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澤瀉是中醫(yī)常用的利水滲濕藥,其性味與功效在利水、泄熱等方面頗具特色,以下從性味特點、核心功效、現(xiàn)代研究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詳細解析: 一、性味歸經(jīng)
二、核心功效與臨床應(yīng)用1. 利水滲濕,通利小便
2. 泄腎與膀胱虛火,清下焦?jié)駸?/strong>
3. 化濁降脂,現(xiàn)代應(yīng)用新拓展
三、現(xiàn)代藥理與物質(zhì)基礎(chǔ)
四、對比:澤瀉 vs 茯苓(利水滲濕藥代表)
五、使用注意與配伍建議
六、經(jīng)典方劑與食療方
七、藥材鑒別要點
澤瀉以 “甘淡滲利、苦寒泄熱” 為核心,既能通利水道而不傷陰,又能清瀉腎火而不伐正,尤其適合水濕內(nèi)停兼熱象或陰虛火旺的現(xiàn)代人群(如水腫、尿路感染、高脂血癥)。其藥性平和,但需注意辨證使用,陽虛體質(zhì)及無濕熱者不宜盲目服用,以免損傷陽氣。 澤瀉 [zé xiè] 又稱 水瀉、芒芋、鵠瀉、澤芝 功效 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 具有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的功效 一種常見的中藥材,炮制后可入藥,常被用于方劑、中成藥中。本品還可用于保健食品 腎虛精滑、無濕熱者禁用 中藥介紹 澤瀉(Oriental Waterplantain Rhizome)為澤瀉科植物東方澤瀉或澤瀉的干燥塊莖。 常被制成各種中成藥,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泄瀉尿少等疾病[1-2]。 主要藥性 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jīng)[1]。 產(chǎn)地選材 主產(chǎn)于福建、四川。 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采挖,洗凈,干燥,除去須根及粗皮。切厚片。以切面色黃白、粉性足者為佳[3]。 ![]() ![]() ![]() ![]() ![]() ![]() 性狀特征 澤瀉 呈圓形或橢圓形厚片。 外表皮淡黃色或淡黃棕色,可見細小突起的須根痕。切面黃白色至淡黃色,粉性,有多數(shù)細孔。 氣微,味微苦。 鹽澤瀉 鹽澤瀉是澤瀉的炮制品。 表面淡黃棕色或黃褐色,偶見焦斑。 味微咸。 麩炒澤瀉 麩炒澤瀉是澤瀉的炮制品。 表面黃白,偶見焦斑。 微有焦香氣[4]。 儲存方法 儲存在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放置在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4]。 古籍記載 《藥性論》:“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宜通水?!?/p> 《本草要略》:“除濕通淋,止渴,治水腫,止瀉痢,以豬苓佐之?!?/p> 《本草綱目》:“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3]” ( 澤瀉的滋味主要是甘、淡,微苦。 一般來說,澤瀉在未經(jīng)炮制直接咀嚼時,會有淡淡的甜味和明顯的淡味,同時伴有輕微的苦味。這種苦味并不濃烈,相對比較緩和。在作為藥材煎服或用于制作中成藥等時,其甘淡之味可能不太明顯,苦味會在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出來,但通常也不會過于苦澀,整體味道比較平和。 ) 治療功效 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1]。 主治病證 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脂血癥[1]。 作用分析 利水滲濕 澤瀉味甘、淡(味微苦,苦降氣,熱,代謝廢物,水),具有滲利水濕的功效,主入腎與膀胱經(jīng)(外形,顏色像膀胱),利水作用較強,能夠治療水濕內(nèi)停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 能夠滲利水濕,疏行痰飲,因此可以治療痰飲停聚,清陽不升,表現(xiàn)為頭目暈眩,惡心嘔吐。