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是癌癥常見癥狀之一,且多見于病癥晚期。 病因 中醫(yī)認為,此由邪毒內(nèi)蓄,氣滯血瘀而起?!安煌▌t痛”,故癌性疼痛以實證為多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多由腫瘤壓迫,侵犯有關組織神經(jīng)所致。 癥狀 多持續(xù)性疼痛,并隨病灶之增大而不斷加劇。疼痛可分局部性和彌漫性兩種。其耐受性因人而異。 1.癌痛貼散 【組成】天花粉100克,大黃50克,黃柏50克,姜黃50克,皮硝50克,生南星20克,白芷20克,蒼術20克,雄黃3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芙蓉葉50克,徐長卿50克,生甘草100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過篩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適量,用食醋調(diào)和成稠糊狀,攤在油紙上(厚約5毫米),敷貼于癌腫部位和背部相應俞穴上。每日換藥1次。 【功能】清雞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各種癌腫疼痛。 【附記】引自(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黃明貴方。臨床屢用,止痛效佳。癌痛越剛烈,效果越明顯。 2.蟾酥膏 【組成】蟾酥、生川烏、七葉一枝花、紅花、莪術、冰片各等分(或隨證酌定)。 【制法】橡皮膏。依法制或橡皮膏,收貯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膏藥貼于疼痛部位。 【功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各種癌癥疼痛。 【附記1引自胡腐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屢用效佳,止痛有效率達90%以上。 3.蛋休膏(丸) 【組成】三七10克,蚤休10克,玄胡索10克,黃藥子10克,川烏6克,冰片8克,蘆根20克,紫皮大蒜100克,麝香適量(一般約1.5~3克)。 【制法】膏藥和汁水丸。先將三七、蚤休、玄胡索、蘆根、黃藥子、川烏、冰片、麝香,共研為細粉,過100目篩,用大蒜汁將藥末調(diào)和成軟膏狀:制丸時麝香須經(jīng)結(jié)(60C00)照射滅菌后用。即取上藥粉,水泛為丸,如綠豆粒大小。各收貯備用。 【用法】膏劑外用,用時取膏藥3克貼敷痛點或經(jīng)絡壓痛部位,隔日一換:丸劑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服1~2次。 【功能】活血解毒、理氣止痛。 【主治】晚期癌癥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屢用效佳。 4.止痛膏(一) 【組成】蠟酥2克,馬錢子15克,生川烏20克,生南星30克,生白芷40克,姜黃50克,冰片2克。 【制法】膏藥,上藥除冰片外,余藥按傳統(tǒng)法熬制成膏,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膏藥適量攤于布上,再把冰片末少許敷于膏藥中心,貼敷于惠處(痛點),每日一換,再痛再貼。 【功能】活血化痰、祛風解毒、通絡止痛。 【主治】晚期癌腫副烈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屢用效佳。 5.癌痛散(一) 【組成】威靈仙10克,制川烏10克,蜈蚣10克,全蝎10克,守宮10克,雄黃5克,蟾酥0.2克,制馬錢子3克,冰片2克,麝香1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密封,勿令泄氣。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是起及晚臨睡前各服1次。 【功能】解毒、通絡、止痛。 【主治】瘤癥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屢用效佳,止痛有效率達100%。 6.馬錢散 【組成】馬錢子適量。 【制法】膠囊。上藥用油炸焦黃后,研末裝入膠囊,每粒重200毫克,分裝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粒,每日服3次,連用3天。 【功能】鎮(zhèn)痛。 【主治】多種癌痛。 【附記】引自(遼寧中醫(yī)雜志)林勝友方。屢用效佳。 7.癌痛靈膠囊 【組成】制馬錢子10克,制延胡索30克,苦楝子25克,制乳沒各20克,制五靈脂20克,生蒲黃25克,郁金25克,黃柏15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白芍藥30克,甘草9克。 【制法】膠囊。