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情畫意 以典故入畫的畫家 高岑【善意提醒】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釋義為: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國畫是中國人文情思里最為深重的沉淀。中國畫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即:傳統(tǒng)文化的厚積薄發(fā)。本質上,中國繪畫富于“形而上”的意味。王維開創(chuàng)詩與畫的結合的萌芽,宋徽宗趙佶創(chuàng)立了“中國畫的詩情畫意”標準形式——集詩書畫于一體,自此成為了中國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宋以來,詩畫一律的觀點成為主流。蘇東坡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元代繪畫在繼承唐、五代、宋繪畫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fā)展,標志就是“文人畫”的盛行,繪畫的文學性和對于筆墨的強調超過了以前的所有朝代,書法趣味被進一步引申到繪畫的表現(xiàn)和鑒賞之中,詩、書、畫進一步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中國畫的又一次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明、清兩代繪畫傳承宋元精華并演變發(fā)展,回到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派,占據(jù)畫壇主流。因此,品評中國畫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繪畫那樣的“一覽無余”;一、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去品味“中華文化精髓——詩詞歌賦”;二、從中國書法藝術上去品味字體的美、線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現(xiàn)個性精的美。三、中國畫的本質——“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維、情感的藝術,是“物我合一”的藝術體現(xiàn)。正如現(xiàn)在的絕大多數(shù)書畫作品,"千人一面",看似漂亮外貌,實則廢紙一張(或者是是缺詩、少書法,沒文化、沒思想的空殼——淪為“以術求術、”、崇洋媚外,傳統(tǒng)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畫之傀儡、怪胎。“殘缺的中國畫”)。 【編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無不是文化的產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學),然后才是藝術(技藝)。中國書畫是中國人文情思里最為深重的沉淀。中國畫的文化蘊藉又遠在繪畫之外,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后來又講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基礎。文化可以滲透到一個人的心里,滲透到一個人的血液里,是深層次的,是不容易改變的。 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對:當前,無論是中國畫展覽,藝術市場上,還是書畫課堂等等,能夠見到的中國畫,基本是沒有題畫詩的“白板”。當下不少畫家以西方繪畫作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參照,以此倡導所謂融合中西繪畫以加強“視覺沖擊”和寫實效果。其結果造成了中國畫的發(fā)展不但失去了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現(xiàn)了極其蕭條的現(xiàn)象,在這種外來文化意識決定下會將中國畫引入末路;因此,我們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當前中國處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民族文化觀念,“詩情畫意”應該是中國畫藝術發(fā)展的大趨勢。顧紹驊懷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社會責任感,面對當前美術界的西化現(xiàn)狀,提出中國畫的發(fā)展必須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路:中國畫最大特點是思想性,人格藝術,養(yǎng)心,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厚積薄發(fā)!即:中國民族文化的中國畫,是具有“詩、書、畫、印”等民族文化特征,這是中國畫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詩情畫意”?!霸诤霌P民族文化這個事上,我們都應該做錚錚鐵骨的好漢,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負責任,要無愧于這個時代,沒有文化是不行的!”“顧紹驊的詩情畫意”(中國畫的詩情畫意),經過數(shù)十載的探求,主張應該從《中國畫評價標準》。我撰寫了《以古為證 汲取精粹 發(fā)展創(chuàng)新 面向未來》等等論文來闡述------。 清代歷朝的畫家繁花齊放,有史可稽的畫家多達近六千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藝術是人類思想和感情的綜合呈現(xiàn),繪畫的發(fā)展進程與人類思想更不可分,而主導畫家思想的除了畫家自己的創(chuàng)意思維,最重要的是生活環(huán)境帶來的力量,其中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無論是清初、盛清、中清、晚清,繪畫的走向背后都有很特殊的主導力量。事實上,清代有能耐的畫家,無論宮廷內外,大多能捧上一個好飯碗,過上吃肉的好日子。異族入侵,改朝換代之初,文人和畫家通常對新政權持敵對的態(tài)度。清代建國之初也不例外,清初的著名畫家中除了王原祁和王翚之外,“六大家”、“四僧”和“金陵八家”中的大多數(shù)都選擇了遠離仕途。他們有的生于明代的富豪宗室,家產豐厚;有的以占卜算命、私塾坐館為生,大家都不愿意吃新朝代的皇家飯。比起在連綿不斷的文字獄中遭受無妄之災的清代文人,皇帝們對畫家還算不錯,歷代皇帝都很重視繪畫。到了清代中期的康乾年間,宮廷畫家越來越多。 金陵八家,清代前期南京地區(qū)的一個繪畫流派。代表人物為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八人。他們的繪畫題材和風格不全相同,因都在同一地區(qū),都負有一定時譽,故人稱“金陵八家”,見清張庚《國朝畫征錄》。此外,陳卓、吳宏、樊圻、鄒哲、蔡霖論,李又李、武丹、高岑也稱“金陵八家”。見乾隆《上元縣志》。 高岑(1621年-1691年),字善長,又字蔚生,浙江杭州人,居金陵(今江蘇南京)。高阜弟,為“金陵八家”之一,中國明末清初畫家。高岑擅畫山水及水墨花卉,寫意傳神。