(痰飲犯胃,頭) 利水滲濕治療孕期水腫、喘息氣促。 澤瀉能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治療夏秋濕熱傷及脾胃引起的尿少,腹瀉不止。 泄熱 本品性寒滲濕下利(苦降水,熱),善于清膀胱?下焦?jié)駸?/span>。治療濕熱蘊結(jié)膀胱后引起的小便灼熱,小便量少色黃?淋瀝不盡,排尿澀痛。 澤瀉能泄下焦之火,可以治療相火偏亢引起的遺精。 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婦科病癥。 化濁降脂 澤瀉能夠滲水利濕,疏行痰液,化濁降脂,可用于高脂血癥[3,5-6]。 臨床應(yīng)用 水腫,泄瀉,痰飲眩暈 治療水濕內(nèi)停的水腫、排尿出現(xiàn)障礙時,常與茯苓、豬苓、白術(shù)等同用。 (淡味藥能夠?qū)Ⅲw內(nèi)的停水通過小便排出。) 治療濕盛導致的腹瀉,常與厚樸、蒼術(shù)、豬苓等同用。 治療痰飲停聚體內(nèi),清陽不升導致的頭暈?zāi)垦?/span>時,常與白術(shù)配伍。 熱淋澀痛,遺精 治療濕熱蘊結(jié)在下焦導致的小便淋漓不盡,澀痛,常與木通、車前子等藥同用。 治療腎陰不足,相火妄動導致的遺精、骨蒸潮熱、盜汗等,可與熟地黃、知母、黃柏等同用。 高脂血癥 可以用來治療高脂血癥,常與決明子、山楂、制何首烏配伍[5]。 現(xiàn)代研究 研究發(fā)現(xiàn),澤瀉有抗腎結(jié)石形成、利尿、抗氧化、抗腎纖維化、抗肺纖維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調(diào)脂、降糖、擴血管、抗肝損傷等多種藥理作用[3]。 中藥的劑量是藥效發(fā)揮的基礎(chǔ)。劑量不同,不僅療效會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異。 中藥材必須經(jīng)過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劑,炮制方式不同,藥效會存在差異。 澤瀉可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藥配伍使用,或應(yīng)用于方劑、中成藥、藥膳等,以下對部分常見內(nèi)容進行舉例介紹。 用法用量 澤瀉煎汁內(nèi)服時,成人每天的常規(guī)用量為6~10克。或入丸、散內(nèi)服。 無論飯前還是飯后服,服藥與進食都應(yīng)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的發(fā)揮[1,7-8,10-11]。 炮制方法 澤瀉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檔,稍浸,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鹽澤瀉 取凈澤瀉片,用鹽水拌勻,把藥材連同鹽水放進基本密閉的條件下浸潤,使藥材內(nèi)外軟硬一致,等鹽水被吸盡后,放在炒制容器內(nèi),用小而緩的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 每100千克澤瀉片,用食鹽2千克。 麩炒澤瀉 將麩皮撒入熱鍋中,用中等火焰加熱,等待冒濃煙時投入澤瀉片,不斷翻動,炒至藥物呈黃色時取出,篩去麩皮,晾涼[4]。 常見配伍 澤瀉配白術(shù) 澤瀉性寒,擅長清瀉腎經(jīng)的相火,疏利膀胱的濕熱;白術(shù)性溫,擅長健脾而燥濕。 二藥合用,白術(shù)健脾升清陽,澤瀉利水降濁陰,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于脾虛濕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小便不利,尿液內(nèi)有渾濁物,帶下增多)等。 澤瀉配木通 澤瀉擅長清瀉腎經(jīng)的相火,疏利膀胱的濕熱;木通則上清心肺的火氣,下去膀胱小腸的濕熱,使?jié)駸峄鹦跋滦须S小便排出體外。 二藥配用,能增強清利濕熱?瀉火的功效。適用于熱淋(小便灼熱)?血淋(小便帶血)?石淋(小便帶有砂石)?小便短赤澀痛?水腫?黃疸等。 