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今天“搞抽象”了嗎?如果你經(jīng)?;燠E于互聯(lián)網(wǎng),可能對“抽象”這個詞不會太陌生。 簡單來說,“抽象”就是通過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八道,傳達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觀點。 比如最近網(wǎng)上有一則很火的過年回家應付親戚的“抽象”話術: “有對象了嗎?”“有一些?!?/span> “存多少錢了?”“沒多少?!?/span> “為什么不生孩子?”“不想生不認識的人?!?/span> “為什么不生二胎?”“我喜歡奇數(shù)?!?/span> “那你老了怎么辦?”“像你一樣到處問?!?/span> 喜歡“搞抽象”的年輕人,通常以輕松、無厘頭的玩梗方式,重新解構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外和困境,減輕內心的壓力,讓自己變得樂觀。 作為某平臺 2024 年的年度關鍵詞,其實“抽象”早已超出了互聯(lián)網(wǎng)流行語的范疇,成為了一種與世界和解的新方式。 在這個充滿“意義饑渴癥”的時代,很多人做每一件事都在追求一種意義感和好的結果。而“抽象文化”的流行,正是在告訴人們,獲取快樂的真諦,需要你——和生活開玩笑,而不是和生活講道理。 所以,今天我們想和你聊一聊:怎樣用“抽象”的生活態(tài)度,好好地與這個世界和解。 “搞抽象”的年輕人 用淡淡的“癲感”去對抗世界的無趣 最初提到“抽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藝術家筆下那些難以理解的畫作。但如今,“抽象”卻成為了反傳統(tǒng)、反規(guī)則、反內耗的亞文化象征。 “在嗎?”“健在?!?/span> “你看偶像練習生嗎?”“不像?!?/span> “你今年存錢了嗎?”“緩存?!?/span> “你想我嗎?”“冥想。” “你愛我嗎?”“簡愛?!?/span> “你還活著嗎?”“仿生?!?/span> 這些看似毫無意義和邏輯的對話,是人們在試圖用淡淡的“癲感”去對抗生活的無趣,發(fā)現(xiàn)世界的可愛之處。 “抽象”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流行起來,離不開它背后蘊含的 3 種特殊含義: 1 “抽象”是一種更加自由的表達 社會總會有一些既定的語言邏輯和運行規(guī)則,讓人們不得不在它規(guī)定的范疇內行事。可人總歸是“叛逆”的,被規(guī)訓的時間越久,就越渴望突破這種束縛。 這時候“抽象”就成了打破常規(guī)的工具,用天馬行空的語言組合,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更加獨特、自由的表達方式。 它不追求被認可,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摒棄社交面具,更加積極地展現(xiàn)自己。 它有著特立獨行的價值觀和邏輯體系,挖掘出了許多有趣的靈魂,也讓交流變得更加新奇、有創(chuàng)意。 2 “抽象”是一種心理調適工具 不少人從小到大的生活環(huán)境,是非常抗拒負面情緒流動的。這導致很多人在遇到問題,或者在情緒低落時的第一反應,都是壓抑情緒,而非去尋找合理的途徑宣泄。 可那些尚未釋放的情緒以及被掩蓋起來的真實情感,并不會就此消失,只會演變成對內攻擊,讓人越來越內耗、痛苦。 而“抽象文化”的出現(xiàn),讓人們找到了一種合理且無痛的心理調適工具。它用一種幽默、搞笑、超脫現(xiàn)實的方式,構建了一個“避風港”,幫助人們暫時擺脫對現(xiàn)實困境的關注,轉而從一個更加宏觀、奇特的視角去看待生活。 困境雖然不會就此消失,但人們可以從“抽象”中獲得片刻喘息的機會,從而有能量繼續(xù)面對挑戰(zhàn)。 3 “抽象”是一種身份認同的需求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社會身份認同”理論,其核心觀點是: 個體通過對自我和已有群體成員的特性認知,會自動歸屬到具有相似特性的群體中,并做出類似于該群體成員的行為。 “抽象文化”的流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因為它符合人們對于身份認同的一種追求。 它不但激發(fā)了人們對于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與定位,讓人們可以迅速找到屬于自己的“組織”,還提供了一種可視化、娛樂化的方式,讓大眾可以共鳴和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抽象,是新時代的“敘事療法” 懶惰、情緒化、貪婪、拖延、脆弱……人們總是習慣于給自己的缺點貼上一個標簽,以求通過突出“問題”,來解決問題。 然而“敘事療法”認為:人的“敘述”是有力量的,是語言構建了現(xiàn)實,而非單純地對現(xiàn)實進行描述與反映。 當我們把敘述的重心放在負面標簽上時,會讓我們在潛意識里將自己和問題劃上等號,認為這些缺陷是人生的全部,是一生中無法克服的“宿命”。 但正如敘事治療的創(chuàng)始人邁克爾·懷特所說的:“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span>問題其實是一種“敘事”,而非一種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 “敘事療法”旨在通過敘事,或者說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人與問題分開、外化、改寫、重塑,通過對生活不斷地進行探索,發(fā)現(xiàn)新的內容,而不是只去談論那些已知的、確定的生活。 “抽象”文化,其實也是如此。比如,以前我們會把害怕在公共場合拍照、不想被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在努力學習或工作的行為,稱作內向、拘謹、扭捏、不夠大方; 而在“抽象文化”的重新建構下,如今出現(xiàn)了一個新詞去詮釋這種現(xiàn)象——偷感。它完美地詮釋了那些喜歡默默做事、專注自己、不愿被人圍觀,或者出于社恐、害羞而想要當個透明人的心理,也讓“I人”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幽默感。 這就是“抽象”的意義所在,也是“敘事療法”核心觀點的體現(xiàn)。它通過娛樂化的方式,構建了一套更加個性化、全新的敘事體系,讓大眾不再糾結于問題本身,而是選擇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通過改寫自己的生活故事,去確定生命中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畢竟很多時候,人們是困在自己構建的情緒壓力里,而非困境本身。正如那句網(wǎng)上爆火的話:除了生老病死,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價值觀給帶來的,而非真實存在的。只要找到了解決情緒的方式,說不定就能順理成章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可以“搞抽象” 但要注意的是,適宜的“抽象”,可以讓生活變得有趣,讓壓力得到暫時的釋放,讓我們以更加開放的視角去看待世界。但有時不太適宜的“抽象”,只會給人留下一種不夠禮貌、缺乏語言表達能力的印象。所以在“搞抽象”之前,一定要看認清“抽象”背后的本質。 1 抽象背后,是“主體性”思維的體現(xiàn) “主體性”可以說是最近一年最火的心理學詞匯之一了。 在心理學的定義里,“主體性”指的是個人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都能夠獨立于他人,有一種堅定的自主感,一切行動圍繞著自身的感受、情緒和需求出發(fā)。 而“抽象”亦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將不同的事物詮釋出一種獨屬于自己的意義。我們在“搞抽象”的時候,可以不追求他人的認同,但也不應該冒犯他人的主體性。保持適度的個性、適度的邊界感,才是“抽象”的根本含義。 2 抽象告訴我們:無意義,有時才是最大的意義 難免會有人問:“搞抽象有什么意義?” 抽象看似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但有時候,沒有意義就是最大的意義。很多人喜歡用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去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可真實的人生從來沒有絕對客觀的評價標準。你當下的感受、開心與否的體驗,才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意義。 3 抽象,提供了調整“認知框架”的新方法 人們總會不自覺地對未知的領域、對尚未了解的人存在美好的幻想,可等到真正了解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人、事、物并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光鮮亮麗。 用現(xiàn)在很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我們需要學會“祛魅”。 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們也許會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也許會陷入迷茫,不知道生活、工作該如何行進下去。但跳出固有的框架,是需要勇氣的。 這時候適度利用“抽象”的玩梗能力,就能以一種更加輕松的方式找到內心的平衡,幫助我們穿透表象,觸及世界的本質。 寫在最后 有時候,人們會對網(wǎng)絡流行用語秉持著否定、抗拒的態(tài)度,卻忽視了,任何一種流行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其背后往往蘊含著人們難以表達的情緒。 “抽象文化”的流行,或許就是在告訴我們:只要你愿意打破束縛,就能開啟一個全新的世界。 生命本身并沒有多大的意義,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快樂一點,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最終目的。 2025年,希望大家都能快樂一些,世界和我愛著你。 策劃制作 來源丨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作者丨紙醉葡萄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責編丨鐘艷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