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厥注: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急性病證。輕者短時間內(nèi)即可蘇醒,重者一厥不醒,預(yù)后不良?!秲?nèi)經(jīng)》中言'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其翻譯有區(qū)別于直譯的意思,為足部陽氣被外來寒邪所入侵,足冷的表現(xiàn)為寒厥;足部陰氣被外來熱邪入侵,足熱的表現(xiàn)為熱厥。【脈】 沉微而不數(shù),謂之寒厥;沉伏而數(shù),謂之熱厥。 注:這一句在后世被摘錄入《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厥證門》中,在《傷寒論》335有“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yīng)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钡恼撌觥?/span> 脈沉指明了其病位在里,且氣血被閉郁在里,具體是什么閉郁的,就要看脈象的快慢了?!端脑\抉微》: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脈必先見沉緊“;”豈有寒閉腠理,營衛(wèi)兩郁,脈有不見沉者乎?“ 寒厥的沉微脈,表現(xiàn)的是一種陽氣虛弱,氣血不足的征象,而其緩慢,正是外感寒邪加以正虛的復(fù)合脈象。 熱厥的沉伏脈,表現(xiàn)的是一種火熱亢奮至極,氣機嚴重閉塞,氣血不能外達,火極似水,當躁急,所以見數(shù)脈。 【因】 因虛,因痰,因熱,因寒。 【證】 厥當分兩種,次分五臟。 寒厥,為手足寒也。陰氣勝則寒。其由乃恃壯縱欲于秋冬之間,則陽奪于內(nèi),精氣下溢,邪氣上行,陽衰精竭,陰獨行,故為寒厥。 注:《素問·厥論》: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勝而陽氣衰。此人者質(zhì)壯,以秋冬奪于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fù),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于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jīng)絡(luò),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按照丹溪和內(nèi)經(jīng)的解釋,寒厥的氣機逆亂體現(xiàn)在由于秋冬季節(jié)太過于縱欲,耗損腎精,損傷了腎精與腎陽,而這個時候又感受外來的寒邪,暢通無阻直直打擊到脾胃和腎,當脾腎之陽氣不足,其氣化化生的能力就不行,就無法溫暖經(jīng)絡(luò),陰寒獨行,所以手腳發(fā)冷。;又寒邪順著經(jīng)脈一路向上,郁遏本該上升的清陽,故清陽積于下,形成飧瀉。 熱厥,為手足熱也。陽氣勝則熱。其由乃醉飽入房,氣聚于脾胃,陰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竭,精氣竭則四肢不榮,酒氣與谷氣相搏,則內(nèi)熱而溺赤,腎氣衰,陽獨勝,故為熱厥五心煩熱,有小腸熱者,有心虛而熱者。 注:《素問·厥論》:酒入于胃,則絡(luò)脈滿而經(jīng)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shù)醉,若飽以入房,氣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nèi)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發(fā)生熱厥的人,體質(zhì)應(yīng)當是濕熱的,這是陽上加陽的前提表現(xiàn)。而濕熱體質(zhì)的人,通常為酒肉過飽之輩,他們的脾胃運化是不行的,常常會滯住而形成一層厚厚的濕濁附著,這些是會化熱的,化熱就會耗傷胃陰,所以胃不和,進而補充腎精的來源不足,腎精自然也不足,進而四肢不能得到足夠營養(yǎng)。 在這種體質(zhì)下,濕濁壅滯中焦,濕與胃火共成濕熱,所以形成了內(nèi)熱,故便赤;同時這種人又是腎陰不足的,有虛火,故會有五心煩熱;如果有心火下移小腸的證型,一般是心陰虛與心火亢盛同出現(xiàn),這種熱就會伴隨著情志 厥,亦有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卒然衰亂者。 