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圖文資料來自網絡 多福寺 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的崛圍山之巔 始建于唐代貞元二年(公元786年) 原名“崛圍教寺” 唐、宋兩代香火很盛 宋末毀于戰(zhàn)火 ▼
明洪武年間重建 是晉王宗室的重要禮佛之所 明弘治年間改名“多福寺” 后又多次重修 ▼
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 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 大雄寶殿為主殿,規(guī)模宏偉 并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 均為明代遺物 ▼
“大雄寶殿”橫匾 錢紹武題寫 ▼
崛圍山舍利塔,始建于宋 宋金遺構,六角七層 磚制塔檐平座 逐層收分至塔剎的寶瓶 塔借山勢,山添塔威 遠望似如椽巨筆 ▼
寺內有霜紅龕 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 2006年多福寺被國務院批準為 中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多福寺明代彩塑14尊 集中在大雄寶殿內 ▼
中間是釋迦牟尼佛 左邊西方世界阿彌陀佛 右邊是東方世界藥師佛 ▼
三世佛坐像后面,分別置高大背光襯托,背光分內外兩部分,內部彩繪以紅、綠色為主,色澤艷麗,塑有花卉、龍串富貴(牡丹)。外部火焰紋貼金,背光上部中央塑有大鵬鳥、飛天等。 釋迦牟尼佛 ▼
阿彌陀佛 ▼
藥師佛 ▼
三世佛須彌座前,分別塑三位菩薩,即中間觀音菩薩,東側文殊菩薩,西側普賢菩薩,合稱“三大士”。菩薩像體量不大,高度和佛座略同,三位菩薩分別坐于天吼、青獅、白象背上,三神獸皆為臥式。觀音菩薩右腿蹲式,左腿下垂,左手伏于腿面,右手搭于膝面,自然恬靜, 可謂自在觀音。文殊菩薩雙腿自然垂下,普賢菩薩結半跏趺坐于獸背,均雙手相向施說法印。三菩薩頭戴花冠,袒胸佩瓔珞,披肩帛與飄帶環(huán)繞手臂、兩掖,自然垂下,跣足踏于臺座。 普賢、觀音、文殊三位菩薩分立三佛之前 ▼
扇面墻背后,懸塑倒坐觀音菩薩像,觀音左腿盤曲,右腿蹲式,上身略斜,坐于巖石狀臺座之上。左臂依托于臥姿的天吼神獸,右手伸直自然搭于膝面,舒展自如。面相滿而不馳,柔而不弱。兩眼似閉,但在一絲眼縫中微露眼瞳,黑如點漆。披肩帛佩瓔珞,戴臂釧手鐲。神態(tài)生動灑脫自然,動作表情刻畫、手足造型以及衣紋轉折妙造自然,藝術水平精湛。左右上隅原有護法、韋馱二像,現只剩韋馱。 扇面墻背面的韋陀、倒坐觀音 ▼
佛壇下東西兩山墻前,塑有二護法金剛站像,塑像高大魁梧,頭戴武纓戰(zhàn)盔,身披戎裝鎧甲。東側護法白面,八字山羊胡,神態(tài)柔中帶剛,左手抬起拈花印,右手下垂握槍桿聳立,披帛帶垂腋下,虎頭飾肩,鎧甲護大臂,肘間袍袖飛揚?;⒚孀o腹咬金飾寶相花腰帶,束扎腰圍。下身鎧甲有勾扣,以折疊鎧甲的長度。腳踩云頭戰(zhàn)靴,褲子于膝部束扎。 西側護法褐色面容,怒目圓睜,左手垂下握劍柄,右手彎曲伸兩指指劍鋒,帛帶飛揚從兩肩過掖至后腰,打結后及地。軟帶束胸巾,肩飾虎頭,袍袖由鎧甲下甩出,腹間獸頭魚尾護襠,腰帶束扎腰圍。腳踩云頭戰(zhàn)靴,褲腿于膝部扎起。兩尊護法軀體健壯,挺胸而立,身體前傾,一派威武剽悍之勢。 兩尊護法金剛 ▼
三世佛之間還塑有四尊脅侍菩薩站像,除東端菩薩著上衣外,其余三尊均袒胸露臂。四菩薩頭戴花冠,肌膚白皙,佩瓔珞,戴臂釧、手鐲,披肩帛與飄帶環(huán)繞手臂自然垂下。裙裾緊貼下肢,跣足踏于蓮花臺上。脅侍菩薩比例精當,亭亭玉立,閑雅溫和,臉部尤為清麗,眼光沉靜,恭順內省,嘴小鼻直而微勾,極有個性,端莊秀美而無一絲俗媚之態(tài),聰穎娟好,乃明塑之佳品。 從左至右四位脅侍菩薩 ▼
大殿墻壁繪有84幅連環(huán)畫 繪制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 反映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跡 畫法嫻熟,線條流暢 著色講究,立體感強,形象逼真 是難得的明代壁畫精品 ▼
須彌座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