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哀帝初,求能浚川疏河者,莫有應(yīng)書。待詔賈讓奏言: 治河有上中下策。蓋堤防之作,近起戰(zhàn)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為竟。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里。雖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蕩。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則更起堤防以自救。往往十余歲更起堤,復(fù)數(shù)重。河至黎陽為石堤,激使東抵東郡;又為石堤,使西北抵觀下;又為石堤,使東北抵津北;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又為石堤,激使東北。百余里間,河再西三東,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dāng)水沖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難者將曰:“若如此,敗壞城郭田廬冢墓以萬數(shù),百姓怨恨?!蔽舸笥碇嗡搅戤?dāng)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及其大決,所殘無數(shù)。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雖非圣人法,然亦救敗術(shù)也。今可從淇口以東為石堤,多張水門。冀州渠首盡當(dāng)仰此水門,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今伐買薪石之費歲數(shù)千萬,足以通渠成水門;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雖勞不罷。民田適治,河堤亦成,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shù)百歲,故謂之中策。 若乃繕完故堤,增卑倍薄,勞費無已,此最下策也。 (節(jié)選自班固《漢書·溝洫志》) 材料二: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又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無事也。”禹之導(dǎo)河既分一為九以分殺其洶涌之勢,復(fù)合九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沖,萬世治水之法此其準則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備于賈讓之三策,然歷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而于上、中二策蓋罕用焉,往往違水之性,逆水之勢而與水爭利,其欲行也強而塞之,其欲止也強而通之。捐民力于無用,糜民財于不貲,茍顧目前,遑恤其后,非徒無利而反有以致其害。臣愚以為今日河勢與代不同,前代只是治河,今則兼治淮矣;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則兼資其用矣。臣求大禹之故,深信賈讓上中二策,以為可行。 (節(jié)選自[明]邱濬《大學(xué)衍義補》)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3分) 今行上策A徙B冀州之民C當(dāng)水沖者D決黎陽E遮害亭F放河G使H北入海。 官方答案:ADF。 解析: “行上策”即“實行上策”,語意完整,A處斷開;“當(dāng)水沖者”作“民”的后置定語,D處斷開?!罢诤νぁ迸c“放河”連在一起,意思說不通,F處斷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雍,通“壅”,與《諫太宗十思疏》“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的“壅”意思相同。 B.難,詰責(zé),質(zhì)問,與《答司馬諫議書》“辟邪說,難壬人”中的“難”意思相同。 C.且,將近,與《鴻門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中的“且”意思與用法不同。 D.薄,薄弱的地方,與《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薄”意義與用法不同。 官方答案:B 解析:A項,“雍防百川”的“雍”通“壅”意思是堵塞,“慮壅蔽”的“壅”意思也是堵塞;B項,“難壬人”的“難”意思是“排斥”。C項,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是“尚且”,D項,“日薄西山”的“薄”意思是“迫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哀帝初年,待詔賈讓提出了對治理黃河的看法,在他看來,戰(zhàn)國時期修建河堤,諸侯國各自為政,謀求自利,這在當(dāng)時是為情勢所迫的。 B.賈讓認為年年修堤耗費巨大,且決堤造成的損失更大,而購買石頭草薪的修堤費用足以修建水渠水閘,說明他充分考慮了治水的經(jīng)濟因素。 C.大禹治水,開鑿龍門、伊闕疏通河道,摧毀底柱、碣石二山,解決洪水泛濫的問題,體現(xiàn)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賈讓稱之為圣人之法。 D.后世普遍認為賈讓的治水三策很完備,但仍采用下策治河,強行對河道或堵或疏,而不運用其上中二策治河,主要是因為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 官方答案:D 解析:“后世普遍認為賈讓的治水三策很完備”不準確,原文“后世言治河者莫備于賈讓之三策”意思是“后代談?wù)撝卫睃S河的人,沒有誰比賈讓說的三條計策更完備”,認為“賈讓的治水三策很完備”是邱濬的觀點,并非“后世普遍認為”。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型代漢語。