幼年時學朱翰之山水,又學藍瑛,筆墨不凡,自成體系,風格閑雅悠適,品高超逸,其寫意花卉亦清秀傳神。周亮工曾經評其山水曰“不向荊吳輩乞靈”。可見高岑志向遠大,不拘泥于前人窠臼,而善于出新,這在摹古成風的明末清初之際尤為可貴。高岑在“八家”中的成就,僅次于龔賢,他不僅善畫山水,還精于水墨花卉。他早年傾慕朱翰,后學藍瑛,又從宋人董源、巨然的筆墨中尋根求柢,乃至黃子久﹝黃公望﹞之空靈簡樸,沈石田﹝沈周﹞之粗服亂頭,他都潛心入手,融會貫通。高岑初以平實工穩(wěn)為本,及至中年以后,崇尚寫意,追求性靈與境界,其畫漸至神采飛揚,晚年則愈發(fā)天馬行空,一意孤行,其實這正是從必然步入自由的進程與歸宿。高岑的代表作有《秋山萬木圖》,寫景蒼潤,雄偉而不流于鄙俗,神秀而不流于軟弱,真實地反映出山川煙嵐彌漫的深幽之景,是自己寫真山真水的感受。其流傳作品尚有《山居圖》《野居圖》《春景山水聯(lián)屏》《萬山蒼翠圖》《松窗飛瀑圖》《山閣清秋圖》等。 “金陵八家”師法也各有所宗,然而他們的相同之處就是都淡泊功名,為人也清高,他們只與詩酒結緣、書畫為伴,視廟堂為糞池泥塘,喜江湖而優(yōu)哉游哉。這八個人也偶爾距集在一起,然而他們卻說話并不多,僅僅是以翰墨丹青怡情遣興而已。 山水畫發(fā)展到清代,已經處于衰微階段,特別是清代四王之后,衰微局面已經確定,雖然中途偶爾有新意,然而是微不足道的。高岑呢不僅擅長畫山水畫,還精于水墨花卉。他的繪畫早年學朱翰,后來又學習藍瑛,又從宋人董源、巨然的筆墨中尋根求柢,甚至是黃公望的空靈簡樸,沈石田的粗服亂頭,他都認真學習,把眾家之長融匯于一體。我們欣賞高岑早期的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比較平實工穩(wěn),隨著他年紀的增長,到了中年以后他開始崇尚寫意,更加追求性靈與境界的繪畫漸至神采飛揚,最后到了晚年則愈發(fā)天馬行空,一意孤行,這也是從必然步入自由的進程與歸宿吧。都說高岑的山水畫技法,是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巔峰之作,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他的繪畫技法不僅精湛,而且獨樹一幟,足以做到開宗立派的地步。我們分析他的樹法,就可以看出高岑的樹法極為精湛,樹枝茂盛且層次分明,樹葉錯落有致,用筆自然流暢,這些我們都要注意。山石法,高岑的山石法主要還是以“短披麻皴”為主,用筆靈活多變,他的山石的紋理、質感、層次都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畫山水 水不可少,他的水法,主要以細密、流暢為主,用筆輕盈飄逸,水流的動態(tài)和層次感非常的生動。因此他的山水給我們的感受是山水工穩(wěn)而有古氣,富簡淡清逸的情趣,作品深得元人風貌。 《秋水釣舟圖》清 高岑 設色紙本 127.5×39cm 立軸 款識:蘆花秋水釣魚船。此薪翁先生得意句也。余嘗把誦不綴,因圖請政。石城弟高岑。鈐印:高岑之?。ò祝?金陵逸史(白) 簽條:高蔚生秋江坐釣。袁中舟舊物,今歸天風閣。庚辰上元題。鈐?。宏惸辏ò祝╄b藏?。涸k生審定印(朱) 說明:高岑為“金陵八家”之一。 清逸秋韻:高岑《秋水釣舟圖》賞析高岑作為活躍于清初的畫家,“金陵八家” 之一,其作品風格獨特,《秋水釣舟圖》設色紙本,立軸形式,尺寸為 127.5×39cm,展現(xiàn)了他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的精湛技藝與獨特審美。這幅畫作宛如一首靜謐的秋日山水詩,引領觀者走進一個清幽、閑適的境界。 一、構圖:營造深遠空間 畫面采用了傳統(tǒng)山水畫中常見的三段式構圖,層次分明,富有空間感。近景處,岸邊巨石嶙峋,形態(tài)各異,以濃墨重筆勾勒輪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現(xiàn)出石頭的紋理和質感,顯得蒼勁古樸。巨石之間,幾株樹木扎根生長,樹枝或彎曲伸展,或挺拔向上,樹葉以濃淡不一的墨色點染,既有殘留的綠意,也有泛黃的秋色,生動地傳達出秋意漸濃的氛圍。樹木的姿態(tài)和布局錯落有致,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真實感。 中景部分,寬闊的江面占據(jù)了畫面的主要空間。江水以淡墨輕染,通過線條的疏密變化表現(xiàn)出水面的波紋,層層疊疊,仿佛能感受到微風拂過,江水泛起的漣漪。江面上,一艘小船靜靜地停泊著,一位漁夫悠然地坐在船頭垂釣。小船造型簡潔,線條流暢,與江水的動態(tài)形成對比,突出了畫面的靜謐之感。漁夫的形象雖小,但刻畫細致,他專注的神態(tài)和閑適的姿態(tài),為畫面增添了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 遠景中,山巒連綿起伏,籠罩在淡淡的霧氣之中。山體用淡墨和淺赭色渲染,以柔和的線條勾勒輪廓,再用皴法表現(xiàn)出山的層次和立體感。遠處的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和神秘感,使觀者的視線能夠隨著畫面延伸,感受到山水的無盡韻味。 二、色彩:渲染秋意氛圍 在色彩運用上,高岑以淡雅、清新的色調為主,巧妙地烘托出秋天的氛圍。畫面中,墨色占據(jù)主導地位,通過墨色的濃淡變化表現(xiàn)物體的形態(tài)、質感和空間感。石頭以深墨色為主,凸顯其厚重堅實;樹木的枝葉用不同層次的墨色點染,展現(xiàn)出自然的生機與秋意的變化。 在墨色的基礎上,畫家輔以少量的色彩。江水用淡藍色或淡青色渲染,表現(xiàn)出秋水的清澈和寒冷。岸邊的樹木和草叢中,點綴著些許黃色和紅色,象征著秋天樹葉的變色,為畫面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遠處的山巒則以淺赭色和淡墨相結合,表現(xiàn)出秋山的沉穩(wěn)和寧靜。整體色彩搭配和諧統(tǒng)一,既簡潔又富有表現(xiàn)力,與畫面所傳達的秋意情境相得益彰。 三、技法:展現(xiàn)精湛功力 從繪畫技法來看,高岑運用了多種傳統(tǒng)技法來表現(xiàn)畫面內容。在描繪樹木時,他運用了豐富的筆法,如勾勒枝干時線條剛勁有力,點染樹葉時筆法靈活多變,有的地方用濃墨點厾,有的地方用淡墨暈染,生動地表現(xiàn)出樹葉的疏密和質感。 對于山石,采用了皴擦技法,結合披麻皴、斧劈皴等不同皴法,細膩地表現(xiàn)出山石的紋理和立體感。皴擦的筆觸或長或短,或粗或細,層次豐富,使山石顯得古樸厚重。江水的表現(xiàn)則運用了流暢的線條和淡墨的渲染,表現(xiàn)出水面的平靜和波紋的動態(tài)。 在表現(xiàn)霧氣和云霧方面,畫家通過留白和淡墨的巧妙運用,營造出一種朦朧、空靈的效果,使遠處的山巒和天空融為一體,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和意境美。 四、意境:傳達閑適心境 《秋水釣舟圖》營造出一種寧靜、閑適、悠遠的意境。畫面中,秋水悠悠,小船靜泊,漁夫悠然垂釣,周圍的山水靜謐而美好。這種寧靜并非寂靜無聲,而是在自然的寧靜中蘊含著一種生命的活力。觀者仿佛能感受到秋風的輕拂,聽到江水的潺潺流動聲,以及偶爾傳來的魚兒上鉤的動靜。 高岑通過對秋景的描繪和漁夫形象的塑造,不僅展現(xiàn)了自然之美,更傳達出一種對寧靜、閑適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喧囂的塵世中,這幅畫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心靈的棲息地,讓觀者能夠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在這清幽的山水之間,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 高岑的《秋水釣舟圖》以其精妙的構圖、淡雅的色彩、精湛的技法和深遠的意境,成為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佳作。