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 腎氣衰少,精氣奔逸,使風促迫,上入胃膈,宗氣反結(jié)心下,陽氣退下,熱歸股腹,與陰相助,令人不仁。 注:《素問·厥論》:'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jié)M心痛。' 《傷寒論》:'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jié)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 邪氣亂,陽氣逆,根本還是因為少陰不足,即腎氣腎精不足。我們看到第三段,不難發(fā)現(xiàn)朱丹溪對于腎氣乃至五臟精氣的一個重要描述——穩(wěn)態(tài)。腎虛導致精氣不固護,所以外感邪氣可以乘虛內(nèi)侵,然后侵犯胃膈,導致心下的氣機不行,搏結(jié)在心下,從而形成了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的尷尬局面,那就是所謂的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最后就有了陽氣退下,熱歸股腹,翻譯下來就是陽氣升不了,下陷了,而堆積在下焦,形成局部熱象,而最后就是四肢得不到陽氣的溫煦,再加以陰寒的干擾,所以人的四肢麻木不冷,厥冷。 又五絡(luò)皆會于身,五絡(luò)俱絕,則令人身脈俱動,而形體無所知,其狀如尸,故曰尸厥。 正由臟器相亂,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郁不行,閉于經(jīng)絡(luò),諸厥有痰如曳鋸聲在咽中,為痰厥; 骨枯爪痛為骨厥; 身直如椽為骭厥; 因醉而得為酒厥; 暴怒而得為氣厥; 手足搐搦為風厥; 喘而狂走為陽明厥。此皆氣逆之所為也。 注:尸厥一句為《素問·繆刺論》原文,在我的第一篇文章有闡述,不再解釋 痰厥細論病機,是臟腑氣機不調(diào),而化生水濕痰濁閉郁經(jīng)絡(luò),導致陰陽上下不交的厥證。主要需要關(guān)注肺、脾、腎三臟,核心環(huán)節(jié)在于脾的運化不行,肺的宣降不行,腎的氣化不行。最后這一塊痰就堵在胸膈,讓陽氣上不去清竅,所以這個人就昏迷了,喉嚨里似是有痰聲。 骨厥:《靈樞·經(jīng)脈》:'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追究就是源于腎精虧虛、骨髓失養(yǎng),腎氣衰微導致氣血阻滯于骨節(jié),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痹阻經(jīng)絡(luò),使骨失溫煦濡養(yǎng)。腎主骨生髓,腎虛則骨髓枯槁,氣化無力,陰寒內(nèi)生,骨節(jié)冷痛、爪甲干枯,甚則肢體痿廢。 骭厥:《靈樞·經(jīng)脈》:'胃足陽明之脈……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骭厥為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氣逆亂,熱邪壅盛,上沖清竅,擾動神明。陽明多氣多血,邪熱內(nèi)熾則氣逆上行,致躁狂奔走、腹脹腸鳴,甚則下肢僵直如椽。 酒厥:《證治匯補》:'大醉之后,忽然戰(zhàn)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span> 酒厥因酒毒濕熱內(nèi)蘊,痰濁蒙蔽清竅,氣機閉阻。酒性剽悍,濕熱壅滯中焦,上擾神明則昏仆不省,下?lián)p肝脾則震顫嘔吐,久則氣血耗傷。 氣厥:《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氣厥由情志暴怒或元氣虛衰引發(fā)氣機逆亂。實證因肝氣暴逆上沖,壅閉清竅;虛證因中氣下陷,清陽不升,神失所養(yǎng)。兩者皆因氣機升降乖戾,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致昏厥肢冷 風厥:《素問·陰陽別論》:'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其二陽一陰,乃太陽、陽明、厥陰,肝氣郁滯,化風上沖,擾動胃氣,致胃失和降,出現(xiàn)噯氣等,對應(yīng)的是現(xiàn)代腸易激綜合征等。 