澤瀉配牡丹皮 澤瀉性寒,擅長瀉腎經(jīng)的相火;牡丹皮涼血可以清肝膽的火氣。 二藥合用,能增強肝腎同治,瀉虛火的功效,用于治療虛火所導致的頭暈?zāi)垦?骨蒸潮熱等[3]。 組成方劑 五苓散 藥物組成:豬苓?澤瀉?白術(shù)?茯苓?桂枝。 功能與主治:利水滲濕,溫陽化氣。適用于膀胱氣化不利的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喝點水就會嘔吐出來;或下腹部搏動不寧,口吐涎沫并且頭目眩暈;或者有氣息短促,經(jīng)??人裕换蛘咚[?泄瀉。 胃苓湯 藥物組成:豬苓?澤瀉?白術(shù)?茯苓?桂枝?陳皮?厚樸?蒼術(shù)?甘草。 功能與主治:祛濕和胃,行氣利水。適用于夏秋之間,脾胃受寒,大便溏,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的病癥。 澤瀉湯 藥物組成:澤瀉?白術(shù)。 功能與主治:通陽除飲,健脾利水。適用于頭暈?zāi)垦?,嚴重的還會有視物旋轉(zhuǎn),惡心嘔吐,或小便不利,舌苔厚膩,脈象又直又長,像按住琴弦一樣,且很順滑[3]。 制成中成藥 血脂靈片 藥物組成:澤瀉?決明子?山楂?制何首烏。 功能與主治:化濁降脂,潤腸通便。用于痰濁阻滯型高脂血癥,癥狀有頭重體困?大便干燥。 眩暈寧顆粒(片) 藥物組成:澤瀉?菊花?陳皮?白術(shù)?茯苓、半夏(制)、女貞子?墨旱蓮?牛膝?甘草。 功能與主治:利濕化痰,補益肝腎。用于痰濕中阻、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癥見頭暈?zāi)垦?胸脘痞悶?腰膝酸軟[3]。 藥膳食療 水腫,小便不利,鼓脹 鯉魚1條(重約250~500克)、玉米須30克、赤小豆各30克、冬瓜皮、茯苓、豬苓、澤瀉各15克,陳皮6克,水及蔥、姜適量。 鯉魚去鱗及內(nèi)臟,洗凈,置砂鍋內(nèi),加入其他材料,小而緩的火燉至魚爛熟,食魚飲湯。 體胖身重 澤瀉粉10克、粳米50克。 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澤瀉粉10克,稍煮數(shù)次沸騰即可。每日2次,溫熱服食[8]。 使用澤瀉時,需要關(guān)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藥須知,此外,澤瀉與一些藥容易混淆,需加以鑒別。 腎虛精滑、無濕熱者禁用澤瀉,以確保臨床療效、安全用藥,避免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 特殊人群 兒童用藥以及具體用量需咨詢醫(yī)生,并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用藥禁忌 腎虛精滑、無濕熱者禁用。 有澤瀉過敏史的人群,則禁止使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wù)必提前告知醫(yī)生。 忌食辛辣、油膩、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的療效降低,具體忌口請咨詢醫(yī)生[3,5,10-11]。 不良反應(yīng) 服用澤瀉后,少數(shù)患者可能出現(xiàn)輕度食量減退、胃中嘈雜、腸鳴、腹瀉等胃腸反應(yīng)[12]。 鑒別用藥 生澤瀉與鹽澤瀉 二者均為澤瀉的不同炮制品種,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 生澤瀉性味甘,淡,寒,歸腎?膀胱經(jīng);具有利水滲濕,泄熱的功能;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 鹽澤瀉則善于引藥下行,并增強泄熱作用,利尿而不傷陰,用小劑量于補益方中,可瀉腎降濁,并防止補藥的滋膩太過;也可用于陰虛火旺,以及水熱互結(jié),小便不利,腰痛重的病癥。 澤瀉與豬苓 兩藥同屬利水消腫常用藥,均味甘淡,歸腎?膀胱經(jīng);皆能利水滲濕,用來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婦科病,淋濁等病,臨床常相互配合使用。 澤瀉性寒,又能泄熱,尤其善于泄腎與膀胱的濕熱,所以下焦?jié)駸岬牟“Y尤為適宜;并可用治痰飲眩暈。 豬苓性平,作用單純而利水之力較強,主治水濕為患的諸多病證[3]。 |
|
|