它不僅展現(xiàn)了高岑卓越的繪畫技藝,更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獨特的審美內涵和文化價值,為后人研究清初繪畫藝術和文化風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觀圖顯詩意】小輪輕線妙無雙,曾伴幽人酒一缸。洛客見詩如有問,輾煙沖雨過桐江。 從高岑存世作品分析,其山水畫從宋元入手,并承明代吳門諸家之法,形成兩種面貌。一種承繼所謂“北宗”傳統(tǒng),從宋范寬到明唐寅。一種則遠紹元代黃公望、王蒙,近法明代的沈周、文徵明。此畫上部一巍岡拔地而起,突兀如盤。山頂叢林密布,點勾而成;山石皴法如雨點,又似刮鐵。當中一飛瀑如練,直瀉而下,沒入空蒙。紅葉紛披,點出秋意。全畫筆力堅挺,刻畫精微,神韻兼具,與高岑平素清淡之作,迥然形成兩種格調。 秋意山林的墨彩華章 —— 高岑《秋山萬木圖》賞析高岑,這位清初 “金陵八家” 之一的畫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F(xiàn)藏于南京博物館的《秋山萬木圖》,絹本設色,縱 148.1 厘米,橫 58 厘米,宛如一幅絢麗的秋日山水長卷,將秋山的雄渾壯美與萬木的斑斕多姿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構圖:山水相依的壯闊格局《秋山萬木圖》采用了傳統(tǒng)的全景式構圖,巧妙地將秋山、萬木、云霧、溪流等元素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宏大而深遠的空間感。畫面中,巍峨的山峰占據(jù)了主體位置,高聳入云,氣勢磅礴。山峰的輪廓以剛勁有力的線條勾勒,轉折處果敢利落,凸顯出山巖的堅硬質感。山體的皴法豐富多樣,結合了披麻皴、斧劈皴等技法,層層疊疊,細膩地表現(xiàn)出山石的紋理和立體感。在山峰之間,茂密的樹林層層疊疊,郁郁蔥蔥。樹木的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有的高大挺拔,直插云霄;有的枝干虬曲,姿態(tài)萬千。畫家運用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墨色變化,生動地描繪出樹葉的疏密、濃淡和層次。樹葉的顏色以綠色為主,間雜著黃色、紅色等,展現(xiàn)出秋天樹葉逐漸變色的自然景象,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畫面下方,一條蜿蜒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見底。溪流的存在不僅為畫面增添了靈動的氣息,還起到了連接前景與中景的作用,引導觀者的視線逐漸向畫面深處延伸。溪流兩岸,怪石嶙峋,形態(tài)各異,與周圍的樹木、山峰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山水畫卷。 二、色彩:秋韻斑斕的視覺盛宴高岑在《秋山萬木圖》中對色彩的運用獨具匠心,以淡雅清新的色調為主,巧妙地渲染出秋天的氛圍。畫面中的山體主要以淡墨和淺赭色為主,表現(xiàn)出山的沉穩(wěn)和厚重。淺赭色的運用為秋山增添了一絲溫暖的色調,與墨色相互交融,使山體顯得更加立體和真實。樹木的色彩則更加豐富多樣,綠色的樹葉中點綴著黃色、橙色和紅色,形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秋日山林圖。這些色彩的搭配自然和諧,既展現(xiàn)了秋天樹葉的斑斕變化,又不失整體畫面的統(tǒng)一與協(xié)調。畫家通過對色彩的細膩處理,使樹木的質感和立體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仿佛能讓人感受到樹葉在微風中的輕輕搖曳。云霧部分以淡墨和白色渲染,營造出一種朦朧、空靈的氛圍。云霧在山峰之間繚繞,使山峰若隱若現(xiàn),增加了畫面的神秘感和層次感。白色的運用使云霧顯得更加輕盈和飄逸,與山體和樹木的厚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 三、筆墨:精湛細膩的技法呈現(xiàn)在筆墨技法上,高岑展現(xiàn)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筆沉穩(wěn)有力,中鋒與側鋒交替使用,線條流暢而富有變化。在勾勒山峰輪廓和樹木枝干時,線條剛勁挺拔,準確地表現(xiàn)出物體的形態(tài)和質感;在描繪樹葉和云霧時,筆觸細膩柔和,使畫面更加生動自然。墨色的運用也十分精妙,通過濃淡、干濕、疏密的變化,表現(xiàn)出物體的明暗、虛實和層次。畫家先以淡墨打底,然后逐漸加重墨色,層層積染,使畫面呈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在表現(xiàn)山石的紋理和質感時,墨色的濃淡變化尤為明顯,濃重處表現(xiàn)出山石的陰暗面,淺淡處則表現(xiàn)出受光部分,使山石的立體感躍然紙上。此外,高岑還善于運用留白的手法,在畫面中適當留出空白,使畫面更加簡潔明快,富有節(jié)奏感。留白的部分不僅突出了主體,還為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使觀者能夠在欣賞畫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畫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情感表達。 四、意境:寧靜悠遠的心靈棲息《秋山萬木圖》營造出了一種寧靜、悠遠、空靈的意境,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畫面中的秋山、萬木、溪流、云霧等元素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和諧美麗的自然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沒有世俗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畫家通過對秋景的細膩描繪,傳達出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情。觀者在欣賞畫作時,仿佛能感受到秋風的輕拂,聽到樹葉的沙沙聲和溪流的潺潺聲,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慰藉和放松。這幅畫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寫照,展現(xiàn)了他對寧靜、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觀圖顯詩意】天靜秋山好,窗開曉翠通。遙憐峰窈窕,不隔竹朦朧。萬點當虛室,千重疊遠空。列檐攢秀氣,緣隙助清風。碧愛新晴后,明宜反照中。宣城郡齋在,望與古時同。 高岑的《秋山萬木圖》以其精妙的構圖、絢麗的色彩、精湛的筆墨和深遠的意境,成為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展現(xiàn)了高岑卓越的繪畫技藝,更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幅作品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為后人研究清初繪畫藝術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江山千里圖》清 高岑 紙本設色 477×25.1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款識:石城高岑。印鑒:高(白文)、岑(白文)
