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一聊上熱下寒的問題。 上熱,熱在哪里?熱在頭面,熱在胸膈,比如,反復(fù)發(fā)作的口腔潰瘍、牙齦腫痛、臉上長痘、失眠煩躁。下寒,寒在哪里?寒在腰膝,寒在腿腳,比如,手腳冰涼、容易腹瀉、夜尿頻多。 上火與體寒并存,這種現(xiàn)象現(xiàn)在的很多人都有,怎么解決呢? 給大家說上一個方子,烏梅丸。 出自東漢大醫(yī)張仲景的《傷寒論》。 烏梅丸:烏梅30克,細辛6克,干姜10克,黃連6克,當(dāng)歸10克,制附子10克g,花椒10克,桂枝10克,人參10克,黃柏10克,水煎服。 中成藥,烏梅丸。 張仲景說這個方子治療什么病的? 治療厥陰病,也就是肝經(jīng)的病。 這就怪了,上熱下寒和肝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實際上是這么回事。 肝主疏泄,有動和升,有向上生長和向外舒展的特性。就像什么?就像春天的樹木一樣,我們常說春寒料峭,假如寒氣太盛,那樹木就遲遲地不肯抽枝發(fā)芽。 肝陽虛,肝臟缺乏陽氣,也會生發(fā)不起來,導(dǎo)致肝氣郁結(jié)。注意這里的肝郁,和我們之前所講的肝郁,有點不一樣,之前講肝郁是因為情志原因,比方說,悶悶不樂,這是實證。現(xiàn)在是虛證。 再往下,肝內(nèi)寄相火,和相火對應(yīng)的是君火,君火藏在心里面,心呢又是君主之官,是一個國家的主宰,那么,這個相火,我們就可以把它理解為丞相。丞相要盡心輔佐,聽從君主的指揮。 在中醫(yī)里面有一種說法,叫相火隨君火游行全身。肝陽虛了以后,肝主疏泄的功能受到影響,相火也就不能隨著君火游行全身了,也會郁在那里,慢慢地化熱了,我們就叫它郁火。 對此,民國大醫(yī)張錫純是這么說的:“因肝主疏泄,中藏相火(相火生于命門,寄于肝膽),肝虛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遙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經(jīng)絡(luò)之間?!?/span> 本來陽氣就不足,還沒走到四肢呢就被瓜分的差不多了,現(xiàn)在相火又內(nèi)郁化熱了,這就形成了上熱下寒之證。 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陽虛火郁。 其中,陽虛是主要矛盾。我們首先解決主要矛盾,解決陽虛的問題。 用干姜、附子、桂枝來溫陽。桂枝長在枝頭,是植物枝條上最嫩,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桂枝再加上人參,又能鼓舞肝氣生發(fā)。 陽虛了以后,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這里用細辛、花椒來散寒。細辛這味藥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非常的細,所以它特別擅長穿透,可以直接穿透到骨頭里,把寒邪給排出來。 當(dāng)歸是補血的,血屬陰,中醫(yī)常說陰陽不分家。 解決了主要矛盾,再來解決次要矛盾,把郁火清一清,用的是黃連、黃柏,這是兩味苦寒之藥。 最后我們來講講烏梅,為什么把它放到最后來講呢?因為烏梅在整個方子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你看名字就叫烏梅丸,說明它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烏梅味酸,它是酸的,吃到酸味的食物會感覺上下牙關(guān)一緊,五官也會不由自主地揪在一起,說明酸主收,同時也說明它可以把能量柔和到一起。 不是上熱下寒么?說白了就是能量分配不均,烏梅可以把不相順接的陰陽糅合到一起,也叫調(diào)和陰陽。 烏梅丸這個方子張仲景也用它來治療蛔厥證,就是腸道里有蛔蟲,這個蛔蟲要往上走,張仲景就說是“蛔上入其膈”。膈指的是哪里,我們先不去管它。我們要做的就是阻止它,不讓它往上走,那張仲景就想了一個辦法,叫清上溫下,具體是怎么個過程呢? 首先,蛔得酸則靜。烏梅,酸的吧,本來這蛔蟲又搖頭,又擺尾,興致勃勃地正往上走呢,酸味一去,它就受不了了,速度就降下來了。 其次,蛔得苦則下。要想讓這個蛔蟲趕緊走,就得用苦味去刺激它,黃連、黃柏,苦的吧,苦寒之藥除了味道不好,還能干什么?能清熱。 我們可以想一下,這個蟲子為什么要往上走,會不會是因為上面暖和,下面太寒了,不排除這種可能,對吧。張仲景的意思就是把上面的熱清掉,蛔蟲當(dāng)然不愿意呆在又苦又冷的地方,可是它也不愿意再回去,因為那里同樣陰寒一片。怎么樣,再用點干姜、附子之類的,把下面暖起來,當(dāng)它回頭再去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不一樣了,來時的地方又暖和又舒適,那還不腳底抹油似的自動往下溜。非常高明的一個思路。 烏梅丸最初是丸劑,也可作湯劑,現(xiàn)在也有中成藥:烏梅丸。 以上只做參考,請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調(diào)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