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年人的社交場里,不回應本身就是一種回應。 你好,我是小小超。 微信列表里那些從不主動找你的人,未必是因為討厭你,而是你們之間就沒有利益的交叉點。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成年人之間的互動,本質是價值的交換。 你的保持沉默或一味被動,在別人的眼里,或許只是“你不值得他浪費時間”的潛臺詞。 01 不主動的本質是價值不匹配 毛選說,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G命的首要問題。 與人交往,首先就是要弄清楚彼此間的目的是什么。 這就是人際關系的底層邏輯。 別人不聯(lián)系你,是因為你無法成為對方的“朋友”的,因為你們不是利益共同體。 你也不會成為對方的“敵人”,因為你們之間并沒有競爭的關系。 稍微展開,就是: 生活中,你是不會主動聯(lián)系樓下超市老板的,除了家里缺米缺油的時候。 工作中,領導不會主動找基層員工談心的,除非是他需要你做什么事了。 生意中,客戶不會主動聯(lián)系沒資源的銷售,因為客戶需要的是高性價比。 成年人的社交網(wǎng)絡就像一張蜘蛛網(wǎng),人們只會去連接那些能給自己帶來營養(yǎng)的節(jié)點。 當你站在低處的時候,別人是看不到你手里的資源,自然也不會伸手,也就不會看你了。 所以,與其糾結別人為什么不主動,不如先問問自己,你能為別人解決什么問題?你的專業(yè)能不能幫別人省時間?你的資源能不能幫別人賺錢? 當你的價值足夠高,足夠顯性的時候,你就像路口上發(fā)光的燈,趕路的人自然會朝你靠攏。 02 被動等待只會陷入弱者循環(huán) 毛選說,主動權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通過斗爭得來的。 很多人把自己的“不主動”當作一種清高,認為要是自己主動去聯(lián)系對方的話,是一種身份上的“掉價”。 但現(xiàn)實是,被動等待的人,陷入了“越弱越被動,越被動越弱”的死循環(huán)。 有句老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現(xiàn)在你試試? 就比方說你開了一家餐館,你的菜品非常好,味道非常棒,但卻從來都不打廣告,結局會是什么? 結局就是你會被街邊吆喝的小攤,旁邊的蒼蠅館子搶走客流,時間一長就倒閉了。 如果說社交的本質是價值流通的話,那么流通的前提就是“被看見”。 一個程序員技術再強,如果從不參與項目討論,領導只會當他是個寫代碼的工具; 一個設計師創(chuàng)意再好,如果從不展示作品,客戶永遠不知道他的價值。 主動不是討好,而是把自己的價值擺到臺面上來,讓人看見。 毛選說,要把敵人擠到狹小陣地上去。 當你主動展現(xiàn)自己的價值,展現(xiàn)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就是在把競爭對手擠到邊緣地帶。 比如你的同事在技術上遇到卡點的時候,你完全可以給他分享一篇深度分析的文章,嘗試給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的動作不會讓你顯得“卑微”,反而會讓你像磁鐵一樣吸來機會。 03 真正的主動權藏在自我升級里 毛選說,要把G命發(fā)展到全國去,就要發(fā)展紅軍。 很簡單,因為你足夠強大了,盟友自然就會出現(xiàn)。 別人不聯(lián)系你,本質上是因為你的“兵力”不夠造成的。 你的認知無法幫別人解決難題,你的經(jīng)驗無法給別人帶來啟發(fā),你的資源無法成為別人的杠桿。 更多時候,你就像一支弱小的軍隊,連自己根據(jù)地都守不住,更別說吸引友軍來結盟。 很多人誤以為搞關系就是請客送禮,但毛選說,G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 真正的人脈不是靠維護出來的,而是你要成為群眾需要的人。 當你是公司里唯一能解決某一個問題的人的時候,別人自然會主動找你幫忙的。 這個過程就有點兒像種樹一樣。 你只需要把根扎深,拼命吸收陽光,讓枝葉長得茂密。 等到秋天果實掛滿枝頭,摘果子的人自然會帶著梯子過來。 所以,與其焦慮別人為什么不聯(lián)系你,不如把時間花在打磨專業(yè)上。 你每解決一個復雜問題,就相當于在人際關系的戰(zhàn)場上多占領了一塊高地。 04 說點心里話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童話故事,人際關系的本質是“用”字當頭。 你的通訊錄里躺著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需要你。 與其等待別人施舍關注,不如把自己變成別人解決問題的“剛需”。 此外,關系的主動權從來不在別人手里,而在你每天打磨自己的手中。 關于超: |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401、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