題跋:昔杜少陵題畫詩云,元氣淋漓幛猶濕,可知古人作畫以氣而墨彩生矣。蔚生畫布局寬展,開合自然,絕無斷續(xù)痕跡,而密不覺繁,疏不嫌薄,筆與墨融而為一,故所設澹色無不愜心,非得力于元大家黃子久、吳仲圭者焉能到此。蔚生本國初名手,同時與樊圻、鄒喆、方魯(龔賢誤寫方魯)、吳宏、葉欣、胡造、謝蓀輩號金陵八家,馳騁一世。其子蔭字嘉樹,姪遇字雨吉俱能世其家法。此卷流傳垂二百年,神氣奕奕,即令后起之太倉二王,遇目應亦悅心首肯,鑒別家宜什襲藏之。道光十五年乙未夏六月上澣,少仙老人朱文治識,時年七十有六。鈐印:少仙子書畫記(白文)、朱文治印(朱文) 禪分南宗北宗,惟畫亦然。或以氣韻,或以魄力,勝其大較然也。此卷蕭疏郁茂,擅南北宗之長,即云林之淡遠,山樵之縝密,無以過此。昔董思翁謂黃子久山水以為煙云生動林壑虛閑,斯言可以移贈慈水。夢白先生博雅好古,富于收藏,以是卷為書畫舫中第一珍玩,洵稱鑒賞不虛矣。丙申三月谷雨題于槃陀精舍,石蘭弟張志緒。鈐?。簭堉揪w(白文)、石蘭(白文) 高岑的代表作品多為山水題材(例如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青綠山水圖》軸、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靈谷深松圖》、《鳳臺秋月圖》、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山閣清秋圖》、藏于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松窗飛瀑圖》軸等)。他一生中對工細縝密的水墨花卉所下的功夫所投入的興趣亦很可觀。高岑在吸吮山野氣息,揮灑云水才情的同時,還具有清逸秀雅、綿針密線的另一側面?!敖鹆臧思摇彼淌氐囊粋€宗旨,是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開辟獨有的藝術天地。高岑自不例外,他一生信仰佛教,即使沒有像弘仁、石谿、石濤、八大那樣出家為僧,但其精神與情操還是近凈土遠俗塵的,他的作品所滲透出來的意味自然是超脫澹定,清明悠遠。 《江山無盡圖》創(chuàng)作年代不詳,據(jù)此圖之筆意推斷,應是高岑年輕時期、即崇德順治年間的作品。此卷細筆勾線,細勁堅峭,點苔濃重,皴法繁密清淡,為高岑的精品。手卷附有長跋二記。朱跋首先引唐杜子美詩句“元氣淋漓幛猶濕”,借以評價高氏此圖不止墨彩華滋,而且氣韻生動,繼而贊賞其布局得體而毫無若斷若續(xù)之弊。至于畫面的筆墨經營,朱跋評曰:密而不繁,疏而不薄,所設淡色無不愜心,非得力于黃子久、吳仲圭者焉能至此云云。張跋與朱跋大致不謀而合,僅“蕭疏郁茂”四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此圖的視覺感受。張跋又詡之“云林之淡遠,山樵之縝密”,并以“黃子久之山水煙云生動林壑虛閑”為比,認定《江山無盡圖》“堪為書畫舫中第一珍玩”。 高岑此圖流傳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之久,現(xiàn)展觀矚之,依然有聲有色,神完意足。其聲若聞,須屏心靜氣,方有汩汩泉聲,嘩嘩槳聲,瑯瑯書聲,徐徐風聲漸次入耳,其色若現(xiàn),則要精辨微識,才見桃紅柳綠、云白峰青、煙暖水寒、林暗溪明。至于實處,千筆萬筆,俱無弱筆病筆,山石之法,包羅南宗北派,勁斧澀麻,長線短皴,平點立,皆能渾然天成;觀其虛處,遠山近水,淡墨無痕,江天一色,煙波浩淼,最能體現(xiàn)無盡之意。而氤氳著山嵐林靄的飄渺之處,更令人遐思不已。山石之美因形態(tài)多姿,筆力雄健,頗有百閱不爽之魅力,而依傍于山石扎根于垅野的樹木,同樣賞心悅目。萬仞長松,千尋積石,百尺溪澗,十面崇山,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亦有聚散于山腳坡頭、林間水畔的屋宇樓舍,雖為點景,卻不容忽視。這些櫛比鱗次的建筑,有的閉戶若禪房,有的開軒會詩友。褐瓦與粉墻的柔和對比,煞是宜人,而靜止的屋舍與動感的舟楫之間,所產生的則是另一種有趣的映照。 【觀圖顯詩意】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洲趣。畫師亦無數(shù),好手不可遇。對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豈但祁岳與鄭虔,筆跡遠過楊契丹。得非懸圃裂,無乃瀟湘翻。悄然坐我天姥下,耳邊已似聞清猿。反思前夜風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野亭春還雜花遠,漁翁暝蹋孤舟立。滄浪水深青溟闊,欹岸側島秋毫末。不見湘妃鼓瑟時,至今斑竹臨江活。劉侯天機精,愛畫入骨髓。自有兩兒郎,揮灑亦莫比。大兒聰明到,能添老樹巔崖里。小兒心孔開。貌得山僧及童子。若耶溪,云門寺。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
《臥游山水圖》清 高岑 絹本設色 208×58厘米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 咫尺絹素間,臥游山水境 —— 高岑《臥游山水圖》賞析高岑,這位清初畫壇 “金陵八家” 之一的杰出畫家,其筆下的《臥游山水圖》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絹本設色,尺寸為 208×58 厘米 。此幅畫作以其宏大的尺幅、精妙的筆墨和深邃的意境,為觀者呈現(xiàn)出一幅氣勢磅礴又細膩入微的山水畫卷,引領人們在咫尺之間領略山水之妙,感受臥游之趣。 一、構圖:宏闊布局,層次井然《臥游山水圖》采用了全景式構圖,巧妙地將山水、林木、屋舍、云霧等諸多元素有機融合,營造出一個豐富而深遠的空間。畫面從下往上依次展開,近景處,巨石嶙峋,形態(tài)各異,以濃墨重筆勾勒輪廓,再用皴擦之法細致表現(xiàn)出石頭的紋理與質感,顯得蒼勁古樸。巨石間,幾株樹木姿態(tài)各異,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樹葉以不同層次的墨色點染,既有翠綠的生機,又有泛黃的秋意,展現(xiàn)出自然的豐富變化。 中景部分,山巒起伏連綿,層次分明。山體的輪廓以流暢而有力的線條勾勒,結合披麻皴、斧劈皴等多種皴法,細膩地表現(xiàn)出山石的陰陽向背和立體感。山巒間,云霧繚繞,或濃或淡,通過留白與淡墨渲染相結合的手法,營造出一種空靈、縹緲的氛圍,使山體若隱若現(xiàn),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神秘感。遠景中,山峰高聳入云,在云霧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巍峨壯觀。遠處的天空以淡藍色暈染,與下方的山水相互呼應,使畫面的空間感得到進一步延伸。在這宏大的山水之間,幾座屋舍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或隱于山林,或臨于溪水,為畫面增添了一絲人間煙火氣,也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二、色彩:淡雅和諧,秋意悠然在色彩運用上,高岑以淡雅清新的色調為主,營造出一種寧靜、悠遠的氛圍。