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胡類方 ![]() 柴胡類方是以柴胡為主藥的一類方劑。《傷寒論》中的柴胡類方主要包括以下七個: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四逆散。 其中小柴胡湯在《傷寒論》中涉及的條文有17條,是七個類方中最多的,柴胡類方都是在此方基礎上化裁加減而來,故大多數(shù)醫(yī)家把小柴胡湯稱為柴胡類方的基礎方、總方。最近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了《傷寒論》中柴胡類方的方證及應用,分享如下: ![]() 1 小柴胡湯 ![]() 【原文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組成】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洗) 半升 甘草 (炙) 三兩 生姜 (切) 三兩 大棗 (擘) 十二枚 【方解——三個藥組】 ①柴胡、黃芩——解熱除煩,外透內清 ②半夏、生姜——逐飲止嘔 ③人參、甘草、大棗——健胃補中以生氣血津液,扶正祛邪。 【主治】邪犯少陽的半表半里證。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外感病、月經(jīng)病、神經(jīng)精神疾及各種雜病等。 【或然證加減】 ![]() 【胡老經(jīng)驗】 ①小柴胡湯加石膏(石膏常用40-100g) 【辨證要點】柴胡證+里熱(發(fā)熱、口干舌燥、口鼻息熱、舌苔白燥等) 【主治】1.急性上呼吸道疾病;2.腮腺炎、淋巴腺腫大、乳腺炎尚未化膿者。 ②小柴胡湯加芍藥(芍藥加12-18g) 【辨證要點】柴胡證+腹痛、痢疾泄瀉 【加減】口干舌燥者,有石膏證,可加石膏;里急后重者,加大黃。 ③小柴胡加桔梗湯(桔梗加9g) 【辨證要點】柴胡證+咽痛 【主治】扁桃體發(fā)炎、急慢性咽炎 ④小柴胡加吳茱萸湯(加吳茱萸9-12g) 【辨證要點】柴胡證+頭暈、嘔呃嚴重,甚至不敢起床。 【主治】美尼爾氏綜合癥 ⑤小柴胡加橘皮湯(加橘皮20-30g) 【辨證要點】柴胡證+惡心干嘔,不欲飲食,咳嗽 【主治】小兒納差(用橘紅)、干咳或百日咳(用陳皮,大棗加量至7-8枚) ⑥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合方 【辨證要點】柴胡證+胸悶,心下悶塞,咳嗽,有較多黃粘痰 【主治】少陽證兼痰熱結于心下(肺結核) 【黃煌老師經(jīng)驗】 黃煌老師把胸脅部、身體側面、腹股溝等少陽經(jīng)循行部位稱為“柴胡帶”,認為小柴胡湯多用于治療這些部位的疾病,如偏頭痛、甲狀腺疾病、肝膽疾病、腹股溝疾病、淋巴系統(tǒng)疾病等。常用加減如下: 咳嗽: ①伴咽痛,加桔梗、連翹。 ②久咳者,加五味子。 ③過敏性咳嗽,加荊芥、防風。 甲狀腺疾?。?/span> ①甲亢多汗、心率快、大便干結,合白虎湯(汗越多,石膏越重用;大便干,知母重用)。 ②消瘦者,加人參。 ③橋本,月經(jīng)不調或不孕者,合當歸芍藥散。 風濕病: ①血沉加快、CRP升高,加白芍。 ②下肢關節(jié)疼痛(下焦?jié)駸幔?,加黃柏。 ③腹瀉、浮腫,加五苓散。 淋巴系統(tǒng)疾?。?/span> ①淋巴細胞增多,配合大劑量連翹,《藥性》曰:“除六經(jīng)熱,與柴胡同功,然此治血熱,柴胡治氣熱之別耳?!?/span> ②腫瘤放化療后(面黃有水斑、浮腫、體腔積液,舌暗淡胖大),合五苓散。 ![]() 2 柴胡桂枝湯 ![]() 【組成】桂枝一兩半 黃芩 一兩半 人參 一兩半 甘草 (炙) 一兩 半夏 (洗) 二合半 芍藥 一兩半 大棗 (擘) 六枚 生姜 (切) 一兩半 柴胡 四兩 【主治】用于太陽未解,邪及少陽的太陽少陽合病。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肺炎、肺炎、慢性胃炎、關節(jié)痛等疾病。 【黃煌老師經(jīng)驗】 抓住條文主癥: 發(fā)熱微惡寒 → 提示發(fā)熱性疾病 支節(jié)煩疼 → 神經(jīng)肌肉關節(jié)疼痛 外證未去 → 在體表看得見摸得著的異常癥狀——皮膚損害(皮膚紅斑、出血點、斑丘疹、潰瘍等) 適用病癥: ①發(fā)熱初起,伴身痛、斑疹類的感染性疾病(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恙蟲病等) ②不明原因高熱或感冒后低熱持續(xù) · 體質較差或有慢性病。