陽明厥:《靈樞·經(jīng)脈》:'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陽明厥乃陽明經(jīng)腑熱盛,燥屎內(nèi)結(jié),氣逆上沖。熱極生風則喘促狂躁,腑實不通則腹?jié)M不得臥。同時可以結(jié)合陽明腑實證的傷陰來理解,陽明熱盛會傷到肝腎之陰,這便是傷本,最后如果沒能得到及時治療,可以發(fā)展到骨厥一類。 【治】 李法∶痰用白術(shù)、竹瀝; 熱用承氣下之; 氣虛補氣,四君子; 血虛補血張法∶降心火,益腎水。 通血和氣,必先涌之。 注:因已揭露,無非寒、熱、虛、痰。李東垣為補土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學術(shù)觀點主要還是圍繞著中焦的樞紐進行,痰濕源于脾胃虛弱,主張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為主藥,輔以竹瀝清熱化痰。白術(shù)能“健中焦、化寒飲”,竹瀝可“滌痰熱、通經(jīng)絡(luò)”,兩者配伍可標本兼顧,既消已成之痰,又絕生痰之源。 如有陽明腑實,那李東垣仍然會大膽使用承氣湯,急下存陰之法,使熱邪能解。四君子為李東垣補氣補土的基礎(chǔ),這條方子健運脾胃、升發(fā)清陽,正是補虛以健脾化痰,健脾以升提下陷陽氣的基礎(chǔ)。 張子和是攻邪派的人物,對于汗吐下三法大膽使用,心火亢盛者,以黃連、梔子清心火;腎水不足者,用熟地、山茱萸滋腎陰,體現(xiàn)“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理。又在氣滯血瘀、痰飲壅塞的病人身上,大膽使用汗吐下,用瓜蒂散催吐痰涎,使“氣血宣通,無復(fù)壅滯”,使血氣得通,故得調(diào)和。 七、大頭腫痛(附:蛤蟆瘟)注:指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jīng)脈引起的時行疾病。以發(fā)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這個在西醫(yī)的診斷來說就是流行性腮腺炎了。【因】 陽明邪熱太甚,故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 濕熱為腫痛,治之視其腫熱在何部分,隨結(jié)而取之,是天行也。 注:《素問·至真要大論》:'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靈樞·癰疽》:'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溫病條辨》:'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此陽明溫病也。' 陽明屬胃和大腸,當降,少陽屬膽和三焦,為樞紐,若陽明感受邪熱,而其氣因邪熱而無法下降,那么就會橫向兩邊肝膽,傳入少陽,又影響了少陽樞紐的功能。樞紐是一個轉(zhuǎn)和透的場所,這個場所不能執(zhí)行功能了,那么少陽和陽明的熱就只能愈發(fā)擁堵,越來越多。 濕熱為陽明與少陽共病的常見產(chǎn)物。陽明燥熱與少陽相火交蒸,濕邪受熱煎灼,壅滯于經(jīng)絡(luò),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局部紅腫熱痛。 【治】 黃芩(炒) 甘草 大黃(煨) 黍粘子(炒) 芒硝; 陽明渴,加石膏; 少陽渴,加栝蔞根; 陽明行經(jīng),加升麻、白芍、葛根、甘草; 太陽行經(jīng),加羌活、防風。 注:這條方子有很明顯的溫病味道,但是仔細看又覺得和大柴胡湯很像?;A(chǔ)方:黃芩、甘草、大黃、牛蒡子、芒硝,能看出來這個是為了清泄陽明熱又疏散風熱和血熱的方子?;颊咧髟V一定會有腮腺炎的問題,這個時候也要幫他解決,這就是黃芩和牛蒡子的功能了,少陽相火受陽明熱邪激發(fā),郁而化火,助長濕熱上壅。黃芩(炒)清瀉少陽膽火,兼除陽明濕熱;黍粘子(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利咽,透邪外達,共為臣藥,表里雙解 八、霍亂注:以嘔吐、泄瀉、腹痛、小腿轉(zhuǎn)筋同時發(fā)生為特點的病證,又稱上吐下瀉。因其病起倉卒,大吐大瀉,煩悶不安,揮霍之間,便致撩亂,故名霍亂。【脈】 微澀,或代,或伏。 脈弦滑者,膈有宿食; 身卻不熱,為霍亂。 大者生,微遲者死,脈洪者熱。 注:《脈經(jīng)》:'脈伏者,霍亂。脈微而澀,或伏而散,或隱而伏,或大而虛。' 《病源》:'診其脈來代者霍亂。又曰:脈代而絕者亦霍亂?;魜y脈大可治,微細不可治?!?/span> 《醫(yī)通》:'脈伏,或微澀者,霍亂。