(8分) (1)百余里間,河再西三東,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官方答案:這一百多里之間,黃河兩次向西三次向東,處境如此困厄,水勢難以安寧平靜。 [4 分。大意 2 分,“再 ”“安息 ”各 1 分。] 另,官方答案在評分細則中,此題另附“補充細則”說:表達處境很困厄的意思,聯(lián)系文本來看, 主語可以是“黃河 ”,也可以是“百姓 ”,可表述為“黃河處境如此困厄 ”“百姓處境如此 困厄 ”“百姓窘迫困厄到如此程度 ”等。 解析:此一“補充細則”令人費解。按語境,主語一般承前省略,“迫厄”的主語應(yīng)為“河”,是就上文黃河為五道石堤所阻、被迫五次改變流向(再西三東)而言,則“安息”的主語也應(yīng)是“黃河”。若理解為“百姓”,則是黃河改變流向,造成了百姓困厄,意思說不通。 《漢書 溝洫志》此段原文,在“治河有上、中、下策”后有如下文字(試題材料節(jié)選后刪去):古首立國居民,疆理土地,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大川無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為汙澤,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猶止兒蹄而塞其口,豈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為川者,決之使道;善為民者,宣之使言。” 可見此段主旨在說明治理黃河應(yīng)運用疏導(dǎo)的方法,而不是筑堤堵水的方法。“迫厄如此,不得安息”正是為了突出筑堤堵水的對黃河通行造成的弊端?!安坏?/span>安息”與刪文“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形成對照,可見“迫厄”“安息”的主語應(yīng)是“河”,而非“百姓”。 (2)捐民力于無用,糜民財于不貲,茍顧目前,遑恤其后。 官方答案:在無用的地方耗費人力,在不值得花錢的地方浪費財力,暫且顧及眼前,哪能考慮將來。 [4 分。大意 2 分,“捐” “茍” 各 1 分。] 解析:“捐”本義為“棄”,如“捐軀”“細大不捐”等,此處翻譯成“耗費”是語境義,與后文“糜”意思相近?!板亍敝浮伴e暇”,這里可看成“不遑”(沒空)的省略(相似用法如“敢”“肯”等字)?!靶簟币馑际恰翱紤]”,如“殞身不恤”。 “不貲”翻譯為“不值得花錢的地方”有待商榷。《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貲”有三個義項:(1)罰錢;(2)通“資”,資財,錢財;(3)計算,估量。此處應(yīng)取第三個義項。“不貲”即“無法計算(錢財)”即“花銷巨大”。成語有“所費不貲”,意思是花費的錢財不計其數(shù),出自宋·蘇轍《乞誅竄呂惠卿狀》:惠卿張皇其數(shù),牒轉(zhuǎn)運司交割,妄言可罷饋運,其實所費不貲而無絲毫之利。 “糜民財于不貲”應(yīng)翻譯為“在花銷巨大的地方浪費百姓的財力”。 14.“河勢與代不同”,歷代先賢的治河策略也“與代不同”,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說明他們是如 何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不斷改進的?(5分) 參考答案:①大禹治水,順應(yīng)水性,以疏導(dǎo)為主;②漢代賈讓治水,在大禹的基礎(chǔ)上提出分解水勢,灌溉農(nóng)田,于民以利;③明代邱濬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提出黃淮兼治,主張開發(fā)利用。[答對一點 2 分,兩點4 分,三點 5 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給分。] 解析:答案應(yīng)體現(xiàn)“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不斷改進 ”,需要寫出 “在……的基礎(chǔ)上 ”這類 語言;或?qū)懗鼍唧w朝代或治水者,并按先后排列,并在內(nèi)容上突出后者對前者的改進。 材料一: 哀帝初,求能浚川疏河者,莫有應(yīng)書。待詔賈讓奏言: 注:(1)待詔:漢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隨時聽候皇帝的詔令,謂之待詔。 漢哀帝初年,征求能夠疏浚河流的人,沒有回應(yīng)的奏書。待詔賈讓上奏說: 治河有上中下策。蓋堤防之作,近起戰(zhàn)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為竟。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里。雖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蕩。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則更起堤防以自救。往往十余歲更起堤,復(fù)數(shù)重。河至黎陽為石堤,激使東抵東郡;又為石堤,使西北抵觀下;又為石堤,使東北抵津北;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又為石堤,激使東北。百余里間,河再西三東,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1)雍防:阻塞。雍,通“壅”,堵塞。 (2)竟:通“境”,疆界。 (3)卑下:低下。卑,低。 (4)去:距離。 (5)稍:逐漸 (6)聚落:村落。落,聚居的地方。 (7)更:再,又 (8)激:水勢受阻后翻騰。 (6)觀:縣名。 (7)津:渡口。 (8)再:兩次。 (9)迫厄:受困阻隔。 (10)安息:平靜。 治理黃河有上、中、下三種策略。大概堤壩的興建,起源于戰(zhàn)國,堵塞河流,各自通過這種方法使自己獲利。齊國與趙、魏兩國以黃河為邊界。齊國地勢低下,筑堤離黃河二十五里。趙國和魏國也建堤離黃河二十五里。這雖然不是正確做法,但水還能有流動的地方。水到了一定時候(枯水季節(jié))就退去,這樣淤積的泥土相當(dāng)肥沃,百姓就在這里開荒種田,逐漸在此建筑住房,便形成村落。