽能熱發(fā)電系統(tǒng),感受高科技裝備的震撼。 參觀槽式集熱器、近距離觀摩光熱電站的運行控制,結合眼前看到的實物,聽科學家老師講解理論,探討太陽能光熱利用的實驗課題,了解太陽能聚光器跟蹤聚焦、了解反射鏡和集熱管等關鍵部件的性能檢測,學習聚光、吸熱、傳熱、儲熱和發(fā)電的系統(tǒng)運行及原理。乘坐電梯,登上高塔,了解塔身結構及原理,俯瞰整個基地全貌,下面的千面鏡場是如何聚焦陽光,轉換為高溫蒸汽,驅動發(fā)電機發(fā)電?與科學家互動探討太陽能如何支撐未來城市與航天發(fā)展,甚至思考:如果要打造一艘長時間巡航的深空探測飛船,太陽能是否能擔此重任?學習風力發(fā)電的基本原理,在基地內的風洞裝備氣動力學測試實驗室,在全封閉安全環(huán)境中,感受不同的風級和風速,感受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通過體驗對自然風力獲得了解和認知。風洞實驗一般用于模擬大氣層中飛行器表面或減速設備的氣流狀態(tài)。通過阻力傘實驗,在風洞中觀察傘體如何因空氣阻力而產生變化,直觀理解空氣動力學原理,思考火箭、降落傘和航天飛機是如何借助空氣動力工作的。動手制作風力實驗器材,在風洞中實驗,記錄實驗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分組匯報實驗結果。這樣的實驗室學習也是無比快樂的呀!09:30-10:10 知識科普講座 10:10-11:30 實地參觀基地 11:30-13:00 午餐
13:00-14:00 學習風力發(fā)電原理 14:00-16:00 風洞實驗 Q:具體在哪里接送?報名后怎么聯系我們,需要準備哪些物品? A:有三個接站點:公主墳,大鐘寺,健德門。具體以群內通知為準。報名繳費成功后,我們會在活動開始前3天邀請您進入活動微信群,并提供行前通知,其中包括需要準備的物品以及注意事項。 A:20人成團,30人滿員。由中科院的科學家老師授課。活動形式:單飛 推薦年齡:10歲及以上 活動價格:950元/人 會員優(yōu)惠:30元/人 最低成行人數:20人 報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