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史林》2023年第5期,注釋從略 作者:袁夢琪,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qū)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筆談:拉丁美洲的民族國家構建 之 四 編者按 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出現(xiàn),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個地區(qū)一段共有的歷史。無論在美洲、歐洲還是亞洲,民族國家對傳統(tǒng)國家或王朝國家的替代成了新時代人類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的一條主線,并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有效的政治組織單位。雖然中國學界也比較早地注意到了這一議題,但現(xiàn)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歐美與中東地區(qū),對拉丁美洲民族國家構建的研究較為缺乏。這種情形,一來不利于知識的全面積累;二來也與拉丁美洲民族國家構建在人類歷史的研究進程中的重要性不甚相符。 實際上,作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筆下近代民族主義的第一波,拉丁美洲國家的民族國家構建比亞非國家早了近一個世紀;此外,與歐洲單一白人條件下民族國家構建的歷程不同,族群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在拉美民族國家的構建過程中也相當突出。上述先在性與特殊性,使得拉丁美洲國家的民族構建對后續(xù)相關問題的研究構成了重要的意義。 基于上述思考,本次組稿邀請了歷史學、民族學和政治學從事拉美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就該地區(qū)的民族構建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在促進該議題跨學科與跨地區(qū)之間討論的同時,也借著拉丁美洲的地區(qū)經(jīng)驗,讓中國學界對“民族國家”的概念內(nèi)涵有一些更為多元化的認識。 成為阿根廷人:阿根廷移民與社會整合政策 袁夢琪 當今世界大多數(shù)的國家都以民族國家的形態(tài)存在,幾乎都遇到過“多族化”的問題,面臨著國家建設和認同政治建設的問題,拉美國家尤其如此?;舨妓辊U姆曾指出:“并不是民族創(chuàng)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chuàng)造了民族?!被乜蠢绹业陌l(fā)展歷史,西屬美洲在19世紀初期陸續(xù)爆發(fā)獨立戰(zhàn)爭,4個總督轄區(qū)突然分裂成了18個獨立的共和國,這些拉美共和國突然面臨如何在統(tǒng)一疆域中管理多個族裔群體的問題。這些共和國需要在已經(jīng)建立的民族國家中,去建構民族認同,實現(xiàn)社會整合。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移民重新成為眾多國家關注的話題,移民對于社會業(yè)已形成的秩序與階級帶來不同的影響,同時對重塑國家性也具有進步含義。在眾多的拉美國家中,阿根廷較好地完成了對不同移民的吸納,實現(xiàn)“合眾為一”的阿根廷民族的概念深化。筆者將從阿根廷對移民問題的歷史做法入手,以期展現(xiàn)“成為阿根廷人”的獨特歷史過程。
一阿根廷人:從船上來的人 在政治學的定義中,民族國家(NationState)是“有兩種不同的結構和原則的融合,一種是政治的和領土的,另一種是歷史的和文化的”。一個民族國家應該是“一種把民族社會從政治上統(tǒng)一起來、形成民族國家這種聯(lián)合體的特殊結構。……在一定地域上居住的民族,提供了地域空間和人類物質(zhì)生活的條件,而國家在這個地域空間和人類生活之上,打上了自己的戳印”。對于1776到1838年之間出現(xiàn)在西半球的這些獨立拉美國家,學界都將其歸入民族國家的范疇。根據(j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論述,這些政治實體全都自覺地將自己界定為民族(Nation)。它是“一種名義上的人類共同體;有著共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同一大眾文化的神話,據(jù)有一塊領土,所有成員都有勞動分工和法定權利”。所以,可以將阿根廷看作民族國家,阿根廷民族也是一個存在的實體。 阿根廷的民族獨立運動在拉美屬于先鋒隊伍,民族覺醒情緒在斗爭中逐漸強烈并最終形成。同大多數(shù)拉美國家一樣,該國民族認同是在獨立戰(zhàn)爭之后形成的。