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筆記,像是丟進了黑洞老實講,我以前的筆記習慣非常糟糕——想到什么記什么,但從不復盤。印象筆記里塞滿了各種“靈光一閃”,但基本沒打開過;微信收藏夾里躺著上百條“稍后閱讀”,但從來沒“稍后”過;甚至連 Obsidian 早期的使用,也是把它當成一個炫酷的 Markdown 記事本,結(jié)果就是……又堆了一堆“存而不讀”的筆記。 說白了,我只是把信息收集起來,卻沒讓它發(fā)揮價值。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困擾——記了那么多,為什么到用的時候,腦子還是一片空白? Obsidian 的核心魅力:關(guān)系,而不是堆砌如果說 Obsidian 改變了什么,那就是讓我真正意識到:筆記的價值,不在于“存”,而在于“聯(lián)”。 ??雙鏈(Backlinks)是個神奇的功能。一開始我也覺得“雙鏈”這種東西玄乎其玄,但當我嘗試把“零散的記錄” 和 “已有的知識” 關(guān)聯(lián)起來,一切都變了。 · 某天我寫了一篇關(guān)于“如何提高寫作靈感”的筆記,意外發(fā)現(xiàn)它和我三個月前記下的“輸入-輸出模型”有關(guān)聯(lián)。 · 我整理一篇關(guān)于“番茄工作法”的文章時,發(fā)現(xiàn)它跟“沉浸式深度工作”可以結(jié)合起來用。 這種“點對點”的連接,讓零碎的筆記慢慢長成了一張網(wǎng)絡,我開始真正用自己的方式消化知識,而不是簡單存檔。 如何用 Obsidian 讓筆記“活”起來?光說理論沒用,我分享幾個我自己在用的方法,大家可以試試看: ?每天用“每日筆記”串聯(lián)想法 別讓你的筆記變成“死筆記”,每天寫幾行,總結(jié)當天學到的新東西,并順帶看看有沒有舊筆記可以連接。 ?嘗試用“地圖筆記”整理核心主題 選幾個你關(guān)心的主題(比如“寫作技巧”),整理一個“索引頁”,讓你所有相關(guān)的筆記都能快速導航過去。 ?定期復盤,把無用筆記刪掉或合并 Obsidian 不等于“記了就有用”,定期翻翻舊筆記,把無意義的刪掉,或者整理成更有邏輯的知識模塊。 你的筆記,也被“信息黑洞”吞噬了嗎?如果你也有“記了但不用”的困擾,不妨試試上面的方法。筆記的最終目的是讓信息為你所用,而不是讓你被信息淹沒。 ??你是如何管理你的筆記的?你有沒有遇到相似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qū)聊聊你的筆記方法,或者你對 Obsidian 還有哪些疑問!?? |
|
|
來自: kibcat > 《網(wǎng)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