畫面中,墨色占據(jù)主導地位,通過墨色的濃淡變化表現(xiàn)物體的形態(tài)、質感和空間感。石頭以深墨色為主,凸顯其厚重堅實;樹木的枝葉用不同層次的墨色點染,展現(xiàn)出自然的生機與秋意的變化。 在墨色的基礎上,畫家巧妙地輔以少量色彩。山體部分運用淡赭色和淡青色渲染,表現(xiàn)出秋山的沉穩(wěn)與寧靜。樹木的葉子間點綴著些許黃色和紅色,象征著秋天的絢爛,使畫面在淡雅中又不失活潑。云霧部分以白色和淡墨相結合,營造出輕盈、縹緲的質感。整體色彩搭配和諧統(tǒng)一,既簡潔又富有表現(xiàn)力,與畫面所傳達的意境相得益彰,生動地描繪出了秋日山水的獨特韻味。 三、筆墨:精湛細膩,韻味悠長從筆墨技法來看,高岑展現(xiàn)出了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用筆靈動多變,勾勒山石輪廓時,線條剛勁有力,轉折自然,準確地表現(xiàn)出山石的形態(tài)和質感;描繪樹木枝干時,線條流暢而富有彈性,體現(xiàn)出樹木的生機與活力;點染樹葉時,筆觸細膩豐富,或濃或淡,或聚或散,生動地表現(xiàn)出樹葉的疏密和層次感。 墨色的運用更是精妙絕倫,通過濃淡、干濕、疏密的變化,表現(xiàn)出物體的明暗、虛實和遠近關系。畫家先以淡墨打底,然后層層積染,使畫面呈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在表現(xiàn)云霧時,運用淡墨和留白,營造出一種朦朧、空靈的效果,使畫面更具詩意。高岑還善于運用筆觸的輕重緩急和墨色的濃淡變化來表現(xiàn)物體的質感和動態(tài),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四、意境:臥游之趣,心靈歸所《臥游山水圖》營造出了一種寧靜、悠遠、閑適的意境,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臥游山水的樂趣。在這幅畫中,山水的寧靜與壯美相互交融,云霧的縹緲與樹木的生機相映成趣,屋舍的靜謐與自然的和諧相得益彰。觀者在欣賞畫作時,仿佛能聽到山間的鳥鳴、溪流的潺潺聲,感受到微風的輕拂和陽光的溫暖,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慰藉和放松。高岑通過對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繪,傳達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在喧囂的塵世中,這幅畫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心靈的棲息地,讓人們能夠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在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同時,畫作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 “臥游” 的審美情趣,即在山水畫卷中尋求精神的寄托和心靈的自由。 【觀圖顯詩意】古北安西志未酬,人間隨處送悠悠。騎驢白帝城邊雨,掛席黃陵廟外秋。大綱截江魚可膾,高樓臨路酒如油。老來無復當年快,聊對丹青作臥游。高岑的《臥游山水圖》以其精妙的構圖、淡雅的色彩、精湛的筆墨和深遠的意境,成為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佳作。它不僅展現(xiàn)了高岑卓越的繪畫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更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這幅作品為后人研究清初繪畫藝術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讓我們在欣賞中領略到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獨特魅力。 《青綠山水圖》清 高岑 絹本設色273×9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綺麗山川入畫來 —— 高岑《青綠山水圖》賞析高岑作為 “金陵八家” 之一,其繪畫作品風格獨特,藝術造詣頗高?,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青綠山水圖》,絹本設色,尺寸達 273×90.5cm,在宏大的尺幅間展現(xiàn)出一派綺麗壯美的山水景致,盡顯高岑精湛的繪畫技藝與深厚的藝術底蘊。 一、構圖:宏闊深遠,層次豐富 《青綠山水圖》采用了全景式構圖,巧妙地將眾多山水元素有機融合,營造出一個宏大且富有層次感的山水世界。畫面中,巍峨的主峰雄踞中央,高聳入云,氣勢磅礴,成為整個畫面的視覺中心。主峰周圍,次峰環(huán)繞,高低錯落,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展現(xiàn)出山脈連綿起伏的壯闊景象。 在近景部分,畫家精心描繪了山石、樹木和溪流。山石形態(tài)各異,以濃墨勾勒輪廓,再用皴法表現(xiàn)出其紋理和質感,顯得蒼勁古樸。樹木姿態(tài)萬千,有的枝葉繁茂,郁郁蔥蔥;有的枝干虬曲,盡顯滄桑。樹葉的顏色豐富多樣,以綠色為主,間雜著黃色、紅色等,展現(xiàn)出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一條蜿蜒的溪流從畫面下方潺潺流過,清澈見底,溪流的存在不僅為畫面增添了靈動的氣息,還起到了連接前景與中景的作用,引導觀者的視線逐漸向畫面深處延伸。中景部分,云霧繚繞于山巒之間,或濃或淡,若隱若現(xiàn)。云霧的運用不僅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神秘感,還巧妙地分隔了不同的山體,使畫面虛實相生,更具空間感。在云霧的掩映下,隱約可見幾座屋舍和亭臺樓閣,它們或隱于山林,或臨于溪邊,為畫面增添了一絲人間煙火氣,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遠景中,山峰在云霧中若有若無,顯得更加悠遠深邃。天空以淡藍色暈染,與下方的山水相互呼應,使畫面的空間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給人以 “江山無盡” 之感。 二、色彩:青綠輝映,絢爛典雅 此畫在色彩運用上極具特色,以青綠為主色調,輔以其他色彩,營造出一種絢爛而典雅的視覺效果。畫面中的山體主要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顏料敷色,色彩鮮艷明亮,層次豐富。石青和石綠的運用不僅表現(xiàn)出了山體的青翠和厚重,還使畫面具有一種獨特的古樸質感。 樹木的顏色則更加豐富多樣,除了綠色之外,畫家還巧妙地運用了黃色、紅色等色彩來表現(xiàn)樹葉的變化,使樹木在不同的季節(jié)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這些色彩與青綠的山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云霧部分,畫家運用白色和淡墨渲染,營造出一種輕盈、縹緲的質感。白色的運用使云霧顯得更加潔白純凈,與青綠的山體形成鮮明的對比,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而在屋舍和亭臺樓閣的描繪上,畫家則運用了少量的紅色和黃色等色彩進行點綴,使這些建筑在山水之間顯得格外醒目,增添了畫面的色彩層次。 