阿根廷共和國的人民分享著同樣的領土,行使著相同的公民權,所以隨著國家建構(statebuilding)的逐步完善,阿根廷的民族認同也在逐步發(fā)展。“阿根廷”這一名字的不斷演化就反映了從殖民地到國家的過程,從帝國疆域到民族的過程。阿根廷人這個概念是克里奧爾人和歐陸半島人在與英國侵略者相抗衡時形成的,他們在共同的對外抗爭中找到了屬于自身民族的認同。在19世紀中葉,國際移民逐漸來到阿根廷,并成為構建阿根廷民族主體的重要貢獻者。阿根廷1869年的人口普查顯示12.1%的人口為移民,在1914年達到了29.9%,占據(jù)了阿根廷人口數(shù)量的三分之一。阿根廷人被認為是“從船上來的人”(todosdescendemosdelosbarcos),該國各個移民群體至今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保存、發(fā)展著母國的文化,但是“'成為阿根廷人’被所有人毫無異議地接受,這是一個混雜著不同身份的統(tǒng)一認同”。作為一個多種文化交融的現(xiàn)代國家,阿根廷的民族國家身份是在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之后,經(jīng)歷內(nèi)戰(zhàn)沖突才逐漸形成的,此后隨著不同移民的到來,民族主義的內(nèi)涵又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二移民和重塑的民族性 在1812—1874年間,歐陸移民大量涌入阿根廷,此時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聚集了許多的歐陸人口,此后移民還開發(fā)了阿根廷的沿海和內(nèi)陸地區(qū)。19世紀中葉,歐洲移民已經(jīng)在阿根廷內(nèi)陸落地生根,1830年開始有蘇格蘭移民在布省的查科穆斯(Chascomús)定居,1856年大量的瑞士移民決定在圣菲?。⊿antaFe)落腳,1866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威爾士移民選擇了氣候與祖國相似的巴塔哥尼亞高原。這些歐洲移民既開發(fā)了阿根廷的內(nèi)陸,又滿足了領導人希望擺脫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從而構建阿根廷共和國的目標。 面對這些新現(xiàn)象,阿根廷在1853年制定的憲法開篇就聲明“阿根廷……向世界上所有希望到阿根廷定居的人們敞開大門”。并且規(guī)定但凡在阿根廷國土上居住滿兩年的人就可以獲得阿根廷的公民權,這一條例到現(xiàn)在依舊適用。1853年憲法第14條法例和第16條法例分別規(guī)定“所有在阿根廷的居民都有同等的工作、經(jīng)商、學習、自由言論和自由進出阿根廷的權利;”“阿根廷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不論出身不論種族,這也是稅收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基礎?!狈彩怯幸庠竵淼桨⒏⒌木幼≌?,都可以成為阿根廷的公民。對于阿根廷立憲者們來說,參與構建阿根廷的都是天然的阿根廷人。早期阿根廷民族主義被認為是一個政治概念:阿根廷公民應該有對自由的熱愛,有對平等的追求,他們忠誠于阿根廷國家。阿根廷人之所以成為阿根廷人,不在于他們出生、生活在這塊土地,更根本的是阿根廷憲法使得阿根廷人成為一個政治的共同體。 在1876—1930年間,阿根廷政府一直努力嘗試建立一個適當?shù)姆煽蚣埽晕鸵龑г搰浅P枰囊泼瘛?876年頒布的《第817號移民與殖民法令》提到創(chuàng)建阿根廷的移民總局并規(guī)定其職能和權力還有相關活動,這一移民法令還提到政府會在各省的首府和港口設立移民委員會,專門向移民總局報告入境人員的相關數(shù)據(jù)。同時,該法令規(guī)定阿根廷會在移民到達阿根廷時提供免費的食物和住所,還會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并且會給他們提供免費的內(nèi)陸火車將他們送到最終的目的地,這對于幫助移民在阿根廷定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樣,因為政府采取措施在博卡區(qū)(LaBoca)的碼頭建立了安置服務站,更進一步地便利了移民到來之后辦理相應手續(xù)。到1912年,碼頭上有超過50家職業(yè)介紹所,每年大約安置17萬名工人。歷史學家卡爾·索爾伯格(CarlSolberg)曾指出,“阿根廷吸引外來移民的關鍵在于政府開放的政策,直到1930年都對移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在20世紀40—80年代,阿根廷的移民政策反映出了移民在經(jīng)濟建設和民族建構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庇隆政府提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人口被認為是財富的來源,并且計劃提出向農(nóng)村和農(nóng)業(yè)地區(qū)輸送移民,同時向工業(yè)城市輸送技術勞動力。