提取有效成份,加工制成膠囊,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粒,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行氣緩急、攻毒止痛。 【主治】各期磨癥疼痛。 【附記】引自(湖南中醫(yī)雜志)葛尊莉方。屢用效佳。原方中無劑量,是筆者臨證時擬加。驗之臨床,效果亦佳。 8.止痛口服液 【組成】罌粟殼100克,威靈仙50克,元胡50克,五味子30克,靈芝30克,首烏30克,五靈脂30克,馬錢子7克,天仙子7克。 【制法】濃縮液。上藥加水煎煮3次,濾汁去渣,合并3次濾液,加熱濃縮成口服液。每毫升含生藥2克。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毫升,每日服1~2次。 【功能】鎮(zhèn)痛。 【主治】瘤性疼痛。 【附記】引自(河南中醫(yī))劉乘昭方。屢用效佳。 9.蝎鼠推氣散 【組成】淡全蝎18克,鼠婦蟲60克,炮山甲10克,生鱉甲30克,生水蛭30克,蜣螂蟲18克,姜黃30克,枳殼30克,桂心30克,當歸30克,鐵馬鞭30克,豬苓30克,紅藤30克。厚樸30克,蜈蚣30克,金鈴子30克,柴胡30克,郁金30克,玄胡索50克,丹參45克,制南星18克,半夏18克,大黃18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8~25克,每日服3次,并用人參10克,生姜10克,白術30克,茯苓10克,大棗10枚,芍藥60~250克,炙甘草15~60克,北細辛5~20克,水煎送服。 特別用法:視疼痛較緩用輕劑(60克),疼痛較重用大劑(125克),劇痛難忍用重劑(250克),水煎3次,輕劑頓服,大劑2次分服,重劑3次分服,每日1劑。一般用量芍藥比炙甘草為4:1,芍藥比北細辛為611,細辛必須另包先煎半小時以上,且通過觀察患者服藥后的疼痛程度面掌握用量,中病(無疼痛)即止。5劑為1個療程,患者在服用期問必須停服其他一切藥物。 【功能】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癌性疼痛。 【附記】引自(中醫(yī)藥學刊)陳柏林方。屢用效佳。 10.癌痛散(二) 【組成】制馬錢子50克,全蝎50克,水蛭50克,柘樹100克,菝葜100克,娛蚣20條,蝮蛇70克,罌粟殼30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克,每日服3次,開水沖服。 【功能】抗瘤、通絡、止痛。 【主治】癌性疼痛。 【加減】在癌痛散的基礎上,氣虛型加黨參、白術各30克,黃芪50克:氣滯型加積實、柴胡、郁金各30克,厚樸40克:濕阻型加蒼術30克,半夏50克;濕熱型,加茵陳蒿、澤瀉各30克,豬苓40克;陰虛型加沙參、麥門冬各50克,生地黃、枸杞子各40克:血瘀型加蒲黃20克,延胡索、茜草、蘇鐵葉各30克。 【附記】引自(中醫(yī)藥信息)李景梅方。屢用效佳。 11.華佗麻藥散 【組成】川烏尖7.8克,草烏尖7.8克,生南星7.8克,生半夏7.8克,胡椒15.6克,蟾酥6.2克,蓽茇7.8克,細辛15.6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1.5克,撒于中醫(yī)傳統(tǒng)黑膏藥上,貼敷于體表疼痛部位,每日換藥1次。 【功能】解毒鎮(zhèn)痛。 【主治】癌性疼痛。 【附記】引自(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王勁臨床驗證效佳。 12.肝癌止痛膏 【組成】柴胡100克,白芍藥100克,生鱉甲150克,干蟾皮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麝香5克,白芷20克,川芎30克,三棱30克,莪術30克,青皮50克,炙山甲30克,山慈菇30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制法】膏藥。先將乳香、沒藥、麝香、白芷共研細末,其他藥物用麻油5000毫升浸泡,然后慢火將藥物炸至焦黃色時撈出。再將藥油過濾加熱至300~320℃,直至熬至滴水成珠,加樟丹,攪拌至不粘手,軟硬合適,至涼水中去毒。用時將藥膏化于,加人上述藥粉,拌勻,攤膏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膏藥溫熱化開,貼敷痛處。7日換藥1次。 【功能】活血理氣、解毒定痛。 【主治】肝癌晚期疼痛。 【附記】引自(山東中醫(yī)雜志)于秀琴方。屢用效佳。 13.消堅止痛散 【組成】延胡索、臺烏藥、鼠婦蟲、冰片、地鱉蟲、全蝎、生川烏、丹參、蚤休、山烏龜、血蝎、芙蓉葉各等分。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第,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適量,用陳醋調(diào)為糊狀,均勻攤于棉墊上,其面積大小較疼痛范困稍大,敷貼于痛處,每24小時更換1次,療程為7天。 【功能】化毒散結(jié)、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癌性疼痛。 【附記】引自(湖南中醫(yī)藥導股)徐慰泉方。