三、筆墨:細膩精湛,韻味十足 從筆墨技法來看,高岑展現(xiàn)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筆細膩而精湛,勾勒山石輪廓時,線條剛勁有力,轉折自然,準確地表現(xiàn)出山石的形態(tài)和質感。在描繪樹木枝干時,線條流暢而富有彈性,體現(xiàn)出樹木的生機與活力。點染樹葉時,筆觸豐富多變,或濃或淡,或聚或散,生動地表現(xiàn)出樹葉的疏密和層次感。 墨色的運用也十分精妙,畫家通過濃淡、干濕、疏密的變化,表現(xiàn)出物體的明暗、虛實和遠近關系。在山石的表現(xiàn)上,先以淡墨打底,然后層層積染,使山石呈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在表現(xiàn)云霧時,運用淡墨和留白,營造出一種朦朧、空靈的效果,使畫面更具詩意。同時,高岑還善于運用筆墨的輕重緩急來表現(xiàn)物體的質感和動態(tài),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四、意境:清幽閑適,心之所向 《青綠山水圖》營造出了一種清幽、閑適、寧靜的意境,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畫面中的山水景色優(yōu)美,云霧繚繞,樹木蔥蘢,溪流潺潺,屋舍靜謐,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自然。觀者在欣賞畫作時,仿佛能感受到山間的清新空氣,聽到鳥兒的鳴叫和溪流的流淌聲,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慰藉和放松。 高岑通過對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繪,傳達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對山水的細膩觀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對自然之美的獨特感悟。畫作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寫照,展現(xiàn)了他追求清幽、閑適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與美好。 【觀圖顯詩意】海亭樹木何蘢蔥,寒光透坼秋玲瓏。湖山四面爭氣色,曠望不與人間同。一拳墺伏東武小,兩山斗構秦望雄。嵌空古墓失文種,突兀怪石疑防風。舟船駢比有宗侶,水云滃泱無始終。雪花布遍稻隴白,日腳插入秋波紅。興余望劇酒四坐,歌聲舞艷煙霞中。酒酣從事歌送我,歌云此樂難再逢。良時年少猶健羨,使君況是頭白翁。我聞此曲深嘆息,唧唧不異秋草蟲。憶年十五學構廈,有意蓋覆天下窮。安知四十虛富貴,朱紫束縛心志空。妝梳伎女上樓榭,止欲歡樂微茫躬。雖無趣尚慕賢圣,幸有心目知西東。欲將滑甘柔藏府,已被郁噎沖喉嚨。君今勸我酒太醉,醉語不復能沖融。勸君莫學虛富貴,不是賢人難變通。 高岑的《青綠山水圖》以其宏大的構圖、絢爛的色彩、精湛的筆墨和深遠的意境,成為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展現(xiàn)了高岑卓越的繪畫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更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為后人研究清初繪畫藝術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金山寺圖》清 高岑 紙本設色 180cm×94.8cm 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 《金山寺圖》描繪了金山寺的景色。題識:石城高岑寫。 鈐印:高岑之?。ò孜模?、蔚生(朱文) 近景平岡之上,松木數(shù)株,數(shù)間屋舍掩隱岡巒深處。中景江面,金山高踞江中央,金山寺塔高聳云表,三、四舟船在金山附近江面行駛,江水緩緩奔流,一派水霧浩淼、江天緬邈的景象。遠景作對岸墻堞之下,江灣舟船停泊,似要遠航。再遠處作城中山岡丘巒、屋宇城池,掩映遮蔽在叢林煙嵐中,對岸墻堞之下,江灣水汊停泊的舟船似要遠航,城外過江的旅客依稀等待著渡船的到來。再遠處的城中山岡丘巒、屋宇城池則掩映遮蔽在叢林煙嵐中。 隱約可見。筆墨細密堅挺,溫潤雅健。 【觀圖顯詩意】曉發(fā)碧水陽,暝宿金山寺。松風灑寒雨,淅瀝醒余醉。夜中香積飯,蔬粒俱精異。境寂滅塵愁,神高得詩思。皎皎滎陽子,芳春富才義。漲?;硇脑矗鶋匾婇T地。碧霄有鳩序,未展聯(lián)行翅。俱笑一尺繩,三年絆騏驥。摧藏擔簦客,郁抑胸襟事。名業(yè)爾未從,臨風嘿舒志。一身渺云嶺,中夜空涕泗。側枕對孤燈,衾寒不成寐。糧薪極桂玉,大道生榛刺。恥息惡木陰,難書劍歌意。揚鞭入莽蒼,山驛凌煙翠。越鳥日南飛,芳音愿相次。 創(chuàng)作背景 《金山寺圖》是高岑以鎮(zhèn)江金山寺為主題而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作品。鎮(zhèn)江北固山、金山等地自古即為瀏覽勝地、兵家必爭之地。自宋代以來,就不乏畫家將鎮(zhèn)江金山地區(qū)有沒的山川景色、山川形勝入畫的記載,該圖即是這一類繪畫題材中比較重要的作品。高岑長期生活在江南地區(qū),對于南京及其附近的山川地貌有著深刻的印象感觸,嵐煙霧氣、樹木叢林、平岡都在心目中留下了印象。高岑畫出了自然的風雨,后人對他評價還是不高。如:《湖山風雨》就知道,煙霞盛景不僅包括疏曠深遠的景色,也包括真實生動的景色??础逗斤L雨》,了解寫實風格的遠去,這也是一場風雨,發(fā)生在畫壇上的風雨。高岑可以堅持,后人沒有他的能力,只好改弦更張了。山水畫的寫實效果,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高岑技法超群,后人對他作品的評價不高。這是由于,從明代中期開始,文人畫風格橫掃畫壇,這般重視技法的作品不符合文人審美,被打上了一個“蒙養(yǎng)低下”的標簽。 高岑的山水畫師法宋元及沈周,其畫中具有明顯的宋人痕跡,范寬、李成畫法中的高峻突兀的山勢,堅硬剛銳的石質在畫中均有所顯露。《金山寺圖》就是一幅融宋元山水畫風于一體的作品,有北宋北派山水畫的面貌,又有江南風光清秀的特點?!督鹕剿聢D》中平遠式構圖方法的運用,使畫面獲得了縱深之勢,極具雄遠渾闊的氣勢,構圖呈現(xiàn)出了廣闊空間關系,近景是蒼松聳立的山丘,金山處于畫面中心,四周是碧波蕩漾的江水,江面上帆影片片,使金山寺成為焦點,遠處為起伏的山巒,霧靄彌滿于其間,依稀可以看見泊岸的船舶和林木掩映中隱現(xiàn)的房舍,在視覺上十分醒目。而深遠構圖法的運用,則使畫面具有了深遠幽邃的空間特征。通過縱深之勢和深遠幽邃空間特征的塑造,確立了頗具典型的繪畫特色。圖中松樹及叢林的安排、平岡的排列、金山及金山寺的正面取形等,都表現(xiàn)得很有特點,尤其對江流中金山及金山寺塔的描繪,而且作者對金山寺的刻畫非常細致,山與寺院相擁,樓塔和禪房將山緊密地包裹起來,觀之只見金碧輝煌的建筑群和挺拔俊逸的寶塔,使人有“不知是金山中藏古寺,還是古寺掩蓋了金山”的疑感,因而有“金山寺襄山”之說。