在其第二個五年計劃中,人口變量被稱為“人力資本”,可以帶來政治和經(jīng)濟層面的雙重效益,更多的人口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高政治統(tǒng)合局面和提高物質(zhì)生活水平。但此時的移民政策的實際操作不再如憲法中所寫的那樣可以“完全自由”地進入,而是變得更有選擇性。官方或私人出臺的移民“墾殖”計劃,會根據(jù)移民的種族、意識形態(tài)、道德、專業(yè)、智力、經(jīng)濟和身體特征來選擇移民,最終的目的是使移民能更好地將自己的勞動要素在阿根廷轉化為生產(chǎn)力。在1957和1958年,阿根廷政府相繼修改移民法,首先批準成立一個移民墾殖計劃的部級委員會,后來又批準成立國家委員會,該委員會擁有收購土地的權力,為之后的移民墾殖計劃提供落地的條件。此外,第10790/58號法令認為移民是實施全面發(fā)展政策所需要的勞動力來源,這一假設決定了移民目標不僅需要與農(nóng)業(yè)活動相適應,而且需要與工業(yè)和采礦活動的目標相協(xié)調(diào)。因此,政府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移民咨詢委員會,其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就是“從專業(yè)、地點和數(shù)量上確定國內(nèi)的勞動力需求,以及從農(nóng)業(yè)、工業(yè)和采礦業(yè)的角度來協(xié)調(diào)和引導移民”。在軍政府時期移民政策的重心有所轉移,更多采取限制融合的態(tài)度,1981年的第22439號法令顯示軍政府有意吸引更多的歐陸移民,但是對于鄰近國家的人民則保持了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 2004年,阿根廷頒布第25871號法令,提出要穩(wěn)固對南方共同市場(南共市)成員國的移民政策,恢復對移民的接納態(tài)度,不論是區(qū)域性的還是國際性的。此時阿根廷的移民政策再度恢復到全面開放的狀態(tài),也使周邊國家的移民大量地進入阿根廷,并產(chǎn)生了一波新的移民潮。這波移民潮與19世紀初不同,大多數(shù)移民來自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shù)扰弴?,僅2008年獲得永居權的南共市移民就達到46665人。兩年后阿根廷政府還推出了“大祖國計劃”(PatriaGrande),希望能從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等方面讓移民更好地融入阿根廷社會。在這些歷史政策的多重影響下,阿根廷的民族主義始終處于流變的狀態(tài),其民族性也在不斷地被重塑。
三社會整合與流變的民族主義 阿根廷對國際移民采用了不同的社會整合政策,能讓移民平等和充分參與社會生活,最終使得尚未歸化和已經(jīng)入籍的移民都能產(chǎn)生民族認同,建立相同的歷史記憶。 在新興的民族國家中,政治紐帶的包容性使得各種起源的人都可以被吸納,他們同屬于一個地域,享有一定的公民權。阿根廷在1853年制定的憲法中明確表明在該國連續(xù)居住滿兩年的人即可申請永居,獲得省級及以下的選舉和被選舉權。移民需要展示對國家的忠誠,同時也分享國家賦予公民的權利。如菲利克斯·格羅斯(FeliksGross)所說:“公民權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認同,一種與族屬意識、族籍身份分離的政治認同……它提供了一種將種族上的親族認同(文化民族)與和國家相聯(lián)系的政治認同(國家民族)相分離的方法,一種把政治認同從親族關系轉向政治地域關系的途徑。”因為憲法對政治基本權利的保障,外來移民能夠迅速地被帶入阿根廷的政治文化中,他們不論分屬何種族裔,并不影響他們參與政治生活,探討與個人權益相關的一切政治問題。自2016年以來,“政治和選舉改革總局”還實施了“你在首都投票”(EnlaCiudad,Votás)的方案,旨在通過設立咨詢站與生活在首都的移民群體進行交流,同時提供政治培訓空間,從而提高移民群體對投票權的認知并鼓勵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繼而培養(yǎng)他們對阿根廷的政治認同。政治認同將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個人和集團凝聚起來,成為種族多元國家賴以構成的基石。 在社會保障領域,阿根廷政府一直重視擴大對移民的保護力度,賦予新移民與阿根廷公民同等權益。根據(jù)第25871號移民法第6條法例,在所有的行政轄區(qū)內(nèi)移民們都享有與阿根廷本國人一樣的社保、教育、就業(yè)等權利。