屢用效佳。凡皮膚有皮疹、潰瘍及感染者禁用。 14.蟾雄膏 【組成】蟾酥30克,雄黃30克,冰片30克,鉛丹30克,皮硝30克,乳香50克,沒藥50克,血竭50克,硇砂10克,麝香1克,大黃1000克。 【制法】膏藥。上藥共研細末,和勻,以陳醋調(diào)和成糊狀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藥育適量,貼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功能】解毒鎮(zhèn)痛。 【主治】癌性疼痛。 【附記】引自(陜西中醫(yī))王慶才方。屢用效佳。 15.砂蓮散 【組成】朱砂蓮塊根適量。 【制法】散劑。將上藥刮成細粉,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0.5~1克,每日服1~2次,用白開水或白酒送服?;蛴闷漉r葉3~5片,噪爛服用。 【功能】解毒鎮(zhèn)癌。 【主治】肺癌熔痛。 【附記】引自(四川中醫(yī))尹靖先方。屢用效佳。 16.雄礬散 【組咸】雄黃15克,白礬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硇砂1克,苦參30克,黃柏30克,麝香2克,蟾酥2克,冰片3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適量,用蛋黃油調(diào)成軟膏狀,外敷于患處,每日換藥1~2次。 【功能】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攻毒鎮(zhèn)痛。 【主治】子官瘤晚期劇烈酸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屢用效佳。 17.肝癌止痛散 【組成】馬錢子25克,五靈脂30克,明礬30克,莪術30克,廣郁金30克,干漆12克,火硝36克,枳殼60克,仙鶴草90克,公丁香50克,地鱉蟲50克,蟾酥80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密封,勿令泄氣。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散瘀解毒、通絡止痛。 【主治】肝高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止痛效佳。 18.蜈量膏 【組成】蜈蚣10條,生米殼45克,陳皮45克,蚤休45克,紫花地丁45克,硼砂30克,全蝎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銀朱9克,麝香1.5克。 【制法】膏藥。上藥各研細粉,混合均勻,用養(yǎng)麥面粉打成稻糊入藥粉調(diào)和成軟膏狀,收貯備用?;蛴脮r調(diào)制成青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膏適量,按疼痛部位大小,外數(shù)于對側(cè)(肝區(qū)部位的對側(cè))皮膚上,每敷一對穴上,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 【功能】解毒、散瘀、通絡、止痛。 【主治】肝癌肝區(qū)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止痛效佳。 19.甲七散 【組成】穿山甲珠30克,三七40克,人參20克,全蝎20克,蜈蚣20條,麝香3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維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克,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功能】益氣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癌性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屢用效佳。 200.鱉范膏 【組成】活鱉頭2具,鮮灰莧菜150克(干品90克),水紅花子900克。 【制法】膏藥。上藥共搗爛如泥膏狀,收貯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上膏三分之一,外數(shù)于痛處。每日一換,連用2天。 【功能】活血止痛、牧堅消腫。 【主治】肝癌疼痛。 【附記】引自胡熙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王必發(fā)方。屢用效佳。一般連用2天,疼痛可明顯減輕。 21.樟阿散 【組成】椋腦、阿丁粉(阿魏、丁香、山奈、白蚤休各等分)、藤黃各等分。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粉,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撤在膠膏上,敷貼于疼痛處。 【功能】軟堅散結(jié)、理氣止痛。 【主治】腫瘤疼痛。 