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筑結構的關鍵性部件,位于建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枋檁間或梁架間,由層層交錯疊置的斗形木構件(斗、升)、弓形木構件(栱、翹)及斜置的木構件(昂)等組成。它起著裝飾構件和傳遞荷載的作用,常是區(qū)分建筑等級的標志。 |
| | 又稱“撐拱”,位于古建筑檐柱與橫梁之間,起支撐建筑外挑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達到遮風避雨的效果,同時能將其重力傳到檐柱,使建筑更加穩(wěn)固。牛腿常與木雕結合,成為木雕藝人展示技藝的重要構件。 |
| | 位于古建筑中梁與柱或枋與柱的交接處,起裝飾和加固構架的作用。雀替的雛形在唐代之前就已出現(xiàn),宋代稱“綽幕枋”,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 |
| | 古建筑中高級的天花設計,位于宮殿、廳堂等建筑的天花板上,形狀多為方形、圓形或多邊形,向上凹進呈井狀。周圍裝飾有各種精美的花紋、雕刻和彩繪。 |
| | 用于古建筑中懸山頂、硬山頂?shù)纳郊夂蜕綁γ娴难b飾,垂于博風板下。懸魚在發(fā)展過程中,形象逐漸抽象簡單,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裝飾形式。 |
| |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一大特色,指屋檐翼角向上翹起,如飛舉之勢。飛檐具有裝飾和擴大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的作用。 |
| | 位于合瓦形成的瓦壟的底端,鋪在房檐邊上的滴水瓦的瓦頭,呈圓形或半圓形。瓦當上常常會有各種圖案,起裝飾和排水的作用。 |
| | 位于屋頂仰瓦形成的瓦溝最下面,垂吊在屋檐底下,下端呈下垂的圓尖形狀,方便引導雨水流下,保護墻壁的潔凈。 |
| | 位于建筑屋頂?shù)难b飾性構件,其形狀和數(shù)目根據(jù)建筑規(guī)模和等級不同而有所差異。脊獸有避邪鎮(zhèn)邪、裝飾美化和封固保護的作用。 |
| | 位于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性構件,具有裝飾和保護建筑的功能。鴟吻的形象可能與海中能滅火的神物有關,因此被用于建筑上以求避火之意。 |
| | 位于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制構件,多用青石雕鑿而成,是標志屋主等級差別和身份地位的裝飾構件。 |
| | 建筑中的垂直主承重構件,肩負著支撐屋檐等上方物件的重任。 |
| | 進深方向連貫兩柱間的橫木,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關鍵水平大木。根據(jù)長度和位置有不同的稱謂,如九架梁、七架梁等。 |
| | 連貫兩柱間的橫木,截面呈矩形,位于檐柱之上的枋被稱為額枋。 |
| | 與梁架正交,搭于梁柱上的水平構件,支撐屋面的重量。 |
| | 排列在檁上,與檁正交的圓形木條,是屋面的基層構件。 |
| | 斗拱構件之一,位于拱與拱之間,起墊托和傳力的作用。 |
| | 斗拱構件之一,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 |
| | |
| | |
| | 斗拱構件之一,位于斗與拱之間,起墊托和傳力的作用。 |
| | 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與承重聯(lián)絡的水平構件。 |
| | 檐下用于遮擋風雨的裝飾性構件,常用于歇山頂和懸山頂建筑。 |
| | |
| | 位于垂脊上的獸件,是獸頭形狀,位于蹲獸之后,內(nèi)有鐵釘,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 |
| | 位于垂脊或戧脊前端的小獸,數(shù)量和形狀根據(jù)建筑等級而定。 |
| | 位于屋脊上的雕塑裝飾物,通常置于戧脊端部或角脊上,數(shù)量和排列次序有規(guī)定。 |
| | 安放在建筑山墻上面的勾頭和滴水,與垂脊成正角形排列。 |
| | 古建硬山建筑封山時博縫處所用磚件,位于山墻外側上端。 |
| | 位于屋檐檐頭,安置于飛椽之上,呈三角形斷面,用于固定檐頭的瓦片。 |
| | 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圓形斷面的檐椽的外端加釘?shù)姆叫螖嗝娲印?/span> |
| | |
| | 位于柱頭和大額枋之上,鏈接柱子,以穩(wěn)定柱網(wǎng)之間的鏈接。 |
| | 檐柱與檐柱之間聯(lián)絡的水平構件,上平身科斗拱。 |
| | 位于大額枋的下面,與由額墊板結合,其長度與大額枋相同,但斷面尺寸明顯小于大額枋。 |
| | 位于兩柱間的檐枋或老檐枋之下,是大小式建筑門窗最上層之木框。 |
| | 隔心部分采用菱花圖案的隔扇,等級很高,常用于皇家建筑。 |
| | 南方古建筑中常用的梁,形狀如新月,側面常常施以雕刻紋樣。 |
| | 宋式建筑特色構件,用于兩層梁之間的墊塊,與斗拱協(xié)同作用,承托梁栱。 |
| | |
| | 位于柱身與柱礎之間的過渡位置,形狀通常為扁鼓形,用于防止水分沿木紋上升。 |
| | 上下兩端尺寸有所收小,整體形態(tài)猶如梭形,用于增強柱子的穩(wěn)固性。 |
| | 上端功能與檐柱相似,下部懸空設計,端頭常裝飾有蓮花雕飾,用于垂花門或牌樓門的四角之上。 |
| | 廡殿頂、歇山頂或攢尖頂屋檐轉角處的重要構件,沿分角線布置,隨椽子向外伸挑。 |
| | |
| | |
| | 中國古代建筑屋檐的轉角部分,因向上翹起,舒展如鳥翼而得名。 |
| | 屋頂前后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 |
| | 在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shù)慕ㄖ献哉箖啥搜刂昂笃孪蛳卵由斓奈菁埂?/span> |
| | 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頂中,其兩個斜屋面交接處所形成的外角。 |
| | |
| | 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也用于古建筑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