大水到了一定時候又來到,就重建堤防來自救,往往十多年后就要重新建堤,里外有幾道堤。黃河到黎陽為石堤,河水受阻被迫向東抵達東郡;又建造石堤,使水流向西北到觀下;又建石堤,使水流向東北抵達(東郡)渡口以北;再建石堤,使它向西北抵達魏郡;又建石堤,水流受阻后流向東北。一百多里間,黃河兩次向西三次向東,如此受困,不能平靜地流淌。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dāng)水沖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難者將曰:“若如此,敗壞城郭田廬冢墓以萬數(shù),百姓怨恨?!蔽舸笥碇嗡搅戤?dāng)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及其大決,所殘無數(shù)。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上策。 注:(1)徙:使……遷移 (2)沖:要沖。 (3)難:責(zé)問,反駁。 (4)冢:墳。 (5)龍門、伊闕、底柱、碣石:山名。 (6)析:分。 (7)瀕:臨近。 (8)且:將近。 (9)萬萬:一萬個萬,億。 (10)殘:傷害。 現(xiàn)在實行上策,就要把冀州地區(qū)住在水流要道的百姓遷走,在黎陽遮害亭打開決口,放任黃河的水流使它向北流入大海。詰難的人將會說:“如果這樣的話,就會損壞數(shù)以萬計的城郭田屋冢墓,百姓將怨恨。”從前大禹治水,山陵擋水路的就把它摧毀,所以鑿開龍門,開辟伊闕,劈開底柱,破開碣石。城郭田廬等是不過是人力之功所造,又有什么值得說的呢!現(xiàn)在靠近黃河的十個郡治理河堤,每年的花費就近億,等到黃河大決口時,所殘害的更是無法計算。遵守古代圣人之法,確定山與河的位置,這樣的功勛一旦建立,就會使黃河安定,百姓安樂,長久沒有禍患,所以稱之為治理黃河的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雖非圣人法,然亦救敗術(shù)也。今可從淇口以東為石堤,多張水門。冀州渠首盡當(dāng)仰此水門,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今伐買薪石之費歲數(shù)千萬,足以通渠成水門;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雖勞不罷。民田適治,河堤亦成,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shù)百歲,故謂之中策。 若乃繕完故堤,增卑倍薄,勞費無已,此最下策也。 注:(1)若乃:用于句子開頭,表示另提一事。 (2)漕:可供運輸?shù)暮拥馈? (3)殺:削弱。 (4)水怒:流水的迅猛勢頭。 (5)水門:水閘。 (6)仰:仰仗。 (7)相率:相繼。 (8)罷:通“?!?。 (9)倍:增加 (10) ?。罕∪踔帯? (11)已:停止。 至于在冀州地區(qū)多挖漕渠,使百姓得以用來灌溉農(nóng)田,分擔(dān)削弱水流的迅猛勢頭,雖然不是圣人的法則,但也是挽救失敗的做法?,F(xiàn)在可以從淇口以東建石堤,多開設(shè)水閘。冀州地區(qū)水渠全都靠這個水門。干旱時就打開東方下水閘灌溉冀州,洪澇時就打開西方高處的水閘進行分流?,F(xiàn)在砍伐薪草、購買石頭的費用一年幾千萬,這些費用拿來足以開通水渠建成水閘;另外百姓得到了灌溉的好處,就會爭相開渠,即使勞累也不感到疲倦。百姓的農(nóng)田得到了治理,黃河的堤岸也筑成了,這真是使國家富裕、使百姓安定的做法,產(chǎn)生利益,消除災(zāi)害,可以維持幾百年,所以叫做中策。 至于修理舊堤,把低地填高,把薄處加厚,勞累花費沒有止境,這是最下的一種策略。 材料二: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又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庇碇畬?dǎo)河既分一為九以分殺其洶涌之勢,復(fù)合九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沖,萬世治水之法此其準則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備于賈讓之三策,然歷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而于上、中二策蓋罕用焉,往往違水之性,逆水之勢而與水爭利,其欲行也強而塞之,其欲止也強而通之。捐民力于無用,糜民財于不貲,茍顧目前,遑恤其后,非徒無利而反有以致其害。臣愚以為今日河勢與代不同,前代只是治河,今則兼治淮矣;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則兼資其用矣。臣求大禹之故,深信賈讓上中二策,以為可行。 (節(jié)選自[明]邱濬《大學(xué)衍義補》) 注:(1)道:通“導(dǎo)”。 (2)迎合:順應(yīng)。 (3)捐:舍棄,這里指浪費。 (4)糜:浪費 (5)不貲:無從計量,表示多或貴重(多用于財物)。 (6)茍:暫且 (7)遑恤:來不及考慮。遑,空閑。恤,考慮。 孟子說:“大禹治水的方法,是疏通水道?!庇终f:“大禹治水,是施行不生事的做法(順從水的本性而沒有多事)?!贝笥硎鑼?dǎo)河流,既將一條水道分為多條來分解削弱水流洶涌的勢頭,又將多條水道合為一道來順應(yīng)水流奔放的沖擊。長久以來治水的方法都以此為標準。后代談?wù)撝卫睃S河,沒有人比賈讓說的三條計策更完備,但歷代所使用的方法都沒有超出賈讓的下策,而對上策和中策幾乎很少使用,常常違背水的本性,不順應(yīng)水勢而與水爭奪利益。在水將要通行的地方強行堵塞,在水將要停止的地方強行疏通。在徒勞無功中糟蹋百姓的人力,在巨額花銷中浪費百姓的財物,短暫地只考慮眼前,沒有空考慮以后,不僅沒有得到好處,反而招來禍害。我認為今日河流的情況隨時代變化而不同,前代只是治理淮河,如今還要兼治淮河。前代只是想消除禍害,現(xiàn)在還要兼顧利用河流。我探求大禹治水的舊法,非常相信賈讓的上策和中策,認為這二策值得實行。 |
|
|
來自: 老玉米棒 > 《*大學(xué)衍義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