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山體效應是指大型高原或山地內(nèi)部近地面氣溫高于外圍同海拔自由大氣溫度的現(xiàn)象,其強度受下墊面、局地氣候等因素影響,具有顯著時空分異特征。青藏高原是全球山體效應最為強烈的區(qū)域之一。某團隊從三維宏觀尺度探析青藏高原山體效應空間分布規(guī)律(下圖)。研究發(fā)現(xiàn),高原東南部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干濕季分明,5-9月山體效應強度較年內(nèi)其它時段弱。 ![]() (1)歸納青藏高原山體效應強度的水平地域分異規(guī)律。(4分) (2)指出青藏高原海拔3000-6000米區(qū)域山體效應強度變化的總體趨勢,并分析原因。(8分) (3)說明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5-9月山體效應強度弱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 (1)青藏高原山體效應強度總體從東到西增強(2分)、從北到南增強(2分)。 (2)總體趨勢:隨著海拔上升,山體效應強度增強(2分)。 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2分);青藏高原海拔3000~6000米區(qū)域山體面積大(2分);高海拔地區(qū)地面比低海拔地區(qū)地面離同海拔自由大氣的距離短(1分),地面熱量傳遞過程的衰減損失少,高海拔大氣獲得的熱量多(1分),因此山體效應更加明顯。 (3)5~9月為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的濕季(1分),陰雨天氣多,云層厚(1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1分),地面升溫慢(1分);植被茂密(1分),地面濕度大(1分),升溫幅度?。?/span>1分),地面對大氣的加熱作用?。?/span>1分)。 命題意圖: 本試題通過山體效應概念引入學術(shù)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從三維宏觀視角研究青藏高原山體效應的過程,考查其現(xiàn)場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其綜合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本試題涉及到大氣受熱過程、熱容量、天氣與氣候等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原理,要求學生在融會貫通的基礎(chǔ)上遷移運用相關(guān)知識和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本試題還考查了讀圖析圖能力、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現(xiàn)象的能力以及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 試題解析: (1)本小題考查讀圖析圖能力。關(guān)鍵是看準設問里的關(guān)鍵詞“水平”,其它不用贅述。 (2)本小題主要考查對山體效應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山體效應的原理:地面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大型高原或山地內(nèi)部近地面氣溫之所以比同海拔的自由大氣高,是因為這里近地面的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較多,氣溫較高。而同海拔的自由大氣距地面較遠,吸收的地面輻射較少,氣溫較低(如下圖)。青藏高原海拔3000~6000米區(qū)域山體面積大,面積越大山體效應越明顯。3000米高原面近地面大氣距地面(高原面)近,地面熱量傳遞過程的衰減損失少,近地面大氣獲得的地面輻射較多,氣溫較高。而3000米高的自由大氣,其熱量同樣來源于地面(平原地面),因其距地面較遠,地面熱量傳遞過程的衰減損失多,大氣獲得的地面輻射較少,氣溫較低。6000米處的高原面與自由大氣相比,6000米高的自由大氣與平原地面距離更遠,地面熱量傳遞過程的衰減損失更多,氣溫更低,與同海拔高原面之間的溫差更大,山體效應更明顯。所以總體趨勢是隨著海拔上升,山體效應強度增強。本小題需要對大氣受熱過程熟練運用。(下圖中的數(shù)據(jù)均是為了說明山體效應的大小而作的假設)
(3)本小題仍然是大氣受熱過程的應用?!?/span>5-9月山體效應強度弱”,就是說5-9月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與同海拔自由大氣相比,溫度并不高很多。首先從大氣的受熱過程來分析:已知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干濕季分明,5~9月為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qū)的濕季,陰雨天氣多,云層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地面升溫慢;其次從下墊面熱容量角度來分析:5-9月為濕季,植被茂密,地面濕度大,升溫幅度小,地面對大氣的加熱作用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