脈長,為陽明本病。霍亂脈洪大,吉。虛、微、遲、細兼喘者,兇。' 澀脈,代脈,伏脈,都代表患者在大量吐瀉后氣、津兩虧,而傷到血脈、陽氣,故氣血難以升發(fā),所以又澀又沉。 《金匱要略》提到“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宿食停滯于胃脘或腸道,阻礙脾胃氣機升降,導致中焦氣滯。此時氣機郁結(jié)不舒,脈道受氣機壅遏而呈現(xiàn)“端直如琴弦”的弦脈特征;痰濕與氣滯互結(jié),推動脈氣流動加快,形成“往來流利如珠”的滑脈 寒霍亂多因外感寒濕穢濁之氣或素體陽虛,寒濕之邪壅滯中焦,導致脾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此時寒濕屬陰邪,其性凝滯,易阻遏陽氣,使機體無法正?;療幔时憩F(xiàn)為“身卻不熱” 【因】 其氣有三∶一曰火,二曰風,三曰濕。 邪在上焦則吐,下焦則瀉,中焦則吐而且利。 吐為暍熱也;瀉為濕也;風勝則動,故轉(zhuǎn)筋也。 注:《傷寒論》382:'嘔吐而利,此名霍亂。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span> 邪氣在上焦,那么上焦當下降的氣機便遭到阻遏,廣義上,應(yīng)該將賁門納入上焦,那如此便不下則上,所以就只吐不泄,上焦為陽位,屬陽明胃經(jīng),故“吐為暍熱” 邪氣在中焦,為氣機上下樞紐,如若上下不行,上的不上,下的不下,只能打道回府,則又吐又泄;換個思路,如若邪氣在中焦損傷了脾胃,胃氣不和,上逆則吐,脾氣虛弱,下陷乃利。 邪氣在下焦,多為寒濕,中傷脾腎,清陽不升,濕勝濡瀉,故為泄瀉。 暍屬陽邪,易耗氣傷津,壅塞上焦,迫使胃氣上逆,表現(xiàn)為嘔吐;濕性重濁黏滯,困阻脾陽,運化失職,水濕下注大腸,發(fā)為泄瀉;風邪屬木,主筋,與肝相應(yīng)。吐瀉過度耗傷陰血,筋脈失養(yǎng),風邪乘虛擾動,引發(fā)肌肉抽搐 或因大渴而大飲,或饑,或飽甚,傷損胃氣,陰陽交爭而不和。 此為急病也,不死。如干霍亂而不得吐利,必死。 注:《醫(yī)效秘傳》:'濕霍亂者,上吐下利,所傷之物得以盡出而自愈矣。干霍亂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物不能泄出,擁閉邪氣,關(guān)隔陰陽,煩擾擾悶亂,絞腸腹痛而死矣。' 《醫(yī)述》:'干霍亂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則所傷之物不得泄出,壅閉正氣,隔絕陰陽,喘脹而死者多矣。' 【證】 其狀心腹卒痛,嘔吐下利,憎寒發(fā)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下,心腹俱痛,吐利并作。 甚則轉(zhuǎn)筋,入腹則死,不然則吐瀉。 干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須臾則死。 以鹽湯大吐之佳。 注:《醫(yī)宗金鑒》:'干霍亂證,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絞痛,俗名絞腸痧者,速用鹽湯探吐。' 干霍亂又稱絞腸痧,核心病機為穢濁邪毒閉阻中焦,導致氣機窒塞、升降逆亂。胃主降濁,當邪氣阻滯胃脘時,胃氣本應(yīng)上逆而吐,但因邪氣閉阻過甚,胃氣被郁遏于中焦,形成“欲吐不得吐”的病理狀態(tài);脾氣不升則腸道傳導無力。穢濁與糟粕壅滯于下焦,患者雖有便意,卻因氣機格拒而無法排泄,表現(xiàn)為“腹中絞痛、煩悶欲利不得” 外有沖惡,病同而名異。 注:急性食物中毒、機械性腸梗阻 【治】 五苓散治熱多飲水,關(guān)上脈洪者,熱也。宜清之。 理中丸治寒多不飲水,身不熱者。 半夏湯治霍亂轉(zhuǎn)筋,吐利不止。 身痛不止者,宜加桂枝湯。 半夏曲 茯苓 陳皮 白術(shù) 薄荷 桂枝 甘草 和解散治霍亂。 此條,內(nèi)有所積,外為邪氣所阻。甚用吐法,二陳湯。 和解散:川芎 蒼術(shù) 白芷 防風 九、瘟病【證】 眾人一般者是。 【治】 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 大黃 黃芩 黃連 人參 桔梗 蒼術(shù) 防風 滑石粉 人中黃 香附子上神曲丸,送下隨宜。 氣虛四君子;血虛四物湯 痰,二陳湯; 熱甚,童便作湯送下。 春夏不服麻黃,秋冬不服桂枝; 夏不服青龍,冬不服白虎。 ![]() |
|
|
來自: 幽默的數(shù)據(jù)線 > 《診脈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