第8條法例還寫明了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否認或是剝奪移民們享受醫(yī)療資源的權力,衛(wèi)生當局還應該認真對待移民的咨詢和解決他們的困難。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也可以和阿根廷本國人一樣可享受免費的公立教育。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調(diào)查,在18—65歲的人群中阿根廷本國人與外國人完成小學教育(22.49%;25.96%),中學教育(20.97%;23.85%)和大學教育(16.85%;12.25%)的比例分別為60.31%和62.06%。這表明有大量的外國人,尤其是毗鄰國家的學生前往阿根廷求學,例如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醫(yī)學院甚至被形容為近乎是半個秘魯人的學院。這些保護措施為移民在阿根廷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讓移民們感受到“被接納”的社會氛圍。這些公平且優(yōu)待的社會保障措施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收買人心”的效果,同時這些便利的社會條件反過來還可以增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在文化融合方面,阿根廷政府既在憲法中表達了對不同種族的平等態(tài)度,也強調(diào)阿根廷文化是世界眾多文化中的一部分,彼此不分高低優(yōu)劣,只是種類不同,多元共存,各美其美。外來移民的歸化,只是公民身份的變更,并不構成文化之間的沖突。在1917年阿根廷政府就將每年的10月12日設為“哥倫布日”(Díadelaraza),紀念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同時還有慶祝西屬美洲多元文化遺產(chǎn)的含義。在阿根廷首都,自1949年開始,每年的9月4日都是“移民日”(DíadelInmigrante),為紀念1812年首批移民們的到來,同時倡導所有在阿根廷領土上定居的不同國家的個人和家庭保護原屬的文化。因此每年的這一天,阿根廷國會前的五月大道上都會有大型集會,每個國家的移民們都會分享各自的美食、運動和生活文化。這種平等相待的態(tài)度,也使得阿根廷民族能夠較好地吸納移民文化和豐富本民族的內(nèi)涵。
余 論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的民族主義既得到了加強,也有不少削弱,國家特性開始模糊,民族特色略有消散??梢哉f現(xiàn)代國家的民族特性危機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現(xiàn)象:“日本人在痛苦地思索,他們的地理位置、歷史和文化是否使他們成為亞洲人,而他們的財富、民主制度和現(xiàn)代化生活是否使他們成為西方人。伊朗一直被描述為'一個尋求自己特性的民族’,南非也在'尋求特性’?!崩∶乐薷鱾€國家均有其特性,在對待民族主義這個問題上阿根廷尤為突出?,F(xiàn)在阿根廷本國面臨著經(jīng)濟和債務危機,國內(nèi)的社會問題不斷,人們對阿根廷本國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認同出現(xiàn)了此前未有的危機,對阿根廷民族的認同降到一個最低限值,許多民眾選擇移民到其他國家來遠離經(jīng)濟危機與政治動蕩。 前面提到過,阿根廷政府在移民問題上,主要是采取一種積極吸納與融合的方式,在獨立的初期鼓勵移民去內(nèi)陸定居與墾殖,在近現(xiàn)代則是將移民群體轉化為新的政治基礎,來維護民族國家的合法性。阿根廷政府在教育、就業(yè)、醫(yī)療和文化領域采取了切實行動,為移民及其子女提供了相當大的保障。筆者認為,在后進的發(fā)展中國家中,阿根廷政府較好地將民族主義、民族尊嚴和政治認同合為一體,形成強有力的凝聚民族認同的情感符號和話語體系,這一做法提供了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整合的模板。 責任編輯:梁 辰 初 審:施恬逸 復 審:徐 濤 終 審:王 健 《史林》 ?本刊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 本刊嚴格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 ? 《史林》唯一投稿平臺:http://lwbi.cbpt.cnki.net ? 《史林》編輯部工作郵箱:shilin33@vip.126.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