《萬山蒼翠圖》清 高岑 185×78.5厘米,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墨彩凝翠,山川逸韻 —— 高岑《萬山蒼翠圖》賞析高岑,作為 “金陵八家” 的重要成員,其繪畫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技藝聞名于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萬山蒼翠圖》,絹本設色,尺寸為 185×78.5 厘米 ,這幅作品猶如一幅氣勢恢宏的山水長卷,在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色彩中,展現(xiàn)出萬山蒼翠的壯美之景,盡顯高岑深厚的藝術造詣。 一、構圖:層巒疊嶂,氣勢雄渾 《萬山蒼翠圖》采用了全景式構圖,巧妙地將眾多山水元素有機融合,營造出一個宏大而深遠的空間。畫面中,巍峨的群山占據(jù)了主要位置,層巒疊嶂,連綿起伏,展現(xiàn)出雄渾壯闊的氣勢。主峰高聳入云,雄踞畫面中央,成為視覺的焦點,周圍的次峰環(huán)繞簇擁,高低錯落,形成眾星拱月之勢,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近景處,畫家精心描繪了山石和樹木。山石形態(tài)各異,以濃墨重筆勾勒輪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現(xiàn)出其紋理和質感,顯得蒼勁古樸。樹木姿態(tài)萬千,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樹葉以不同層次的墨色點染,既有翠綠的生機,又有墨綠的厚重,展現(xiàn)出大自然的豐富變化。樹木的疏密分布得當,與山石相互映襯,增加了畫面的真實感和層次感。中景部分,云霧繚繞于山巒之間,或濃或淡,若隱若現(xiàn)。云霧的運用不僅增加了畫面的神秘感和空靈之感,還巧妙地分隔了不同的山體,使畫面虛實相生,更具空間感。在云霧的掩映下,隱約可見幾座屋舍和亭臺樓閣,它們或隱于山林,或臨于溪邊,為畫面增添了一絲人間煙火氣,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遠景中,群山在云霧中逐漸消失,延伸向遠方,給人以無盡的遐想空間。天空以淡藍色暈染,與下方的山水相互呼應,使畫面的空間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營造出一種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的深遠意境。 二、色彩:青綠輝映,蒼翠欲滴 在色彩運用上,《萬山蒼翠圖》以青綠為主色調,展現(xiàn)出萬山蒼翠的勃勃生機。畫面中的山體主要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顏料敷色,色彩鮮艷明亮,層次豐富。石青和石綠的巧妙搭配,使山體呈現(xiàn)出深淺不一的綠色,表現(xiàn)出了山巒的青翠和厚重,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山林的清新氣息。樹木的顏色則更加豐富多樣,除了綠色之外,畫家還運用了黃色、紅色等色彩來表現(xiàn)樹葉的變化,使樹木在不同的季節(jié)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這些色彩與青綠的山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云霧部分,畫家運用白色和淡墨渲染,營造出一種輕盈、縹緲的質感。白色的運用使云霧顯得更加潔白純凈,與青綠的山體形成鮮明的對比,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而在屋舍和亭臺樓閣的描繪上,畫家則運用了少量的紅色和黃色等色彩進行點綴,使這些建筑在山水之間顯得格外醒目,增添了畫面的色彩層次。 三、筆墨:細膩精湛,韻味悠長 從筆墨技法來看,高岑展現(xiàn)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筆細膩而精湛,勾勒山石輪廓時,線條剛勁有力,轉折自然,準確地表現(xiàn)出山石的形態(tài)和質感。在描繪樹木枝干時,線條流暢而富有彈性,體現(xiàn)出樹木的生機與活力。點染樹葉時,筆觸豐富多變,或濃或淡,或聚或散,生動地表現(xiàn)出樹葉的疏密和層次感。 墨色的運用也十分精妙,畫家通過濃淡、干濕、疏密的變化,表現(xiàn)出物體的明暗、虛實和遠近關系。在山石的表現(xiàn)上,先以淡墨打底,然后層層積染,使山石呈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在表現(xiàn)云霧時,運用淡墨和留白,營造出一種朦朧、空靈的效果,使畫面更具詩意。同時,高岑還善于運用筆墨的輕重緩急來表現(xiàn)物體的質感和動態(tài),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四、意境:清幽靜謐,心靈歸所 《萬山蒼翠圖》營造出了一種清幽、靜謐、深遠的意境,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畫面中的山水景色優(yōu)美,云霧繚繞,樹木蔥蘢,屋舍靜謐,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自然。觀者在欣賞畫作時,仿佛能感受到山間的寧靜與祥和,聽到鳥兒的鳴叫和溪流的流淌聲,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慰藉和放松。高岑通過對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繪,傳達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對山水的細膩觀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對自然之美的獨特感悟。畫作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寫照,展現(xiàn)了他追求清幽、閑適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與美好。 【觀圖顯詩意】芳朽自為別,無心乃玄功。夭夭日放花,榮耀將安窮。青松遺澗底,擢蒔茲庭中。積雪表明秀,寒花助蔥蘢。貞幽夙有慕,持以延清風。無能常閉閣,偶以靜見名。奇姿來遠山,忽似人家生。勁色不改舊,芳心與誰榮。喧卑豈所安,任物非我情。清韻動竽瑟,諧此風中聲。 高岑的《萬山蒼翠圖》以其宏大的構圖、絢爛的色彩、精湛的筆墨和深遠的意境,成為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展現(xiàn)了高岑卓越的繪畫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更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為后人研究清初繪畫藝術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仿黃子久富春山居圖》清 高岑 198×51厘米,絹本墨筆 安徽省博物館藏 墨韻傳承與創(chuàng)新 —— 高岑《仿黃子久富春山居圖》賞析 高岑作為 “金陵八家” 之一,其作品《仿黃子久富春山居圖》,絹本墨筆,尺寸為 198×51 厘米,現(xiàn)藏于安徽省博物館。這幅作品是高岑對元代畫家黃公望(黃子久)經典之作《富春山居圖》的致敬與再創(chuàng)作,在筆墨、構圖和意境等方面既展現(xiàn)出對前人的借鑒,又融入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值得深入品味。 