【附記】引自胡照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名醫(yī)部表林家傳穩(wěn)方。用本方治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或消失。 22.星烏散 【組成】生南星50克,生川烏50克,生草烏50克,姜黃50克,藤黃10克,冰片15克,麝香1克。 【制法】散劑。將上藥分別研為極細末,過120目篩后,混合均勻,裝入瓶內(nèi)密封備用,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適量(約30~50克),以白酒或陳醋調(diào)成棚狀,外敷于疼痛處。 【功能】解毒化痰、通絡止痛。 【主治】癌癥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臨床屢用,效果顯著。一般用藥1~3次后即可止痛。 23.蟾酥散 【組成】蟾酥、馬錢子、細辛、丁香、生川烏、生南星、白芷、姜黃、冰片、乳香、天花粉、沒藥、雄黃各等量。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適量,用凡士林調(diào)成膏狀,外敷于疼痛處(部位),每日換藥1次。 【功能】散瘀解毒、通絡散結(jié)。 【主治】晚期癌腫劇烈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屢用效佳。一般數(shù)藥2~3小時即可見效。本方有剛毒,不可內(nèi)服。 24.雄黛散 【組成】雄黃60克,明礬60克,青黛60克,皮硝60克,乳香60克,沒藥60克,冰片10克,血竭30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維末,和勻,分為60克一包,收 貯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一包,用豬膽汁和米醋(3:1)將藥粉一包調(diào)和成糊狀,外敷于患處,藥干后再涂豬膽汁和醋液,使藥面保持濕潤。每日敷1次,每次敷8小時左右。有些患者可夜間敷,止痛效果優(yōu)于白天。 【功能】清熱解毒、散瘀通絡。 【主治】肝癌、胰腺癌劇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止痛效佳。 25.癌痛膏 【組成】馬錢子20克,天南星60克,丁香30克,乳香30克,沒藥50克,黃連50克,蟾酥5克,斑蝥5克,樟腦5克。 【制法】膏藥。上藥除稀腦外,用傳統(tǒng)熬制法,熬成黑膏藥,分為數(shù)貼,把樟腦細末分章于膏藥面上備用。 【用法】外用。用時取膏藥貼于患處。每10天換1次。 【功能】解毒散瘀、通格止痛。 【主治】肝瘤劇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止痛效果甚佳。 26。星冰散 【組成】南星500克,陳皮500克,卷術500克,甘草500克,厚樸500克,冰片500克,黃柏1200克,姜黃1200克,白芷1200克,大黃1200克,皮硝1200克,芙蓉葉1200克,上白天花粉2500克,雄黃800克。 【制法】散劑。上藥共研極細末,和勻,貯瓶備用。密封,勿令泄氣。 【用法】外用。用時取此散適量,以冷開水調(diào)為原糊狀,外敷肝區(qū)。 【功能】清熱解毒、化瘀散結(jié)、通絡止痛。 【主治】肝癌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中成藥)。止痛效佳。 27.止痛膏(二) 【組成】金銀花9克,魚腦6克,黃柏6克,硼砂6克,冰片0.6克。 【制法】膏藥。上藥共研組末,用香油、凡士林調(diào)成軟膏狀備用。 【用法】外用。用棉簽范藥膏塞入鼻孔內(nèi)。 【功能】清熱、通竅、止痛。 【主治】鼻咽癌所致持續(xù)性頭痛。 【附記】引自(集驗百病良方)。屢用效佳。 28.止痛搽劑 【組成】①硼砂10克,枯礬15克,冰片45克,95%酒精500毫升。②冰片30克(上梅片更好),白酒500毫升(以糧食酒為宜),③朱砂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冰片30克,米酒500毫升。 【制法】酒劑。上列3方。方①先將冰片溶化于酒精內(nèi),后再人磷砂、枯礬,混合后即可外用(故置時間越久,則效果更好)。方②將上藥投人白酒中,溶解后即可應用。方③搗碎后投人米酒中,密封浸泡2天后備用。 【用法】外用。在癌瘤引起的疼痛部位上擦用。每日應用次數(shù)可視病情而定。方②一天可搽10次;方③上藥范圖略大些,稍干后再重復3~4遍即可。 【功能】理氣、通瘀、止痛。 【主治】晚期癌瘤疼痛。 【附記】引自(集驗百病良方)。上方均有較好的止痛效果。方①尤對食管癌、胃癌、胰腺癌有較好的止痛效果,一般擦用1次可止痛6~8小時,晚期患者則可止痛2~3小時。對肺癌、肝瘤等疼痛止痛次之。方②尤對食管瘤、胃癌、骨轉(zhuǎn)移癌等引起的疼痛效果較好。 |
|
|
來自: 玄易子920 > 《特效止痛散祛瘀止痛頸動脈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