常有感冒發(fā)熱時用抗生素或清熱藥的誘因,一般用量較小。 ③腹痛類疾病(消化道潰瘍、膽石癥、慢性腸炎等)?!锻馀_》:“柴胡桂枝湯,治心腹卒中痛者?!?/span> ![]() 3 大柴胡湯 ![]() 【原文103】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組成】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洗) 半升 生姜 (切) 五兩 枳實 (炙) 四枚 大黃 二兩 大棗 (擘) 十二枚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而中氣未虛者。臨床上常用于形體壯實,癥見腹脹、大便不通、口干口苦、舌苔黃微膩、脈弦滑者。 大小柴胡湯的鑒別: ①小柴胡湯:實為少陽太陰合病,已出現(xiàn)太陰不足之象,故加人參、生姜、大棗、甘草健運中土,扶助正氣,使邪氣不再往里傳。 ②大柴胡湯:為少陽陽明合病,在里已形成陽明實邪,此時不能再用人參、大棗、甘草,避免閉門留寇補邪氣。 二者均可出現(xiàn)嘔吐癥狀,小柴胡之嘔吐為少陽樞機不利,胃氣不和之吐,大柴胡湯之嘔吐為陽明不降,胃氣上逆之吐,治療時小柴胡用參姜棗草和胃,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白芍降陽明,生姜降逆止嘔。【“大柴胡先生”——胡老經(jīng)驗】 1、熱象明顯,口干舌燥、舌苔黃、大便干,加石膏,多見于高熱患者; 2、伴發(fā)潮熱,大便秘結,加芒硝,多用于毒性痢疾; 3、傷食后打嗝、大便不通,合橘皮湯,多用于傷食、食積; 4、合桂枝茯苓丸治療反復哮喘、腦血管病等,有瘀血者; 5、合大黃牡丹湯治闌尾炎、膽囊炎、胰腺炎,見嘔呃、胸脅滿、不欲飲食; 【黃煌老師經(jīng)驗——適用病證】 1、發(fā)熱性疾病(多以傷食為誘因) 2、胰膽疾病 · 胰腺炎必效方,急慢性均可用,不拘于有無便秘腹痛,舌苔厚即可服用。 · 膽絞痛、大便干,加芒硝或玄明粉5g。 3、反流性胃病 4、呼吸道疾病 5、心血管疾病 面暗紅,唇舌紫暗 → 合桂枝茯苓丸。 6、精神心理疾病(抑郁、強迫癥、精神分裂等) 腹脹痰多,咽中異物感 → 合半夏厚樸湯 心煩腹脹 → 加梔子15g,厚樸15g 脈滑,多汗,口干 → 加石膏30g 7、乳房疾病 腹脹便秘 → 加瓜蔞30g 淋巴結腫大 → 加連翹 8、皮膚疾?。ㄆぱ?、濕疹、帶狀皰疹、痤瘡等) 皮膚瘙癢 → 加荊芥、防風。 皮膚通紅 → 加石膏 【黃煌老師經(jīng)驗——適用人群】 ①體格壯實或肥胖,上半身飽滿 ②焦慮抑郁 ③上腹部膨隆 ④消化道癥狀 ![]() 4 柴胡加芒硝湯 ![]() 【組成】小柴胡湯加芒硝二兩,為和解瀉熱的輕劑。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 一兩 生姜 (切) 一兩 半夏 (洗) 二十銖 大棗 (擘) 四枚 芒硝 二兩 【主治】病在少陽陽明,太陰中氣已虛者之感冒咳嗽、發(fā)熱及各種雜病。 【與大柴胡湯的區(qū)別——虛實】 柯琴《傷寒論翼》:以芒硝替代大黃,更適用于誤下后里實未甚而正氣受損者。此方用于少陽病誤下后,正氣已虛而余熱未清,芒硝僅潤燥而不峻下,柴胡仍和解樞機,體現(xiàn)攻補兼施之巧。 ![]() 5 柴胡桂枝干姜湯 ![]() 【組成】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 三兩 干姜 二兩 栝蔞根 四兩 黃芩 三兩 牡蠣 (熬) 二兩 甘草 (炙) 二兩 【主治】病在少陽太陰的失眠、焦慮、慢性胃炎、發(fā)熱等疾病。 【方解】 柴胡、黃芩——解熱除煩 天花粉——生津解渴,去熱除煩 牡蠣——軟堅散結,以療氣機之凝結 桂枝、甘草——平?jīng)_氣,辛甘化陽以暢三焦 干姜——以方測證,內有水飲,應癥見便溏 【胡老經(jīng)驗】臨床最多用于慢性?。?/span> ①頑固低熱; ②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紅斑狼瘡、貧血等(體質偏虛+瘀),合當歸芍藥散; ③劇痛的青光眼,加吳茱萸。 【郝萬山老師經(jīng)驗】多從臨床癥狀及病機入手。 ①臨床癥狀:主要抓住脅痛、口渴、便溏三個主癥。 ②病機:主要抓肝膽郁熱、脾虛、津傷(少陽有熱,太陰虛寒,兼有津傷) ③應用:①肝膽疾病兼有太陰虛寒、津液損傷者;②慢性結腸炎兼有肝膽郁熱者;③糖尿病以口渴為主,又兼肝郁脾虛者。 ![]() 6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組成】柴胡四兩 龍骨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姜(切) 一兩半 鉛丹 一兩半 人參 一兩半 桂枝 (去皮) 一兩半 茯苓 一兩半 半夏 (洗) 二合半 大黃 二兩 牡蠣 (熬) 一兩半 大棗 (擘) 六枚 【主治】邪在少陽,樞機不利,熱擾心神(三陽合病,兼有太陰),臨床上多用于治療神經(jīng)精神類疾病,如失眠、小兒抽動障礙、抑郁癥、強迫癥等。 【方解】取小柴胡湯之半量,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黃、龍骨、牡蠣、鉛丹而成,有和解清熱,泄熱除痰,鎮(zhèn)靜安神之效。 柴胡、黃芩——和解少陽,調暢氣機 人參、生姜、大棗、茯苓——健運太陰,扶正祛邪 桂枝——開太陽,溫陽化氣利水 大黃——清泄陽明之熱;合黃芩清少陽之熱 龍骨、牡蠣、鉛丹、半夏——鎮(zhèn)驚墜痰,潛降相火 【黃煌老師經(jīng)驗】 1、大黃用量的調整:便秘者,用生大黃10g,無明顯腹脹便秘,用制大黃10g以內,消瘦、食欲不振或腹瀉者,去大黃,加甘草。 2、心煩胸悶、腹脹、舌尖紅者,合梔子厚樸湯。 3、狂躁癥、精神分裂見狂躁不安、便秘、月經(jīng)不通者,加桃仁15g,芒硝10g,甘草5g。 4、肢體震顫、肌肉僵硬(如帕金森病)加麻黃5-10g、甘草5g或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有利于控制肢體震顫和改善肌肉僵硬。 5、失眠者,宜睡前服藥。 ![]() 7 四逆散 ![]() 【原文318】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組成】甘草(炙) 枳實 (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從條文上,我們較難理解四逆散證的病機和癥狀,不妨先從方藥入手:四逆散由等量的柴胡、枳實、芍藥和甘草組成。柴胡雖苦平,卻是一味向上、向外升發(fā)疏解的藥物。枳實和芍藥,作用方向均為向下,再加甘草調和補中,本方就會同時具有向上、向外、向下疏散的作用,可理解為四逆散是一張向周圍疏解氣機的方,適用于氣郁證。 ![]() 從癥狀上分析:原文提示四逆散證的癥狀有“四逆、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可將其分為上(咳、悸)、中(腹中痛)、下(小便不利、泄利下重)三部癥狀,這些癥狀都是正邪交爭的結果。結合以上方藥的分析就能理解,四逆散證的病理狀態(tài)是:有實邪郁滯在體內,人體正氣欲解邪氣,并通過向上、向外、向下的方向來疏解,但由于正氣不足或邪氣較盛而難以疏解。 正邪交爭的狀態(tài)下,欲向外疏散邪氣的正氣攻沖于上,就可出現(xiàn)咳、悸;攻沖于下,則可出現(xiàn)小便不利、泄利下重;在體內,可出現(xiàn)腹中痛。而四逆是由于人體調動更多外部的氣血達于體內與邪氣相爭,故四末氣血相對較少,故出現(xiàn)四逆。 四逆散證治法就是應用藥物幫助人體的正氣向周圍疏解氣郁,氣郁得解,則諸癥消失而愈。 【黃煌老師經(jīng)驗——適用病證】 1、抑郁癥。伴有咽中異物感、腹脹腹痛者,多合半夏厚樸湯——八味解郁湯 2、頑固性失眠。使用經(jīng)驗:入睡困難,無睡意,必須營造特別的睡眠環(huán)境(如看書、聽音樂、胸壓重物、裸睡等),加桃仁、紅花、川芎、當歸。 3、泌尿系統(tǒng)疾病。排尿困難,尿路刺激癥狀明顯者,合豬苓湯;結石引起的絞痛,可加大白芍的量。 ![]() 【各醫(yī)家對柴胡類方的見解】 ![]() 成無己(金代·《注解傷寒論》) · 首次提出“少陽為樞”,柴胡類方為“和解劑”,調和半表半里。 · 強調柴胡與黃芩配伍的協(xié)同作用:柴胡疏少陽之郁,黃芩清少陽之熱。 李東垣(金元·脾胃學派) · 將柴胡類方與“升陽”結合,認為柴胡可升舉脾胃清陽。 · 補中益氣湯:柴胡與升麻配伍,升提中氣,治氣虛下陷。 · 注重柴胡的“升散”之性,用量輕(1-3g),避免耗氣。 葉天士(清代·溫病學派) · 柴胡類方用于溫病初起,但強調“邪在氣分”方可使用。 · 提出“柴胡劫肝陰”之說,主張陰虛體質慎用,或配伍白芍、生地等養(yǎng)陰藥。 · 活用四逆散治療肝胃不和、氣滯脘痛。 ![]() |
|
|
來自: 鐵毛l > 《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