一、構圖:延續(xù)經典,別出心裁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以其獨特的長卷式構圖,展現(xiàn)了富春江兩岸的秀麗景色,高岑的這幅仿作在構圖上也采用了長卷形式,雖尺寸略有不同,但同樣試圖呈現(xiàn)出山水的綿延不絕和空間的深遠遼闊。畫面中,山巒起伏連綿,從近景的坡石、樹木逐漸延伸至遠景的峰巒,層次分明。 近景處,高岑精心描繪了幾塊形態(tài)各異的坡石,以濃墨勾勒輪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現(xiàn)出其紋理和質感,顯得蒼勁古樸。坡石間生長著幾棵樹木,樹干以簡潔的線條勾勒,樹枝或彎曲伸展,或挺拔向上,樹葉則以不同疏密的墨點表現(xiàn),展現(xiàn)出樹木的生機與姿態(tài)。中景部分,江水蜿蜒流淌,雖未作過多渲染,但通過留白和簡潔的線條暗示出水面的開闊與平靜。江水兩岸,山巒錯落有致,有的山體以淡墨皴擦,有的則用濃墨強調輪廓,形成了豐富的層次感。遠景中,群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高岑運用淡墨和留白相結合的手法,營造出一種朦朧、悠遠的氛圍,使畫面的空間感得到進一步拓展。與黃公望原作相比,高岑在構圖上并非完全照搬,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了調整,在延續(xù)經典的基礎上,融入了個人對山水空間的獨特處理,展現(xiàn)出別樣的藝術效果。 二、筆墨:取法前賢,自成風貌在筆墨技法上,高岑借鑒了黃公望的筆墨特點,同時又展現(xiàn)出自己的風格。黃公望以其 “披麻皴” 和淡墨干筆的運用著稱,高岑在描繪山體時也運用了類似的皴法,以長短不一、疏密相間的線條表現(xiàn)山石的紋理和質感。但高岑的用筆更加細膩、嚴謹,線條的轉折和變化更為豐富,在表現(xiàn)山石的陰陽向背和立體感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在墨色運用上,高岑通過濃淡、干濕、疏密的變化,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他先用淡墨打底,表現(xiàn)出山體的大致輪廓和光影效果,然后逐漸加重墨色,進行皴擦和點染,使畫面呈現(xiàn)出深淺不一的墨色層次。在描繪樹木時,墨色的變化也十分明顯,濃墨表現(xiàn)樹干的粗壯和茂密的樹葉,淡墨則表現(xiàn)出樹葉的稀疏和光影的變化。與黃公望原作中較為灑脫、隨性的筆墨風格相比,高岑的筆墨更加工整、細膩,體現(xiàn)了清代繪畫注重寫實和技法精湛的特點。 三、意境:傳承古韻,注入新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營造出一種寧靜、悠遠、淡泊的意境,高岑的仿作同樣試圖傳達出類似的情感氛圍。在這幅作品中,山水相依,樹木蔥蘢,江水悠悠,展現(xiàn)出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然而,高岑在傳承古韻的同時,也注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高岑所處的時代與黃公望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氛圍也有所差異,這使得他在創(chuàng)作時對山水意境的理解和表達也有所不同。在高岑的筆下,山水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描繪,更蘊含著他對生活的感悟和對寧靜、閑適生活的向往。畫面中,雖然沒有人物的出現(xiàn),但通過對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繪,觀者仿佛能感受到一種靜謐、安詳?shù)姆諊?,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 【觀圖顯詩意】溪翁居靜處,溪鳥入門飛。早起釣魚去,夜深乘月歸。見君無事老,覺我有求非。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 高岑的《仿黃子久富春山居圖》是對經典的一次深入解讀和再創(chuàng)作。他在構圖、筆墨和意境等方面既傳承了黃公望的藝術精髓,又融入了自身的藝術特色和時代精神,展現(xiàn)出清代畫家對傳統(tǒng)繪畫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這幅作品不僅為我們研究高岑的繪畫風格和藝術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讓我們在欣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深厚魅力和不斷發(fā)展的藝術生命力。
高岑《古代景觀冊頁十開》絹本設色,20.5×21.3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高岑的《古代景觀冊頁十開》是一組極具藝術價值的繪畫作品,以下從多個方面對其進行欣賞: 筆墨技法
構圖布局
色彩運用
意境營造
藝術風格
長干里(cháng gàn lǐ)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內秦淮河以南至雨花臺以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地名,是江南佛教圣地,素有“佛陀里”之美譽。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長干里一帶已經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地區(qū),也是本地區(qū)經濟命脈之所在。有眾多描寫長干里生活、愛情、風土的詩詞歌賦,“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典故即來源于此。 長干里地勢高亢,雨花臺陳于前,秦淮河衛(wèi)其后,大江護其西,又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南京城市的雛形――越城就位于此。范蠡之所以選擇在此筑越城,就是看到這塊地方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商業(yè)繁榮,人中密集,同時,這里有山水衛(wèi)護,攻守皆宜。秦、漢、六朝時期,長干里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是著名的商業(yè)區(qū)和貨物集散地。 附:《金陵四十景圖考詩詠》 金陵四十八景起自明萬歷。南京人加入這種有圖有詠的大合唱,是明代萬歷年間的事情。據(jù)顧起元《客座贅語》,先是榜眼余夢麟(幼峰)以生平所游覽金陵諸名勝二十處,各著詩紀之,并約焦、朱之蕃(蘭隅)先后二位狀元公與探花顧起元同唱和,詩作匯為一集,名之曰《雅游篇》,刊行于世,一時以為盛事。余氏所選的二十景是鐘山、牛首山、梅花山、燕子磯、靈谷寺、鳳凰臺、桃葉渡、雨花臺、方山、落星崗、獻花巖、莫愁湖、清涼寺、虎洞、長干里、東山、冶城、棲霞寺、青溪、達摩洞。而朱蘭隅興猶未盡,更“搜討記載,共得四十景,屬陸生壽柏策蹇浮舫,躬歷其境,圖寫逼真,撮舉其概,名為小引,系以俚句”,也就是周亮工所謂“景各為圖,圖各為記,記各為詩”,最后編成《金陵四十景圖考詩詠》。 這“四十景”也就成了后世作金陵景物圖詠的藍本。但陸生騎毛驢乘小船躬歷尋訪所繪的圖,現(xiàn)已不知下落。 顧紹驊于二零二五年四月十日 |
|
|
來自: 顧紹驊 > 《顧紹驊的藝術思想與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